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王柏杨[1]2017年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使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学习过程,在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传承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或高校学习的同步过程中,培养出具有可以超越现有知识和物质现状的,能够实现物质和观念从无到有的产出创造能力或未来可具备创新能力的潜质。本文力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在分析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顺利进行的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力求与以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没有尝试做过的创举,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满足实现成为发达国家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目标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对现实矛盾的科学认识,争取在高校受教育可塑阶段提升大学生创造性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使其能够在未来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具有为社会提供有需求的创新物质和精神成果,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新境界发展的实践能力。达到传承人类文明所特有的再创造力和再生产的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作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中国梦的指南,并以此作为创新过程的精神动力源泉。

邓远萍[2]2016年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自我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自我教育逐渐成长为一种显性的、主导的教育形式。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大学生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内化环节。实质上,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把自己视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我——我”模式的主体合一的个体自我教育。此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者——教师的角色而言,在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无教师直接参与的、以“学生——学生”为体征的教育也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严格的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角色(自我)而不是一个环节或过程。尽管受教者内化过程中也存在自我教育成分,但它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绝对化,即想当然的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视为教育对象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是不需要教育者的教育,相反却对他者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推进和顺利实现离不开外在的他人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个体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它独特的时代价值。但大学生自我教育目前现有的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它当代价值的发挥。确切的说,研究视角的选取问题是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却具有无比重要的优势。大体而言,人的现代化属于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性质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讲,人的现代化不仅指出人要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人中提升出来,尤为重要的是,还要从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现代人中提升出来,进而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离不开教育的造就,尤其是现代化教育的塑造和培养。事实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人的现代化的棱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大学生作为教的一方即教育主体时,大学生需要首先在思想上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以此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当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作为自学的一方即教育客体存在时,它需要借助自律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自我发展理论,提高个体内化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使自教与自学两个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我们弄清楚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根基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施教”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我们遵循人的现代化要求,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先从理论层面对现有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理论问题;并从实践层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网络实现模式及社会实践实现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厘清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实践问题。然而,尽管处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型构建而言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但受具体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仅处于“应然”的状态,而非“实然”的境地。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然”的境况中,才能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运行。这是我们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探讨的重要缘由。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索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从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问题。总之,只有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以上各个环节上巧妙、有效的勾连起来,才能使它在人的现代化棱镜中绽放璀璨的光芒,释放巨大的能量。

景亚萍[3]2015年在《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培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与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http://www.moe.gov.cn),2014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6593671人,招生数量7213987人。其中,财经类高校毕业生为627185人,所占总体比例为9.51%;招生数量为708136人,所占总体比例为9.82%。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历史就业人数及招生规模将达到一个新高点。大学生扩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如何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广泛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自从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根据中国首家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的专业公司麦克思对本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及就业情况的调查来看,自2011届本科毕业生以来逐届呈下降趋势,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仅为53%,呈现应届毕业生找不到满意专业岗位,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麦克思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调查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能力情况显示,大学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达不到工作的实际要求,大学生综合能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综合能力亟待提升。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将有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本文以财经类高校为例,选取12所地方财经类高校,对其在校本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地研究,有着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所涉及到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研究,都是指财经类院校本科大学生综合能力研究。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如下:(1)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多因素理论,从多层面和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综合能力指标体系要素,结合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关定义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发展的需求,从教师、学生、社会视角考察研究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并征询相关来自高校、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单位方面的专家意见,根据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构建了具有22个二级能力指标的本科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2)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研究在建立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方法确定能力指标(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权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特征聚类方法建立集成评价方法,来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测。(3)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本文基于能力培养视角,设计实验教学软件,强调采用实验教学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以财经类高校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软件为例,研究了其设计理念、功能模块以及实验流程、功能界面的实现、系统的实施过程,设计了基于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软件。利用Probit模型,对基于实验教学软件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本文深入研究了采用虚拟实验方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中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的问题,并构建了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虚拟实验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效果。(4)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对策研究针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各个综合能力指标,提出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从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及社会评价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将高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相联系,从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构建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打造了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贵州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统仿真综合实验课程。该课程于2011年在贵州财经大学开始实施,现参加本课程学生人数已达17000余人,在贵州省高校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力。(2)本文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采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提出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成评价方法。(3)本文提出了采用实验教学系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设计了实验教学系统,并于2012年在贵州财经大学首次实施,同用友新道科技公司进行联合开发进一步整合实验教学系统。此成果在贵州省大学城进行了较好的推广应用,受到同行高校、政府机构、企业等单位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评价了基于实验教学系统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绩效。(4)针对网络调查问卷容易存在缺失数据的问题,本文将最大期望值算法(EM)与朴素贝叶斯算法(NB)进行结合,提出EM-NB算法,运用EM-NB算法处理网络调查的缺失数据。

