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的新思路——专访中医内科专家白兆志教授

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的新思路——专访中医内科专家白兆志教授

一、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访中医内科学专家白兆芝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潘思宜[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林平主任医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为系统学习林平主任医师的临床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对求诊于林平主任医师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处方进行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其中组方特色、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经验及组方思路,挖掘探索新方组合,拓展临床用药思路。方法:收集并整理于2018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经林平主任医师诊疗,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医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医案。将资料进行整理,结合纳排标准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医案200例,经由中药药名规范化及药物分类后,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建立数据库,然后通过其“基本信息统计”“方剂分析”及“新方分析”模块,将采集的患者一般信息、用药频次、药类频次、药证频次等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作出讨论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92名(46%),女性患者108名(54%),男女比例为0.85:1。年龄范围为29-78岁,平均年龄55.54,年龄层以50-60岁人数居多。所收录400诊次中,共使用177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数6343次,平均单方用药15.8味。用药频率达50%以上(200次以上)用药共9味,分别为茯苓、柴胡、陈皮、紫苏子、炒白术、白芍、延胡索、合欢皮、竹茹。使用频率最高的五大药类依次为补虚药、化痰平喘止咳药、理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分别占总用药频率17.88%、14.19%、9.05%、8.51%、8.36%。所用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温性药物稍多于寒性,温、寒药物占比分别为41.53%及33.97%,平性次之,占19.75%,较少用到凉、热性药物。五味中则以苦、甘、辛为主,三者分别占32.61%、29.19%、27.85%,其余酸、咸、涩较少,合计方占约10%。药物归经以涉及脾经最多,占总比21.80%,其次为胃、肺、肝经,分别占比15.20%、15.19%及14.93%,其余归经包括心、大肠、肾等涉及频数较少。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在支持度≥75%,置信度≥0.8情况下,计算得出组方核心4味,分别为陈皮、柴胡、炒白术及茯苓。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新方组合4个,分别为:(1)麦芽、甘草、浮小麦、莲子;(2)神曲、白扁豆、山药、防风、葛根;(3)砂仁、莲子、槟榔、延胡索;(4)佩兰、黄连、炙黄芪、黄芩。结论:林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以补虚及理气为核心治法,同时重视祛除湿、热、痰、瘀等标实之邪,补泻并用,相互制约以助机体达到平衡;处方基调以温、平为主,遇寒热错杂患者则多寒温并用;药物五味体现辛开苦降、甘缓补益的理念;以“茯苓、柴胡、陈皮、炒白术”为方药核心,并且重视整体观念,配伍组方时用药归经涉及多个脏腑,以求达到五脏同调之效。

王炳然[2](2021)在《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且近些年的发病逐渐升高,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它起效较快,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RE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阐述RE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疗效研究,验证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随访,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大鼠造模,从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及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健脾降逆方治疗RE的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纳入131例中虚气逆型RE病例,其中对照组64例、治疗组67例。治疗组予健脾降逆方颗粒剂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20mg/每次,2次/每日。服药周期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安全性检查,对治疗组治疗前后MTL、VIP、Ghrelin进行对比,并分别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问卷随访。实验研究:选用8周龄SD大鼠,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造模,于造模后进行分组,共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药液灌胃,中药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健脾降逆方灌胃,灌胃14天后进行取材,应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VIP、Ghrelin含量;PCR法检测下段食管组织中VIP、VPAC2、Ghrelin、GHSR、cAMP、PKA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法测定下段食管组织中cAMP、PK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ROCK1、MLC阳性表达。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对于GerdQ量表评分而言,在服药8周后,健脾降逆方和奥美拉唑均能有效降低总分,两者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但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6个月的远期效果均优于奥美拉唑,并且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之间未体现出明显差异,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2)根据GerdQ量表判断复发率,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与远期疗效对比的结果一致。