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之比较

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之比较

高磊[1]2003年在《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同属于中国江南文人园林,它们在造园要素和空间构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除了与文化渊源有关之外,还与明清时期徽商对两地园林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造园哲学思想不同,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又存在本质区别。徽州园林着重于表现人工控制下的秩序美,造园要素的形体和组合偏向对称、饱满的规整形态,单元空间中轴对称,组合空间层次分明;扬州园林则着重再现自然美,造园要素的形体和组合呈现不规整的自由形态,单元空间不对称,组合空间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流动性。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有相似之处,但本质特征是不同的。徽州园林是儒家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以秩序美见长的园林。扬州园林是文人隐逸思想影响下的以自然美见长的园林。

陈一[2]2007年在《承徽派文化 筑商家园林》文中研究指明徽商园林与苏州文人园林同属江南私家园林范畴,由于地理因素、文化渊源和交流、以及徽商活动等原因,两者在造园要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地域环境、造园哲学,尤其是园主人身份的不同,徽商园林与苏州文人园林又存在本质的区别。即便是同属于徽商的原籍地园林和寓居地园林,也由于造园目的和造园心态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商人园林着重于满足园主人社会活动和应酬,希冀能达到提高身份、显耀财富或光耀门楣、颐养天年的“世俗”愿望;而苏州的文人园林则着重于满足主人的精神需求,追求雅逸和书卷气,寄托主人不满现状、不合流俗,“隐逸”于城市山林的愿望。通过对影响因素及园林要素等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徽商原籍地园林(徽州园林)将自然纳入人工,求“理”于秩序之中;徽商寓居地园林(扬州园林)将人工融入自然,寄“情”于咫尺山林;而苏州园林则是完全摒弃人工,将自然融入城市,归“隐”于城市山林。

张晓冬[3]2007年在《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影响因素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同属于江南文人园林,两者在造园要素和空间构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地理环境和造园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上又存在本质区别,徽州园林着重表现人工控制下的秩序美而扬州园林则以自然美见长。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能从根源上更为深入地分析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的异同。

霍艳虹[4]2017年在《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先人在工业化到来之前通过与自然不断斗争最终与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且珍贵的物质与文化遗产汇集廊道。她一方面历经着2500多年的朝代更迭依然保持生命力,另一方面她贯穿我国南北五大水系、叁大平原、四省两市,哺育了沿线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她是名副其实的“活着的”、与众不同的超大型线性文化景观遗产,她同时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世界对这个独有的大型线性水利遗产、运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态文化景观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我国古今水利成就以及中华文化的体悟与尊重。本研究正是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的背景下,以及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试图以“文化基因”的视角深入挖掘京杭大运河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演进、传承的特点,通过对她的整体性研究,寻找不同地域文化下京杭大运河水文化传承的共性,以期更好地对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做出整体性、完整性、连续性的保护措施。研究借鉴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中关于基因、基因表达、系统发生学等相关概念,从系统进化理论入手,探讨“文化基因”的传承方式和进化路径,结合生物学系统发生分析的方法构建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树模型,直观描述水文化之间的演进关系。在风景园林学科研究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文化基因”的淮安传统民居和扬州园林作为个案展开研究,挖掘共性中的个性,突出表现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同时也彰显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特色魅力。希望通过从整体到个案再到整体的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拓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为城市文化基因的挖掘、历史演进规律再现、历史记忆恢复以及地方情感的建立提供素材,为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在风景园林学领域引入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概念、方法和理论,其目的在于厘清庞大且繁杂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构建完整科学的系统发生树模型,以一种动态进步的眼光去审视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快速抓住自己领域的研究内容和重点,找到与其他领域之间内在的关系进行交叉研究。这是一个全新且不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采用开放的结构形态,所研究的内容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又各成体系,需要大量的实例和实践进行验证。因此,论文结尾处并没有急于归纳最终论断,以期为今后研究留下扩充和调整的余地。

