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滩演变论文_纪超,张庆河,姜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岸滩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岸滩,泥沙,水下,江苏省,海岸线,等深线,钦州。

岸滩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纪超,张庆河,姜奇[1](2019)在《沙质海岸岸滩演变叁维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非结构化网格叁维水动力—波浪—泥沙—岸滩演变数学模型。模型采用考虑坡度影响的新型叁维辐射应力公式描述波浪对水流的作用。悬移质输沙采用叁维对流扩散方程进行求解,推移质输沙的计算则充分考虑了波浪速度不对称性、加速度不对称性和底坡的影响。地形演变计算考虑悬移质冲刷和淤积通量以及推移质输沙率影响,并实现了波流动力、泥沙与地形演变过程的耦合模拟。通过沙坝迁移和防波堤掩护下岸线演变两个算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横向和沿岸两个方向的泥沙输运和岸滩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期刊2019-10-11)

宋丽佳,孙林云,张继生,王宁舸[2](2019)在《沙质海岸岸滩长期演变基本规律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沙质海岸岸滩长期演变基本规律既是对泥沙运动理论现有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是指导沙质海岸工程建设的实际应用需要。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沿岸泥沙运动、岸线演变和岸滩演变3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近数十年来沙质海岸岸滩长期演变基本规律研究的相关成果,评述了各研究方向在面向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优劣。从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模拟技术等方面,对未来可继续深化研究的一些方向作了展望,以期更好地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19年09期)

韩笑,孙杰,王青,潘明婕,吴彦[3](2019)在《东山岛东南侧近期岸滩演变及其动力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和水下地形数据,分析了近年来东山岛东南侧的岸滩演变特征。进一步,分别建立潮流、波浪、沿岸输沙数值模型,结合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东山岛东南侧岸滩侵蚀的动力成因。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2年金銮湾的北侧海域海床侵蚀较为严重;1971-2003年,乌礁湾北侧湾顶呈现出侵蚀现象,2003-2012年,乌礁湾北侧湾顶由之前的侵蚀现象转变为一定的淤积趋势。主要原因如下:(1)岬角的挑流作用使得金銮湾和乌礁湾北侧岬角附近海域流速较大,容易产生冲刷侵蚀。(2)金銮湾和乌礁湾的北部波高较高,波能较大,容易遭受侵蚀。(3)金銮湾和乌礁湾北部海岸输沙强度较大,净输沙方向以自东向西为主,容易发生岸滩侵蚀。(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山岛人类活动强度增大,海滩不合理的人工建筑物、海岸防护林破坏以及养殖场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侵蚀。(5)2003年后乌礁湾北侧修建了码头工程,导致近岸潮流和波浪动力有所减弱,使得侵蚀现象转变为一定的淤积。(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卢笛[4](2019)在《波浪和水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输移和岸滩演变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岸地区在潮流和波浪的作用下,泥沙运动过程复杂,尤其在风暴潮期间,受台风浪的影响,会引起剧烈的泥沙输移和岸滩侵蚀,给海岸带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风暴潮过程中水流流态复杂、具有强非恒定性,床面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冲淤,悬沙浓度高且随时空变化显着,水流运动、泥沙输移和地形冲淤叁者之间相互影响,其耦合作用不能完全忽略。因此,本文建立了考虑波、流共同作用的水动力-泥沙-地形耦合数值模型,模型首先分别采用非静压波浪数学模型和位相平均的SWAN模型来考虑波浪的效应,进而在水动力模块中考虑床面冲淤变化及其引起的泥沙浓度变化对挟沙水流运动的影响,以实现对水流运动、泥沙输移和地形冲淤变化叁个物理过程的耦合计算。论文分别采用多个典型案例对两种不同波流耦合模式下的水-沙-床耦合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将其应用于墨西哥湾Santa Rosa堰洲岛,计算分析Ivan风暴潮漫滩冲刷引起的泥沙输移和地形冲淤演变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非静压水-沙-床耦合模型通过考虑垂向加速度变化对动水压强的贡献,对流速和水位进行修正,以体现波浪对水流和泥沙运动的影响,同时考虑了波浪破碎引起的湍流混合。与基于静压假定的模型相比,非静压水-沙-床耦合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波浪、洪水波传播过程中水面非线性波动现象和床面冲淤变化规律。动水压强主要分布在床面冲刷坑处,极值出现的位置与水面波动位置对应,动水压强是水流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主要因素;当水跃发生时,水跃处的动水压强为静水压强的2-3倍;对比基于静压假定的模型和非静压水-沙-床耦合模型的床面计算结果,二者差异主要存在于动水压强集中的地方。(2)位相平均的水-沙-床耦合模型通过考虑波浪的辐射应力以体现波浪对水流和泥沙运动的影响,模型能够有效模拟近岸地区水流、泥沙运动与地形的冲淤演变。计算表明,波浪对地形演变的作用受到风暴潮潮位的影响,当潮位较小时,波浪会造成床面的显着变化,斜向入射波会使得床面冲淤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当风暴潮潮位增加使得水深与波长之比大于0.15时,波流耦合模型计算的地形冲淤变化与不考虑波浪作用模型计算结果的绝对误差是最大地形变化的5%,但前者计算时间增加了 一倍。(3)风暴潮对Santa Rosa堰洲岛漫滩冲刷过程可以分为近岸冲刷、前部沙丘冲刷、整体漫滩冲刷叁种情况。对于地势平坦的地形,泥沙更易被大量输运至堰洲岛后方海域,形成叁角洲;而对于前后均存在沙丘这样发育良好的地形,泥沙流失显着少于其他地形,对近岸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在Santa Rosa堰洲岛漫滩冲刷过程中,堰洲岛后方海域内最大淤积深度达到2m,岸线最大后移距离达到300 m,模拟所得3处决口区域与实际测得的决口情况相符。非静压水-沙-床耦合模型和位相平均的水-沙-床耦合模型计算得到的床面演变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15)