(3)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主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并在远期疗效上显示出与GerdQ量表同样的趋势: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至停药12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疗效下降,体现了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4)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次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的疗效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TL含量较治疗前升高,血清VI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胃底Ghrelin表达较治疗前增多。实验研究部分:(1)造模后,假手术组大鼠在毛发光泽、行动、进食饮水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余5组。在手术后第7天,随机选择2只非假手术组大鼠取材,HE染色后观察食管大体及病理形态,验证造模成功。(2)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减少VIP及受体VPAC2mRNA表达;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增加Ghrelin及受体GHSR mRNA表达。(3)中药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MP、PKA mRNA表达水平。(4)中药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增加ROCK1、MLC表达,中剂量组能显着增加ROCK1表达,但MLC的表达仅有升高趋势。结论在本次研究中,验证了健脾降逆方对于RE典型症状的短期疗效(8周内)与奥美拉唑相当,同时在缓解非典型症状上疗效显着,且对停药后的疗效维持具有明显优势,这与健脾降逆方益气健脾,和降胃气,治本顾标的功效相适应。在观察到健脾降逆方对于RE的临床疗效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健脾降逆方能够调节VIP、Ghrelin分泌,减轻食管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MP/PKA信号通路活性,增加下游蛋白ROCK1、MLC表达,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有关。

刘昕彤[3](2021)在《基于“肠肾轴”理论对慢性肾脏病并发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是一项回顾性研究,通过收集符合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诊断标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化验检查结果,分析CKD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化验检查结果,通过分析结果可了解CKD合并肠道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D)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CKD患者的治疗、延缓CKD疾病进展、提高CKD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数据资料。运用“肠肾轴”理论解释CKD合并GD的发病机制,通过研究CKD合并GD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数据及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患者符合CKD诊断标准并且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一般资料及化验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将进行中医证型分类。根据患者是否并发GD(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将患者分为已并发GD组和未并发GD组。将收集到CKD患者的资料整理后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CKD合并GD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此研究纳入381例CKD患者,男性患者211例(55.38%),女性患者170例(44.62%);381例CKD患者的平均病程为6.25年;慢性肾脏病分期分布情况,CKD1期患者人数为73人(19%),CKD2期患者人数为48人(12%),CKD3期患者人数为71人(19%),CKD4期患者人数为57人(15%),CKD5期患者人数为132人(35%)。381例CKD患者中本虚证有235例,标实证有146例,本虚证中脾肾阳虚证为主,共有93例(40%);其次是脾肾气虚证41例(17%)、脾肾气阴虚证38例(16%)、肝肾阴虚证38例(16%);标实证中湿热证为主,有54例(37%),其次是湿浊证48例(33%)、水气证37例(25%),血瘀证7例(5%)。2.此研究纳入381例CKD患者其中已并发GD有237例(62.20%),未并发GD有144例(37.80%);通过已并发GD组和未并发GD组情况比较,两组间性别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已并发GD组年龄较未并发GD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年龄段比较中,已并发GD组中中年人、年轻老年人及老年人较未并发组显着较多;未并发GD组青年人较已并发GD组多,且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程的中位数均为4,两组间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糖尿病患病情况,已并发GD组患糖尿病显着多于未并发GD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CKD各期并发GD的发病率,可发现伴随CKD分期的进展并发GD的人数明显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已并发GD组的Scr、UREA、K、P、iPTH均高于未并发GD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已并发GD组的GFR、TC、TG、HGB、24h-Upro、Ca、CO2CP明显低于未并发GD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已并发GD组与未并发GD组间ALB均值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不同性别CKD患HUA的情况,女性患HUA比男性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已并发GD组患HUA的CKD患者明显多于未并发GD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此研究381例CKD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史、患HUA、Scr、UREA、P、iPTH与CKD并发GD呈正相关;GFR、CO2CP、TG、HGB、24h-Upro呈负相关。年龄在60岁以上的CKD患者并发GD的风险是60岁以下CKD患者的2.911倍(95%CI=1.892-4.479);有糖尿病病史的CKD患者并发GD的风险是无糖尿病病史CKD患者的3.158倍(95%CI=1.945-5.130);患有HUA的CKD患者并发GD的风险是UA正常水平的CKD患者的1.604倍(95%CI=1.056-2.438)。CKD并发GD的独立危险因素有Scr升高(OR=3.239)、UREA升高(OR=3.928)、P升高(OR=3.286)、iPTH升高(OR=2.136)。4.在381例患者中有235例本虚证,146例邪实证。已并发GD组与未并发GD组各本虚证的比较,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各期证型分布情况,CKD 1期患者中脾肾气阴虚证最多,14例(5.96%);CKD 2期患者中肝肾阴虚证最多,10例(4.26%);CKD 3期患者中肝肾阴虚证最多,27例(11.49%);CKD 4期患者中肝肾阴虚证最多,12例(5.11%);CKD 5期患者肝肾阴虚证最多,34例(14.47%)。