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叶百合的生物学研究

条叶百合的生物学研究

孙晓玉[1]2002年在《条叶百合的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条叶百合(Lilium callosum)花色橙红,植株高矮适中,且有较强的抗病、抗热及耐盐碱能力,是百合抗性育种中不可缺少的亲本。本研究主要以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花圃栽培的1年生、2年生、4年生、5年生和齐齐哈尔草原野生的条叶百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物学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的1年生条叶百合不抽茎,只长几片真叶;2年生条叶百合有50.60%植株抽茎,47.72%植株开花。 栽培4年生条叶百合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其种子萌发率下降,但在5℃时萌发率又有大幅度升高;同一果序不同位置果实的种子萌发以最下部果实为好,中间果实次之,上部最差,上、中、下叁部分种子萌发率与其千粒重呈正相关;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野生条叶百合与栽培4年生条叶百合种子萌发率一致,但萌发完全时间比栽培条叶百合多14天;贮藏一年后条叶百合种子萌发率没有下降。 条叶百合花朵在下午开放,整个开花过程约2~3h左右。野生的条叶百合经栽培后花部变异率有明显提高。条叶百合的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 对‘普瑞头’和条叶百合的杂交试验说明,二者具有一定的生殖亲和力。对杂种植株观察表明,子代性状表现比较一致,并且综合了亲代的一些优良性状,经进一步选育,很有可能获得一优良新品种。 栽培条件下,条叶百合产生小鳞茎的植株不超过植株总数的7.70%;25℃避光是鳞片扦插生小鳞茎的最适条件;外层、中层鳞片生小鳞茎的数量多于内层鳞片;鳞片生小鳞茎数量与小鳞茎直径呈极显着正相关。 新种子繁殖的1年生春播苗生物量分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鳞茎(44.80%)>叶(41.80%)>根(13.40%);新种子繁殖的1年生秋播苗生物量分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鳞茎(60.87%)>叶(22.46%)>根(16.66%);隔年种子繁殖的1年生秋播苗生物量分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鳞茎(59.84%)>叶(22.30%)>根(17.86%);2年生未抽茎植株生物量分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鳞茎(77.55%)>叶(13.80%)>根(8.65%);2年生抽茎并开花植株生物量分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鳞茎(65.26%)>果实(12.38%)>叶(8.42%)>根(6.30%)。

刘堂茂, 吴年炜, 孙晓玉, 周蕴薇[2]2005年在《条叶百合的保护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条叶百合(LiliumcallosumSieb.etZucc.)种群在自然分部区为成群型分布,植被破坏和刈草是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的直接原因.在迁地保护地内,对条叶百合的个体发育节律、物候、种子萌发、开花动态、结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条叶百合从播种萌发到开花结果,一般需2~3a.花蕾绽开时间约在15时30分,历时1h45min,单朵花开放时间为3~4d.通常座果1~3,每果平均含饱满种子约140粒,场圃出苗率为36.4%.以‘Prato’为母本,条叶百合为父本,进行了杂交试验,所得杂种性状良好,具有一定的耐低温和抗病能力.