谢明洋[5]2015年在《晚清扬州私家园林造园理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存扬州园林的遗迹有两类:城西北郊蜀冈瘦西湖一带的湖上公共园林集群集中兴建于康雍乾叁朝(1661——1796),均己损毁,于近年复建。嘉庆朝二十余年几无造园活动,现存城内私家园林多于道光元年(即1820年)至民国初年所新建或扩建。以原真性为原则,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遗存较为完整的晚清扬州城市私家园林。本文研究要点为: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八处晚清扬州城市私家园林,即个园、何园、小盘谷、汪氏小苑、逸圃、贾氏宅园(二分明月楼)、棣园与瓠园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完善其基础资料图纸。二,依据《园冶》理论框架结合实地调研,依据各个园林的特色分析其理法特色,并进一步从立意、布局、迭山、理水、建筑装饰、花木六个方面予以初步总结。叁,试图将造园现象还原至动态发展的历史事实中,把握其与社会生活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园主个人及家族经历等,从而形成对晚清扬州城市私宅园林的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晚清的扬州仍受惠于运河的繁荣与盐政改革等经济政策的庇护,延续着文化领域如学术教育、绘画曲艺、手工艺匠的全面昌盛,在旧、新城区域先后形成儒商私家园林集群并逐渐发展成熟、形成独特风格,在中国造园史上留下最后篇章。其理法特征主要有:整体布局具小型集锦园的特点,船厅、读书楼、戏台、觅句廊等多重场景并置并体现出天人感应、四季轮回的时空观念;擅用曲折的路径、花窗地穴等创造多样的视线关系以借景拓展空间;迭山脱离了峰石欣赏而发展出独特的中空外奇的扬派迭石技艺,追求山居意境,以拳山勺水写仿真山气势:理水遵循汇水入园不外流的理念而有“天沟”的做法,水体形态仍沿用传统的方池静水,略有曲折蜿蜒的变化藏首匿尾,偶见“旱园水作”的案例。受南巡盛世形成的运河视角审美影响,园中运用山石与建筑结合、长楼复廊及“裹脚之法”等构建技巧构成复杂穿越的园林空间;园林植物偏重姿态欣赏和比兴含义兼顾四季有花,重视色香搭配;较早期的园内仍有放鹤饲鱼、置放盆景的明代私园遗俗;建筑装饰风格较苏南造型更为高大刚直、色彩更为素雅、线条更粗拙质朴,兼有西洋、官式元素,具开放多元之风。晚清扬州私家园林是清代江南造园的优秀典型,具有珍贵的史料和艺术价值,其造园理法尤其是扬派迭石技艺印证并延续了《园冶》所述理论,于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贾昊[6]2016年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分布与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性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园林做为“人造自然”的典型代表及重要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人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今学术界对于传统园林的相关研究一直未曾停下脚步,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园林在空间构造之中蕴含着的建筑规律性的探索,是本论的最初的研究目的与出发点。本论是笔者试图通过资料收集及实地调研相结合,在分析过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分布及园林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基础性研究。首先,本论在分析过往的学术成果之中获取中国传统园林的相关信息,通过实地调研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现场资料进行收集,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对中国传统园林平面图进行再绘制,配合所得资料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位置分布、历史脉络进行一次整体性的分析。其次,结合笔者所绘制的传统园林平面图,对中国传统园林平面构成要素当中的最外围墙、园林建筑、园林水面、园林连廊、园林桥的平面进行建筑学式的分析,并呈现出不同地区及不同始建年代的中国传统园林在平面构成要素上表现出的共性与特性。最后,结合现场调研所获取到的资料,对中国传统园林当中的连廊、亭子、洞门、漏窗、桥、隔墙、船舫、铺地这些具有独特性的建筑要素进行构造与样式的分析,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建中国传统园林在建筑构造之上的共性与特性。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梳理与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国传统园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始建的传统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特征,这也是本论的一个主要宗旨。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现存的园林当中山石及植被的资料收集尚不充足,故本论暂将研究视点放在对园林内建筑相关的构成要素之上,山石及植被对园林空间的构成影响拟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讨论。

陈芬芳[7]2007年在《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旨在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宏观把握整个园林研究的历史,杜绝园林研究中的盲点,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扩宽研究者的思路以指导研究者今后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现有古典园林研究论着的整理和收集,建立园林研究目录数据库。在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将现有的研究论着按学科内容进行分类。通过论着学科分布和年代分布的量化分析,发现园林研究的发展规律,即园林的研究总是从最基础的史料整理和实际调研测绘开始,进而对其设计方法、造园思想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园林历史发展的根源——园林文化。文章最后以天津大学园林研究作为个案,具体分析其园林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特点,进而展望今后园林研究发展的方向。