146例邪实证,已并发组GD与未并发GD组各证型的比较,水气证与湿浊证、湿热证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各期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CKD 1期患者中水气证最多,12例(8.22%);CKD 2期患者中湿浊证最多,8例(5.48%);CKD 3期患者中湿热证最多,13例(8.90%);CKD 4期患者中湿浊证最多,12例(8.22%);CKD 5期患者中湿热证最多,20例(13.70%)。结论:1.本研究中CKD并发GD的患病率为62.2%。2.CKD并发GD中医证型中,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邪实证以湿热证为主。3.CKD并发GD的危险因素有高龄、有DM病史、患HUA、Scr、UREA、GFR、P、CO2CP、TG、HGB、24h-Upro、iPTH;其中高龄、有DM病史、患HUA、Scr、UREA、GFR、P、CO2CP、TG、HGB、iPTH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许刚[4](2021)在《五仁增液汤治疗阴虚肠燥证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五仁增液汤治疗阴虚肠燥证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又不具备排除标准的阴虚肠燥证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两个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一般治疗即: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摄取适量的膳食纤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适当运动。经过一般治疗后,对症状缓解者再次评估,将不符合本研究受试者剔除。试验组口服五仁增液汤水煎剂,每次1袋,150ml/袋,每日3次,饭后温服,服药期间忌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对照组药物为琥珀酸普芦卡比利片,口服,一次2mg(1片),一日1次,早饭前半小时服用,持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Wexner便秘系统评价、中医证候评分及结肠传输试验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五仁增液汤治疗阴虚肠燥证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结果:1.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严重程度、生活质量量表评分、Wexner便秘系统评价、结肠传输试验结果、中医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观察随机性对照研究成立。2.有效性:本次试验共有66例患者,其中64例患者完成,治疗组3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2例脱落,完成3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7.4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Wexner便秘系统评分和结肠传输试验结果等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药治疗效果相当。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患者中医症候方面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3.复发率:试验结束后4周进行随访,治疗组3例复发,对照组9例复发,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远期疗效上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在本次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生命体征、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表明,五仁增液汤和琥珀酸普芦卡比利片在治疗慢传输型便秘(阴虚肠燥证)中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在对中医症候(排便困难、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等)的改善以及远期疗效上,五仁增液汤有明显的优势,安全性较高,可进行临床推广。

孟祥丽[5](2020)在《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的临床研究及对胃黏膜IL-6、IL-11、TNF-α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的胃癌前情况)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黏膜炎症相关因子IL-6、IL-11、TNF-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该方作用于CAG-PC的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对收集的CAG-PC患者,全部给予健脾消毒饮治疗2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相关治疗CAG-PC的药物),观察比较CAG-PC患者应用健脾消毒饮治疗的临床总疗效及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积分、胃镜象、病理及胃黏膜炎症因子IL-6、IL-11、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临床总疗效:治愈率6.67%,显效率43.33%,有效率46.67%,无效率3.33%,临床总有效率:96.7%。治疗后,患者相关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显着降低(P<0.01);主要症状积分、胃镜象及病理组织学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炎症因子的表达,IL-6、TNF-α在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的阳性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1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活动性炎症中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脾消毒饮干预CAG-PC,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组织学的表现,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6、TNF-α等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有关。

