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课堂活力

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课堂活力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7160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夺目、博大精深,无论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还是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对人类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贡献。深挖文化史内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是当前深化改革时期每一个中国人所承担的责任和追求的目标,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师生共研,走进传统文化之门

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精要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去渗透、去总结,并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

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后经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

再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提到的“中医”,可阐释: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国人要批判继承。

讲到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是另一种境界。

二、深入挖掘,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中国历史教材的每一章节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实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当然,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

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农业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的,而是有继承性。

三、品评分析,共鉴传统文化之精品

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提炼自己品性,提升自己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中国历史教材展现了古往今来的国人的艺术作品,如文学、绘画、书法、雕塑等,无不显示了泱泱中华繁荣而灿烂的艺术史。有意识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与鉴赏,继承艺术家们的传统个性,是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光辉继续发扬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四、拓展延伸,增强爱国主义之情感

我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技技术史》的序言中指出:“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再如天文学上,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就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制成的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是医学史上的创举;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世界科技史上的突出成就,能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

五、以史为鉴,弘扬民族文化之精神

自春秋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思想领域内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出现了诸如春秋孔子、老子、战国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直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的进步思想,直到今天都产生着深刻影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极具崇尚道德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他们崇尚“天下为公”,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二者异曲同工。这种尚德、重义的道德修养,在今天就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高素质,人穷不可志短。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行为准则、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难免鱼龙混杂,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西方。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尚德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正确的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几本初中中国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将初步的历史文化现象展现于师生面前,更多的需要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之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才能使得现实的历史教育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标签:;  ;  ;  

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课堂活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