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期心理虐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心理虐待,心理忽视
儿童期心理虐待论文文献综述
卢永兰,寇梦帆[1](2019)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东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虐待与忽视进行比较,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对福建和贵州7个县(区)共1 894名农村学生(其中留守儿童875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心理虐待在性别、地区、家庭情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心理忽视在性别、留守情况、地区、家庭情况、年级等方面差异显着;东西部地区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忽视程度显着高于留守儿童;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虐待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儿童的心理忽视程度严重。(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2](2019)在《2008至2017年中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008~2017年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水平随年代变化的趋势及性别差异。方法:选取《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测量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的有关文献,采用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考察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整体水平的变迁趋势,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我国男女青少年群体儿童期心理虐待水平变迁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近1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水平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年代呈显着负相关;(2)年代对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3)近1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整体的性别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璐,金童林[3](2019)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欺负现象逐渐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发生率约为60.8%,且每年都在呈增长的趋势,这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以往的研究表明,儿童期心理虐待是青少年非适应性行为产生的加速催化机制,而领悟社会支持则是非适应性行为产生的抑制机制。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47名青少年作为被试(男生242人,女生205人,被试年龄范围为11~17岁,平均年龄为14.23±1.23岁),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问卷、网络欺负问卷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22.0及Mplus7.4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Harman单因素法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着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着负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各指标均达到了临界值;(3)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同时,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显着,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于高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着。由此可说明,儿童期心理虐待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助推机制,而领悟社会支持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抑制机制,它可以弱化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造成的创伤。(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赏,林瑜,马晴[4](2019)在《高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一个多重中介作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在各类心理问题中,人际交往的问题比重是比较大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早期经验对个人的性格特质的形成有重大的关系,儿童期心理虐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形成较大影响。研究中学生早期的儿童心理虐待健康问题可以从形成源头上探索社交焦虑出现的原因。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分析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情况及其心理补偿(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能帮助理清中学生个人社交过程中的成长阻力,帮助他们奠基强大的心理安全感、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交方式。目的:探究基本心理需要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心理虐待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南宁市四所中学的800名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心理虐待与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支持呈现负相关,与社交焦虑呈现显着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心理虐待对社交焦虑的直接效应显着,基本心理需要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心理虐待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且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着。结论:心理虐待既可以直接预测社交焦虑,又可以分别通过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以及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社交焦虑。(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孙仕田[5](2019)在《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儿童期心理虐待、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儿童期心理虐待、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方便抽样法于2017年1月—2018年10月抽取80例该院就诊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施测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与人际信任量表,数据统计以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结果男性的干涉因子(16.14±4.29)分,女性为(16.55±4.28)分,男性的纵容因子(10.97±2.53)分,女性为(11.41±2.65)分,男性的人际信任因子(69.08±3.83)分,女性为(69.85±4.06)分(t=3.019、-0.953、-1.078,P>0.05)。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儿童期的被恐吓、忽视、贬损及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显着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恐吓、忽视、贬损因子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因子分显着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的恐吓因子(11.53±4.84)分,女性为(9.98±5.05)分,男性的忽视因子为(11.78±4.61)分,女性为(10.26±5.08)分,男性的贬损因子为(9.61±3.59)分,女性为(7.74±3.33)分,男性的各种因子高于女性,恐吓、忽视对人际信任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5、-2.152,P<0.05),可解释方差变异的40.5%。结论男性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儿童期被贬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多于女性,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儿童期的恐吓、忽视、贬损及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是人际信任的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世界复合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垚,刘爱书,刘天牧,朱贺[6](2019)在《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儿童虐待认知与潜在施虐倾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虐待是指与儿童有亲密关系和责任义务的人对其产生的持续、反复、不适宜的行为~([1])。相比于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更容易产生消极、隐蔽、普遍的复杂结果。虐待经历导致个体形成不安全依恋,成人后,此种依恋更有可能体现在个体与其子女的关系中~([2])。有受虐经历的成年人更容易卷入犯罪行为并虐待自己的子女~([3])。儿童虐待认知是指个体对于儿童虐待的看法,主要包括对儿童虐待构成的认知、对虐待行为的态度。个体的儿童虐待认知与其对儿童的施虐倾向密切相关~([4])(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淼,万国威[7](2019)在《儿童虐待率、心理创伤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天津市的实证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天津市1458份实证样本数据,讨论儿童虐待发生率、心理创伤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探讨家庭教育导向问题。(1)调查地区儿童虐待比例大致为42. 3%-62. 