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农田,重金属,化肥,锡尔河,于田县,油料作物。
农田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顾思博,周金龙,曾妍妍,陈云飞,王松涛[1](2020)在《绿洲农田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的空间变异性研究——以新疆于田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疆于田县653组农田表层(0~20cm)土壤样品的六种微量营养元素(Fe、B、Mn、Cu、Zn、Mo)的实测含量,运用地统计学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研究区农田土壤主要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B、Cu、Zn、Mo的变异系数介于12.12%~86.81%之间,均属于中等变异;Mn的变异系数为9.73%,属于弱变异性。Fe、B、Mn、Cu、Zn、Mo元素的块金效应介于27.9%~60.0%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同时受到成土母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农田土壤主要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总体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含量逐渐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和pH对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3期)
马双进,南忠仁,臧飞,杨潇焱,陈帅[2](2019)在《油料作物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生活强度的增加,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植物修复由于具有经济有效,生态友好,成本低的优点,已成为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采用油料作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不但能有效的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而且又能维持土地的价值属性,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易于推广。笔者通过对常见油料作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效果进行综述,并对油料作物修复土壤后植物残体的处理以及作物籽粒出油后粕饼的进一步处理和综合利用做了探讨,通过飞灰溶融处理技术对植物残体进行处理,既能有效避免重金属的二次污染,并且实现对资源二次利用的目的。最后对油料作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王浩,罗格平,王伟胜,PACHIKIN,Konstantin,李耀明[3](2019)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锡尔河中下游农田土壤水分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器学习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反演土壤水分含量(SMC)是目前SMC研究的热点,因较少考虑温度、蒸散等重要SMC影响因子,反演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利用Sentinel-1影像、MODIS产品和SRTM数据,提取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等32个SMC影响因子,经相关分析选择27个显着的SMC影响因子(P<0.05)作为反演因子,并设计叁组因子组合。这叁组因子组合分别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回归、BP神经网络叁种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发现基于随机森林结合所有因子的方案,其SMC反演精度最高,该组合均方根误差RMSE为0.039 m~3/m~3,将该方案被用于反演2017年生长季锡尔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农田SMC。结果表明:从上部至下部SMC总体呈逐渐增加的态势,但存在显着时空差异,春季和秋季SMC较高而夏季较低。SMC差异主要由土壤质地、热量条件和地表植被状况差异引起。春季平原区下部农田SMC要高于上部,SMC的主控因子是土壤质地和地表植被状况;在夏季,土壤水分的主控因子是热量条件,农田灌溉弥补了热量条件差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导致空间上平原上部和下部土壤SMC空间差异不显着;秋季SMC的主控因子植被状况抵消地表温度和土壤质地差异对SMC的影响,使得秋季SMC空间差异不显着。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考虑SMC影响因子不足而获取更高SMC精度的限制。(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守娟,杨磊,陈利顶,赵方凯,孙龙[4](2019)在《长叁角典型城郊农田土壤-浙贝母重金属迁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郊生态系统中土壤重金属分布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和富集特征是城乡共生体土壤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典型经济作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为例,基于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对长叁角代表性城郊农田中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和迁移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城郊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除Cr外,Cu、Zn、As、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并且不同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表现较高的空间异质性。除Cd和Cr外,浙贝母植株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表现为叶、茎显着高于鳞茎,叶中重金属含量可达到鳞茎的5~10倍,表明叶比鳞茎更易富集重金属。重金属迁移系数分析表明,Cr、Cu、Zn、As、Cd和Pb主要富集在浙贝母植株的地上部分,且不同重金属在植株中的迁移和富集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浙贝母地上部分对Cr、As和Pb的富集能力较低,对Cu、Zn和Cd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相比而言,鳞茎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较弱,综合污染评价也表明,浙贝母鳞茎中重金属含量并未超过污染标准。(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2期)