于嫚[6](2020)在《基于meta分析的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复发情况及安全性,为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客观、可靠的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将检索建库至2020年1月1日期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data)、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 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根据已制定的纳排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运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21篇文献,包括期刊论文13篇,硕博士学位论文7篇,会议论文1篇,均为中文文献,经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评估,因未使用盲法以及分配隐藏导致文献质量不高。2.运用Revman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组相比,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可提高总有效率(OR:3.71、95%CI[2.68,5.12]、P<0.00001)、提高治愈率(OR:2.46、95%CI[1.90,3.19]、P<0.00001)、降低复发率(OR:0.31、95%CI[0.18,0.52]、P<0.0001)、降低主要症状总积分:(第一组:MD:-4.80、95%CI[-6.49,-3.11]、P<0.00001,第二组:MD:-0.64、95%CI[-0.96,-0.33]、P<0.0001)、增加排便频率(SMD:-0.84、95%CI[-1.22,-0.47]、P<0.00001)、缩短排便时间(SMD:-1.01、95%CI[-1.58,-0.44]、P=0.0005)、降低排便困难程度(SMD:-1.31、95%CI[-2.14,-0.49]、P=0.002)。在不良反应发生率(OR:0.38、95%CI[0.01,13.88]、P=0.60)方面,运用温阳法治疗与常规西药治疗无明显差异。结论:1.运用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在提高总有效率、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2.运用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在改善主要症状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治疗。3.运用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常规西药治疗无明显差异。

于莉[7](2020)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改变与“气虚”“阳虚”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目前基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本质总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是关键,导师团队前期研究总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虚性证素主要是“气虚”与“阳虚”,胃黏膜病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金标准。故从胃黏膜病理改变观察相应“气虚”和“阳虚”证素的分布情况,以期探究胃黏膜微观结构变化与本病主要证素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经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且有临床症状的患者120例,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依据划分为不伴肠化(0),轻度肠化(+),中度肠化(++),重度肠化(+++),上皮内瘤变5组,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四诊信息,采用证素辨证软件处理证素相关数据,计算各病例“气虚”“阳虚”证素积分,根据积分进行轻、中、重分级,并对临床资料和证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研究中男性较女性多,男女比例为1.79:1,中老年人居多。性别、年龄在不同胃黏膜病理类型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收集的120例病例资料中病位证素分布情况:胃、脾、肝、肾的例数占比均超过50%,是其主要病位证素,其他病位证素由高至低为:胆(20.83%)、心(20.00%)、大肠(16.67%)、小肠(15.83%)、心神(15.00%)、肺(15.00%);病性证素以气滞、气虚、湿、阳虚、痰为主,涉及阴虚、血虚、热、食积、血瘀、寒证素。在不同等级分布上均具有差异性(P<0.05)。3.胃黏膜病理进展与“气虚”“阳虚”证素等级均具有正相关(r=0.430,0.249均>0,P<0.05),且存在等级关联(P<0.05)。4.“气虚”“阳虚”均是不伴肠化生和轻度肠化生阶段重要影响因素(P<0.05,OR值均<1);“阳虚”是中、重度肠化生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OR值=1.701>1),“气虚”证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虚”“阳虚”不是上皮内瘤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5.脾、肾病位证素也是胃黏膜病理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OR值均>1),“气虚”“阳虚”证素均与脾、肾证素相关(P<0.05),根据相关系数排列:脾气虚(r=0.487)>肾气虚(r=0.379),肾阳虚(r=0.459)>脾阳虚(r=0.455)。结论 1.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改变各阶段均存在气虚、阳虚,肠化生病理进展甚至发生上皮内瘤变改变时,相应气虚、阳虚的虚损程度亦加重。2.上皮内瘤变胃黏膜病理改变阶段虽可见气虚、阳虚,但病机更为复杂,属虚实夹杂。3.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阳虚与脾、肾脏腑相关,不伴或轻度肠化生以脾气虚为主,中、重度肠化生胃黏膜病理改变以脾肾阳虚为主。

王立身[8](2020)在《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2019年11月1日,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患者7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的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组,中药组与西药组各38人。中药组予疏肝利胆和胃方,每日一剂,水煎300ml,日二次餐前口服。西药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日二次餐前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焦虑抑郁状态评分、中医证候疗效以及胃镜下食管黏膜等级的变化。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规律服药4周后,中药组胸胁胀满、嗳气、情绪不畅则加重、胸闷善太息症状积分低于西药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酸、腹胀、纳差、恶心欲吐症状积分对比(P>0.05),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2.焦虑抑郁状态评分:规律服药4周后,中药组焦虑抑郁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3.中医证候疗效:规律服药4周后,中药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西药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3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47%。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4.胃镜下食管黏膜等级:规律服药4周后,中药组食管黏膜愈合13例,A级22例,B级3例;西药组愈合26例,A级10例,B级2例,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肝胃不和型RE各有优势,反酸、腹胀、纳差、恶心欲吐症状的改善情况,两组疗效相当;胸胁胀满、嗳气、情绪不畅则加重、胸闷善太息以及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中药组疗效要优于西药组;镜下黏膜愈合程度西药组要优于中药组。2.中药组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RE的临床总有效率要优于西药组。

