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伤病人发热规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由甲[1](2021)在《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应用于糖尿病足疮面的治疗效果,体现中医外治法优势,增加中医在临床诊疗的参与率。方法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住院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患者为备选研究对象,入院后予以控制血糖,控制基础病,早期清创,改善微循环,抗感染等治疗,经前期处理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溃疡面外敷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对照组溃疡面外敷复方黄柏液纱条治疗,观察用药后1周、2周、4周、8周各组溃疡疮面色泽、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化过程,记录创面面积和愈合时间,并计算症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探究湿润烧伤膏治疗I~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结果本课题完成的70例病例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内患者的性别、年龄、入组症候积分及入组溃疡大小经统计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1.溃疡面积方面,两组患者用药后第1周内溃疡疮面积大小比较,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行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第2周、第4周及第8周溃疡疮面的面积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研究对象在用药2周后,在改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正邪分争期糖尿病足溃疡面积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症候积分方面,对治疗前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的两组患者行治疗后症候积分比较,结果P<0.05,说明观察组在促进溃疡愈合及减轻临床不适方面优于对照组。3.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85.7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分析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愈合时间方面,经检验,P<0.05,统计学上两组差异有意义,说明在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缩短治疗时间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各项安全指标无明显异常,大致在正常安全范围内。且外用药物安全性良好,未见感染、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结论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予以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能够较有效地对疮面情况进行改善,继而缩短愈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在研究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较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罗彬彬[2](2021)在《39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搜集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住院患者住院资料,对其致敏药物、住院时间,治疗药物剂量,并发症、预后等回顾性分析,总结TEN的发病规律、诊治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江西省烧伤中心)的39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研究39例患者中,男性23人,女16人,年龄均数57.6±17.0岁,其中年龄大于50岁的病例有28人。可疑致敏药物中以未知致敏药物的最多,其次为中草药类及头孢类药物。并发症中肝脏及肾功能损害最常见。SCORTEN评分超过3分有10例,其中有4例出现死亡,所有评分实际死亡率较预计死亡率均明显下降。39例患者均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患者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结论:TEN患者确诊后及时转送至烧伤科专科病房是治疗的关键;早期血小板明显降低可能提示TEN患者预后差,但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刘晓彬[3](2021)在《MIMIC数据库脓毒症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及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是人们在日常健康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可以保存并具有查阅价值的电子化的历史记录[1]。目前可通过医院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自我健康上报等多渠道的动态甚至实时的信息收集,能在循证医学领域、公共卫生领域以及药物安全性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的电子信息档案由于数据格式不一、保密要求各异等问题,仍缺乏有效方法将既往医疗实践中的海量数据进行系统获取、分析和整合,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被闲置浪费。当前回顾性研究医疗数据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流行病学和预测建模[2 3],如何从海量的多维度医疗临床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以助于对某一疾病和治疗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正逐渐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危重症监护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database,MIMIC databas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一个多参数、结构化的单中心重症监护数据库[4-6]。记录了美国波士顿BID医学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重症监护病房的长期而全面的临床医疗记录。该数据库通过去隐私化后对公众免费开放,提供给全球的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MIMIC-Ⅲ在2015年底发布,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版本[7],包含了49 785例患者的入院记录,并包含了从2001年至2012年之间,合计53 423例ICU患者的住院记录。