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中学优质教育的成功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赵光磊[1](2018)在《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文中研究指明学校宣传是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典型载体,它真实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建构,这种建构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有主观内在的也有客观外在的。以往对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注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等个体的教育观念。与后二者分别以哲学、心理学研究为主不同,研究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宣传中的教育观念,更需要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介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观念。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是要探究学校宣传是如何反映和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反思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在学校的教育观念的表达与建构中有何作用。基于《中国教育报》五年219篇长篇宣传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学校宣传呈现出的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办学理念体系、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德育观、育人观、管理观、科研观、文化观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梳理、归纳、呈现揭示出,学校有着不同于国家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观念,体现出突出的学校本位特征。学校共性的教育观念可以成为学校的一般教育观念,代表着学校教育观念的平均水平。这种平均教育观念和理想教育观念的区别是它一般都会根据现实做出折中。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化学分析”中还发现,体制化的学校教育过于内卷化,它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其公共性、社会性。学校宣传完成了学校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建构。学校受到现实的刺激与体制的影响,利用一切流通中的观念,遵循话语生产的特性来建构其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各种影响汇聚杂合的产物。学校宣传通过有意识的征引和有意识的叙述来,一方面再一次建构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再现了学校发展中教育观念的实际建构过程。宣传的创作者与媒体守门人协同完成了宣传文本,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读者需要应用相似的知识与资源来对宣传及其中的教育观念进行解码。在解码中可能会遗失一些意义,也会创生新的意义。通过文本的结构化分析、社会文本分析、文学分析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是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学校以为在言说,有些时候只是被言说。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是完全自主的。在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中,观念的持有者也在无形地被建构着,展现着这种被动性。对学校而言,不仅文本的生产是被动的,文本的消费也使其陷入被动。宣传文本一旦发表,就意味着可以被任意解读。教育观念事实上是被第三次建构。最后是对理论对于教育观念建构的作用的讨论。前面所揭示的教育观念体现出的学校教育公共性的缺失,使学校丧失对于教育理论的兴趣。如何将理论转产为教育观念的建设性力量?基于经验的连续,使教育理论完美地融合在行动之中,成为学校的行动中理论是一种理想。对于学院的研究者来说,或许有一种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区别于学院体制内部自循环的文献思辨研究与经验式研究,能够走进学校生活,变革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教育观念。
范远波[2](2014)在《慎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是一种广泛宣传介绍的教育经验,不过,它存在教师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的认识模糊,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支撑。教育管理者不应该把它视为一种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主张和教育口号,或视为一种教育要求去评判和指导教师的行为,而应该使这种思想的语言通过教师们的心去引发其教学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陈暅[3](2013)在《“先学后教”模式下预习指导的研究 ——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涌现出许多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它们中的许多都可以归入“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体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由于“先学后教”的模式与新课程理念的高度一致性,很多学校都在学习和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但甘肃的许多学校在学习和实践“先学后教”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影响“先学后教”模式成功实践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自学能力无法满足“先学后教”的要求。本研究以高中生物为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为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了“RSQRS”预习法,其有五个环节,分别为:放松、浏览、提问、阅读、解决。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并使用该方法,针对性的设计了“导学案”和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的辅导学生使用该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和改进。在预习方法指导实践结束之后,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调查了学生在使用该方法之后的主观变化,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学习兴趣等各方面都有显着性的提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科学的设计了“RSQRS”的预习方法,并付诸实施和检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丰富了“先学后教”的模式体系,希望能为“先学后教”的实践提供帮助和借鉴。
张春莉[4](2013)在《民办BC中学品牌建设途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学校品牌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着力平台。建设学校品牌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境界,能够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个性,能够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使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加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拥戴和支持,从而成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就引起了国家的关注,“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各种形式的择校费虽明令禁止,但却不见效果。这一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并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究其原因,我们现缺少“好学校”,学生上“好学校”难,上品牌学校更难。也就是说,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了“择校热”,导致了不正当、不公平的竞争。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势在必行,大力推广及宣传优质学校品牌,是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缓解和逐步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因此,本文以“民办学校品牌建设”的背景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民办初中教育品牌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充分学习名校品牌建设经验,进而探讨初中教育BC中学校品牌建设实践案例,分析BC中学校在品牌建设途径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总结BC中学校在品牌建设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可行且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最后形成本研究结论。通过本研究,一方面进一步完善BC中学品牌建设途径,使其品牌更具竞争力,逐步形成民办中学的优质教育品牌;另一方面对那些尚未进行品牌建设的民办学校及教育机构提供更优化、更符合当前教育现状的参考方案,以帮助其更快速、高效的达到塑造优质教育品牌的目的。