梁鑫挺,谢挺,倪云林,邹海江,巩明[5](2018)在《宁波镇海沿岸岸滩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59、1979、2010、2013年4个年份的水深资料,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1959—2013年间宁波镇海沿岸海域的岸线变化、特征等深线分布变化及剖面变化,并定量计算了水下岸坡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在这54 a间,岸线持续向海推进约3~5 km,0、3、5 m等深线总体上也向海推进,幅度约330~5 600 m;但由于0 m等深线的推进速率小于岸线,因此干出滩面积锐减.相应的,不同时段水下岸坡的淤积速率分别为0. 46、2. 82、14. 14 cm/a,说明该水下岸坡经历了冲淤基本平衡—轻微淤积—较快淤积的调整过程.结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探讨了水下岸坡的冲淤原因和动态趋势,得到了杭州湾南岸大规模围垦工程会维持并加快水下岸坡淤积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玮彤,张东,崔丹丹,吕林,谢伟军[6](2018)在《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大陆岸线岸滩时空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江苏省1984-2016年61景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和部分实测潮位、坡度数据,利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水边线方法提取了多时相的海岸线和平均大潮低潮线,研究了江苏省绣针河口至连兴河口大陆岸线岸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4-2016年,由于海岸带开发,江苏省的海岸线整体以向海推进为主,自然岸线由458.24 km逐渐减少至166.74 km,人工岸线由163.66 km快速增加至598.74 km,大陆岸线长度由621.90 km增加至765.48 km。发生位置和长度变化的岸段中,淤长岸段长127.62 km,年均向海推进83.03 m;围垦岸段长401.21 km,年均向海推进87.63 m;冲刷岸段长71.17 km,年均离海后退10.81 m;围垦被侵蚀岸段长25.95 km,年均离海后退8.64 m。海岸线的空间变化导致江苏省沿海陆地面积净增加104332 hm~2,其中由于围垦增加的陆地面积98520 hm~2,围垦是陆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海岸线的离海后退主要发生在废黄河叁角洲岸段,但是到2008-2016年,岸线的侵蚀范围已向南扩大至新洋河口至斗龙港岸段。受围垦活动及岸线侵蚀影响,江苏省潮间带坡度不断变陡,统计断面的平均坡度由1.4‰增加至1.9‰,其中废黄河叁角洲岸段的中山河口至扁担河口岸段坡度最陡,基本在3~14‰之间;辐射沙洲陆岸岸段坡度最为平缓,但坡度也在逐渐陡化,由0.9‰增加至1.5‰。潮间带面积由271747 hm~2减少至168645 hm~2,减幅38%;潮间带平均宽度由5064 m减少至3096 m,减幅39%。(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申孙平,杨莉玲[7](2017)在《钦州湾水动力与岸滩演变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近年来关于钦州湾水动力特征的研究现状,包括潮流特征,波浪,潮汐,纳潮量,水体交换。总结了关于钦州湾岸滩演变的成果,在肯定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指出了目前关于钦州湾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7年11期)