刘亚楠[9](2020)在《中医肠胃气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深化肠胃理论的研究,揭示肠胃气化理论的深刻内涵。构建以肠胃为主体的气化生命观,完善脏腑气化理论体系及医学模式。为临床应用肠胃气化理论提供思路,转变临床治疗肠胃病的思维,以适应大健康时代人们对肠胃健康的心理需求,为国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肠胃健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文献梳理及理论研究的方法,以《黄帝内经》中的《肠胃》《平人绝谷》作为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整理挖掘,结合《伤寒论》《脾胃论》《临证医案指南》《四圣心源》等古代医家经典巨着,参考现代的《脾脏论》《脾胃气化学说及临证经验》《消化病学》《中医气化理论与实践》等书籍,并以“胃”“小肠”“大肠”“气化”等为关键词在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期刊论文,对肠胃气化理论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结果1.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的《肠胃》《平人绝谷》等肠胃专篇发现:胃、小肠、大肠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统一性,三者在解剖形态上形成连贯的空腔结构,生理功能相互配合,病理方面相互影响。2.对肠胃阴阳属性的研究发现:以脏腑阴阳属性的角度划分,肠胃属阳腑;以体用的阴阳属性划分,肠胃为体阳而用阴。3.运用象思维对肠胃整体的功能进行研究发现:肠胃类土,具有化生、长养、承载、转化的特征;肠胃似仓廪,具备储藏、流通、加工的特征;肠胃如器,具备升降出入、生化、盛纳的特征;肠胃像海,具有容纳、化物、潮汐的特征。4.确定了肠胃气化的概念:肠胃气化是在天地之气的参与及影响下,肠胃之气的升降出入、聚散离合运动中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变化。5.提出了肠胃内气化的内涵:肠胃内气化是发生在肠胃以内的气化,体现为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糟粕的排泄,这个过程以胃气为主导力量,大肠、小肠之气共同参与其中,是彼此分工明确又协同合作的肠胃内部气化过程。6.提出了肠胃外气化的内涵:肠胃外气化是发生于肠胃外的气化,是肠胃之气的运动变化与人体其他器官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这个过程涉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体官窍。肠胃外气化以五脏为核心,脾气发挥主导力量。7.通过肠胃整体内气化的研究发现:胃、小肠、大肠的关系为解剖结构具有连续的整体性;三者经脉相连、经气相通;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肠胃内气化是一个连贯且有序的过程,共同发挥盛纳、传输、生化、排浊的生理功能。8.通过对肠胃气化的核心机制的探究发现:肠胃的气机运动表现为以降为顺、降中有升、出入有序、出三入一,气化形式的规律为清浊升降、虚实更迭、燥湿制化。9.构建以肠胃为主体的气化生命观:肠胃气化贯穿生命之终始;肠胃气化诞生生命之物质;肠胃气化阐释生命之运动;肠胃气化演绎生命之状态;肠胃气化揭示生命之规律。结论1.胃、小肠、大肠三者共同构成了肠胃的整体结构,将肠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三者具有整体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肠胃气化研究具备中医整体性的要求。2.肠胃内、外气化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肠胃内气化是肠胃外气化的前提与基础,肠胃外气化又为肠胃内气化提供动力。肠胃内气化与外气化皆是肠胃之气运动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互根互助、协调互制的关系。3.肠胃气化理论研究将肠胃与五脏视为统一的整体,是以肠胃为主体、五脏系统共同参与的气化过程,其中胃在肠胃内气化中发挥主导力量,脾在肠胃外气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整个过程以五脏为核心,由脾胃发挥决定性作用。4.肠胃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的重要场所。饮食入肠胃消化、吸收、排浊输出的过程,主要由肠胃内气化承担。肠胃外气化中肠胃的气化功能为生命提供营养之源头,为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提供物质能量来源,从而达到“气归于权衡”“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生命要求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要求。

柴晓兰[10](2020)在《消痞通便汤治疗气滞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消痞通便汤对气滞型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治疗效果,探讨和分析消痞通便汤理法方药的合理性,为中医药防治气滞型FC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期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FC确诊患者7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秘。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予以消痞通便汤的代煎中药,由武汉市第一医院中药房代煎,200ml/袋,每日1剂,1袋/1次,2次/1日,早、晚饭后30分钟口服;对照组予以武汉市第一医院院内制剂通腑排气合剂,一次100ml,2次/1日,早、晚饭后30分钟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之物,调畅情志,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坚持定期排便,禁止私自服用影响本病疗效的其他相似的药物。治疗4周作为一个疗程,在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定。结果1.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前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排便频率、排便时间、粪便性状、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腹胀、肠鸣、胸胁满闷、呃逆或矢气频、食纳减少均有改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粪便性状、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胸胁满闷、呃逆或矢气频五项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排便频率、排便时间、腹胀、肠鸣、食纳减少五项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2.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其中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2.85%,其中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总体疗效比对照组好。3.在首次排便时间上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5.63±7.48h,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3.89±8.83h,两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快。4.停药4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相应结果判断临床复发率,结果提示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消痞通便汤和通腑排气合剂对FC气滞秘的临床症状均能起到改善作用,但消痞通便汤在改善粪便性状、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胸胁满闷、呃逆或矢气频五项症状中,优于通腑排气合剂。两组在试验过程中,未见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证实了消痞通便汤,治疗FC气滞秘组方合理,安全有效,可在临床应用推广。

