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回肠新膀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泌尿道功能
回肠新膀胱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艳,廖斌[1](2019)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集束化护理对泌尿道功能恢复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泌尿道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自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59例,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27)以及对照组(n=32)。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泌尿道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反映患者泌尿道康复情况的肉眼血尿消失时间、膀胱冲洗时间、自控排尿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2组患者泌尿道近期和远期泌尿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护理中的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前焦虑、抑郁心理,更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泌尿道功能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加快病床周转,减少医疗费用。(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徐楚潇,田晓军,马潞林[2](2019)在《全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膀胱术后新膀胱腺癌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64岁。主因"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9年,下腹痛2周"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5年,糖尿病病史9年,阑尾切除术后10年。9年前患者因膀胱肿瘤于我院行腹腔镜全膀胱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腺癌(非脐尿管型),出院后患者未定期随访复查。现患者因下腹痛2周再次入院。术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为78.4%。尿常规:尿潜血2+,尿蛋白2+,尿白细胞3+。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泌尿系CT示(图1):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腔内(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李亚君,杜进,张黎[3](2019)在《循证护理配合延续性护理对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循证护理配合延续性护理对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循证护理配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自护能力、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瘘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尿瘘发生率均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护能力总评分及优良占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升高,且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配合延续性护理有助于保证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罗青阳,陶文林[4](2019)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对膀胱癌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对膀胱癌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医院收治53例膀胱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分时间段随访并评估两组患者新膀胱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2个月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压、膀胱顺应性较6个月明显好转(P <0.05);术后患者近期并发率为(11.32%),远期并发率为(9.43%)。结论对患者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术后新膀胱功能恢复较好且手术安全可靠,是膀胱癌患者的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8期)
李茂章,周晓波,廖锦先,陈惠[5](2019)在《腹腔镜与开放性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54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31例)及开放手术组(2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尿控率及术后3个月膀胱功能。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膀胱内压、最大尿流率及控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与开放手术相似,且手术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更短。(本文来源于《新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郭园园,刘贝贝,李立强,孙巍,刘建民[6](2019)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后原位回肠新膀胱(IN)与输尿管皮肤造口(CU)两种尿流改道方式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人术后生活质量,为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行LRC及尿流改道的男性膀胱癌病人61例。根据尿流改道方式不同分为IN组(15例)和CU组(46例)。比较病人近期(3个月内)和远期(3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IN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CU组(P<0.01),IN组病人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U组(P<0.01),2组病人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CU组(P<0.01),其中,CU组≥70岁病人生活质量明显高于<70岁组(P<0.01)。结论:行IN术病人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术后生活质量高,但对于高龄病人,CU仍为可选择的手术方式。临床中应根据病人的意愿和病情选择合适尿流改道方式,并关注病人的心理影响。(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沈悦凡,钟欢,王伟高,李辉[7](2019)在《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尿流动力学及感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尿流动力学及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膀胱全切+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的5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尿路上皮癌50例,腺癌2例,鳞癌2例。临床病理T分期:T1 6例,T2 20例,T3 17例,T4 11例;病理N分期:N0 46例,N1 6例,N2 2例。分析其尿流动力学资料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本组随访时间36~152个月,平均(65.46±18.25)个月,术后早期(3月内)无失访病例。29例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最大膀胱容量平均(500±71)ml,最大充盈压力(23±5)cmH_2O,最大尿流率(16±5)ml/s,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79±11)ml/cmH_2O,残余尿量(50±44)ml。术后早期(3个月内)6例(11.1%)出现肾盂肾炎,其中3例尿培养为大肠埃希菌,1例为绿脓杆菌,另2例尿培养阴性;尿道狭窄1例。术后晚期(3个月后)15例(27.8%)出现有症状的泌尿道感染,其中8例为泌尿道感染反复发作,7人为肾盂肾炎;尿道狭窄5例,UVJ狭窄10例。