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徐变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徐变,影响因素,预测模型
徐变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章胜平,陈旭,周东华,陈随海,王锋宪[1](2017)在《fib 2010的徐变系数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徐变系数,分析和对比了fib混凝土结构模式规范的1990模型和2010模型。2010模型的数学形式有较大的改变,表示为基本徐变系数和干燥徐变系数的和形式,两个系数分别表示为若干因子的连乘形式,并分别对两个系数给出了相应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时间影响因子。2010模型显着加强了与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子的反比关系,修正了1990模型低估低强度混凝土徐变系数以及高估高强度混凝土徐变系数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曹国辉,张旺,胡佳星,张锴,张胜[2](2016)在《钢管混凝土徐变系数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管混凝土(CFST)徐变特性,在室内环境中对8根圆柱体试件进行870 d徐变测试。基于混凝土徐变的继效流动理论和多轴应力作用下的徐变理论,结合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受力特点,提出钢管混凝土徐变系数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徐变变形在100 d后趋于稳定,较普通混凝土稳定时刻变形时间提前,提出的预测模型能反映钢管混凝土的徐变机理,将钢管混凝土徐变变形分为可恢复滞后弹性变形、不可恢复的初始急流塑性变形和不可恢复的黏性流变3部分考虑,公式简洁,计算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曹国辉,胡佳星,张锴,何敏[3](2015)在《钢管膨胀混凝土徐变系数简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环境中对8个混凝土圆柱体试件进行长达800余天收缩徐变测试,对比了混凝土、钢管混凝土、钢管膨胀混凝土圆柱体的收缩徐变时程规律,得到了钢管膨胀混凝土收缩徐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钢管膨胀混凝土收缩应变较小,受膨胀剂的影响,初期收缩变形基本为0;钢管膨胀混凝土徐变变形在100 d内变化较大,100 d后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与未添加膨胀剂钢管混凝土徐变系数时变规律基本一致。在合理假设钢管混凝土徐变机理前提下,依据继效流动理论和多轴应力下徐变理论,提出钢管混凝土徐变系数终值估算方法;钢管膨胀混凝土徐变模型中徐变系数终值由可恢复的滞后弹性变形、不可恢复的初始急变塑性变形和不可恢复的黏性流变变形叁部分函数分别求极值相加所得,同时结合钢管膨胀混凝土实测徐变的时变规律,提出钢管膨胀混凝土徐变系数简化计算模型,与试验结果相对比,该模型计算式简洁,预测结果较为准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曹健,王元丰,安小平,巩健[4](2015)在《轴心受压粉煤灰混凝土构件徐变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粉煤灰混凝土构件在轴向压应力作用下的徐变效应,自制了试验加载装置,对不同质量分数(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徐变开展了试验研究。根据徐变B3模型的特点,考虑粉煤灰掺量、水胶比等参数,利用试验结果修正了混凝土徐变B3模型。此外,针对中国现行桥梁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名义徐变系数未考虑粉煤灰参数影响的事实,在试验研究粉煤灰掺量对不同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各国已有徐变试验数据,对中国现行桥梁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名义徐变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当粉煤灰掺量分别为0,15%和30%,经养护至28d加载时,混凝土徐变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减小;经修正后的规范徐变系数计算模型可提高粉煤灰混凝土徐变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威,苏骏[5](2014)在《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系数的计算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有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各种模型的徐变预测情况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编号W1的混凝土徐变要大于编号W2的混凝土徐变,B3模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研究成果对实际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暨武汉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7)
赖秀英,陈宝春[6](2014)在《钢管混凝土拱桥徐变系数模型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CI 209R-92和CEB-FIP MC90是钢管混凝土拱桥徐变效应计算时常用的两种徐变系数模型.通过对比ACI 209R-92和CEB-FIP MC90两种徐变模型的差异与共同点,运用有限元软件计算钢管混凝土拱桥实桥在这两种徐变模型下的徐变效应.对11座钢管混凝土拱桥从空钢管合龙至成桥10年后的计算分析表明,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基本小于5%.CEB-FIP MC90模型为工程人员所熟悉,推荐国家规范《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规范》采用.(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李威,苏骏[7](2014)在《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系数的计算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有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各种模型的徐变预测情况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编号W1的混凝土徐变要大于编号W2的混凝土徐变,B3模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研究成果对实际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俊,赵静超,刘立新[8](2013)在《预应力度对梁徐变系数与徐变挠度系数数值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挠度是其长期挠度主要组成部分,搞清梁的徐变系数与徐变挠度系数间数值关系对准确预估其长期挠度十分关键.对长期加载的预应力梁徐变变形运用ANSY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讨论了预应力度值对预应力梁徐变系数与徐变挠度系数数值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全预应力梁,徐变挠度系数大于徐变系数;对部分预应力梁,徐变挠度系数小于徐变系数.与文献[1]中对预应力梁徐变应变几何模型的解析法分析结果一致.研究结论可为工程中建立精确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挠度计算模式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黄卫兰,陈灿明,陈程,唐崇钊,陆道彪[9](2013)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组合体徐变系数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徐变可以用来估计结构物如大型桥梁的长期变形,不仅与混凝土的徐变特征有关,其取值还涉及构件配筋及受力状况.以钢筋混凝土构件为对象,推导了钢筋混凝土构件在轴向受压和压弯状态下徐变系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徐变可复、不可复和部分可复3种徐变方程计算结果的差异,采用混凝土标准试件和钢筋混凝土配筋压柱进行了徐变试验,并分析比较了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文中介绍的3种徐变方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接近,可以方便应用。(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永进,廖飞宇[10](2012)在《钢管混凝土中核心混凝土的徐变系数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合理的材料本构关系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的变形-时间关系曲线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中核心混凝土的徐变系数终值进行了拟合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中核心混凝土的徐变系数终值要明显小于素混凝土;采用0.9作为钢管内核心混凝土的徐变系数终值是合理且偏于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徐变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CFST)徐变特性,在室内环境中对8根圆柱体试件进行870 d徐变测试。基于混凝土徐变的继效流动理论和多轴应力作用下的徐变理论,结合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受力特点,提出钢管混凝土徐变系数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徐变变形在100 d后趋于稳定,较普通混凝土稳定时刻变形时间提前,提出的预测模型能反映钢管混凝土的徐变机理,将钢管混凝土徐变变形分为可恢复滞后弹性变形、不可恢复的初始急流塑性变形和不可恢复的黏性流变3部分考虑,公式简洁,计算效果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徐变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章胜平,陈旭,周东华,陈随海,王锋宪.fib2010的徐变系数模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7
[2].曹国辉,张旺,胡佳星,张锴,张胜.钢管混凝土徐变系数预测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曹国辉,胡佳星,张锴,何敏.钢管膨胀混凝土徐变系数简化模型[J].建筑结构学报.2015
[4].曹健,王元丰,安小平,巩健.轴心受压粉煤灰混凝土构件徐变系数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5
[5].李威,苏骏.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系数的计算和分析[C].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暨武汉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6].赖秀英,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徐变系数模型对比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李威,苏骏.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系数的计算和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
[8].王俊,赵静超,刘立新.预应力度对梁徐变系数与徐变挠度系数数值关系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
[9].黄卫兰,陈灿明,陈程,唐崇钊,陆道彪.钢筋混凝土构件组合体徐变系数的计算[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3
[10].李永进,廖飞宇.钢管混凝土中核心混凝土的徐变系数终值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