二、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访中医内科学专家白兆芝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访中医内科学专家白兆芝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林平主任医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案预处理
        5.1 中药药名规范化
        5.2 药物分类
    6 处方录入
    7 数据挖掘与分析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础资料统计
    2 药物使用频次
    3 药物类型统计
    4 药物性能统计
        4.1 四气统计
        4.2 五味统计
        4.3 归经统计
    5 基于关联规则模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6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用药规律分析
讨论
    1 基本信息
    2 频数分析
        2.1 药物性能
        2.2 药类及主药分析
    3 关联规则分析
    4 复杂系统熵聚类结果分析
    5 临证经验总结
        5.1 气机为要,五脏并调
        5.2 虚实并存,攻补兼施
        5.3 寒热错杂,精准投药
    6 医案举隅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研究
        2 病因与病机探究
        3 中医治疗方法
        4 中医预后与调护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特征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方法
        5 治疗手段
        6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4 病例纳入标准
        5 病例排除标准
        6 入组病例一般情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计算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2 GerdQ量表结果
        3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4 次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5 总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6 复发率对比
        7 血清MTL、VIP结果
        8 胃组织中Ghrelin表达结果
    第五节 讨论
        1 组方思路
        2 脾、肝二脏与RE的关系
        3 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治疗思路
        4 研究结果分析
        5 MTL、VIP、Ghrelin与RE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健脾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基于“肠肾轴”理论对慢性肾脏病并发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讨论
    1.慢性肾脏病合并肠道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2.慢性肾脏病并发肠道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型的分析
    3.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肠道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1.中医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2.中医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并发肠道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慢性肾脏病并发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
    2.肠道功能改变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
        2.1 肠道菌群失调
        2.2 肠道黏膜屏障损伤
        2.3 肠道运动
        2.4 肠道交感神经
    3.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五仁增液汤治疗阴虚肠燥证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引言
一、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与方法
    2.研究方法
    3.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2.一般临床资料
    3.临床疗效
    4.临床安全性评价
三、讨论
    1.立题依据
    2.组方依据与用药分析
    3.结论及分析
    4.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5.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5)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的临床研究及对胃黏膜IL-6、IL-11、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受试者退出或中止试验标准
        1.6 病例脱落处理
    2 病例收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测指标
        3.3 免疫组化试验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临床总疗效评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3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4.4 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4.5 病理疗效评定标准
        4.6 炎症因子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分布
        1.2 病程及家族史分布
        1.3 既往史及个人史分布
        1.4 饮食偏嗜分布
        1.5 基础检查及化验比较
    2 临床疗效
        2.1 临床总疗效积分比较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4 胃镜象积分比较
        2.5 病理组织积分比较
    3 胃黏膜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3.1 IL-6、IL-11、TNF-α IS积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IL-6、IL-11、TNF-α平均灰度值比较
讨论
    1 西医学对CAG-PC的认识研究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诊断
        1.3 治疗
    2. 中医学对CAG-PC的认识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
