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语文之绿色通道

构建“生活化”语文之绿色通道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人文性”的核心,是语文教学持之以恒所追寻、探讨、研究、诠释的命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坚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直以来,笔者积极倡导“大语文”教学观,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绿色通道;构建

作者简介:王伟萍,任教于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学。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学生在走廊上轻哼着“明月几时有”。可能想家了吧,那天晚自修,原本想按计划上课,但一见这个势头,还是改变一下策略。灵机一动,笔者对学生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咱们共赏一轮明月,搞一次小小的竞赛,每个人吟诵一句“月”的古诗词或成语,怎样?“学生拍手叫好,有的查词典,有的拿出了文曲星,不亦乐乎!

这让笔者不由感叹:生活无一不是语文哪!

确实,语文的博大精深,就是生活的奥妙无穷。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着力构建“生活化”语文之绿色通道,现总结如下:

一、关注社会热点

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社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和更新,使得网络技术空前发达,传媒技术也有了空前的发展。面对信息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既如此,何不来个因势利导呢?

2008年,我们拥抱激情奥运,与奥运健儿同喜同悲;2009年,我们共赏“日全食”之天文奇观,2010年,我们畅游世博会,2011年,我们齐贺“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笔者惊喜地发现:只要一谈起这些焦点问题,学生的情绪就高涨,参与感特强,课堂氛围是如此地和谐。“只有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动情动容的时候,只有学生在语文世界里获得一种精神美的时候,才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真正不错!

二、评论时尚偶像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追逐的偶像。五六十年代人们迷的是保尔,我们小时,迷的是汪国真、席慕蓉、三毛、金庸,而现今的学生迷的是周杰伦等。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呢?笔者私下问同学们:周杰伦唱歌吐字不清,外貌也并不出众,他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着你们?学生回答:说唱的方式;出众的创作才华;内敛的个性。看来学生的品味并不低,他们也很有审美眼光,为何要一味抹杀呢?存在就有它的理由。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大侃特侃:男生偶像——姚明,谈他在美国奋斗的历程;谈乒坛女皇——邓亚萍,好几次被国家队拒之门外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光环的背后满是荆棘,真正懂得“天道酬勤”这句古训。

三、挖掘地方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古越大地,人杰地灵。记得有一次讲到“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时,除了介绍名士谢安外,笔者还问学生:有谁知道东山在哪?很多学生茫然不知。笔者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学生说:不会吧。等到笔者说东山就在我们上虞境内时,学生的眼眸里立刻盛满了激动与喜悦。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学生内在之创造力。”春游时,我们一齐来到江南第一庙——曹娥庙,笔者说曹娥庙除了因曹娥的孝心闻名外,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非常有名,大家猜猜。同学你一句,我一句,知道了天下第一字谜语的由来。那一次踏青,笔者和学生获益良多。

语文,无处不在!

四、推荐优秀读物

由于信息的多元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的压力等诸多因素,很多学生对文学名著涉猎甚少,即使有所接触,大多也只是改编的简缩本、影视再创作等,这些都很难和原汁原味的文本相媲美,而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品格、精神素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及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各类书籍,让学生轮流交换阅读。结果,有的学生粗读了《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有的精读了《三国》、《水浒》。读书笔记中再也不是那种空洞的无病呻吟,代之以丰富的内容、真实的情感和切身的体会。同时,还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学生们以书会友,共同的“知已”把他们无形中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他们讨论热烈,那劲头大有“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感觉。

五、创设语文实践环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本着新课程的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求语文实践机会,大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我们那里是建筑之乡,父母远在上海,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家庭相当普遍。于是笔者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让留守学生每月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家信。学生们在家书中问候父母的身体状况,关心父母的生活工作情况,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畅谈自己的理想……这样的写作方式针对性强,对学生的思想也是一次“洗礼”,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又如为提高学生交际水平,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敏锐思维,笔者经常组织一些辩论会。上星期,我们对“感受时尚”这一论题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说另类的服饰、时髦的发型才够时尚;有的说耳塞MP3,哼着动感的歌曲那才叫时尚;又有学生说倡导绿色消费,那也算时尚;更有学生说:那都是外在的,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才是时尚……

通过辩论,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在实践中,笔者还经常让学生做社会调查:如街头招牌标语错别字调查,影视报刊网络热词调查,时新广告语调查,生活环境状况调查……学生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还要写出调查报告。如网络热词,他们搜集了诸如“宅”“潮”“山寨”“悲催”等词的最新涵义,特别是“给力”一词,竟列入了2011年的绍兴中考卷中,令学生们惊喜不已。

这些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既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真正使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总之,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教学与生活牵手,让生活与教学拥抱。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得到真正落实。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只有扎根生活这一片沃土,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

曾经在一份杂志上看到语文教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准确之美,这是基本要求;二是生动之美,是建立在准确基础之上的较高要求;三是自由之美。“自由”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自由之境,即“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它是我们随意发挥而能让学生受益无穷的那种境界。这样的语文课,没有什么程式定法,执教者“因势利导”“随物赋形”,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要达到这种自由之美,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文化人”,他周身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他对课本和考点的每个细节都要有深刻而独到的研究。他要有“大语文观”。在他身上,古今中外没有限制,课内课外也没有隔阂;他要有真正的平等观念和交流意识。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压力而是轻松;他还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和子女;他最好还要有鲜明的个性,多年以后,他的学生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他的形象、他的性格。

也许,这正是笔者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学

邮政编码:312365

标签:;  ;  ;  

构建“生活化”语文之绿色通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