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土流失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规律,土地利用,坡度,宁河,辽东,模型,西峰。
水土流失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吕爱霞,刘刚[1](2019)在《淠河上游水土流失规律与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磨子潭水库和佛子岭水库1969—2004年的泥沙淤积资料和两水库的径流入库代表水文站黄尾河站和白莲崖站历年悬移质资料,揭示了淠河上游近年来的泥沙趋势变化,推算出了该区域的泥沙推悬比,并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吕爱斌,张玉洁,黄清涛[2](2018)在《水土流失水文因子演变规律分析及输沙量插补方法研究——以湖北省浠水流域英山水文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测系列资料研究了湖北省浠水流域英山水文站以上流域水土流失主要水文因子的演变规律,分别建立了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年径流量、汛期径流量、邻近站年输沙量等因子与英山站悬移质年输沙量的关系模型。利用Excel工具精确率定模型参数,将插补泥沙资料与实测值进行比对和误差评定,从而评估插补方案。采用不同水文因子建立的模型插补获得的泥沙资料成果精度略有差异,优选模型插补展延得到的泥沙资料可用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水保效益评估和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淤积计算。(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07期)
周晓晴,马芊红,张科利[3](2018)在《基于样带的陕西省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调查专项数据,抽取横向7条、纵向2条典型样带,共314个调查单元,对比分析了陕西省坡度、坡长、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横向样带自北向南坡度均值先减小后增大,黄土高原地区坡度<20°和>30°的地块土壤侵蚀模数高于其他地区;整体来看,陕西省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在15°~30°;(2)随坡长的增加,土壤侵蚀模数整体呈波动增长,10~20m和>30m坡长范围内,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3)耕地、园地土壤侵蚀模数高于林地、草地,耕地与园地土壤侵蚀模数自北向南呈增—减—增的变化特征;(4)区域对比来看,自北向南土壤侵蚀模数先减小后增大,侵蚀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地区、关中平原区;纵向样带土壤侵蚀模数均在1 000t/(km~2·a)左右。研究结果为认识陕西省土壤侵蚀因子区域差异,明确水土流失空间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方义松,谢刚,谢元贵,廖小锋,肖玖军[4](2018)在《平塘县坡耕地水土流失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塘县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是坡耕地,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运用ARCGIS软件的Intersect空间迭加功能,将坡度、降雨量、土壤类型数据分别与坡耕地、水土流失数据进行依次迭加,得到坡耕地水土流失数据与坡度、降雨量、土壤类型3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坡度、降雨量、土壤类型3方面各自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当坡度>35°以上时水土流失面积反而减少;2)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越大,降雨量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关系;3)5种土壤类型中,水土流失难易程度表现为:紫色土>黄壤>粗骨土>黑色石灰土>水稻土。(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董会娇[5](2018)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流失是目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水土流失规律存在明显差异。为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规律的影响,分别对坡耕地、草地、灌木地和林地土壤进行直接剪切试验,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根据Topsis模型对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关联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土壤抗剪强度草地>灌木地>林地>坡耕地,说明抵抗水土流失破坏能力草地最强而坡耕地最弱;根须质量百分比与土壤抗剪强度关联度最高,说明草地最难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草地根须对土体的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8年02期)
郑刚,姚杰,戴轩,杨新煜,孙佳羽[6](2018)在《不同管片张开量下隧道外水土流失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盾构隧道管片接缝漏水并导致管片外土体侵蚀、甚至发生漏水漏砂,是富水砂层中盾构隧道安全的主要风险。设计了一种模拟管片在不同张开量下土体流失状态的试验设备,对福建标准砂和天津典型细砂在不同管片张开量及水压下的土体流失状态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揭示了管片外砂土逐步流失的机理,发现不考虑土颗粒作用的传统水密性试验会高估弹性密封垫的防水性能;提出了临界侵蚀张开量的理论公式,并通过试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其合理性。研究表明,临界侵蚀张开量与土颗粒竖向所受应力和土层厚度成一次正比关系,与缝隙处水头、土体孔隙率成一次反比关系;当土体通过管片缝隙发生侵蚀后,侵蚀质量与管片张开量和水压成正比,与缝隙周围的有效应力大小成反比,侵蚀使福建标准砂级配曲线变得更加平缓;针对福建标准砂及天津细砂,提出了便于实际应用的考虑水压及管片张开量的土体流失状态评估方法。(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佳婧[7](2017)在《叁峡库区大宁河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动态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借助于SWAT模型,以产流、产沙变化过程等为切入点,研究叁峡库区大宁河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动态规律,探讨土地利用、土壤及坡度对水土流失的综合影响,分析流域内水土流失时空特征及其内在机制,以期深入了解叁峡库区土壤侵蚀规律,为本地区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乃至为该区土壤质量改善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土壤属性参数的确定方法,结合高精度的土壤空间数据,建立高精度的土壤数据库,并结合DEM、土地利用和气象数据构建了大宁河SWAT模型;运用LH-OAT方法、SWAT-CUP软件及SUFI-2算法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参数率定、模型验证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径流与泥沙率定期、验证期的确定性系数均大于0.71、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86、相对误差均小于3.2%,模拟值与实测值趋势线总体拟合程度较好。