郑向荣[5](2010)在《洋思中学优质化之路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要〕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率先提出并长期坚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办学理念,并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长期探索,走出了一条名扬全国的自主探索学校优质化的新路。文章试图从现代教育思想出发,深层探析洋思中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
王放[6](2010)在《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的原理分析 ——基于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是农村薄弱学校转变为名校的一个成功案例。“穷则思变,弱则思改”,该校的“思变”和“思改”,中心就在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该校先后创立了“责任承包制”的课堂教学管理体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使学校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居泰兴市之首。洋思中学突出的教学成绩吸引了众多教育同仁前来参观学习,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洋思”的热潮,其成功经验被许多学校所借鉴。文章采用文献法,收集关于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相关资料,描述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实践;运用访谈法,了解教师对洋思课堂教学管理的亲身感受;运用案例法,解读洋思现象,挖掘成功经验。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提供一些思路,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在分析“洋思现象”的基础上,运用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进行解析。从人本原理看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生主体是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让师生动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略;促进师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从效益原理看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管理,坚持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投入少产出多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效益标准;减轻课外负担、开发学生资源、推行校本作业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前认真准备、课内优化环节、课后强化巩固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改革表明,开拓创新是改革课堂教学的根本;以人为本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挖潜增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条件。
喻小琴[7](2009)在《学校管理与学校全面提升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江苏省五所初中案例群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方法的确定本文的案例群研究是在创新个案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群研究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和基础的研究,该研究要求
童伟刚[8](2009)在《由“洋思人学洋思”谈“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实施》文中研究说明有人称洋思教育是一个奇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独创的极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并由此衍生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一口号和昭示。乍一看,很不容易理解。在赴洋思考察学习时,我
王留存[9](2009)在《人本主义教育的视角及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迪 ——“洋思经验”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这曾是“三流的条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的乡村初级中学,在老校长蔡林森的领导下,他们秉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课堂五阶段教学模式,践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惊人成绩。本文作者描述“洋思经验”的具体操作步骤,考察了“洋思经验”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评述了目前研究状况,追溯它的本土和西方理论与实践的源流,剖析传统课堂教学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基础,赞扬它的革命性的进步,并根据对洋思中学的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论文试图从人性创造论、整体主义知识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生活观等方面为洋思经验构建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基础以促进其提高和推广,把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尝试为我国基础教育探索一条有利于人全面主动高效发展的道路。最后,作者证实洋思经验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任务型外语学习的积极实践,教师最本质的作用是促进者而不是传输者,英语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全人学习”过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经验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表述简洁操作性强的思路。
刘金玉[10](2008)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彩演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兴市洋思中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办,九十年代崛起,二十一世纪得到不断发展的一所农村初中,现在已成为中国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旗帜之一,其独创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经验的核心与关键,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最为精彩的演绎。
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中学优质教育的成功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中学优质教育的成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真实吗 |
(二)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
二、相关研究之综述 |
(一)关于学校宣传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关于学校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关于《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研究综述 |
(四)实践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综述 |
(五)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综述 |
三、论文的整体结构 |
(一)概念文本研究:研究内容方面的悬置与锚定 |
(二)显在的教育观念、隐在的建构形式与无意识的被建构 |
第一章 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研究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
