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审美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当代,艺术,民谣,题材,古典舞,红色。
当代审美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姜琦珺[1](2019)在《当代艺术文化语境下大学生审美和艺术素养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日益增长,并结合国家教育强调,以不断增长的教育为导向,以人的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为根本目标,审美与艺术素养的培养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刘鲲[2](2019)在《从当代审美文化角度探析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发提高,审美文化角度因此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审美是人们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舞蹈艺术则是人们生活之中的重要艺术门类,现阶段的各种艺术形式逐渐趋向生活化以及碎片化,这对于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者提出了崭新的挑战。在不同审美文化形态下的创作趋向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舞蹈作品形态,这些作品实际上正在不断地响应当前时代的号召以及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本文从多方面着手,深度分析了当代审美文化角度下的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应该如何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11期)
赵璐[3](2019)在《论当代中国文化对古典舞审美取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信仰是个体或群族对某种文化的崇拜敬仰,是支配行动的精神支柱和决定性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引领下,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发展,使文艺成为中华民族站在世界面前幸福生活缩影和时代面貌的展示。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探索中国古典舞如何在新时期创造和发展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音乐生活》期刊2019年11期)
沙文月,李元媛[4](2019)在《文人审美与当代设计——宋代香文化与香具设计在当代的借鉴与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其中两宋时期的香文化可谓顶峰。香对于文人骚客而言,地位不亚于文房四宝。本文主要介绍两宋时期几位文人对于香的审美情趣以及那个时代的富有艺术特色的香具。并且,联系当今时代的香文化,阐述那个时期文人审美与对于当今设计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区别,探究这种文化的消亡与传承。从而正视、研究、引导香文化,还原香文化所带来的乐趣。(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0期)
廖正定,余炜[5](2019)在《当代红色文化下江西赣南苏区红色题材美术的审美价值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本文回顾了我国民族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在江西赣南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各行各业中,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在斗争与改造的革命实践中孕育、诞生并发展了足以影响我国文艺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与充满无尽创作源泉的红色题材。当然,新事物的发展通常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当代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环境下,红色文化和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在赣南苏区诞生、在延安成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高潮之后,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了欧洲以及美日等国文化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对这种现象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新时代,在党和人民的支持下,红色艺术与文化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艺术家通过对过去进行反思与创新,必然能创造出受人民欢迎的红色题材作品。因此,也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通过厘清红色文化与红色题材美术的概念,用新兴的美学观点分析红色文化的审美价值,并结合新时代赣南苏区红色题材美术的发展特点,寻找有利于红色文化和红色题材艺术创作发展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秦文联[6](2019)在《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及其当代发展兼论园林布局及置石的文化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的精髓莫过于"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赏石审美实践的渗透与融合所形成的赏石理念。观赏石分室外石和室内石,室外石多为园林石,室内石则多为供石。但无论是以园林石形式出现,还是以供石形式出现,"天人合一"思想渗透下的赏石理念始终如一地贯穿其中。(本文来源于《宝藏》期刊2019年10期)
何玥[7](2019)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当代审美文化观念的影响非常大,传统的精英文化地位受到了威胁,当代审美文化变得更加大众化与娱乐化,外国文学名着对微电影的改编就是精英文化转化为大众化审美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外国文学名着电影和微电影的艺术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转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叙事模式有其独特的特征,外国文学名着微电影改编作品为人们呈现的是审美大众性以及情节碎片化的特点。下面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具体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4期)
周兴杰[8](2019)在《从“审美文化研究”到“文化研究”:当代中国文论“文化”维度的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化研究的兴盛是当代中国文论的"文化"之维逐步敞现的结果。这一维度是经由"审美文化研究"、"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的大众文化论争、"文化诗学",到"文化研究"而次第展开的。当文化研究将当代中国文论的"文化"之维推向顶点时,它也构成了对文论研究的严重挑战。要克服因"文化转向"而导致的"失范",当代文论研究应该重新审视"审美性"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3期)