悦飞雪,李继伟,乔鑫鑫,焦念元,尹飞[5](2019)在《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地区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其碳、氮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探明生物炭对丘陵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养分的长期作用效果。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生物炭用量为0(C0),20(C20),40(C40)t/hm~2 3个处理,研究生物炭施用5年后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究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施加20,40 t/hm~2生物炭可提高0—20,20—40 cm土层的机械性>0.5 mm以上粒级和水稳性>0.053 mm以上粒级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土层中,C20和C40处理下>0.25 mm的机械性团聚体(DR_(0.25))分别较对照增加3.78%和6.83%,>0.25 mm水稳性团聚体(WR_(0.25))分别较对照增加31.0%和49.45%,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分别较对照降低4.30%和6.85%,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较对照降低9.71%和14.77%,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较对照增加28.44%和45.34%,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较对照增加32.04%和54.92%。各粒级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以0.25~0.053 mm粒级最高,且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2,2~0.25,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随之增加,而<0.053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随之降低。总体来说,生物炭能够改善豫西丘陵地区农田土壤的团聚体结构,增加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有利于豫西地区农田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旭阳,陈晓旋,陈优阳,金强,林少颖[6](2019)在《福州不同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福州农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稻田、菜地和茉莉园)下的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TC含量均值基本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春、秋季节土壤TN含量均值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夏、冬节季表现为菜地>水稻田>茉莉园(P<0.05);在各个季节菜地土壤TP含量均值均为最大(P<0.05),在冬季土壤TP含量均值达到最大(P<0.05)。土壤C/N、C/P和N/P在各个土地类型下均值分别为10.17~12.89,0.46~0.86,4.76~9.61,C/N季节差异不显着,唯有夏季略高于其他季节,菜地土壤C/N在各个季节均低于水稻田和茉莉园(P<0.05);C/P和N/P在全年内季节差异不显着,均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菜地土壤C和N储量在各个季节均高于水稻田与茉莉园土壤(P<0.05),各个季节里水稻田和茉莉园土壤C和N储量无明显差异,秋季各个土壤类型C和N储量基本低于其他季节(P<0.05)。在各个季节P储量均值表现为菜地>茉莉园>水稻田(P<0.05)。总体来看,与其他土壤相比,茉莉园土壤C、N、P含量最低,菜地土壤N和P含量以及储量较高,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显着,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壤碳氮磷固持及限制性养分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玉红,郝兴顺,田霄鸿,陈浩,张春辉[7](2019)在《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汉中盆地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固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稻麦轮作是汉中盆地主要的种植制度。探索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汉中盆地水稻一小麦周年产量、经济效益及农田土壤固碳的影响,为该地区秸秆还田技术和合理化肥减量技术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7年小麦和水稻生长季,设置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SN+NPK);秸秆常规还田+常规施肥(S+NPK);秸秆促腐还田+常规施肥(SD+NPK);秸秆促腐还田+化肥减量15%(SD+85%NPK);秸秆促腐还田+化肥减量30%(SD+70%NPK),共5个处理,研究了其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碳储量(SCS)、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配施常规施肥处理(SN+NPK)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处理显着提高了稻田0~15 cm土层的总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OC),增幅分别为3.62%~25.07%和23.01%~46.79%;S+NK和SD+NPK处理提高了0~30 cm碳储量,增幅分别为4.67%和18.20%。而SD+85%NPK和SD+70%NPK分别降低8.31%和9.83%。产量方面,S+NPK和SD+NPK处理显着增加了小麦和水稻籽粒产量,而SD+85%NPK和SD+70%NPK处理均降低了小麦和水稻产量,周年产量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3.47%、8.70%、-3.65%、-8.12%。与SN+NPK处理相比,S+NPK、SD+NPK、SD+85%NPK、SD+70%NPK处理周年经济效益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6.91%、23.56%、6.02%、1.06%。秸秆全量促腐还田配施常量化肥处理(SD+NPK)的土壤有机碳、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S+NPK处理次之,SD+70%NPK处理最低,与之相比,SD+85%NPK处理在小麦和水稻两季共减少化肥80 kg hm~(-2),作物周年产量降低不明显,经济效益略有增加。秸秆还田与常规化肥配施是提高汉中盆地稻麦轮作体系农田固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最佳措施,两季作物全量还田条件下化肥用量减量15%是适宜该区域的化肥减量技术和绿色生产模式。