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小麦,籽粒,旱地,冬小麦,蛋白质,含量。
小麦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杨玉双,陶志强,王德梅,王艳杰[1](2018)在《灌水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适量的水分供给是保证小麦高产的基本条件,水分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穗数和千粒重等因素来影响小麦籽粒的产量及品质。近年来,小麦品质改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麦高产优质目标下,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研究也逐步引起重视。由于品种遗传背景不同,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在同一生态和栽培环境下种植,产量和品质表现不一致,而且产量和品质对外界条件的反应不同步。本研究通过多点试验筛选在较高水平上产量和品质相对稳定的品种,选择灌溉次数与灌溉时期作为可调节的栽培措施,分析来自我国小麦主产区的7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产量与品质表现,以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及不同生态环境对产量和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寻求最佳栽培措施。【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小麦产区7个点进行,各试验点均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4个灌水处理,A1(处理1)为春季浇1水;A2(处理2)为春季浇2水;A3(处理3)为浇3水;A4(处理4)为浇4水。每次灌水量均为600m~3hm~2。品种为副区(B),均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B1为8901-1,B2为豫麦34,B3为烟农19,B4为济麦20,B5为皖38,B6为陕253,B7为临优145。各处理采用统一的施肥方案,3次重复。10月中上旬在各试验点播种,出苗后在小区内选取固定样点,定期进行田间调查。收获前在各试验点拔取植株进行室内考种,成熟时按小区收获计产。【结果与分析】平均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以A3处理产量最高,但与A4处理无显着差异,均显着高于A1和A2处理。各试验点产量均随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灌水处理的产量变异系数仅为0.81%。其余各试验点,灌水处理间产量均有显着差异。其中新乡试验点各处理的产量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0.28%,表明灌水的效应明显。通过分析不同灌水处理在各试验点的产量变异系数,表明适当灌水可以有效提高产量,缩小不同地区产量的差异,即在灌水适宜的高产水平下,不同地区之间产量稳定性较好。对各试验点不同处理间产量的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产量水平越低的地区,灌水处理的增产效果越好。各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变异系数与产量水平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产量越高的品种在各试点间的变异越小,其稳定性越好。不同灌水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表现差异显着,不同处理间的变异系数以盐湖点最大,其蛋白质含量极差达到1.05个百分点。各试验点的平均值呈现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渐少的趋势,如任丘试验点由于降水过少,土壤墒情不足,过于干旱不利于植株吸收氮素和籽粒蛋白质的形成,增加灌水反而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所提高。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变化,其中临优145的极差为3.31个百分点。各品种在不同试验点间的变异系数为4.39‰7.41%,变异系数较小的品种表明在不同环境中蛋白质含量静态稳定性好(指品种的表现不随环境变化或变化较小);变异系数大,表明环境对其影响较大,其品质的栽培可塑性强。【结论】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其增产效果与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关。合理灌溉可以提高产量,缩小不同地区产量的差异,增强产量稳定性。平均蛋白质含量随灌水次数增加而降低,但降水量过少的试验点,适当灌水可以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小的品种,蛋白质含量的静态稳定性强。(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王贺正,付国占[2](2018)在《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着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着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陆梅,孙敏,薛玲珠,雷妙妙,高志强[3](2018)在《不同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旱作麦区高产、优质、高效品种的小麦.【方法】在山西省闻喜县选择12个品种的小麦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土壤水分、干物质量、籽粒蛋白含量及产量.【结果】‘洛旱6号’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最高.‘晋麦92’‘运旱20410’‘洛旱6号’为高产稳产品种,‘运旱618’‘运旱719’‘洛旱13号’‘长6359’‘长6697’为低产品种.与低产品种相比,‘晋麦92’‘运旱20410’‘洛旱6号’分别增产42%、38%、42%,‘晋麦92’‘运旱20410’的平均穗数高23%,穗粒数高24%,‘洛旱6号’的千粒质量高4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34%、56%、24%,且‘晋麦92’‘运旱20410’在降水较少的年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低产品种间差异更大.此外,通过聚类分析,‘晋麦92’‘运旱20410’为高产高蛋白品种.【结论】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方面综合考虑,‘晋麦92’‘运旱20410’是适宜该区种植的,具有一定的抗旱性、高产、优质、高效的品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胡文静,程顺和,高致富,吴荣林,陆成彬[4](2018)在《晚播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硬度与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施氮量和密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着,却显着影响穗数从而显着影响产量;密度对产量叁要素影响显着,随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降低,穗数增加,以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品种间籽粒硬度差异显着,施氮量和密度均显着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见,晚播条件下宜选用千粒质量较高的品种,并控制适宜施氮量,提高播种密度,通过增加穗数,协调产量叁要素,降低晚播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硬度主要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受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可作为小麦品种品质筛选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金芝,黄明,王志敏,李友军,付国占[5](2018)在《极端晚播对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