陆弈思[9](2019)在《“诗意地栖居”的现实困境——试论当代审美文化境遇下“审美救赎”的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是人类精神领域最耀眼和引人流连的部分,最初艺术创造与宗教、礼仪、道德伦理密切相关,而自现代以来,审美自律性确立了合法地位,审美价值渐渐独立于道德理性和认知理性。其中康德所论"审美无利害"的观点可以看作是这一转折的开端,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都呈现出对更强自主性的追求,人们把回归"真"艺术当作超越世俗功利的必经之路。海德格尔提出,要让存在者的"无蔽"状态显现,以诗的本质去创建"真"。而现实的困境在于,艺术神性"光晕"的消失,阻滞了"诗意地栖居"的路途,而审美"救赎"的力量也日渐衰微,这提醒我们注意审美独立性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反思审美"救赎"论在当下时代境遇中的局限,并尝试开拓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1期)
雷作安[10](2019)在《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的概念及审美文化内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民谣音乐开始浮出水面,并在近叁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当代音乐的一种重要类型。但为什么称为“民谣”音乐?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算“民谣音乐”?以及当代民谣音乐相较于其他音乐类型的区别性特征是什么?这些仍是我们在面对“民谣音乐”时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较为详尽地梳理和较为深入的阐释,有利于我们明确民谣音乐的概念,并进一步揭示和把握其所具有的审美文化内涵。“民谣”在我国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概念,作为词根的“谣”在文献记载中常常与“歌”相混淆,这就使我们对“民歌”、“民谣”,传统民俗学意义上的“民谣”与民谣音乐中的“民谣”这几个概念产生了认识上的困惑。实际上,“歌”与“谣”在古代的所指不尽相同,民谣音乐中的“民谣”,是指内在的具有“谣”的民间性、人文性、时代性、地域性等属性的一些现代歌曲。而西方传统民谣“ballad”作为一种“抒情的叙事短歌的专称”,其所代表的欧陆民间音乐传统,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乡村音乐和美国民谣的发展,使“民谣音乐”这一在文化工业催生下的现代流行音乐类型,始终与普通民众及其情感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承载着其它音乐类型所不具有或匮乏的人文精神和批判性内容。我们现在所说的当代民谣音乐,主要是指植根于我国民间歌谣传统,受欧美民谣、乡村音乐、台湾民歌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影响,最初在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产生,曲调简单、自然,以叙述性口吻和吉他弹唱为主要演唱形式,旋律兼容了传统和现代的声学乐器和声效,注重民间歌谣资源的利用、歌曲的人文内涵和歌词的文学性,拒绝过度商业化,带有鲜明的平民文化色彩和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以独立厂牌和新媒介为主要运作、传播和推广的平台,而不断发展、丰富至今的一种流行音乐类型。当代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叁个方面:一是当代民谣音乐在“自我”的焦虑中,对民间或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不仅表现为当代民谣音乐创作者的“草根”身份,讲述普通人情感、生活体验的歌词内容;更集中地表现为处于普遍的时代焦虑之中,当代民谣音乐人对自我身份的表达和存在价值的确认,以及其对民族艺术、文化身份的建构和认同。二是当代民谣音乐通过精神家园的建构和诗意空间的营造,所体现出的对自由的向往。这一方面体现为当代民谣音乐在多元主题中,对美好理想的寄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当代民谣音乐通过“诗化”的音乐文本,创设了某种情感的想象空间,给听众以充分的自由,打破了他们自身情感的牢笼,使其情感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叁是以“真实”为核心,当代民谣音乐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反思和批判的表述。这不仅体现为当代民谣音乐人通过个体经验的表述,对自我真实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的记录和反思;也表现为他们怀着浓郁的人文关怀,介入现实,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揭露和批判。总之,尽管当代民谣音乐内部,无论音乐形态还是审美风格都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但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却是当代民谣音乐内在的精神理路和同质的品格。正是这种被大家所共同认定、接受,并一以贯之的文化品质,使当代民谣音乐的创作者、歌者聚集在“民谣音乐”的大旗下,用方兴未艾的民谣音乐在确认自身身份、价值的同时,深深走入了广大听众的内心世界。(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当代审美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发提高,审美文化角度因此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审美是人们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舞蹈艺术则是人们生活之中的重要艺术门类,现阶段的各种艺术形式逐渐趋向生活化以及碎片化,这对于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者提出了崭新的挑战。在不同审美文化形态下的创作趋向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舞蹈作品形态,这些作品实际上正在不断地响应当前时代的号召以及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本文从多方面着手,深度分析了当代审美文化角度下的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应该如何进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审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姜琦珺.当代艺术文化语境下大学生审美和艺术素养的培养[J].鸭绿江(下半月).2019
[2].刘鲲.从当代审美文化角度探析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J].中国文艺家.2019
[3].赵璐.论当代中国文化对古典舞审美取向的影响[J].音乐生活.2019
[4].沙文月,李元媛.文人审美与当代设计——宋代香文化与香具设计在当代的借鉴与运用[J].大众文艺.2019
[5].廖正定,余炜.当代红色文化下江西赣南苏区红色题材美术的审美价值与展望[J].文化月刊.2019
[6].秦文联.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理念及其当代发展兼论园林布局及置石的文化基因[J].宝藏.2019
[7].何玥.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J].青年文学家.2019
[8].周兴杰.从“审美文化研究”到“文化研究”:当代中国文论“文化”维度的敞现[J].中国文学批评.2019
[9].陆弈思.“诗意地栖居”的现实困境——试论当代审美文化境遇下“审美救赎”的限度[J].名作欣赏.2019
[10].雷作安.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的概念及审美文化内涵研究[D].山东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