(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郝聪聪,邢培哲,毛雪飞,刘霁欣,王凌[8](2019)在《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荧光法快速测定农田土壤中痕量汞》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荧光光谱仪,建立了土壤中痕量汞的固体直接进样测定方法,开展了系统性的方法学评价。在最优条件下,汞的方法定量限(LOQ)为0.2μg/kg,线性回归系数(R~2)>0.997,针对不同类型土壤的加标回收率为91.8%~116.4%,实验室内的日内和日间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6%~11.8%和1.1%~5.3%, 5家实验室间测试结果的RSD为2.1%~8.0%。本方法测定了多种土壤标准物质中汞含量,测定平均值均在标定值范围内。同时,对实际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测定,并与HJ 923-2017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相对相差为0.9%~12.9%。该方法的测试时间可以控制在5 min以内,非常适合用于农田土壤中汞的快速、准确测定。(本文来源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期刊2019年06期)
王子腾,耿元波,梁涛[9](2019)在《中国农田土壤的有效锌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效Zn含量是土壤整体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明确中国土壤有效Zn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缺锌的土壤类型和区域采取有效的补Zn措施,可以实现微量营养元素的精准施肥。本研究以中国农业生态站监测点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土壤有效Zn含量的时空差异,探讨了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pH值、有效N、有效P、有效K与阳离子交换量-CEC)对土壤有效Zn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土壤有效Zn含量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与全国范围内土壤pH值分布、干湿区划分及土壤类型地带性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时间序列上,从2005年到2015年,土壤有效Zn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有效Zn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土类中,水稻土和红壤的有效Zn含量较高,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的土壤有效Zn含量最高;土壤理化指标中,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有效Zn含量有显着影响。风沙土、草甸风沙土、黄绵土等土类及水浇地和旱地等土地利用方式,要注重Zn肥的补充,并可通过土壤pH值的调整及施用农家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效Zn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6期)
郭光光,曹磊,杨俐苹[10](2019)在《农田土壤化肥污染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农作物种植管理期间,合理使用化肥可以为作物补充养分,促进作物健康生长;不当使用化肥则会造成土壤污染。本文首先指出化肥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之后分析了污染原因,并总结了防治对策,以供农业生产者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23期)
农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生活强度的增加,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植物修复由于具有经济有效,生态友好,成本低的优点,已成为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采用油料作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不但能有效的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而且又能维持土地的价值属性,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易于推广。笔者通过对常见油料作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效果进行综述,并对油料作物修复土壤后植物残体的处理以及作物籽粒出油后粕饼的进一步处理和综合利用做了探讨,通过飞灰溶融处理技术对植物残体进行处理,既能有效避免重金属的二次污染,并且实现对资源二次利用的目的。最后对油料作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做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顾思博,周金龙,曾妍妍,陈云飞,王松涛.绿洲农田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的空间变异性研究——以新疆于田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马双进,南忠仁,臧飞,杨潇焱,陈帅.油料作物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王浩,罗格平,王伟胜,PACHIKIN,Konstantin,李耀明.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锡尔河中下游农田土壤水分反演[J].自然资源学报.2019
[4].李守娟,杨磊,陈利顶,赵方凯,孙龙.长叁角典型城郊农田土壤-浙贝母重金属迁移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5].悦飞雪,李继伟,乔鑫鑫,焦念元,尹飞.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刘旭阳,陈晓旋,陈优阳,金强,林少颖.福州不同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吴玉红,郝兴顺,田霄鸿,陈浩,张春辉.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汉中盆地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固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8].郝聪聪,邢培哲,毛雪飞,刘霁欣,王凌.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荧光法快速测定农田土壤中痕量汞[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9
[9].王子腾,耿元波,梁涛.中国农田土壤的有效锌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10].郭光光,曹磊,杨俐苹.农田土壤化肥污染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