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合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自动机,隧道,匝道,径流,分岔,风速。
合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曹梦迪,廉福绵,孟祥海[1](2019)在《高速公路分、合流区事故分析模型及事故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公路分流区、合流区分别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混合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3种交通事故分析模型,依据AIC准则、BIC准则、对数似然值、Vuong值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并采用拟合程度最高的NB模型进行事故影响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主线年平均日交通量每增加1%,分流区、合流区事故数分别增加3. 50%,2. 23%; 2)主线平曲线半径、分合流区渐变段长度分别增加1%时,分流区年事故数减少0. 12%、0. 18%,合流区年事故数减少0. 07%、0. 28%; 3)分合流区车道数为单车道及4车道时对应的事故数相对较高; 4)分流区位于下坡路段比位于上坡路段具有更高的事故危险性,至上一分流区的距离与年事故数之间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较长的减速车道有利于提高交通安全性; 5)位于主线长直线路段末端的合流区诱发事故的风险较高; 6)重型车比例上升会导致年事故数升高。(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叶婉露,阚睿哲,李研,杜兰,程笑婕[2](2019)在《基于水质模型的合流制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采用SWMM构建区域水质模型,结合城市典型年降雨,评估了合流制区域末端3个排水口排水总量及污染负荷。针对项目区域,搭建了合流制区域管道模型、下垫面产汇流与管网耦合模型,选用饱和函数累积方程模拟污染物累积过程,雨水冲刷规律选用指数函数冲刷方程表征。结合河道水质环境考核要求,选取COD、氨氮、TP为水环境容量控制因子。模型运算结果表明,片区叁个排水口年排水总量为421.4万m3,典型年降雨量情况下均为出现排口排水,污染负荷COD为713.5t、氨氮为91.5t、TP为9.1t,为合流制改造及水环境整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期刊2019-10-19)
程小文,凌云飞,李丹,尤学一[3](2019)在《InfoWorks ICM模型在合流制溢流调蓄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蓄池容量是调蓄池设计中的关键参数之一。传统的合流制溢流调蓄池容积计算方法不能量化评估调蓄池的控制效果,且其关键参数池容当量降雨量只能通过经验确定,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近年来,InfoWorks ICM模型因其模拟结果准确、可量化表征调蓄池控制效果等优点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某工程设计为例,在ICM模型的应用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管网存储容量、峰值溢流量和下游水厂或泵站的排水能力等影响因素,提出了调蓄池容量计算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S1期)
袁一丹[4](2019)在《基于CA模型的城市交通合流区通行方案的研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的普遍现象,其中,造成城市道路拥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合流区瓶颈口汇入车辆与主线车辆之间的交通冲突。针对这一冲突,如何缓解交通堵塞成为近年来的热门研究方向。本文研究了影响城市道路合流区交通流的因素,并提出了两种交通流优化的方案。首先,针对合流区行车的危险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安全换道模型,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驾驶人的心理因素和选择换道的概率来提高换道过程中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建立更加符合实际道路的元胞自动机安全换道模型。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验证该模型的安全性。在安全换道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合流区上游、合流区内和下游的车辆行驶规则。通过模拟仿真分析研究不同加速车道长度、不同的发车率等对合流区交通流的影响。其次,在合流区安全行驶规则的基础上引入交替通行的控制策略,提出两种在无信号合流区汇入路口处不同的优化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将交替通行的区域提前,该方法将合流区的瓶颈口向前移动迫使汇入车辆提前汇入主线,促使真正的瓶颈口处拥堵情况得以缓解;第二个方案是针对主线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车道时,合理利用主线内车道的空隙,提出一种合流区交通流量的优化方案。同时,通过模拟仿真验证这两种方案的有效性。最后,总结分析了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得出的结论,同时根据模型的局限性以及缺陷,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盼,柯杭,陈嫣[5](2019)在《基于InfoWorks CS模型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规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截流倍数是合流制排水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其设置对控制合流制系统溢流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给合流制系统截流倍数的科学确定提供依据,选取上海市4个典型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利用InfoWorks CS软件建立排水系统数学模型,定量地研究截流设施规模、城市降雨特征参数、旱流污水特征、排水系统汇流时间等关键因素对截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合流制排水系统,水量与水质的截流率均随截流倍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其增大速率逐渐减小,截流雨水量在1.5~3 mm/h时负荷削减效果比较显着,在人口密度0.025人/m~2、区域径流系数0.6、人均污水量250 L/人·d的条件下,对应的截流倍数为2~4;降雨强度增大会使水量和水质的截流率减小,降雨雨型的影响不大;系统汇流时间的增大对截流设施效果有一定益处,在汇流面积较小的排水系统截流设施设计时,应偏于保守地选择设计值。(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姜学鹏,何超,郭辉[6](2019)在《Y型合流分岔隧道临界风速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界风速是Y型合流分岔隧道能否有效抑制烟气侵入分岔支路的重要参数。