土地转换利用论文-袁舒琪,李由

土地转换利用论文-袁舒琪,李由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转换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管理,双语词典,土地出让,对应表,土地分类,土地登记,土地调查,土地审批,土地划拨,盘活存量

土地转换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袁舒琪,李由[1](2019)在《我市有了用地分类“双语词典”》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市有了用地分类“双语词典”!近日,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起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对应表》(后简称《对应表》)正式出台。《对应表》将原规划、国土部门使用的地类标准进行对应转换,不仅有利于机构改革后规划国土部门职能整合得以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厦门日报》期刊2019-08-02)

孙冰,王波涛,王成新,姬宇[2](2018)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以及协调度方面对济南市2000—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2000—2015年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粗放利用水平提升到2015年的中度集约水平,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着;2015年济南市内部各区县发展各不相同,集约水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依次降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子目标间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协调度水平阶段划分看,2000—2006年为较高协调水平,2007—2014年处于高协调水平,2015年下降到较高协调阶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生态环境动力.最后基于济南市各区县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了今后应因区制宜、因县制宜、多措并举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晶晶[3](2018)在《GPS-RTK在土地利用现状测绘中坐标转换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RTK技术具有实时性、高效性以及高精度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图根测量、土地利用现状测绘、放样测量以及碎部测量等众多方面。论文就GPS原理及其优势入手分析,对其在土地利用现状测绘过程中的坐标转换精度进行分析,得出随着转换参数的增加,转换精度也随之提高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8年08期)

李家会,董玉祥[4](2018)在《大都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系统转换时空分异特征——以广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州市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缓冲区分析和洛伦兹曲线等研究方法,构建土地利用转换指数,分析不同人为影响程度下广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系统的转换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人工系统占比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具有由中心逐渐向外扩展的空间演化特点,自然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占比逐渐减少,半人工系统在整个系统中逐渐趋于平稳,但重心开始偏移城市中心,逐步向外围扩展;2)广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形态转换整体呈现出由生态、生产功能占主导地位逐步转变为生态、生产、生活3种功能兼顾的功能形态特征;3)广州市土地利用系统间相互转换方式发生转变,1990-2000年的主要转变方式为具有生产功能的半人工系统转变为具有生活功能的人工系统,2000-2010年主要转变方式为具有生态功能的自然系统转变为具有生活功能的人工系统,其中具有生活功能的人工系统驱动着土地利用功能结构的改变。(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8年02期)

唐小英,唐湘玲[5](2016)在《近30年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转换的监测——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89、2000和2014年的3期Landsat卫星图像数据,采用Intensity analysis方法,从时间间隔、类型和转换3个水平上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河流域2个连续的时间间隔中7个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特征。结果表明,从1989-2000年时间间隔到2000-2014年时间间隔内,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整体上由活跃趋于平缓。从第一个时间间隔(1989-2000年)到第二个时间间隔(2000-2014年),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的年增加面积都较大,但增加速率减小了;草地减少的变化有所减缓,而增加的变化趋于活跃;未利用地减少的变化较为平缓,而增加的变化趋于活跃;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减少变化都很活跃。从第一个时间间隔到第二个时间间隔内,草地的年减少面积主要是向未利用地转换,其次是耕地;两个时间间隔内,未利用地的增量第一个时间间隔内主要依靠草地和冰雪地的转入,第二个时间间隔内主要来自草地和耕地的转入;两个时间间隔内,耕地的增量主要来自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出,并且各土地利用类型向耕地的转出强度都减弱了。(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1期)

罗可[6](2016)在《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平面坐标转换方法在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坐标和土地利用图件套合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椭球变换方法和坐标转换公式与步骤探讨了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平面坐标转换方法,以通过平面坐标转换方法的应用解决高速公路规划路线坐标和土地利用图件套合的问题。通过此方法在某一高速公路实际应用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椭球变换方法在控制定位精度、长度变形上是一致的,且符合高速公路规划路线坐标和土地利用图件套合的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6年19期)

