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摘要根据2007和2008年黑龙江省13个市(地)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和功能区噪声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全省声环境质量现状、年际变化状况、声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声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声环境质量年际变化改善原因主要问题对策和建议
概述
2008年度全省13个市(地)进行了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所有市(地)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都处于好和较好水平,与上年持平;区域环境噪声,属于好和较好的城市有10个,占76.9%,与上年相比提高了1.9个百分点;各类功能区噪声,各市(地)均有不同程度超标,且夜间比昼间超标率高,3类功能区超标率高于其它类功能区。
据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数据分析,我省施工噪声源的强度最大,其次是交通噪声源;影响范围最广的噪声源是生活噪声,其次是交通噪声源;据13个市(地)统计,在覆盖面积631.2平方公里,覆盖人口724.5万人范围内,57.0%的面积和52.4%的人口处在声环境质量较好以上区域。
总体上看,我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全部处于好和较好水平;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主要处于好和较好状态。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没有重度或中度污染的城市。据13个市(地)统计,约2.6%的人口处在噪声重度污染区域。
1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
1.1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评价依据
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按《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中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划分的规定进行评价,见表1-1。
表1-1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划分
等级
重度污染
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
较好
好
>74.0
>72.0~74.0
>70.0~72.0
>68.0~70.0
≤68.0
1.2黑龙江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状况2008年度,全省有13个市(地)进行了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共布设1079个监测点位,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62.7~69.5dB(A)之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没有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的城市;5个市(地)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占38.5%;8个市(地)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好,占61.5%。
13个市(地)共监测道路长度为1092.8km,其中213.5km路段等效声级超过700dB(A),占监测路段总长度的19.5%,与上年相比下降2.8个百分点。道路交通噪声长度加权平均等效声级为67.1dB(A),与上年相比下降0.6个百分点。
1.32008年与2007年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比较
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省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属于好的城市比例增加了7.7个百分点;属于较好的城市比例下降了7.7个百分点;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比例与去年相比持平。
2区域声环境质量
2.1区域声环境质量评价依据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按照《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中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划分的规定进行评价,见表2-1。
表2-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划分
等级
重度污染
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
较好
好
>65.0
>60.0~65.0
>55.0~60.0
>50.0~55.0
≤50.0
2.2黑龙江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2008年度,全省13个市(地)进行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范围在49.2~55.7dB(A)之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没有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城市;3个市(地)区域声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占23.1%;9个市(地)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占69.2%;1个市(地)区域声环境质量好,占7.7%。全省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面积加权平均值为53.9dB(A),与上年相比持平。
2.32008年与2007年全省区域声环境质量比较
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属于较好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5个百分点;属于好和轻度污染的城市比例分别减少了0.6、和1.9个百分点;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比例与去年相比持平。
3功能区声环境质量
3.1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评价依据
城市各类声环境功能区根据表3-1《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进行评价,见表3-1。
表3-1《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单位:dB(A)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0类
1类
2类
3类
4类
4b类
50
55
60
65
70
70
40
45
50
55
55
60
3.2黑龙江省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对全省13个市(地)功能区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0类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城市达标率分别为100%和50%;
1类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城市达标率分别为92%和23%;
2类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城市达标率分别为77%和23%;
3类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城市达标率分别为92%和69%;
4类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城市达标率分别为92%和17%。
总体而言,夜间比昼间超标率高,夜间4类声环境功能区超标率高于其它类声环境功能区。
3.32008年与2007年全省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比较
与2007年相比,1类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显著上升;其它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均无显著变化。
4环境噪声分析
4.1环境噪声声源构成
城市环境噪声声源分为5类: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其它噪声。
据全省市(地)提供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数据分析,2008年度,我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结构为:交通噪声占20.6%,工业噪声占12.6%,施工噪声占3.8%,生活噪声占46.6%,其它噪声占16.3%。可见,生活噪声所占比例最大,是影响范围最广的噪声源,其次是交通噪声源。13个市(地)中,鸡西、牡丹江和黑河3个城市以其它噪声源的影响面积最广,其它城市均以生活噪声源的影响面积最广。
2008年与2007年比较,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变化不大。
4.2环境噪声声源强度
各类噪声源强度,据全省市(地)监测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析,2008年度,全省交通噪声源的平均值为54.9dB(A),工业噪声源的平均值为54.0dB(A),施工噪声源的平均值为56.2dB(A),生活噪声源的平均值为53.1dB(A),其它噪声源的平均值为54dB(A)。由此得出,我省施工噪声源的强度最大,其次是交通噪声源,生活噪声源影响强度最低。
2008年与2007年比较,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源强度变化不大,各类声源强度变化均在1dB(A)之内。
4.3各级声环境质量覆盖面积及人口
据13个市(地)提供的数据统计,在覆盖面积631.2平方公里,覆盖人口724.5万人范围内,57.0%的面积和52.4%的人口处在声环境质量较好以上区域,约有2.6%的人口处在噪声重度污染区域。
5声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2008年度与2007年度相比,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和1类声环境功能区较上年显著改善,其主要原因是:
5.1城建改造
由于省委省政府实施加大交通建设力度,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拓宽、扩建,同时在原有路网的基础上对不合理的路口、路段进行改造,将平交路口改为立体交通等,改善了道路交通噪声状况。
一些城市对城市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调整,工业企业外迁,远离城区;整顿市容,以室内综合市场替代了散落在各个地区的露天“马路市场”,集中管理,使居民、文教等需要维护安静的区域得到改善。
5.2加强管理
各城市重视了控制噪声的法规建设,强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监管,公安、工商、交通及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协调管理,进一步强化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管理,突出控制交通噪声。
5.3实施“安静小区工程”
各地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创建“安静小区”要求,开展了“安静小区”创建工作。并制订了《安静居住小区管理办法》、《公民守则》等。
5.4噪声源控制与治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同铁道部联合发文,解决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铁路鸣笛和指挥作业的高音喇叭噪声污染问题。
一些城市对施工噪声、工业噪声严格管理,从而降低了工业噪声源和施工噪声源的影响范围。
6声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和建议
6.1主要问题
城市人口生活的声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全省监测区域有47.6%的人口处于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声环境中,比上一年上升了5.2个百分点。
监测区域覆盖的面积有43.0%处于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声环境中,比上一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夜间污染仍然严重。
6.3原因分析
城市人口密度集中,娱乐场所噪声加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拥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人口的高度集中,直接影响城市区域声环境的质量。
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多数是因娱乐场所的噪声过高所致,特别是造成城市夜间声环境的污染加重。
6.4对策及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应把环保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从学生抓起。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重大意义,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依靠科学技术,控制声源及传播途径。在噪声较大的场合,可采用消声、隔音装置,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规定,如人车分流,设禁鸣路、对扰民噪声进行限期治理等等,并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
个人简介
张爱华女1962年出生黑龙江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环境监测综合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