林雪萍[8](2017)在《离岸人工岛对沙质海岸岸滩演变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岛式填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一种方式,可有效减少对自然岸线资源及沿岸生态景观的损害。但人工岛的形成也影响着区域海洋水体交换、海底地形地貌和近岸岸滩稳定性,因此合理布置人工岛尤为重要,本文进行了离岸人工岛后方岸滩变形预测研究,研究结论则对人工岛设计、选址及岸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沙质海岸位于海阳市丁字湾湾口和马河港之间,由两河口来沙在波浪作用下形成。现状下沙质海岸为SW-NE向的输沙平衡状态,沿岸泥沙净向往NE向输移,输沙量较小。人工岛位于沙质海岸正前方1.3km海域,处于落潮叁角洲东北侧潮流深槽口外,水深为3.0~5.0之间。本文采用MIKE21数值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形成前后的波浪场、潮流场及冲淤环境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岛形成波影区,改变研究区附近海域波浪场及方向分布;人工岛形成后,在岛与沙质海岸之间的涨潮通道过水断面减小,潮流流速变大;在波流共同作用下,岛后波影区淤积加强,波影区两侧侵蚀。通过MEPBay、LITLINE模型预测分析沙质海岸岸滩演变,人工岛形成后,后方沙质海岸演变趋势为中间向海淤进,两侧蚀退。经LITLINE模型预测,人工岛形成20年后向海淤进最大距离为176.8m,以最大淤进点为界,南侧两断面输沙率分别为0.92×104 m3/a、1.16×104 m3/a,输沙方向为自SW向往NE向,北侧离最大淤进点较近断面输沙率为0.02×104 m3/a,输沙方向为自NE向往SW向。结合经验公式综合分析,海岸与人工岛之间有形成连岛沙坝的趋势,但岛陆之间较强的涨落潮流对连岛沙坝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后基于LITLINE模型分别预测了减小人工岛在主波向波峰线投影长度和增大离岸距离方案下的岸线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岛在主波向的波峰线投影长度越短、离岸越远,向海淤进量越小,形成连岛沙坝可能性越小。(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06-01)

陈玮彤[9](2017)在《江苏省岸线岸滩时空演变遥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线监测是了解海岸冲淤变化的基础。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与海洋大省,近年来沿海开发强度不断增大,对江苏省海岸线变化的动态监测,成为海岸带开发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以强潮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的江苏海岸,岸滩冲淤变化复杂,海岸线实地修测存在较大的难度,海岸线数据的更新远远跟不上海洋管理的实际需求。据此,本文选用遥感技术手段,提出遥感海岸线概念,利用1984-2016年多时期的多源遥感影像提取江苏省陆岸岸段的人工岸线、推算出遥感海岸线、平均大潮低潮线、潮滩坡度以及潮间带范围,对江苏省陆岸岸段进行了1984、1992、2000、2008、2016年长时间尺度的岸线变迁监测,以及对江苏中部海岸进行了 2010-2016年短时间尺度的逐年监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改进的水边线法推算平均大潮高潮线。遥感海岸线为平均大潮高潮线与其他稳定岸线的结合。本文基于多潮位站点的潮位数据进行潮汐调和计算来预测潮位,并根据预测的影像成像时刻的潮位值对水边线进行潮位校正,再通过赋予的潮位值结合实测坡度资料进行水边线所处断面的坡度校正,从而推算平均大潮高、低潮线。(2)江苏省陆岸岸段的遥感海岸线监测结果发现,随着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开发,大量的自然岸线被人工岸线所替代。除在废黄河叁角洲地区存在岸线的侵蚀后退,其余整体向海推进,岸线向海推进距离最大的地区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且潮间带资源不断减少,埒子口至梁垛河口淤泥质岸段的潮滩坡度也整体变陡。(3)海岸的侵蚀、淤长情况。从遥感海岸线监测结果认为,江苏海岸的侵蚀岸段主要有绣针河口至龙王河口岸段、废黄河叁角洲地区以及东灶港至蒿枝港岸段;淤长岸段主要在辐射沙洲北翼地区,其他淤长岸段基本被人工岸线所替代,且自然岸段的岸线向海推进速度也直接受到内侧人工建设向海推进的影响。从平均大潮低潮线的监测结果认为,低潮线向岸移动的范围相对遥感海岸线的侵蚀范围更大,主要范围包括了烧香河口至梁垛河口整个废黄河叁角洲和辐射沙洲北翼地区。(4)从1984-1992的监测结果,可以认为射阳河口应为当时江苏中部由北部侵蚀转南部淤长的分界点。而从2010-2016年的逐年监测中,发现侵蚀现象已向南延伸,新洋港口至斗龙港口岸段侵蚀、淤长现象交替分布,认为该岸段应为当前江苏中部海岸由北部侵蚀转向南部淤长的过渡带。(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8)