7%,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母亲忽视比率更高且严重虐待行为检出率高于父亲。女童受虐风险高于男童,遭受母亲情感虐待、忽视与多重虐待的风险均显着高于男童。(2)虐待对儿童造成了明显的心理创伤,遭受虐待后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约下降0. 2%-15. 7%,多重虐待的心理创伤尤为严重,最高可达31. 6%,且男童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3)儿童变量和情感变量对虐待有显着影响,以儿童表现不佳为借口、以亲子关系不良为实质的虐待行为普遍存在。研究建议,未来需要提升受虐儿童的抗逆力和增强政策的瞄准性,家庭教育应引入专业指导,提升儿童的亲社会表现,并优化亲子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潘贵霞,李兵,王静,章功良,莫茵[8](2019)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国心理韧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安徽省某理工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350人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7人的儿童期虐待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水平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Z=-2. 696,P=0. 007)且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Z=-3. 267,P=0. 001);心理韧性与儿童期虐待、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呈负相关(r=-0. 279,P <0. 001,r=-0. 247,P <0. 001),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 280,P <0. 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 247,通过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 02%。结论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有留守的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为主要目的干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霍丽芹,朱洁,张旭,牛春娟[9](2019)在《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对8-12岁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与自尊量表随机抽样对唐山、保定城镇两所小学四个年级共42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河北省两城镇3至6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虐待及忽视的检出率分别为27.7%和24.1%;(2)河北省两城镇3至6年级小学生心理虐待及忽视总分及各因子在性别上、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3)心理虐待及忽视与小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均存在显着相关;(4)心理虐待及忽视变量能预测自尊4.4%的变异量,可预测社交焦虑6.3%的变异量。结论(1)河北省两城镇3至6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检出率较高;(2)儿童遭受的心理虐待及忽视越多,自尊得分越低;儿童遭受的心理虐待及忽视越多,社交焦虑得分越高。(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1期)
陈星杉[10](2019)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中学生网络欺负、自尊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中学生儿童期的心理虐待与网络欺负、自尊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检验自尊在心理虐待与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探究儿童期心理虐待与中学生网络欺负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中学生网络欺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建议和实证依据。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网络欺负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重庆、山东等地共计10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AMO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如下:(1)男生在心理虐待的纵容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农村学生的心理虐待总分和忽视、贬损和纵容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城镇学生。心理虐待总分和忽视、纵容得分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总体看来,高中生心理虐待和忽视、纵容得分显着高于初中生。(2)男生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情况均显着多于女生。农村学生网络受欺负情况显着多于城镇学生。网络欺负与网络受欺负情况均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总体看来,高中生网络欺负与网络受欺负均显着多于初中生。(3)中学生整体自尊水平较高,男生自尊水平显着高于女生,城镇学生自尊水平显着高于农村学生,自尊的年级差异极其显着。(4)中学生倾向于采用指向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女生“寻求支持”得分显着高于男生,男生“忍耐”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城镇学生在“问题解决”和“寻求支持”维度的得分显着高于农村学生,在“忍耐”维度的得分显着低于农村学生。在指向问题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上,高中生得分均显着高于初中生。(5)心理虐待与自尊显着负相关,与指向问题应对方式显着负相关。心理虐待与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和指向情绪应对方式均呈显着正相关。自尊与网络受欺负显着负相关,与指向问题应对方式显着正相关,与指向情绪应对方式显着负相关。网络欺负与网络受欺负显着正相关,与指向情绪应对方式显着正相关。网络受欺负与指向情绪应对方式显着正相关。(6)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虐待能有效负向预测自尊。自尊能够负向预测网络受欺负。(7)自尊在心理虐待与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不显着。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直接效应显着。(8)应对方式对心理虐待和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着。心理虐待与应对方式各自对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解释力是显着的。结论:(1)中学生心理虐待、网络欺负、自尊和应对方式的某些维度分别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2)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心理虐待能有效负向预测自尊。(4)自尊能够负向预测网络受欺负。(5)自尊在心理虐待与网络欺负/受欺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不显着。(6)应对方式在自尊中介过程和心理虐待与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关系中调节效应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4)
儿童期心理虐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2008~2017年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水平随年代变化的趋势及性别差异。方法:选取《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测量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的有关文献,采用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考察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整体水平的变迁趋势,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我国男女青少年群体儿童期心理虐待水平变迁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近1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水平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年代呈显着负相关;(2)年代对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3)近1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整体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期心理虐待论文参考文献
[1].卢永兰,寇梦帆.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比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2008至2017年中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张璐,金童林.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李赏,林瑜,马晴.高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一个多重中介作用模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孙仕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儿童期心理虐待、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世界复合医学.2019
[6].李垚,刘爱书,刘天牧,朱贺.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儿童虐待认知与潜在施虐倾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7].王淼,万国威.儿童虐待率、心理创伤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天津市的实证数据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9
[8].潘贵霞,李兵,王静,章功良,莫茵.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状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
[9].霍丽芹,朱洁,张旭,牛春娟.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
[10].陈星杉.儿童期心理虐待与中学生网络欺负、自尊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