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勇
摘要:随着教改观念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任务型教学已成必然之势。但在由接触到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种教学手段如果不合理使用,不仅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出现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节奏,课堂重点、难点不能得到突出和突破以及制作课件浪费教师的大量精力和体力等许多问题。针对上述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做的一些努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
现在,信息技术已悄然进入了课堂教学,利用它可以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几何图形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容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本应在课下完成的作业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利用它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富有感染力。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只是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没有太多激情。利用信息技术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可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当触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或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若有困难,则可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课件的直观形象化,生动有趣化,真正为教师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最佳手段。同时创设出了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创设出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信息技术的不合理滥用,不仅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节奏,课堂重点、难点不能得到突出和突破,课件制作浪费教师的大量精力和体力等等。针对上述现象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笔者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代替教师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黑板上提纲契领地写出来的讲授提纲或者画出来的图表。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时,教师要板书课题;在引入概念时,要板书定义;在探究规律、研究性质时,要板书定理推论;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路径;在证题或解题时,要板书证明或解题的过程;在复习与总结时,要板书知识的结构及其内在的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之处。虽然这些层面有的内容可以用课件代替,不过板书才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像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能一开始就使用信息技术代替。如必须让学生明白函数图像的产生过程:列表—取值—计算—描点—平滑连结之后,才能使用电脑画图像,否则学生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模糊,在纸上就不能正确地画出函数图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从学生层面出发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但教师一定要明白: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为了使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优良环境中学习,觉得更有兴趣、更快、更好,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他们学有所用,同时让他们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熏陶。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现实生活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所接受,且接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课堂效果,那就得不偿失了。
三、把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课堂教学任务的载体。事实上,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语言表达、手势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再现形象、生动、具体的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轻松解决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轨迹内容时,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轨迹的意义。再如“顺次连结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这是一道常见的题目,以前用传统的方法来讲,要在黑板上画出大量的图形,而且很难讲清楚,现在,笔者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动态地展示了当四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时,顺次连结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个规律。但教师要注意不要把一些很容易讲清楚的内容也做成复杂的课件,这样不仅教师费时费神,学生也抓不住重点。
四、信息技术的使用要配合教学节奏,避免审美疲劳
信息技术让从前的数学课堂由枯燥无味走向生动活泼的情境当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了数学世界的神奇和奥秘。然而,作为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任何教学中的新鲜事物。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取舍课件所展示的内容,不要出现“教师在讲解课件”的怪现象。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所以,该使用的时候使用,不该使用时不用,避免教师急于向学生展示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一下子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学生因此而倾倒,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感到钦佩,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反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使用的参与者
自从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一直是课件的操作者,学生虽然受到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容易产生思维懒惰,甚至厌烦的情绪。所以,尽量让学生参与课件的操作和制作过程,如此会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这样的课堂会彻底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空前高涨,学到的知识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一起操作、一起研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总之,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今课改教学的需要,更是解放学生、解放教师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十九中学
邮政编码:0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