(二)集合、集体与个体: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三)宣传与作为教育观念载体的学校宣传 |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
(一)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
(二)文化研究、教育文化研究 |
(三)语言学、文艺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
(一)对《中国教育报》学校宣传报道的抽样过程 |
(二)对《中国教育报》长篇报道数据的基本处理 |
(三)研究的方法工具、研究过程、信效度以及伦理问题 |
第二章 共性及个性:学校宣传对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
一、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内容分析方法 |
二、学校宣传中理念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
(一)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二)学校校训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三)学校“三风”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四)学校目标陈述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五)学校办学宗旨/思想/思路所含的教育观念其初步分析 |
(六)理念板块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及其初步分析 |
(七)理念板块基于特色教育给出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八)理念板块对教育现实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九)理念板块对若干教育范畴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十)理念板块对素质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三、学校宣传中其他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
(一)课程与教学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二)德育与育人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三)教师与管理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四)文化与环境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五)特色与研究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小结:作为平均值的一般教育观念 |
第三章 编码与解码: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建构 |
一、通过有意识地征引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教育学话语 |
(二)《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文化学术话语 |
(三)《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国家话语 |
(四)《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媒体话语 |
(五)《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中的人物征引 |
二、通过有意识地叙事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有意识的案例呈现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
(二)有意识的主体叙说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
(三)有意识地再现形成过程直言教育观念的建构过程 |
三、学校一般教育观念的演变聚成:建构的历时性 |
(一)“教育要促进生命发展”的观念 |
(二)“教育要促进师生幸福”的观念 |
(三)“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观念 |
(四)“素质教育可以兼顾升学”的观念 |
(五)“一切教育经验都是课程”的观念 |
(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念 |
(七)“情感德育、立体德育”的观念 |
(八)“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的观念 |
(九)“文化育人、科研兴校”的观念 |
(十)思想史、观念史视角下的一般教育观念 |
四、一般教育观念之间的错位纷争:建构的社会性 |
小结: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编码与解码 |
第四章 被建构、被言说:社会结构下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宣传报道的结构化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学校之间的空间结构与报道之间的时间结构:意识形态建构 |
(二)版块的结构、次序和篇章比例关系:自相矛盾及其根源 |
(三)学校各版块呈现项目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混乱与同构 |
二、宣传报道的话语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校际差异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 |
(二)以严为荣:弱势学校的管理策略陈述 |
三、宣传报道的文学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表演性呈现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再建构 |
(二)形式即意义:不同的写作范式下的教育观念建构 |
小结:教育观念主体“被言说”之困境 |
第五章 讨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与建构中理论何为 |
一、公共性缺失的学校教育及其对教育理论的需求 |
(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缺失及其表现 |
(二)学校教育的内卷及其对理论的兴趣 |
二、观念的连续性与情境化:学校的行动中理论 |
(一)学校的理论与行动中理论 |
(二)情境中观念的连续性与行动理论的塑成 |
三、让理论更为观念所接受:教育文化研究的设想 |
(一)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教育文化研究 |
(二)关于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省思: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篇报道名录 |
附录2 中小学校长篇宣传报道作者职业背景介绍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慎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师观 |
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学生观 |
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学习观 |
四、结语 |
(3)“先学后教”模式下预习指导的研究 ——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部分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一、 “先学后教”简介 |
二、 “先学后教”的特点及界定 |
三、 各模式中对预习指导的体现 |
第三部分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 |
第四部分 研究过程及结果 |
一、 预习方法设计及应用指导 |
二、 教学案例 |
三、 学生的反馈及改进 |
四、 结果 |
第五部分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后记 |
(4)民办BC中学品牌建设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范畴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品牌概述 |
2.2.1 品牌的定义 |
2.2.2 品牌的战略作用 |
2.3 学校品牌概述 |
2.3.1 学校品牌的定义 |
2.3.2 学校品牌的价值 |
2.3.3 建设学校品牌的战略意义 |
2.3.4 学校的品牌效应 |
第三章 名校品牌建设途径解析 |
3.1 精细化管理建设品牌 |
3.1.1 名校案例:洋思中学 |
3.1.2 案例总结 |
3.2 借助公关活动建设品牌 |
3.2.1 名校案例:新东方培训学校 |
3.2.2 案例总结 |
3.3 营造品牌共鸣效应 |
3.3.1 名校案例:仙源学校 |
3.3.2 案例总结 |
第四章 BC中学校品牌建设途径 |
4.1 BC中学校简介 |
4.2 BC中学校办学理念 |
4.3 BC中学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
4.4 BC中学校的定位 |
4.4.1 SWOT分析 |
4.4.2 目标受众 |
4.4.3 品牌建设定位 |
4.5 BC中学校品牌建设途径 |
4.5.1 BC中学校精细化管理建设品牌 |
4.5.2 BC中学公关活动建设品牌 |
4.5.3 BC中学营造品牌共鸣效应 |
4.6 BC中学校品牌建设价值评估 |
4.6.1 BC中学精细化管理建设品牌价值评估 |
4.6.2 BC中学公关活动建设品牌价值评估 |
4.6.3 BC中学建设品牌共鸣价值评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的原理分析 ——基于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
二、洋思效应 |