倪云林,巩明,沈良朵,高华喜,王晋宝[10](2017)在《北仑港区岸滩演变和水下岸坡冲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仑港区是一个典型的峡道型淤泥质海岸港口,研究该区域的岸滩演变和水下岸坡冲淤变化对于认识工程环境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1935年、1962年、1987年、1996年和2004年5个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应用GIS技术建立了这些年份北仑港区的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地方史志和叁维潮流泥沙数值模型,计算并分析了北仑港区不同时段的岸线变迁、潮滩演变、水下岸坡冲淤变化和冲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岸线位置在1935—1976年间由于围垦筑堤而持续向海推进,而在1976年以后,总体保持稳定,只因码头建设而发生局部形态改变;受此影响,潮滩面积从1935年的18.16 km~2锐减至2004年的3.83 km~2;水下岸坡在1935—2004年间经历了缓慢冲刷—轻微冲刷—较快淤积—轻微淤积的调整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北仑港区建设和杭州湾滩涂围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17年03期)

岸滩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沙质海岸岸滩长期演变基本规律既是对泥沙运动理论现有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是指导沙质海岸工程建设的实际应用需要。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沿岸泥沙运动、岸线演变和岸滩演变3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近数十年来沙质海岸岸滩长期演变基本规律研究的相关成果,评述了各研究方向在面向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优劣。从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模拟技术等方面,对未来可继续深化研究的一些方向作了展望,以期更好地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岸滩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纪超,张庆河,姜奇.沙质海岸岸滩演变叁维数学模型研究[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2019

[2].宋丽佳,孙林云,张继生,王宁舸.沙质海岸岸滩长期演变基本规律研究综述[J].中国港湾建设.2019

[3].韩笑,孙杰,王青,潘明婕,吴彦.东山岛东南侧近期岸滩演变及其动力成因[J].海洋湖沼通报.2019

[4].徐卢笛.波浪和水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输移和岸滩演变耦合数值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梁鑫挺,谢挺,倪云林,邹海江,巩明.宁波镇海沿岸岸滩演变分析[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8

[6].陈玮彤,张东,崔丹丹,吕林,谢伟军.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大陆岸线岸滩时空演变[J].地理学报.2018

[7].申孙平,杨莉玲.钦州湾水动力与岸滩演变研究综述[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

[8].林雪萍.离岸人工岛对沙质海岸岸滩演变影响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

[9].陈玮彤.江苏省岸线岸滩时空演变遥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0].倪云林,巩明,沈良朵,高华喜,王晋宝.北仑港区岸滩演变和水下岸坡冲淤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17

论文知识图

友谊港以北沉船形成的连岛沙坝3.2.3友...岸滩演变预测结果(断面No·1,X=6...工程区岸滩演变图岸滩演变预测结果(断面No·2,X=6...岸滩演变预测结果(断面No·3,X=...长江河口岸滩蚀积分布格局

标签:;  ;  ;  ;  ;  ;  ;  

岸滩演变论文_纪超,张庆河,姜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