    3 从“脾虚毒损胃络”论治CAG-PC
        3.1 脾虚为邪袭之根本
        3.2 毒为邪之渐,毒为虚之端
        3.3 胃络受损为病之极
        3.4 脾虚毒损胃络理论指导CAG-PC之治疗
    4 方药分析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临床疗效分析
        5.3 胃黏膜炎症因子表达结果分析
    6 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IL-6、IL-11、TNF-α在CAG-PC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从“脾虚毒损胃络”论治CAG-PC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治疗前后免疫组化图
    附录3: 健脾消毒饮干预CAG-PC临床疗效观察表
致谢
发表论文

(6)基于meta分析的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1 从中医角度认识功能性便秘
    2 温阳法在功能性便秘中的运用
        2.1 温阳法的意义
        2.2 应用温阳法的主要证型
        2.3 目前常用来治疗便秘的温阳类方药以及针灸推拿治疗
第二部分 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系统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
        2.2.1 检索词
        2.2.2 检索方法
        2.3 文献的筛选与资料提取
        2.3.1 文献筛选
        2.3.2 数据提取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基本信息
        3.2 纳入文献的诊断标准
        3.3 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及疗程
        3.4 纳入文献的试验组药物组成
        3.5 纳入文献的疗效评价标准及结局指标
        3.6 文献质量评估
        3.7 meta分析结果
        3.7.1 总有效率
        3.7.2 治愈率
        3.7.3 复发率
        3.7.4 不良反应发生率
        3.7.5 治疗后主要症状总积分
        3.7.6 治疗后排便频率
        3.7.7 治疗后排便时间
        3.7.8 治疗后排便困难程度
第三部分 讨论
    1 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理探讨
        1.1 排便时间延长
        1.2 排便频率减少
        1.3 排便困难程度
    2 梁超教授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2.1 基本理论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4 结语
        4.1 结论
        4.2 不足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西医对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 功能性便秘的诊治
        2.1 中医治疗
        2.1.1 中医的辨证分型
        2.1.2 中医内治法
        2.1.3 中医外治法
        2.2 西医治疗
        2.2.1 一般治疗
        2.2.2 药物治疗
        2.2.3 生物反馈治疗
    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改变与“气虚”“阳虚”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2 证素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与分组
        2.2 质量控制
        2.3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基本资料
        1.1 CAG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1.2 CAG胃黏膜病理分布情况
        1.3 CAG不同病理组性别分布情况
        1.4 CAG不同病理组年龄分布情况
    2 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2.1 CAG总体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2.2 CAG总体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3 不同病理组中“气虚”“阳虚”证素分布特点
        3.1 CAG不同病理组中病性证素的分布情况
        3.2 CAG不同病理组中“气虚”“阳虚”证素分布特点
        3.3 CAG不同病理组与“气虚”“阳虚”证素的关系分析
    4 不同病理组中“气虚”“阳虚”证素与病位证素相关性分析
        4.1 CAG不同病理组中病位证素的分布情况
        4.2 CAG“气虚”“阳虚”证素与有关病位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理论认识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认识
        1.2 中医证素辨证法
    2 一般资料分析
        2.1 性别年龄资料分析
        2.2 CAG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3 证素资料分析
        3.1 CAG总体病位病性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3.2 CAG胃黏膜病理改变与“气虚”“阳虚”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CAG“气虚”“阳虚”证素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3.4 小结
    4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标准
    附录 B:证素辨证标准
    附录 C: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素提取四诊信息采集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中医症状积分
    3 焦虑抑郁状态评分
    4 中医证候疗效
    5 胃镜下食管黏膜等级
讨论
    1RE 病因病机
    2 治疗原则
    3 疏肝利胆和胃方组方分析
    4 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 RE 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研究概况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中医肠胃气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肠胃气化概念的提出
    1 肠胃概念
        1.1 肠胃解剖学认识
        1.1.1 古代解剖
        1.1.2 现代解剖
        1.2 肠胃的阴阳属性
        1.2.1 肠胃居阴位,属阳腑
        1.2.2 体阳而用阴
        1.3 肠胃的功能特征
        1.3.1 土的特征
        1.3.2 仓廪的特征
        1.3.3 器的特征
        1.3.4 海的特征
    2 气化概念
        2.1 “气”“化”释义
        2.2 气化含义
        2.3 气化与气机的关系
    3 肠胃气化概念
第二章 肠胃气化的核心机制探讨
    1 肠胃之气的运动形式
        1.1 以降为顺,降中有升
        1.2 出入有序,出三入一
    2 肠胃气化的规律
        2.1 清浊运动
        2.2 虚实更迭
