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浪漫主义思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浪漫主义,思潮,舒曼,抗战时期,阿尔卑斯山,康德,法兰克福。
浪漫主义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万方玲[1](2019)在《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以《丈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之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沈从文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他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丈夫》,以湘西某河畔的妓船为写作背景,讲述了妻子在船上"做生意",丈夫逢年过节偶尔来探望的故事。小说《丈夫》典型地体现了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浪漫主义,一方面是城乡二元对立的创作模式,另一方面是"回归自然"的创作倾向。这也是沈从文独特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创作手法。(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9期)
李晓娟[2](2019)在《欧美浪漫主义思潮对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批评界,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影响深远的思潮概念,但中国学界对于浪漫主义的研究,一般多局限于现象性静态的研究。在以往的译介中多将浪漫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局限于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社团"中,而对于我们抗战时期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因素,更是少有论述。本文试从欧美文学与中国抗战时期的文学中寻找契合点,分析浪漫主义思潮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探寻浪漫主义思潮在接受过程中的碰撞与变异。(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5期)
常艳,徐翔[3](2019)在《《海蒂和爷爷》:浪漫主义思潮中的童话建构与城乡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蒂和爷爷》改编自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长篇小说《海蒂》。这部创作于1895年的着名儿童文学享誉全球,迄今已被翻译成70种文字。而在电影史上,《海蒂》也已经被翻拍为4个版本:这个故事历经百年而风靡世界,其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打破了观众传统认知中的经典叙事逻辑,海蒂的曲折经历中的悲惨都被有效地加以过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童话结构;更还在于电影吸收了原着小说中隐含的(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13期)
张哲琦[4](2019)在《基于浪漫主义思潮的罗伯特舒曼音乐美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方法的一种,以传递浪漫主义观点,注重情感表达为目标。本文以浪漫主义思潮作为研究核心概念,分叁部分对罗伯特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剖析。首先,文章简述罗伯特舒曼的音乐生涯。其次,简单分析罗伯特舒曼对音乐的看法与感受。最后,基于浪漫主义思潮,深入的分析罗伯特舒曼音乐美学思想。望文中内容,可为各个浪漫主义思潮以及音乐美学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07期)
胡浩[5](2019)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对犹太社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8世纪末在德国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以反叛启蒙激进理性主义,强调德意志民族精神、德意志文化以及基督教传统的纯正和优越为主要特征。这一思潮将犹太人看作德意志民族和文化的异己者和玷污者,导致在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反对犹太人和犹太教的趋势日益加强,给犹太人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启蒙和政治解放而开启的犹太宗教与社会改革也因这股保守力量而遭遇挫折,犹太改革者开始改变以康德纯粹理性为支持的激进宗教改革倾向,并寻求一种新的基于传统和历史之上的改革策略。(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9年04期)
杜彬彬[6](2019)在《20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叙述策略——以外国文学通史着作为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浪漫主义对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学影响极深,但同时也遭受着"肯定"和"否定"两种评价。这需要整体上认清20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书写策略和理论面貌,将这一时期内的外国文学通史着作中的浪漫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就显得很有意义。20世纪上半期外国文学通史着作中的浪漫主义叙述,在方法论层面,注重文化的探源与文学思潮的间性阐释,而不是将知识做静态的呈现;在理论内容的叙述操作上,"人的文学"观念由于明显偏于文学"创作"向度,并没有成为建构浪漫主义的宏观视角,而是作为思想话语渗透其中;同时,"新浪漫主义"作为对文学创作现实的回应性叙述,体现了中国对"浪漫主义"的制造。(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崔丹,李增[7](2019)在《焦虑与超越:论《明亮的星》中英国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诗歌信仰——兼论英国摄政晚期浪漫主义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简·坎皮恩执导的传记体影片《明亮的星》(Bright Star)于2009年上映,该片讲述了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与爱人芳妮·布劳恩的相遇、相知与生离死别的凄美爱情,尤其展现出作为个体诗人的济慈对人生、爱情、理想与诗歌创作所持有的信仰。本文拟采用新历史主义视角,结合济慈生平传略、诗歌创作与诗学评论、英国摄政晚期时代特征等,以济慈个体为研究焦点,通过探讨济慈克服影响的焦虑,保持对诗歌信仰的笃信与践行,坚持诗歌信仰美的主体感受,在诗歌创作中实现美的现实性与永恒性统一,坚持诗歌创作的无功利性,从而深入地考察诗人的诗歌信仰,兼论英国摄政晚期浪漫主义思潮践行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1期)
邹力征[8](2018)在《《森林细语》响应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细语》的弹奏体验及乐谱分析研究,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对于钢琴艺术创作的影响,阐明了《森林细语》乐谱的典型特征、钢琴技法创新特色及其响应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体现。(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15期)
刘晓男[9](2018)在《康德审美道德论与浪漫主义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首次清晰地证明了审美具有不依附于知识及道德判断的独立价值,对浪漫主义的艺术自律原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理性的考察,康德为理性划定了认识界限,促进了人们对感性的再发现和再认识,启发了浪漫主义情感至上的美学追求;康德在自由的意义上将美视作道德的象征,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正是浪漫主义的理论源泉。(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07期)
金美杰[10](2018)在《论“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下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基调》一文中研究指出庐隐是"五四"时期以书写个人心路着称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浓厚的"自叙传"抒情色彩。感伤的情感基调则是庐隐主观抒情小说的主旋律。无论是庐隐笔下的自然环境,还是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染上浓郁的悲哀色调,甚至作家本人还常常在小说中直接抒发苦闷的情绪,构成了文本中无处不在的哀感潜流。庐隐这般悲愁、哀婉风格的形成,是强调主观抒情的"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与作家坎坷的人生际遇以及"五四"退潮以后苦闷、彷徨的时代背景遇合的产物。庐隐整个创作生涯,一直贯穿着"五四"的主题和感伤基调,在后期又呈现出一定的转型迹象。因此,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切入文本,对理解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风格及其与时代构成的对话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浪漫主义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西方批评界,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影响深远的思潮概念,但中国学界对于浪漫主义的研究,一般多局限于现象性静态的研究。在以往的译介中多将浪漫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局限于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社团"中,而对于我们抗战时期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因素,更是少有论述。本文试从欧美文学与中国抗战时期的文学中寻找契合点,分析浪漫主义思潮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探寻浪漫主义思潮在接受过程中的碰撞与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浪漫主义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1].万方玲.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以《丈夫》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9
[2].李晓娟.欧美浪漫主义思潮对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影响[J].长江丛刊.2019
[3].常艳,徐翔.《海蒂和爷爷》:浪漫主义思潮中的童话建构与城乡叙事[J].电影评介.2019
[4].张哲琦.基于浪漫主义思潮的罗伯特舒曼音乐美学思想[J].北方音乐.2019
[5].胡浩.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对犹太社会的影响[J].史学月刊.2019
[6].杜彬彬.20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叙述策略——以外国文学通史着作为核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
[7].崔丹,李增.焦虑与超越:论《明亮的星》中英国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诗歌信仰——兼论英国摄政晚期浪漫主义思潮[J].当代电影.2019
[8].邹力征.《森林细语》响应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研究[J].艺术评鉴.2018
[9].刘晓男.康德审美道德论与浪漫主义思潮[J].学术交流.2018
[10].金美杰.论“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下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基调[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