为确定Y型合流分岔隧道临界风速计算公式,对影响Y型合流分岔隧道临界风速的相关因素进行量纲分析,推导出临界风速与火源热释放率、主分隧道高度比、连拱长度及隧道分岔夹角这4个因素的无量纲函数关系式。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临界风速最大的火源位置,并对上述4个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火源距分岔段隧道洞口15~25 m时临界风速最大;当无量纲火源热释放速率小于0. 3时,隧道临界风速与火源热释放率呈现1/3次方关系,当无量纲火源热释放速率大于0. 3时,隧道临界风速不再随火源热释放速率增加而增加;临界风速与分岔隧道高度比近似成-3/10次方关系,与分岔夹角成-3/40次方关系,而与连拱长度无关。进而得到分岔隧道临界风速的无量纲计算模型,且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文亮,王二松,贾楠,李俊奇,车伍[7](2018)在《基于模型模拟的合流制溢流调蓄与处理设施规模设计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合流制溢流(CSO)污染控制技术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尚不足,溢流频次、体积与污染物控制标准以及基于设计暴雨、模型连续模拟等方法的设施规模设计方法缺失。结合案例,基于SWMM模型连续模拟数据,在划分CSO事件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获取溢流体积、溢流峰值流量与对应重现期关系曲线,分析CSO调蓄池和CSO处理站/厂的设计规模,可为我国CSO控制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10期)
韦凌翔,郭延永,张俊杰,程陆,庄帅[8](2018)在《无信号交叉口直行电动自行车合流区避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信号交叉口电动自行车合流区违规行为是交叉口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关键成因之一。为减少无信号交叉口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构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无信号交叉口电动自行车合流区避让模型,并借助MATLAB软件,采用固定变量法仿真研究合流区车辆避让比例对直行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直行电动自行车车流的平均密度小于0.23辆/m~2时,其速度变化平缓,此时如果左转电动自行车比例增多,则其速度降低明显;当直行电动自行车车流平均密度大于0.23辆/m~2时,直行电动自行车间可利用间隙和自由行驶的空间越来越小,导致其跟随、加减速等情况越来越多,运行速度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陈永恒,陶楚青,白乔文,熊帅,刘芳宏[9](2018)在《基于SVM的快速路合流区车辆间隙选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种典型快速路合流区车辆行为观测,发现匝道车辆在选择间隙时存在多次超车行为,表明其汇入过程是一个多次决策的动态过程.根据合流过程中车辆速度的变化特性,判定车辆在选择间隙时的决策点并采集决策点处的微观交通流参数.在此基础上比较了2种不同渠化设计下入口匝道车辆汇入行为的差异.考虑到合流车辆不同行为判别所需的关键参数不同,使用2个支持向量机模型(SVM)进行分类,建立了合流区车辆多次决策的间隙选择模型.通过对采集的交通流参数进行训练,SVM模型的预测精度能够达到91%以上,实现预测车辆间隙选择的目的.最后与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获得较高精度.(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陈全[10](2018)在《匝道合流区换道模型与瓶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快速路建设的推进,快速路瓶颈的出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快速路瓶颈不仅严重制约快速路的通行能力,影响快速路功能的发挥,还造成了大量的交通安全隐患。本文以南京市应天大街高架庐山路匝道合流区为例,采用视频观测的方法采集匝道合流区瓶颈发生前后的交通视频,开发视频处理软件提取并处理视频车辆数据,从宏观交通流和微观车辆行为层面研究匝道合流区瓶颈特性,构建车辆换道模型,通过交通仿真验证模型有效性并分析瓶颈产生条件。本文首先介绍了通过视频观测和视频处理采集交通数据的方法,通过误差实验验证方法有效性和可靠性;接着根据实测数据,从宏微观两层面入手,通过交通流特性、车辆通行特性、合流换道特性分析匝道合流区瓶颈特性并对相关交通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匝道合流区特点构建车辆换道模型,结合跟驰模型描述车辆运动特征,并通过仿真手段验证模型有效性;最后通过仿真分析研究匝道合流区瓶颈产生条件,并总结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8)
合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项目采用SWMM构建区域水质模型,结合城市典型年降雨,评估了合流制区域末端3个排水口排水总量及污染负荷。针对项目区域,搭建了合流制区域管道模型、下垫面产汇流与管网耦合模型,选用饱和函数累积方程模拟污染物累积过程,雨水冲刷规律选用指数函数冲刷方程表征。结合河道水质环境考核要求,选取COD、氨氮、TP为水环境容量控制因子。模型运算结果表明,片区叁个排水口年排水总量为421.4万m3,典型年降雨量情况下均为出现排口排水,污染负荷COD为713.5t、氨氮为91.5t、TP为9.1t,为合流制改造及水环境整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曹梦迪,廉福绵,孟祥海.高速公路分、合流区事故分析模型及事故影响因素[J].公路交通技术.2019
[2].叶婉露,阚睿哲,李研,杜兰,程笑婕.基于水质模型的合流制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2019
[3].程小文,凌云飞,李丹,尤学一.InfoWorksICM模型在合流制溢流调蓄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2019
[4].袁一丹.基于CA模型的城市交通合流区通行方案的研究与优化[D].西安科技大学.2019
[5].王盼,柯杭,陈嫣.基于InfoWorksCS模型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规模[J].净水技术.2019
[6].姜学鹏,何超,郭辉.Y型合流分岔隧道临界风速计算模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7].王文亮,王二松,贾楠,李俊奇,车伍.基于模型模拟的合流制溢流调蓄与处理设施规模设计方法探讨[J].给水排水.2018
[8].韦凌翔,郭延永,张俊杰,程陆,庄帅.无信号交叉口直行电动自行车合流区避让模型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陈永恒,陶楚青,白乔文,熊帅,刘芳宏.基于SVM的快速路合流区车辆间隙选择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陈全.匝道合流区换道模型与瓶颈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