        2.3 燥湿制化
    3 肠胃气化与脾胃、三焦关系
        3.1 肠胃气化以脾升胃降为枢纽
        3.2 肠胃气化以三焦为通道
    4 肠胃内气化和外气化的关系
        4.1 互根互助
        4.2 协调互制
第三章 以胃气为主导、水谷为基础的肠胃内气化研究
    1 肠胃内气化内涵
        1.1 以水谷为基础
        1.2 以胃气为主导
    2 肠胃各腑之内气化
        2.1 胃腑气化功能
        2.1.1 受纳水谷
        2.1.2 腐熟水谷
        2.2 小肠腑气化功能
        2.2.1 受盛化物
        2.2.2 泌别清浊
        2.3 大肠腑气化功能
        2.3.1 燥化糟粕
        2.3.2 排泄粪便
    3 肠胃整体之内气化
        3.1 胃、小肠、大肠三者的关系
        3.1.1 解剖结构具有连续的整体性
        3.1.2 经脉相连,经气相通
        3.1.3 生理上相互配合
        3.1.4 病理上相互影响
        3.2 肠胃整体气化功能
        3.2.1 盛纳
        3.2.2 传输
        3.2.3 生化
        3.2.4 排浊
第四章 以脾气为主导、五脏为核心的肠胃外气化研究
    1 肠胃外气化内涵
        1.1 以脾气为主导
        1.2 以五脏为核心
    2 肠胃外气化与脾
        2.1 肠胃与脾的关系
        2.1.1 脏腑相合
        2.1.2 经络络属
        2.1.3 升降相因
        2.1.4 阴阳互助
        2.1.5 燥湿既济
        2.2 肠胃与脾相合的外气化生理意义
        2.2.1 脾行津液
        2.2.2 脾气散精
        2.2.3 脾藏营运营
    3 肠胃外气化与肺
        3.1 肠胃与肺的关系
        3.1.1 脏腑相合
        3.1.2 经络关系
        3.1.3 金土关系
        3.2 肠胃与肺相合的外气化生理意义
        3.2.1 中焦受气化血注肺经
        3.2.2 营卫气化起于中焦
        3.2.3 输精皮表
        3.2.4 影响宗气生成
    4 肠胃外气化与心
        4.1 肠胃与心的关系
        4.1.1 脏腑相合
        4.1.2 经络关系
        4.1.3 胃络通心
        4.2 肠胃与心相合的外气化生理意义
        4.2.1 泌别清浊,浊气归心
        4.2.2 生营化血,以贯血脉
    5 肠胃外气化与肝
        5.1 肠胃与肝的关系
        5.1.1 肝与大肠气化相通
        5.1.2 经络关系
        5.1.3 厥阴相火与肠胃关系
        5.2 肠胃与肝相合的外气化生理意义
        5.2.1 淫精于肝
        5.2.2 化血藏于肝,以生血气
    6 肠胃外气化与肾
        6.1 肠胃与肾的关系
        6.1.1 肾司开阖与肠胃开合
        6.1.2 肾之封藏与胃之受纳
        6.1.3 经络关系
        6.2 肠胃与肾相合的外气化生理意义
        6.2.1 后天之精,下注于肾
        6.2.2 后天补养先天
第五章 研究肠胃气化理论的意义
    1 构建以肠胃为主体的气化生命观
        1.1 肠胃气化贯穿生命之终始
        1.2 肠胃气化生成生命之物质
        1.3 肠胃气化阐释生命之运动
        1.4 肠胃气化演绎生命之状态
        1.5 肠胃气化揭示生命之规律
    2 完善脏腑气化理论体系及医学模式
        2.1 深化脏腑气化理论研究
        2.2 发展脏腑气化医学模式
    3 昭示中医思维方式及观念
        3.1 气化平衡观
        3.2 气化恒动观
    4 指导中医临床治疗
        4.1 诸病皆可调肠胃
        4.1.1 调肠胃以安五脏
        4.1.2 调肠胃以通血脉
        4.1.3 调肠胃以和精神
        4.2 治疗肠胃病的基本治则
        4.2.1 调衡气机
        4.2.2 肠胃与五脏互调
    5 推动临床实践的发展与应用
        5.1 调气机而治
        5.1.1 畅通气机
        5.1.2 升清气
        5.1.3 降浊气
        5.2 调肠胃以治五脏
        5.2.1 调肠胃以治肝
        5.2.2 调肠胃以治心
        5.2.3 调肠胃以治脾
        5.2.4 调肠胃以治肺
        5.2.5 调肠胃以治肾
        5.3 肠胃病从五脏论治
        5.3.1 肠胃病从肝论治
        5.3.2 肠胃病从心论治
        5.3.3 肠胃病从脾论治
        5.3.4 肠胃病从肺论治
        5.3.5 肠胃病从肾论治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消痞通便汤治疗气滞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2.3 临床症状总体疗效比较
        2.4 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2.5 治疗结束4周后复发率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中医对FC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法
        1.5 预防调护
    2 现代医学对FC的认识
        2.1 概念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治疗
    3 从肠道气滞论治FC
    4 方药探讨
        4.1 消痞通便汤的立方依据
        4.2 消痞通便汤处方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访中医内科学专家白兆芝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林平主任医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D]. 潘思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王炳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肠肾轴”理论对慢性肾脏病并发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D]. 刘昕彤.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五仁增液汤治疗阴虚肠燥证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许刚.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的临床研究及对胃黏膜IL-6、IL-11、TNF-α表达的影响[D]. 孟祥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meta分析的温阳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系统评价[D]. 于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改变与“气虚”“阳虚”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于莉.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立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中医肠胃气化理论研究[D]. 刘亚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消痞通便汤治疗气滞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 柴晓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的新思路——专访中医内科专家白兆志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