程千钉[3]2011年在《百合杂交种的鉴定及其耐热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合(Lilium)耐热性育种是其抗性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百合常规杂交过程中常出现自交不亲和、近缘杂交和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现象,其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检测工作对于百合新品种培育意义重大。本试验以4个百合杂交组合(‘Snow Queen’×条叶百合(L. callosum)、‘Snow Queen’×川百合(L. davidii)、‘Snow Queen’×毛百合(L. dauricum)和‘Snow Queen’×细叶百合(L. pumilum))的杂交后代及其亲本组培苗为试验材料,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对鉴定为真杂种的杂交后代及其亲本组培苗进行梯度温度处理(25℃、28℃、31℃、34℃、37℃、40℃),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根系活力的变化,以期比较各杂交组合所得杂交后代的耐热性,为百合耐热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4个杂交后代的形态学性状均介于父母本之间或更偏向于某一亲本。杂交种‘Snow Queen’×条叶百合和‘Snow Queen’×川百合叶形细长,偏向于各自的父本;杂交种‘Snow Queen’×毛百合和‘Snow Queen’×细叶百合叶形更偏向于母本‘Snow Queen’。4个杂交种的根系均比亲本发达,数量极显着多于亲本,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和较强的生命力。2. 4个杂交后代均为真杂种,都包含了双亲的遗传物质。对4个杂交组合扩增出的谱带进行统计,‘Snow Queen’×条叶百合杂种带40.38%来自母本,44.23%来自父本,15.38%为杂种特异带;‘Snow Queen’×川百合杂种带33.33%来自母本,43.75%来自父本,22.92%为杂种特异带;‘Snow Queen’×毛百合杂种带48.65%来自母本,29.73%来自父本,21.62%为杂种特异带;‘Snow Queen’×细叶百合杂种带65.91%来自母本,15.91%来自父本,18.18%为杂交种特异带。3.不同温度处理对各生理指标的影响:除Fv/Fm值变化规律性不强外,其他指标均呈现一定的趋势,各亲本和杂交种对高温胁迫的表现基本一致。从28℃开始,大部分亲本和杂交种组培苗受到一定的温度胁迫,31℃处理下幼苗表现出一定的耐热性,37℃为各亲本和杂交种组培苗的极限温度,各生理指标均呈现出胁迫效应。4. 4个杂交后代组培苗温度敏感性较低,耐热性优于母本‘Snow Queen’,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4个杂交种相比,‘Snow Queen’×川百合、‘Snow Queen’×毛百合耐热性较好,‘Snow Queen’×条叶百合次之,‘Snow Queen’×细叶百合最弱。5.杂交种‘Snow Queen’×毛百合F1代的花型、花色、鳞茎等形态学性状均与母本‘Snow Queen’颇为相似,但极易自交结实,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均获得了成熟种子,自交可育性偏向于父本毛百合。

赵芳, 向地英, 孙晓玉, 杨利平[4]2010年在《条叶百合的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栽培和野生的条叶百合为对象,对其开花年龄、花期、开花动态、花部变异、授粉试验和传粉媒介检验等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条叶百合抽茎率为50.60%,开花率33.38%;3年生植株全部开花。群体花期22 d,开花高峰持续7~8 d;花的起始开放时间在15:30以后,单花开放过程约2~3 h,单花花期为4 d。栽培第2年植株花瓣缺失或畸形的比例明显比自然环境的增多,雄蕊退化和雄蕊长于雌蕊的比率随着栽培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雌蕊退化比率随着栽培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条叶百合以虫媒、异花授粉为主,虽自交可育,但坐果率较低。从开花前2天授粉到开花第3天时,授粉的每个蒴果所结饱满种子与坐果率都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开花次日和开花第3天时,其雌蕊的可授性最佳。