常永杰[4]2016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必须要有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大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意义重大,不仅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落实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重大责任。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创新、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重点阐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第二部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一是保证作用,二是引导作用,叁是激励作用。第叁部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教育者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淡薄;二是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心不强;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第四部分,根据上述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对策,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二要确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叁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四要打造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五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朱燕华[5]2016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深深地影响和变革着我们的生活,不仅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也使教育领域迅速变革。科技不仅使学校教育有了更多样的教学手段,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便捷的学习方式,还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学习者不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并学以致用,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进行实践。作为站在社会新技术、新思想前沿的大学生,有着蓬勃向上的活力,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推动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是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文简称大创项目)。该项目始终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创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观察、探索、实验和实践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培养发现问题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近年的项目实施中,有大批学生得到了科研锻炼和创新训练,也有学生就此走上创业道路。然而,在2014年上海S大学一次关于大创项目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项目成果产出率低、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弱等问题。于是,笔者检索并梳理国内外“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献,同时,调研沪上19所市属高校的大创项目实施情况,总结他们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以对比分析上海S大学的亮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相关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运用ADDIE模型,分析上海S大学大创项目实施中的目标、内容、学习者和指导教师等要素,设计和开发“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并在2015年项目中实施。为了解实施效果,笔者指导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项目实施情况,还是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培养都取得了进步。与此同时,发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过程管理、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等方面仍有待改进。为此,笔者再次运用ADDIE模型,第二次设计和开发“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并在2016年项目中实施,且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都较前两年有了明显进步。此外,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和论坛获奖、论文发表数和专利申请数上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大创项目实施还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运用ADDIE模型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培养设计有效。

王慧蕾[6]2016年在《以人的现代化为导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我国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能力素质现代化和社会关系现代化叁方面,创新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素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创新创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原动力”。在创新创业大军中,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步较晚,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改革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势在必行。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一般主要是从对策提出的角度出发,鲜有学者从人的现代化角度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本文深入挖掘人的现代化本质,根据意识层面、实践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子,从思想观念层面、能力素质层面、实践层面和社会环境层面多层次地提出建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以人的现代化理论为指导,更新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取向,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端正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性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大学生学习主观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机会把握能力和创新创业资源整合能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优化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大社会扶持力度。突破以往“就创新创业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路限制,站在人的现代化高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展开研究。本研究通过人的现代化引导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端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开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内在潜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姜廷志[7]2009年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党和政府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国家创新能力基础在人才,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整体作用的发挥,是国家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取胜的根本条件。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竞争,无论从其中哪一个方面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能力创新。”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功能,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特别是注意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进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要认真开展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和技术创新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有正确的认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体系、尤其是评价体系;要努力加大投入,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

雷鹏[8]2014年在《陕西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社会进步及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实践中,创新意识具有先导作用,没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正是有了创新意识的指导,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进行着自觉或不自觉地创新,自上世纪中叶,才对创新有了系统性的认识,创新被付诸于成果进一步应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有力的推动着整个世界的发展。时代的飞度发展,国与国的竞争进一步的加强,各个国家都认识到了国与国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要培养较高的创新才能的基础是要有高度的创新意识,一个社会,只有具备了高度的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创新理念的作用,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大学生是创新人才的生力军,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实力水平的高低。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使命,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历史使命。陕西高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因此研究陕西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辐射到全国,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相结合来分析。理论上,从概念入手分析创新意识内涵,特征等提出研究的可行性概念,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及分析。实际上,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访谈等调查,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目前陕西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希望本研究的成果能对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大学生陕西高校大学生具有指导意义。首先从概念入手,对创新,创新意识进行分析,然后对创新意识的基本要素,特征两方面进行理论认识,为论文的后续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然后论述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结合陕西情况总结出促进科技发展经济进步、提升我国教育水平意义等理论意义;提高国综合实力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根据陕西实际,结合西安工业大学的个例通过对师生的问卷和访谈对陕西高校大学生的现状做出分析,并进行评估。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得出目前培养陕西高校大学生意识的误区和问题,最后围绕解决陕西高校大学生意识培养这一课题提出加强大学生叁观教育,各种环境的健康发展和创造学生自我培养的条件等对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分析研究得出研究成果,进而对整个地区乃至国家关于大学生意识培养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康齐力, 杨帆[9]2018年在《论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法律规定的教育任务,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文章从大学生创新能力要素构成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探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张媚[10]2016年在《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对个体创新创业能力高要求的时代,培养一批高素质、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培养采取一种模式、一种规格、一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扼制了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个性化教育随之而来。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个性化教育是指一种重视个性、发展个性,承认差异、发挥自我,注重个体潜能发挥,催生个体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在个体创造能力培养和生成方面独具优势。所谓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既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具备创业潜能的复合型能力。个性化教育是现当代大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个性化教育。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发展得还很不成熟,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实状况,找出了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存在原因。首先,个人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观念陈旧;其次,高校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拓展不足,缺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最后,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不足,师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文章着眼于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个性化教育这一不可忽视的出发点和成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依托,尝试提出了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王柏杨. 渤海大学. 2017

[2].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邓远萍. 东南大学. 2016

[3]. 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培养体系研究[D]. 景亚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15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常永杰. 河南大学. 2016

[5]. 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D]. 朱燕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6]. 以人的现代化为导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D]. 王慧蕾. 河北科技大学. 2016

[7].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姜廷志. 西南大学. 2009

[8]. 陕西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D]. 雷鹏. 西安工业大学. 2014

[9].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J]. 康齐力, 杨帆. 继续教育研究. 2018

[10]. 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D]. 张媚. 长安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