(2)耦合SWAT模型子流域输出结果与乡镇行政单元,研究大宁河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动态规律。结果表明:时间上,2006年以来,各乡镇年均径流深、产沙量、水土流失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从年内变化来看,各乡镇径流深最大值均出现在9月,7月次之;产沙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4月次之。空间上,流域上游乡镇年均径流深、产沙量、水土流失强度较高,而下游乡镇较低,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空间特征。(3)采用水文响应单元(HRU)的输出结果,系统研究了土地利用/土壤/坡度分异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宁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程度呈现出:耕地>林地>草地的特征,其中,耕地属强度侵蚀,林地、草地属轻度侵蚀;各土壤类型的侵蚀程度呈现出: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的特征,其中,紫色土、黄壤属中度侵蚀,黄棕壤、石灰岩土属轻度侵蚀;各坡度类型的侵蚀程度呈现出:在一定程度上,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增大的特征。(4)选取土地利用、土壤、坡度均一致的HRU,研究叁类因子对水土流失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林地-紫色土->30°、林地-黄棕壤->30°、林地-黄棕壤-15°~30°、耕地-黄棕壤->30°和耕地-紫色土->30°的组合情况下年均土壤侵蚀模数最大,最大达 12653.55 t/(km~2·a),最小也为 8595.37t/(km~2·a)。(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王鸿斌[8](2016)在《西峰水保站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峰站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工作已开展了60余年,初步摸清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基本规律,提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对推动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减少入黄泥沙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西峰站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观测将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观测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黄土高塬沟壑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黄河治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6年10期)
[9](2015)在《辽东山区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山区作为辽宁省中东部城市群的生态屏障,其水源涵养、生产生活用水及生态安全保障的区位作用不可替代。本研究针对辽东山区山多坡陡,土层薄,水土流失成因多强度大,难于治理等实际问题,在充分认识水土流失规律的基础上,对辽宁东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进行集成和创新。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为:(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年调查数据,揭示了区域水土流失分布及强度;(2)以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龙飞[10](2015)在《金堆城北部排土场水土流失灾害现状调查及侵蚀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流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经济建设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急需治理。金堆城北部排土场由于接受矿区弃土弃渣,加上人为活动剧烈,给原地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扰动,为此本文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金堆城北部排土场水土流失灾害现状,研究其分布和侵蚀规律,为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综合分析,北部排土场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灾害状况相当严重。2、通过对岩性、冲刷量和覆盖率的分析,得出覆盖率对防治水土流失灾害起主要作用。3、排土场水土流失灾害主要发生在坡面,岩性较破碎且风化程度越高的部位侵蚀沟越明显。4、侵蚀规律的时间、空间分布明显,主要发生在多雨季节,且侵蚀沟中部一般比较深,上部比较细小,整个形态交叉又合并,在坡面下部形成扇状堆积物。(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5-06-12)
水土流失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实测系列资料研究了湖北省浠水流域英山水文站以上流域水土流失主要水文因子的演变规律,分别建立了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年径流量、汛期径流量、邻近站年输沙量等因子与英山站悬移质年输沙量的关系模型。利用Excel工具精确率定模型参数,将插补泥沙资料与实测值进行比对和误差评定,从而评估插补方案。采用不同水文因子建立的模型插补获得的泥沙资料成果精度略有差异,优选模型插补展延得到的泥沙资料可用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水保效益评估和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淤积计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土流失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吕爱霞,刘刚.淠河上游水土流失规律与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
[2].吕爱斌,张玉洁,黄清涛.水土流失水文因子演变规律分析及输沙量插补方法研究——以湖北省浠水流域英山水文站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8
[3].周晓晴,马芊红,张科利.基于样带的陕西省水土流失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8
[4].方义松,谢刚,谢元贵,廖小锋,肖玖军.平塘县坡耕地水土流失分布规律研究[J].贵州科学.2018
[5].董会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规律研究[J].吉林水利.2018
[6].郑刚,姚杰,戴轩,杨新煜,孙佳羽.不同管片张开量下隧道外水土流失规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7].赵佳婧.叁峡库区大宁河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动态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17
[8].王鸿斌.西峰水保站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J].中国水土保持.2016
[9]..辽东山区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
[10].王龙飞.金堆城北部排土场水土流失灾害现状调查及侵蚀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