王瑞波[5]2009年在《中国特有植物南川百合(Lilium rosthornii Diels)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的对象——南川百合(Lilium rosthornii Diels)及其对照种——泸定百合(Liliumsargentiae Wilson)属于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 L.)多年生草本植物,均为中国特有植物,其药用和园艺观赏价值极高。南川百合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北和贵州,主要生于山沟或溪边;泸定百合分布于四川、重庆、云南等地,主要生于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南川百合的分布区日益缩小,个体数量日渐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特有植物南川百合与其对照种泸定百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开花物候、花部综合特征、繁育系统、传粉生态学特征、种子萌发特性,以及水分胁迫、施肥与遮荫条件下的表型可塑性响应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南川百合在种群生态学、繁殖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生态对策及日渐稀少的原因。结果表明:1.采用分形理论与方差均值比率及几种聚集度指标对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果:南川百合种群均为集群分布,而泸定百合种群大体为集群分布,但趋向于随机或均匀分布;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群的分形维数均较小(远离2),说明其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都不大,体现其在群落中的劣势伴生地位,这样的地位使其易受群落中优势种的排挤;在2006年,南川百合种群的平均计盒维数(0.8100)比泸定百合种群(0.9435)小14.15%,平均关联维数(1.0867)比泸定百合(1.3297)小约18.27%,而其平均信息维数(0.3710)却比泸定百合种群(0.1852)大100.32%,这些意味着南川百合种群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比泸定百合弱,但其种群格局强度要比泸定百合大得多:在高温干旱的2006年,两种百合的平均计盒维数、信息维数及关联维数与2005年相比都有所减少,但南川百合种群平均计盒维数的减少比例(13.00%)约为泸定百合(9.04%)的1.44倍,平均信息维数的减少比例(22.71%)约为泸定百合(3.43%)的6.63倍,平均关联维数的减少比例(5.71%)约为泸定百合减少比例(0.23%)的24.83倍,这些数据表明,高温干旱天气对这两种百合的生长均有影响,泸定百合的抗热抗旱能力要高于南川百合,南川百合更易受高温干旱天气的伤害。此外,人为干扰也是影响南川百合种群大小不可忽视的因素。与泸定百合相比,南川百合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物种,更容易导致濒危。2.通过南川百合的自然种群的开花物候、花部综合特征、繁育系统及传粉生态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与分析可知:①南川百合开花时间为7~9月,单花花期一般为4~6d;个体开花持续时间6~26d,种群花期历时30d左右;自然种群开花进程为渐进式单峰曲线,属于“集中开花模式”,考虑到南川百合单个植株花少(花少数单生,多数2~9朵),因此这种开花模式有利其生殖成功。②南川百合开花过程柱头与花药的距离一般很近(甚至靠在一起),也有离得较远的,柱头的可授性先于花药散粉;其杂交指数为3或4,花粉-胚珠比约为2000~3880,结合人工套袋和授粉实验可以确定该种的繁育系统属于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而其对照种泸定百合的杂交指数等于4,花粉-胚珠比约为2400~4000,因此,南川百合的远交程度要低于泸定百合,而近交程度要高于泸定百合,这可能是其环境的选择压力及本身演化的结果,而自交则降低了其生殖失败的风险,但会降低后代的适应力;因其自身花粉很易落在自身柱头上,故花粉竞争可能是导致该种日渐稀少的主要的生殖生物学原因。③南川百合的传粉昆虫以大型的鳞翅目蝶类昆虫为主,常见的访花者有:碧凤蝶(Papilio bianor(Cramer))、玉带凤蝶指名亚种(Papilio polytes polytes Linnaeus)、美凤蝶大陆亚种(Papiliomemnon agenor Linnaeus)、檗黄粉蝶海南亚种(Eurema blanda hylama Corbet)、菜粉蝶东方亚种(Pieris rapae orientalis Oberthiir)等;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与花蜜分泌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这有利于其生殖成功,但传粉昆虫种类较少,体型较大,这不利于其生殖成功。3.