三、解读的必要性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关于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洋思中学教学管理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洋思中学简介 |
一、学校办学条件 |
二、学校办学思路 |
三、学校办学质量 |
第二节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的改革历程及其基本做法 |
一、"课堂作业当堂完成"的课堂质量承包 |
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课堂教学目标 |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
四、"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策略 |
第三章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人本分析 |
第一节 学生主体是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二、成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
第二节 让师生都动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略 |
一、学生先动 |
二、师生互动 |
三、管理促动 |
第三节 促进师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
一、坚持全员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观念 |
二、坚持教学与科研共同促进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
第四章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效益分析 |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效益标准 |
一、数量与质量统一 |
二、投入少而产出多 |
第二节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 |
一、减轻课外负担 |
二、开发学生资源 |
三、推行校本作业 |
第三节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条件 |
一、课前认真准备 |
二、课内优化环节 |
三、课后强化巩固 |
第五章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原理分析的启示 |
第一节 开拓创新是改革课堂教学的根本 |
一、一位创新的好校长 |
二、一个好的创新切入点 |
三、持之以恒的创新 |
第二节 以人为本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 |
一、以人为本,实现课堂教学管理思想的转变 |
二、以人为本,理顺课堂教学管理关系 |
三、以人为本,注重教学的激励功能 |
第三节 挖潜增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条件 |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二、放大教学管理效能 |
三、追求教学管理效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7)学校管理与学校全面提升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江苏省五所初中案例群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案例群的选择 |
三、学校管理的理论追求 |
1. 管理目标去工具化 |
2. 管理过程非模式化 |
3. 管理方法走向对话 |
4. 管理主体间走向平等合作 |
四、学校全面提升的四大表征因素 |
1. 思想、思路、行为 |
2. 学生、教师、校长 |
3. 课程、课堂、评价 |
4. 坚守、追求 (创新) 、坚持 |
五、学校管理与学校全面提升的相关性分析 |
(8)由“洋思人学洋思”谈“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洋思也要学洋思”的内涵 |
1.“青蓝工程”。 |
2. 洋思老教师也要学洋思。 |
3. 洋思人永远都要学洋思。 |
二、洋思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模式 |
三、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有效途径 |
1. 加强师德教育。 |
2. 应用科学发展观实现教师教育工作的“五个转变”。 |
3. 实施好两大工程, 建好两支队伍。 |
(9)人本主义教育的视角及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迪 ——“洋思经验”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什么是“洋思经验”? |
1.3 “洋思经验”的现有研究及其不足 |
1.4 几个重要概念的厘清 |
第二章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2.1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2.2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源流 |
2.3 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形成和建构主义的佐证 |
第三章 洋思经验的本土理论与实践探源 |
3.1 性善乎? 性恶乎? |
3.2 洋思经验的本土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源 |
3.2.1 孔子发现 发现孔子 |
3.2.2 洋思经验的本土理论与实践探源 |
第四章 洋思经验的创新与不足 |
4.1 静悄悄的革命 |
4.1.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由来和现实表现 |
4.1.2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哲学与心理学批判 |
4.1.3 静悄悄的革命──洋思经验的创新 |
4.2 洋思经验的不足 |
4.2.1 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视角 |
4.2.2 人本主义学习观的视点 |
4.2.3 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视点 |
第五章 洋思经验与中学英语教学 |
5.1 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背景 |
5.2 一个任务型外语学习的实践典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彩演绎(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思想——“爱满天下”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二、教育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与“课堂教育就是对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素质教育” |
三、教育原则——“教学做合一”与“以学促教, 以教导学” |
四、教育方法之一——“六大解放”与“一堂课教师只讲四分钟” |
五、教育方法之二——“小先生制”与“兵教兵” |
六、教育方法之三——“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与“问一问, 探一探” |
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中学优质教育的成功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D]. 赵光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2]慎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J]. 范远波. 当代教育科学, 2014(06)
- [3]“先学后教”模式下预习指导的研究 ——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例[D]. 陈暅.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4]民办BC中学品牌建设途径探讨[D]. 张春莉.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5]洋思中学优质化之路探析[J]. 郑向荣. 教育导刊, 2010(06)
- [6]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的原理分析 ——基于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的视角[D]. 王放.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2)
- [7]学校管理与学校全面提升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江苏省五所初中案例群的思考[J]. 喻小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09(29)
- [8]由“洋思人学洋思”谈“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实施[J]. 童伟刚.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09(05)
- [9]人本主义教育的视角及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迪 ——“洋思经验”的思考[D]. 王留存.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10]“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彩演绎[J]. 刘金玉. 江苏教育研究, 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