曹银贵,张笑然,白中科,周伟,陈晓辉[7](2015)在《黄土区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时空转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区矿一农一城复合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繁,尤其受到生态退耕政策、城乡建设、露天采煤损毁的影响。该研究旨在揭示矿.农一城复合区近3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过程、特征及影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原因。该文利用研究区1986—1996年、1996—2000年、2000—2004年、2004—2009年、2009—2013年及1986—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图分析了各研究阶段主要转换类型的重要值、面积、空间分布,基于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过程划分了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分区,并开展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原因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研究阶段土地利用转换类型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转换类型增加,而转换重要值和降低的趋势。转换类型由早期农用地互转逐渐过渡到农用地互转、农用地转向建设用地、农用地转向损毁土地叁者共存的状态。2)各种土地利用转换类型在地域分布上呈现趋同性与差异性,并依据趋同性与差异性划分了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区,农用地转损毁土地区,农用地互转区。3)农用地减少主要以耕地减少为主,耕地减少主要受到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采煤损毁等活动的影响。建设用地增长一是受到保障城镇发展和空间拓展的影响;二是受到新农村建设、农民建新房改善居住环境及"抢盖抢建"的影响。损毁土地的增长主要与煤炭资源开采规模扩大紧密相关。该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尚海洋,张志强[8](2015)在《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换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的供需状况成为决定该地区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格局、深度和强度在不断变化,土地利用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利用石羊河流域1980年、1990年、2010年叁期土地现状数据分析该流域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比较1980—1990年、1990—2010年两个时段土地利用转换,引入上升性理论与方法分析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整体效果。从分析结果来看,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整体上提高了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与效率,提升了流域土地利用的发展潜力空间。(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5年01期)

潘丽娟,张慧,刘爱利,王桥[9](2015)在《福建省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转换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00—2010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缓冲区分析识别道路网络的影响范围,在不同尺度下,基于该影响域范围,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地形特征,得到了路网密度影响土地利用转变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1 000 m,并且福建省道路建设是导致林地、灌丛、湿地和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多尺度下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形特征来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230~360 m,灌丛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00~180 m,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60~100 m,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10~200 m;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坡度7°以下;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南坡。从多尺度下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路网密度阈值来看,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3~2.98 km·km-2。(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旺,申玉铭[10](2014)在《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的碳排放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叁,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成为碳源增加的决定性地类。第六、未利用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导致碳源增加,其净碳排放功能却存在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4年09期)

土地转换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以及协调度方面对济南市2000—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2000—2015年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粗放利用水平提升到2015年的中度集约水平,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着;2015年济南市内部各区县发展各不相同,集约水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依次降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子目标间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协调度水平阶段划分看,2000—2006年为较高协调水平,2007—2014年处于高协调水平,2015年下降到较高协调阶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生态环境动力.最后基于济南市各区县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了今后应因区制宜、因县制宜、多措并举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转换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袁舒琪,李由.我市有了用地分类“双语词典”[N].厦门日报.2019

[2].孙冰,王波涛,王成新,姬宇.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8

[3].陈晶晶.GPS-RTK在土地利用现状测绘中坐标转换精度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

[4].李家会,董玉祥.大都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系统转换时空分异特征——以广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8

[5].唐小英,唐湘玲.近30年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转换的监测——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6

[6].罗可.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平面坐标转换方法在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坐标和土地利用图件套合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

[7].曹银贵,张笑然,白中科,周伟,陈晓辉.黄土区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时空转换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5

[8].尚海洋,张志强.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换效果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

[9].潘丽娟,张慧,刘爱利,王桥.福建省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转换的影响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

[10].张旺,申玉铭.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

标签:;  ;  ;  ;  ;  ;  ;  ;  ;  ;  

土地转换利用论文-袁舒琪,李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