通过对南川百合与其对照种泸定百合的种子萌发实验研究得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光照能延长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子萌发的开始时间,缩短种子萌发达到高峰与完全所需的时间,而避光则相反;光照下,南川百合种群种子的平均萌发率比泸定百合约低18.60%,虽在避光下比泸定百合高出4.66%,但比其在光照下低,这说明光照有利于这两种百合种子的萌发,而避光对泸定百合种子萌发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对南川百合种子萌发也有一定影响,这些事实意味着南川百合比泸定百合耐荫的特点也反映在种子萌发上;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0℃,较为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5℃,其中泸定百合种子适宜萌发温度范围比南川百合宽,这说明泸定百合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南川百合强;南川百合种子萌发在最佳光温组合(20℃24 h光照)时的萌发率(58.47%)比泸定百合种子在最佳光温组合时(15℃24 h光照)(99.17%)明显地低,这可能是南川百合日渐稀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4.通过水分胁迫实验得知:①南川百合重度胁迫植株的叶面积在处理后期增加,叶片变薄,表现出不抗水分胁迫的特性;而泸定百合则相反,表现出抗水分胁迫的特性,且其茎与叶特征表现出比南川百合更高的表型可塑性。②在两个重要的光合作用适应性指标中,南川百合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率在处理后期,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率在多数时段均随胁迫加重而下降,且变化幅度较大,表现出不抗水分胁迫的特性;在泸定百合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变化幅度小,表现出抗水分胁迫的特性。③南川百合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塑性比泸定百合小,且其POD活性在处理后期仍维持很高水平使之走向衰老,表现出较低的抵抗水分胁迫的能力。因此,与泸定百合相比,南川百合抵抗水分胁迫的能力较低。5.通过施肥与遮荫实验得知:①在不施肥或施肥条件下,南川百合的株高、冠幅、叶长、叶宽、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在重度遮荫中最高,其叶厚度最小,而泸定百合只有冠幅、叶长、叶面积在重度遮荫中最高,叶厚度在处理后期才最小;在相同程度的光照下,南川百合的多数形态指标表现为施肥高于不施肥,而泸定百合只有株高、叶宽、叶厚等表现为施肥高于不施肥;并且南川百合的形态表型可塑性比泸定百合高。②在两个重要的光合作用适应性指标中,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率以及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率在不施肥或施肥条件下均在重度遮荫中表现出较低水平,但南川百合的可塑性高于泸定百合;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率在同样光照下均在施肥条件中表现出较低水平,而南川百合叶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率在重度遮荫中下降,在泸定百合为上升,且在南川百合中以上两种指标的可塑性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可塑性均高于泸定百合。③在不施肥条件下,南川百合叶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遮荫程度加重而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仅在处理后期最高,而泸定百合CAT活性呈动态式消长变化,SOD活性随遮荫程度加重而下降,POD活性重度遮荫中在处理后期最高;施肥条件下,南川百合叶CAT活性、SOD活性与POD活性均在遮荫时较高,而泸定百合叶CAT活性在重度遮荫中最高,SOD活性是不遮荫中最高,POD活性是遮荫中最高;在同样光照下,南川百合叶POD活性虽在施肥中较低,但其CAT活性和SOD活性在施肥中最高,而施肥对泸定百合叶CAT活性、SOD活性与POD活性存在抑制现象;且在施肥与遮荫中有南川百合保护酶活性比泸定百合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因此,南川百合比泸定百合更喜肥、耐荫,贫瘠的土壤与强光照环境对其生存不利。6.从研究结果看,南川百合日渐稀少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采挖使种群难以在短期内恢复。②传粉昆虫种类少、体型大和花粉竞争导致种群内植株间近交频繁而结籽率低,影响生殖成功。③光照和温度是影响南川百合种子萌发的关键环境因子。温度的过高或过低直接导致自然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很低,更新居群的实生苗少。④种群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弱,抗热抗旱能力不强。⑤南川百合不耐水分胁迫,也不耐瘠薄等,故其对生境的要求较严,适宜生长在比较湿润、肥沃、土层深厚的生境中。由此,可采取以下两个保护策略:第一、就地保护策略。在南川百合的主要分布地选择遗传多样性高、生境适宜、面积较大的种群建立自然保护小区进行就地保护,以抑制种群的减小,恢复该物种的种群数量,维持种群间一定的基因流水平,使该物种的许多小而分散的种群互相联系,以使该物种能够有足够大的群体来对抗环境的压力;同时,在保护其生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其传粉昆虫。第二、迁地保护策略。可以采取迁地保护的措施,将部分南川百合鳞茎或幼苗移植到比较湿润、肥沃、土层深厚的适宜生境中,通过人工更新的方法来保护和恢复这一日渐稀少的物种。