小麦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技术途径,指导小麦晚播生产实践,2012年10月—2014年6月,以弱春性小麦偃展4110和半冬性小麦矮抗58为材料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适播(10月中旬、240万株·hm~(-2))和极端晚播(11月中旬、600万株·hm~(-2))两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极端晚播对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适播处理相比,两个生长季极端晚播处理均使拔节和开花期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提高,从而促进拔节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成熟期穗部氮素的分配比例也得到提高,最终显着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偃展4110的蛋白质产量、氮素吸收效率,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其中,极端晚播处理使偃展4110的籽粒产量显着提高,而矮抗58的籽粒产量却显着降低.因此,极端晚播栽培模式可维持小麦拔节后的土壤氮供应,有利于提高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从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是灌区小麦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吴金芝,黄明,李友军,付国占,田文仲[6](2017)在《限水灌溉对极端晚播密植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极端晚播密植小麦的限水灌溉效果,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以弱春性小麦偃展4110和半冬性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华北地区典型水浇地进行晚播(11月中旬)密植(600万株·hm-2)试验,比较了常规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m)和限水灌溉(拔节期灌水60mm)的小麦开花后氮素吸收转运分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与常规灌溉相比,限水灌溉可促进极端晚播密植小麦开花前氮素在开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显着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但对开花后氮素积累量以及小麦氮素吸收效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生长季而异。与常规灌溉相比,限水灌溉下偏旱的2012-2013生长季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降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着变化;偏湿润的2013-2014生长季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维持稳定,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3%~5.3%和10.4%~13.3%。极端晚播密植栽培模式下,限水灌溉不仅可促进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提高小麦氮收获指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还能在偏湿润的年份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姚金保,马鸿翔,张平平,张鹏,杨学明[7](2017)在《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弱筋小麦宁麦18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提高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方法】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宁麦1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120、180、240、300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120、180、240、300万株/hm2),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宁麦18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显着影响宁麦18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宁麦18的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超过适宜值(即施氮量N 180 kg/hm2、种植密度240万株/hm2)后,籽粒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增施氮肥显着提高宁麦18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施氮水平为N 240和300 kg/hm2的处理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着。种植密度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宁麦18高产与优质相结合的适宜施氮量为N 180 kg/hm2,种植密度为240万株/hm2。(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薛玲珠,孙敏,高志强,王培如,任爱霞[8](2017)在《深松蓄水增量播种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深松的蓄水效果,探索旱地小麦构建合理群体的最适播量,有利于寻求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的最佳耕作及播种技术途径。【方法】于2012—2014年在山西闻喜县开展大田试验,以休闲期深松与否为主区,以67.5、90、112.5 kg·hm-2共3个播量为副区,测定休闲期土壤水分、冬前群体分蘖数、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及含氮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研究休闲期深松蓄水调节播量对植株氮素吸收和利用、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休闲期深松较对照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提高60%以上。深松较对照冬前群体分蘖数、越冬期植株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叶片和颖壳+穗轴积累氮素的运转量、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均显着增加。深松条件下增加播量,冬前群体分蘖数及越冬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开花前各器官积累氮素的运转量增加,开花前叶片、颖壳+穗轴积累氮素的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但播量90 kg·hm-2与112.5 kg·hm-2两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深松较对照穗数、穗粒数显着提高,两年度分别增产26%—66%、17%—34%;而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但播量90 kg·hm-2时降低不显着。深松条件下增加播量,穗数、千粒重、产量提高,但播量90 kg·hm-2与112.5kg·hm-2两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以播量90 kg·hm-2较高。深松较对照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两年度分别提高13%—22%、9%—16%;氮素吸收效率、氮肥生产效率显着提高,播量67.5 kg·hm-2和90 kg·hm-2时的氮素利用效率显着提高。