麻省理工学院在2020年8月发布了MIMIC-IV v0.4[8],在MIMIC-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改进,采用模块化方法进行数据结构化组织,突出数据来源,以便更好地对不同数据源进行调用,但目前该更新版本数据仍在开发中。危重烧伤患者创面范围大、病程长,容易发生感染[9]。脓毒症是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0 11]。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全身凝血系统的活化,导致抗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溶系统受到抑制、内皮系统发生损伤和无法控制的炎症反应[12]。当凝血功能发生严重紊乱时,常导致致死性的多脏器功能不全,最终造成患者死亡[13]。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各种凝血指标与脓毒症的预后密切相关[14-16],但大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目前对临床医疗数据挖掘的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关于重症患者结局预测的研究,即基于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或数学建模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或构建神经网络模型等,对预后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17 18]。MIMIC数据库较以往单中心的数据具有更加丰富的结构化的生理参数信息,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协同变量信息,更有利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因此基于MIMIC数据库对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的研究,对于脓毒症的诊治具有积极指导意义。深度烧伤包括较深或伴感染的深Ⅱ度、Ⅲ度和Ⅳ度烧伤,较小面积的深度烧伤创面愈合需要3周以上,较大的深度烧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19]。临床中观察到烧伤创面早期通常会发生进行性加深[20],其机制包括烧伤后的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21]、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后炎症因子大量释放[22]、中性粒细胞聚集后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等机制[23]。而深度烧伤早期进行充分补液、抗凝治疗、合理的抗感染治疗等,可以有效改善循环、防治感染,有效缓解了创面的加深,改善了预后[24-27]。因此,研究深度烧伤早期临床指标和治疗方案对判断预后及提供治疗依据有一定的意义。而MIMIC数据库无疑是一个较好的可作为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研究资料,但目前尚无针对该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的研究和数据提取方法讨论。因此,探索一套可行的收集烧伤患者各项生理参数和临床检验结果的数据提取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研究目的第一部分:基于危急重症监护MIMIC-Ⅲ数据库,研究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与预后关系,判断不同指标的预警价值。第二部分:基于最新发布的MIMIC-Ⅳ数据库,探索针对深度烧伤患者临床资料的数据挖掘方法,并尝试对烧伤后早期数据进行提取和初步分析,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及分析数据质量。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依照文献方法提取MIMIC-Ⅲ数据库中的脓毒症患者数据;(2)对早期凝血数据及协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检验,研究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与预后关系,并描绘生存曲线,判断不同凝血指标的预警价值。第二部分:(1)下载MIMIC-Ⅳ数据库本地映像后,在Python环境下调用Pandas核心数据分析支持库中的函数导入并整合数据。(2)基于Git Hub中MIT-LCP/mimic-iv公开代码对研究烧伤所需的特定参数进行个体化的修改,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对MIMIC-Ⅳ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分析的系统方案。(3)通过使用Pandas+Matplotlib+Seaborn的方式,对MIMIC-Ⅳ数据库中的深度烧伤早期数据进行采集和初步分析,尝试实现数据可视化。(4)对此挖掘数据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探讨数据库的质量。四、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提取到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计2794例脓毒症患者;(2)通过对基线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各种因变量与28天生存情况的联系。28天存活组与死亡组基线资料相比较,在年龄、入院方式、48小时内最高体温、最低体温、最低血氧饱和度、最低收缩压、最低舒张压、最低每小时尿量、最低血红蛋白、最低红细胞比容、最高白细胞计数、最高血糖值、最高血钾、最低血钾、最低血钠、最低血镁、最高血肌酐、最高血尿素氮、Elixhauser并发症评分、有无呼吸机使用、肾脏替代治疗、SAPSⅡ评分、q SOFA评分、SOFA评分,以及入院时刻PT、PTT、INR、PLT计数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3)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入院时刻PT、PTT、INR及PLT计数与28天生存情况之间均存在非线性关系。(4)PT、PTT和INR是入住监护室28天死亡的风险因素,PLT计数是保护因素;(5)PT、INR及PLT计数对入住监护室28天死亡的预测更为敏感,可作为评估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判断脓毒症的预后的预警指标。第二部分:(1)初步建立了一套在Python环境下运行的,适用于对MIMIC-Ⅳ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分析的系统方案。(2)使用本研究建立的数据挖掘方法,在MIMIC-Ⅳ数据库中筛选出了共计106例2度以上深度烧伤患者,提取到患者的基础资料和72小时内病程中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用药情况等信息,并通过Pandas+Matplotlib+Seaborn实现了临床资料的数据可视化。(3)对所提取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通过此套方案筛选出的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格式和早期临床资料特征无明显逻辑错误,结果基本可信,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依据和数据参考。(4)MIMIC-Ⅳ数据库虽然较常规的单中心数据有着更加丰富的结构化的生理参数信息,但由于目前存在病例数目较少、诊断较混乱且遗漏较多、治疗过程不明晰等缺陷,在烧伤领域应用范围仍较有限。五、结论通过对MIMIC-Ⅲ数据库中脓毒症患者临床数据进行提取,证明早期凝血指标与入住监护室28天死亡存在关联,可作为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警指标。本研究建立的针对MIMIC-Ⅳ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分析的系统方案可行,提取数据质量稳定。筛选出的深度烧伤患者的数据格式和早期临床特征,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法依据和数据参考。MIMIC-Ⅳ数据库是一个可以作为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研究资料库,但在烧伤领域应用范围仍较有限。