杨利平, 高亦珂[6]1998年在《10种百合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文中研究指明对百合属(Lilium)10种植物的自花传粉和种间传粉进行了初步观察分析,结果为:轮叶百合、有斑渥丹、王百合及毛百合自花不孕。川百合和条叶百合同株异花授粉的亲和性好于同花授粉的亲和性。在常规授粉条件下,种间授粉亲和性与形态学亲缘关系不完全一致。在13组杂交组合中,同是卷瓣组的细叶百合和垂花百合,正反交分别得到16%和25%的有胚种子;同为钟花组的毛百合和有斑渥丹,正反交均不座果;卷瓣组的条叶百合×百合组的王百合得到12%的有胚种子,种子发芽率64%;轮叶百合(轮叶组)×王百合得到82%的有胚种子,种子发芽率85%。

周晓杰[7]2009年在《百合杂交育种及杂交种子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百合(Lilium)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花型丰富、花色艳丽,栽培广泛,可用于切花装饰、庭院绿化,而且百合的鳞茎还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百合美丽且清雅脱俗、芳香宜人,被人们视为纯洁、光明、自由和幸福的象征,有球根花卉之王的美誉。我国是百合资源的故乡,但百合育种工作起步比较晚,中国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合品种很少。而且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气候寒冷,这使得大部分从国外引进的百合品种表现不出其种性。因此,选育能够在我国北方自然气候环境条件下正常生长的百合新品种,对当前我国百合育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分属于亚洲百合、东方百合、麝香百合叁个品系及3个野百合四大类共14份百合材料为杂交亲本试材,通过对14份百合材料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对14份百合材料的花粉活力进行测定,结合亲缘关系、抗寒性、花色、芳香、绿色期长短等育种目标,对14份百合材料进行杂交组合的亲本选配,共设计包括远缘杂交、种内杂交及自交的杂交组合112个,平均每个杂交组合授粉107朵,授粉花朵数共12,000朵。杂交采用常规直接授粉、切割柱头授粉、诱骗授粉和正反杂交等不同的授粉方法授粉,授粉后对受精后障碍导致败育的53个组合进行胚挽救,得到杂交苗;同时对获得的59种杂交种子进行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采用7种培养基及剥皮处理等方法,以常规播种为对照,对百合远缘杂交种子的出土类型、萌发率及成苗率等进行研究;最后对部分亚洲百合为母本的F1代百合的生长及观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卷丹’和‘毛百合’抗寒、抗旱性极强,‘多安娜’和‘精粹’次之,‘索邦’具有很好的育种潜力,除麝香百合外,其他13个百合品种花粉的萌发率差异不显着,适合作为育种材料。2. 112个杂交组合中,亚洲百合为母本的亲和力好于东方百合;‘卷丹’和‘多安娜’的亲和力最好,膨大子房的长宽比在1.8~2.2左右时,结实率最高。3.常规直接杂交授粉的方法对于大部分杂交组合较好;切割柱头授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远缘杂交受精前障碍,但有的杂交组合需结合胚挽救。4.杂交种子低温后经GA3处理均能更好地打破休眠,其中以低温层积90d、400mg/L GA3处理最为有效。5.种子灭菌方法70%酒精60s+2%NaCl037~15min ;萌发最佳培养基为MS+NAA0.1mg/L+6-BA0.5mg/L+蔗糖30g/L。组织培养育种,能大大缩短种子育种年限,提高成苗率。6.百合杂交育种的变异性很大,是一条有效的育种途径。