3例患者术后尿道狭窄行尿道切开术,2例术后因残余尿增多行清洁导尿;7例肾盂肾炎患者中,4例发现输尿管新膀胱连接部狭窄,其中3例行开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结论螺旋构型折迭回肠能达到术后新膀胱低压、高容量的要求,输尿管"插入式再植"后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发生率高可能是引起远期泌尿道感染患病率增加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黄新冕,郑玮,刘锋,张琦,祁小龙[8](2019)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不同输尿管再植方式对术后肾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不同输尿管再植方式对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2月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患者资料。分析不同输尿管再植方式对术后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肾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其中黏膜直接吻合31例(黏膜组),乳头法19例(乳头组)。术前已发生慢性肾功能损伤患者7例,2例于术后恢复。输尿管黏膜与膀胱黏膜直接吻合的患者术后3个月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优于乳头法(P=0.007),且2种方式的术后3个月eGFR均比术前有明显升高(黏膜组:P<0.001,乳头组:P=0.047)。两组的术后1年eGFR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1)。术前未发生慢性肾损伤的43例患者术后3个月共发生了5例慢性肾损伤。其中术后损伤的患者相比未损伤的患者,在术前eGFR水平、术后3d内eGFR水平方面明显降低(术前eGFR:P=0.001;术后3d内eGFR:P<0.001)。二者均为术后发生慢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的输尿管再植方式对膀胱癌根治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术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有显着差异。术前及术后3d内的eGFR水平是术后长期慢性肾功能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谢保伟[9](2019)在《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近期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70例膀胱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行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照组行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观察术后1 a 2组生存率、性功能[勃起功能指数-5(IIEF-5)]、术后6周自主排尿率及术后3个月尿控率。结果①术后1 a,观察组生存率97.14%,较对照组77.14%高;轻度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观察组8.57%,较对照组31.43%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6周,观察组自主排尿率100.00%,较对照组82.8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3个月,观察组日间尿控率88.57%,较对照组68.57%高;观察组夜间尿控率82.86%,较对照组60.00%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近期效果较好,且可改善患者尿控率,降低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风险。(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大川[10](2019)在《原位回肠和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手术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选择一种手术操作方便、术后并发症少、符合原膀胱尿动力学水平和尿控状态的原位新膀胱重建材料方面,回肠和乙状结肠之间的优劣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ile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等数据库,搜索关于原位回肠和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尿动力学检测和昼夜尿控率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9月。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基本特征和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1项,回顾性队列研究14项,共1387例患者。对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回肠组和乙状结肠组在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和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RR=1.054,P=0.664;RR=1.075,P=0.607)。在尿动力学检测对比方面,回肠组新膀胱最大容量(WMD=49.515,P=0.000)和顺应性(WMD=21.638,P=0.000)明显高于乙状结肠组,充盈期膀胱压明显低于乙状结肠组(WMD=-2.481,P=0.000);乙状结肠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回肠组(WMD=5.924,P=0.000);两组间最大尿流率无明显差异(WMD=0.093,P=0.717)。在昼夜尿控率方面,两组日间尿控率无明显差异(RR=0.771,P=0.087),但两组日间尿控率均明显高于夜间尿控率(RR=0.494,P=0.000;RR=0.438,P=0.000),且回肠组夜间尿控率明显高于乙状结肠组(RR=0.701,P=0.000)。结论:在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的基础上,尽管乙状结肠新膀胱可能为患者提供了更满意的排尿感,但回肠新膀胱更易满足容积大、顺应性好、充盈期压力小和尿控率高的理想特点,故而本研究认为回肠比乙状结肠更适合用于原位新膀胱重建。(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3-10)
回肠新膀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患者,男,64岁。主因"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9年,下腹痛2周"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5年,糖尿病病史9年,阑尾切除术后10年。9年前患者因膀胱肿瘤于我院行腹腔镜全膀胱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腺癌(非脐尿管型),出院后患者未定期随访复查。现患者因下腹痛2周再次入院。术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为78.4%。尿常规:尿潜血2+,尿蛋白2+,尿白细胞3+。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泌尿系CT示(图1):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腔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肠新膀胱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艳艳,廖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集束化护理对泌尿道功能恢复的效果[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
[2].徐楚潇,田晓军,马潞林.全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膀胱术后新膀胱腺癌1例[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9
[3].李亚君,杜进,张黎.循证护理配合延续性护理对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
[4].罗青阳,陶文林.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对膀胱癌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5].李茂章,周晓波,廖锦先,陈惠.腹腔镜与开放性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比较[J].新医学.2019
[6].郭园园,刘贝贝,李立强,孙巍,刘建民.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
[7].沈悦凡,钟欢,王伟高,李辉.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尿流动力学及感染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9
[8].黄新冕,郑玮,刘锋,张琦,祁小龙.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不同输尿管再植方式对术后肾功能的影响[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9
[9].谢保伟.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近期效果[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10].王大川.原位回肠和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手术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
标签:集束化护理; 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 泌尿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