吴涛[8]2012年在《基于地域文的扬州历史园林保护与传承》文中研究指明古城扬州位于江左淮西,为历代名城,以其历史悠久,文物彰明而着称海内外。扬州因其唐宋鼎盛时期、特别是康乾盛世以来的经济繁荣,精妙绝伦的园林风采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构建了“扬州园林”这一璀璨明珠。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援引刘大观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叁者鼎峙,不可轩轾。”由此可见,扬州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更以其独特的风格着称于世。扬州园林的高超的造园艺术、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是扬州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当前,扬州老城区的保护性开发与建设正在全面展开,蜀冈——瘦西湖风景区也在全面扩展,遗留下来的历史园林有待保护与修复。因此,研究扬州园林的造景艺术,一方面结合当下的扬州风景区扩建及历史名园的保护与修复、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等实践,对扬州当前历史园林保护利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历史园林在当代的发展与保护,另一方面研究总结其园林营造的理论与技法,探索其造景的手段与方法,为扬州园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技术与方法。也希望为其他同类的历史园林乃至其它文化遗产在未来的保护性利用与创造性发展传承提供现实的借鉴。本论文上篇从扬州地域文化的研究着手,对扬州城市发展的历史以及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对园林发展有影响的地域文化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与研究,总结文化特色、归纳文化特征。进而分析扬州历史园林的类型与造园艺术特点,总结归纳基于地域文化的扬州园林造园风格与特色。文章中篇的研究基于大量的资料分析总结,并结合扬州园林的实例,对历史园林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保护与修复的整体策略。下篇则对历史园林的未来发展做有益的分析与探讨,分析传承与创新的基本理念,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的历史园林传承与创新的整体策略。通过分析、总结,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1.论文在调查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扬州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扬州历史园林的分类及各个类别园林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对特定历史园林的影响,总结基于地域文化的扬州园林造园风格与特色。2.对扬州历史园林造园艺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其在园林建筑营造、水系梳理、迭山置石及铺地装饰等方面的艺术特色。3.根据扬州历史园林的保护现状,分析保护与修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历史园林保护与修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在大量研究国内外同类园林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扬州历史园林保护与修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保护与修复的必要性,提出了扬州历史园林保护与修复的整体策略与构架。5.分析扬州历史园林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扬州历史园林传承与创新的整体策略,从文化精神、物质要素、管理制度、营建技术、整合开发等五个层面探索传承与创新的整体思路。

应丽霞, 张奇才, 王建森[9]2011年在《徽州园林的特色与艺术设计》文中提出徽州园林之所以量大势宏,极尽精雕细刻,极尽曲径通幽之妙,有叁方面得原因:一是徽州山水美,为它有力借助大自然提供了可能;二是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为徽派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奇思妙想;其叁、徽商经济势力强大,为徽派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这样,就让我们今天还能享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张婷婷[10]2012年在《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2006-2011)》文中指出本硕士论文收集了2006-2011年之间发表的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各种专着、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并将其按照建筑学、历史学、园林学和文化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深入分析近些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得出近些年各研究机构对各个园林的研究热点。最后发现研究力量在各园林之间并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对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投入的研究力量比较多,对其的研究成果也超越了其他园林。这为其他园林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本论文还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的研究成果,大致地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史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当今的一些社会、文化背景,深入剖析近些年研究热点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指出了现存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之比较[D]. 高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03

[2]. 承徽派文化 筑商家园林[D]. 陈一.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3]. 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影响因素之比较[J]. 张晓冬.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霍艳虹. 天津大学. 2017

[5]. 晚清扬州私家园林造园理法研究[D]. 谢明洋. 北京林业大学. 2015

[6]. 中国传统园林的分布与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性研究[D]. 贾昊. 北京建筑大学. 2016

[7]. 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D]. 陈芬芳. 天津大学. 2007

[8]. 基于地域文的扬州历史园林保护与传承[D]. 吴涛.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9]. 徽州园林的特色与艺术设计[J]. 应丽霞, 张奇才, 王建森.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1

[10]. 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2006-2011)[D]. 张婷婷. 天津大学. 2012

标签:;  ;  ;  ;  

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