李蕊[8]2011年在《百合远缘杂种的获得及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杂交是百合(Lilium)育种最重要的途径,可将有利的遗传性状自由组合,在田间得到表现后即可获得新品种。但百合杂交具有明显的不亲和性,即使获得杂交种子也可能是由于假杂交所致。百合多数种类耐寒性强,耐热性差。本试验以4种野生百合和2个杂种系百合品种为亲本,设计4个杂交组合条叶百合×王百合、条叶百合ב雪皇后’、细叶百合(黑龙江种源)ב西伯利亚’与细叶百合(承德种源)ב西伯利亚’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切割花柱授粉及子房培养成功获得远缘杂交种;采用形态学与RAPD分子标记对其真实性进行综合鉴定;同时对所获杂种及其亲本耐热性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交种子的获得。采用常规人工去雄、切割柱头授粉杂交方法,杂交组合条叶百合×王百合、条叶百合ב雪皇后’、细叶百合(黑龙江种源)ב西伯利亚’与细叶百合(承德种源)ב西伯利亚’均获得有胚种子,结籽率分别为27.0 %、1.4 %、0.04 %、0.08 %,杂交亲和性偏低;授粉20天左右取部分子房进行离体培养。2、杂交种幼苗的鉴定。对获得的四个杂交种种子进行组培快繁,通过形态学特征与RAPD分子标记对获得杂交幼苗进行综合分析鉴定。形态学鉴定杂交种中存在偏母型植株,可能有假杂种。分子标记鉴定表明,杂种苗与父母本均有相加带型且扩增出特异性带型,确定条叶百合×王百合、条叶百合ב雪皇后’、细叶百合(黑龙江种源)ב西伯利亚’与细叶百合(承德种源)ב西伯利亚’四个杂交种均为真杂种。3、通过组培快繁,对杂交种及亲本幼苗耐热性的比较研究。条叶百合×王百合与条叶百合ב雪皇后’两杂交组合中,28℃处理时,两杂交种SOD、POD酶活性均显着升高,表明28℃处理可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处理阶段,可溶性蛋白含量呈起伏变化趋势,同时,温度处理对Fv/Fm影响不大;31℃处理时,杂交种根系活力极显着上升并达到峰值。杂交种各生理指标参数介于亲本之间或优于亲本,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28℃及31℃处理可提高百合耐热性。在细叶百合(黑龙江种源)ב西伯利亚’与细叶百合(承德种源)ב西伯利亚’两杂交组合中,31℃处理后,杂交种与亲本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极显着上升并达到峰值,杂交种介于亲本之间或优于亲本,两指标呈显着相关(P<0.01);37℃处理时,两杂交种游离脯氨酸显着下降(P<0.05)至最低,杂交种积累量高于亲本;34℃处理时,τm显着上升并达到峰值,相对电导率显着下降,杂交种均优于父本,两指标呈显着相关(P<0.05);细叶百合大庆种源较承德种源耐热性强,且以其做母本的杂交种优势明显;杂交种耐热性与母本相近,但明显优于父本。

张福星[9]2010年在《岷江百合实生后代生长习性观测及变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岷江百合实生后代为材料,旨在为岷江百合实生繁殖、实生后代在园林中的应用以及百合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将岷江百合种子、1年生实生球茎和2年生实生球茎分别播种于日光温室和露地,分别得到1年生、2年生和3年生后代,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实生后代进行物候期和表型性状的观测。实验结果如下:1.温室和露地3年生实生后代中分别有16.7%和18.0%的植株进入生殖生长,2年生后代中分别有5.1%和1.4%的植株进入生殖生长;岷江百合实生后代株高、叶面积的动态生长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后代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随球茎直径的递减而递减,基干高度随球茎直径的递减而递增;后代叶片着生密度由下至上逐渐减小,即叶间距由下至上逐渐增大;2.球茎重量、茎粗和叶片数与其他大多数指标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基干高度与球茎重量和茎粗呈现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性;3.岷江百合实生后代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和基干高度等表型性状的群体内变异程度表现为:相同种植环境下,基质栽培后代变异程度大于园土栽培后代;在均为基质栽培或园土栽培条件下,温室后代群体内变异程度大于露地后代;温室环境下基质栽培后代,花器官群体内变异情况小于园土栽培后代,露地环境下情况相反,基质栽培条件下,温室后代的花冠幅、花柱长和花药长3个指标的群体内变异程度大于露地后代;园土栽培条件下,除花柱长度外其他性状群体内变异程度均表现为温室后代大于露地后代;群体内各类型的变异程度小于群体间变异程度。由于岷江百合实生繁殖具有成本低、繁殖速度快等特点,球茎重量较一致的情况下其后代表型性状相对一致,说明岷江百合可以采用有性繁殖,且其实生后代可以在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岷江百合实生后代的表型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为百合的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选育方向;实验发现岷江百合实生后代的变异更多的存在于群体间,因此岷江百合资源的保护工作要加强群体的保护。