何绮雯[4](2021)在《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适应性功能服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疾病成为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群体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其行动较正常老年人更加不便,应当被给予特殊的照顾。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在医学上的研究有很多,却甚少有专门针对这类人群研发的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服装。本课题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早中期老年患者,以女性秋冬款式为例,设计与制作了功能服装,并获得了用户及其密切相关人员对该功能服的看法与评价。课题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功能需求调研与分析本课题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及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主要总结为以下四方面:(1)AD患者在日常穿衣中普遍存在不会系纽扣或系错纽扣、分不清衣服正反、拉链拉不上、行动缓慢等情况;(2)由于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患者对所处空间和对外界物体的认知可能发生偏差,导致跌倒概率比一般同龄老人高,且容易走失;(3)对服装的功能需求:防走失功能>跌倒防护>健康监测>保暖发热>其他。(4)早中期患者仍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行动能力,重度患者则完全依赖家属和护理人员的照顾,针对AD患者设计的功能服应当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阶段设计的。(2)功能服装设计与制作根据早中期患者的需求,利用FEA模型和服装工作场景模型进行分析,建立功能服装设计要素,并针对各要素提出解决方案,最终设计制作出集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度为一体的外套和裤子。其中该服装的功能性体现在穿脱方便、跌倒防护、防走失三个方面。(3)服装功效评价在服装评价部分,采用了主观评价法,包括主观穿着评价和问卷评价,对穿脱方便性、舒适性和功能性进行评价。主观穿着评价,通过邀请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人员参与试穿,根据评价表填写穿着感受;问卷评价,制作功能服的讲解视频,利用调查问卷形式回访AD患者、家属及相关医护人员,获得他们对该功能服的看法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服装造型、穿脱方便性、跌倒防护功能、防走失功能和整体效果;从问卷结果来看,受访人群对功能服的满意度较高;根据他们的评价与建议,该功能服后期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1)选用防水耐脏面料;(2)跌倒防护护具优选性能更好、重量更轻的材质;(3)增加头部保暖设计;(4)根据不同季节、场合等,开发不同款式的功能服。
窦豆[5](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蒋暑雨[6](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李小兰[7](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方娴[8](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班文文[9](2019)在《白虎汤退热机理文献研究及其类方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白虎汤的退热机制以及白虎汤及其类方的现代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以“白虎汤、退热机制、发热、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药物成份”等为关键词和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搜索有关白虎汤退热机理、白虎汤复方成份、白虎汤各组分化学成份、中医和现代临床医学对于发热的认识等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系统论述。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竹叶石膏汤、化斑汤、临床应用”等为关键词和主题词,主要在“中国知网”搜索1980年至2018年10月期间有关白虎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类文献,归纳总结这些方剂在不同科室的治疗疾病谱,用Excel对每个方剂在不同科室所治疗的疾病种类进行统计,比较每个方剂在内科不同系统所治疗疾病的范围及优劣势,分析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基本的药物加减规律。结果:1、白虎汤退热机理主要通过“降低内毒素,抑制TNF–α、IL-6、PGE2、IL-10、IL-1等炎性细胞因子,或者直接抑制某些病原体的物质代谢,并可通过体液-神经反射系统负反馈调节体温调节中枢,减少炎症因子分泌”,从而达到退热目的。2、白虎汤及其类方可治疗的疾病种类共计315种,其中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所治疗疾病种类排前,占36.2%,而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苍术汤及化斑汤所治疾病种类也达13.0%。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疾病种类最多;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四个方剂均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多种肺炎、气管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咽炎;白虎加人参汤在糖尿病治疗优势明显;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和化斑汤对各类血液系统的紫癜、紫斑疗效较好;白虎汤也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发热期,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也用于治疗各种泌尿系炎症;白虎汤也用于各类神经性病变或脑卒中并发高热患者,而白虎加桂枝汤对各种关节炎均有很好的疗效;竹叶石膏汤也可用于眩晕性疾病。