深松后水分利用效率以播量90 kg·hm-2较高,且与其他两处理间差异显着,深松条件下增加播量,氮素吸收效率显着提高,氮肥生产效率提高,但播量90 kg·hm-2与112.5 kg·hm-2两处理间的氮肥生产效率差异不显着。此外,休闲期深松配套不同播量处理,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均与开花前各器官积累氮素的运转量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且降水多的年份,与开花前颖壳+穗轴积累氮素的运转量相关性较高。降水较多的年份较降水较少的年份开花后氮素的积累量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旱地小麦休闲期深松蓄水配套播量90 kg·hm-2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有利于开花期各器官氮素积累,促进开花前叶片和颖壳+穗轴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转移;有利于形成有效穗数,构建合理群体,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实现旱地小麦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同步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3期)
黄明,王朝辉,罗来超,王森,包明[9](2017)在《膜侧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覆膜栽培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但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优化施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黄土高原中部典型旱地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传统平作(不覆盖+均匀施肥)、垄覆沟播(垄上覆膜+垄间沟播+均匀施肥)和膜侧施肥(垄上覆膜+垄间沟播+播种行侧膜下定位施肥)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200 cm土壤水分,以及膜侧施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与传统平作相比,在偏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垄覆沟播的小麦产量分别提高9.5%和6.3%,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7.1%和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8%和8.7%,而膜侧施肥的小麦产量提高18.8%和22.8%,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变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2%和19.6%;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垄覆沟播和膜侧施肥对小麦产量无影响,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0%和17.0%。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在偏湿润年份使生长季内100~200 cm土壤水分消耗显着减少,而在偏旱年份使夏休闲季土壤蓄水显着增加,开花和收获期0~40 cm土壤硝态氮、根系全氮以及开花期茎叶全氮含量升高,促进了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吸收、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偏干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膜侧施肥较垄覆沟播产量分别提高8.4%和15.5%,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9.9%和8.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和10.0%;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两处理产量无显着差异,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6.0%。因此,膜侧施肥可维持旱地小麦生育后期的土壤氮供应,提高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下季播前深层土壤贮水,是适宜于旱区推广的小麦栽培模式。(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巧艳,赵鹏,刘红恩,扶海超[10](2015)在《施锌对不同筋力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施锌对不同筋力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选用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矮抗58和弱筋品种郑麦004,设置5个(0,5,10,20,40 mg·kg-1)锌肥水平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锌显着影响3种筋力型小麦的产量、氮积累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郑麦9023和矮抗58在锌质量分数为10 mg·kg-1时,产量、子粒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郑麦004在锌质量分数为5 mg·kg-1时,产量达到最大,锌质量分数为10mg·kg-1时,子粒氮积累量和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由此得出,施用锌肥能够提高不同筋力型小麦产量、氮积累量及蛋白质含量,且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对锌的需求量不一样。(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小麦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着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着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博,杨玉双,陶志强,王德梅,王艳杰.灌水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黄明,吴金芝,李友军,王贺正,付国占.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8
[3].陆梅,孙敏,薛玲珠,雷妙妙,高志强.不同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
[4].胡文静,程顺和,高致富,吴荣林,陆成彬.晚播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硬度与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施氮量和密度的响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8
[5].吴金芝,黄明,王志敏,李友军,付国占.极端晚播对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6].吴金芝,黄明,李友军,付国占,田文仲.限水灌溉对极端晚播密植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
[7].姚金保,马鸿翔,张平平,张鹏,杨学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弱筋小麦宁麦18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7
[8].薛玲珠,孙敏,高志强,王培如,任爱霞.深松蓄水增量播种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
[9].黄明,王朝辉,罗来超,王森,包明.膜侧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7
[10].王巧艳,赵鹏,刘红恩,扶海超.施锌对不同筋力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