吴祝华[10]2008年在《百合属部分种亲缘关系与岷江百合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百合是世界第五大鲜切花,其商品种经过了长期遗传改良。我国是百合属植物自然分布中心,但是仅有少数几个种被育种利用。研究我国百合属植物资源的系统进化关系和保育遗传学,是保护与利用我国百合资源的重要科学基础。(1)分5个片区初步调查了我国的百合属(Lilium)植物资源,详细调查了19种和2个待定材料的分布生境。调查收集了百合、卷丹、青岛百合、药百合、毛百合、渥丹、轮叶百合、细叶百合、百合、野百合、卷丹、宜昌百合、岷江百合、泸定百合、淡黄花百合、宜昌百合、川百合、南川百合、湖北百合、宝兴百合、尖被百合以及2份待定材料。并对其生境进行了分析。(2)以大百合属(Cardiocrinum)大百合(C. giganteum)为外类群。基于百合属植物的花粉形态性状、ISSR分子标记、ITS序列、叶绿体trnL-F区序列分别研究了百合属所收集种的亲缘关系。认为南川百合、卷丹、待定2号、川百合、渥丹亲缘关系较近;百合、野百合、待定1号亲缘关系较近;青岛百合、轮叶百合亲缘关系近;毛百合、淡黄花百合、宜昌百合、岷江百合、泸定百合亲缘关系近。待定1号与百合、野百合亲缘关系近。待定2号与川百合亲缘关系近。(3)对岷江百合进行生境调查,并用ISSR分子标记对岷江百合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为种水平的Nei氏基因多样度(h)为0.198 9,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33 9。在群体水平上,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272 0,表明岷江百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岷江百合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61 9,群体内的遗传多样度Hs为0.1665,占总遗传多样性的83.8%。群体间(Hsp-Hpop)/Hsp所占比例为0.153 7。分子方差分析,群体间遗传差异占总遗传差异为18.49%。表明岷江百合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基因流(Nm)为2.588。对其中4个群体的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式样进行分析,认为岷江百合的遗传变异空间结构微弱,多为随机模式,部分位点在3~4m至5~6 m与8~10 m具有明显斑块。部分群体的少量位点呈现出侵扰模式。

参考文献:

[1]. 条叶百合的生物学研究[D]. 孙晓玉. 东北林业大学. 2002

[2]. 条叶百合的保护与利用[J]. 刘堂茂, 吴年炜, 孙晓玉, 周蕴薇.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百合杂交种的鉴定及其耐热性比较研究[D]. 程千钉.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4]. 条叶百合的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J]. 赵芳, 向地英, 孙晓玉, 杨利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5]. 中国特有植物南川百合(Lilium rosthornii Diels)保护生物学研究[D]. 王瑞波. 西南大学. 2009

[6]. 10种百合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J]. 杨利平, 高亦珂. 植物研究. 1998

[7]. 百合杂交育种及杂交种子特性的研究[D]. 周晓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09

[8]. 百合远缘杂种的获得及鉴定[D]. 李蕊.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9]. 岷江百合实生后代生长习性观测及变异性分析[D]. 张福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10]. 百合属部分种亲缘关系与岷江百合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 吴祝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条叶百合的生物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