其治疗特点,白虎汤多具有阳明发热、高热的症状或兼见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竹叶石膏汤多具有气阴两虚证的表现;白虎加人参汤多具有气虚或阳虚的症状;白虎加桂枝汤具有发热伴见各种关节疼痛症状;白虎加苍术汤多具有内热夹湿的表现;化斑汤多具有内热或兼有皮损的特点。在发热性疾病的辨证,从病情严重程度看,则从白虎汤到白虎加人参汤是邪盛正虚的过程,后期竹叶石膏汤又是病情逐渐减轻和恢复的过程。结论:白虎汤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或某些病原体的物质代谢达到退热的作用。同时,白虎汤方中的主要药物的中药特性,对全方的退热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白虎汤及其类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在具体临床应用中,只要抓住各方剂的辨证要点,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应用,就可以大胆的在多科室、多系统的疾病治疗中使用这些方剂。
周艳[10](2018)在《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医院感染暴发社会影响较大,不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较重精神和肉体痛苦,也让医疗机构蒙受了经济和名誉的损失,导致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给国家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众多,目前,研究者一般是从单科室、某一病种的医院感染影响因素或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很少从多个科室或多病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宏观研究。基于此,期望通过本研究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并基于Copula理论宏观分析出部分科室感染率的动态相关程度及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为建立针对医院层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预警模型做前期准备,为采取前瞻性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1.对2010年至2016年内住院病人开展回顾研究。住院病人的相关资料由医院感控科的专职工作者利用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系统逐份调查并录入模版表格,全部数据由三人独立进行录入,并由第四人进行校验。利用EXCEL表按各科室、各感染部位统计每月感染率、感染例次,并对每年度数据进行科室排名、感染部位排名。2.收集2015年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等三个科室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医院感染相关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降维处理优选获得三个科室各科医院感染的核心风险因素。3.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各月度医院感染率,运用Copula理论研究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多元Copula函数刻画两两间的相关性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选取适合的边缘分布函数和Copula函数。二是对估计所选Copula函数的参数并刻画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在2010年-2016年期间,研究共查该院住院病人663331人,总医院感染率为3.21%,总医院感染例次率为4.04%,各年医院感染率波动在2.66%3.61%。医院感染率排名显示,ICU、血液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7年来医院感染率排名多在前5位,其中ICU连续6年排名第1位。在外科科室中,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15位,且医院感染率均高于年平均水平。各年各部位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血液感染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各年各科术后感染率排名显示,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手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5位;各年各部位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在手术后医院感染中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初步选定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作为下一步重点研究对象。2.2015年肝胆外科医院感染率为6.25%,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肺部、血流和切口;术后感染率为10%,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4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抗生素的使用,使用的呼吸机数量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等。2015年,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为8.57%,感染部位多是肺部、血液;术后感染率为16.19%,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特殊级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以及使用呼吸机的次数等。2015年胸外科医院感染率为9.61%,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和血液;术后感染率为26.88%,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抗生素、有无糖尿病和有无恶性肿瘤等。3.采用KS检验和Q-Q图估计分布函数的效果检验表明,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率较好的被非参数核密度函数刻画,结果均通过了均匀分布的检验,符合Copula函数对样本数据的边缘分布的要求。采用两阶段方法对Copula函数的参数进行估计显示,动态Copula比静态Copula更优。根据极大似然函数和AIC最小值选取准则,最终选择时变SJC Copula分别刻画肝胆外科和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胸外科和神经外科两两间的感染率的相依结构,结果为三个科室两两间感染率低的相关性均远远高于其高的相关性,而只有肝胆外科和胸外科在感染率高时有相关性,但感染率低时相关性较高。结论通过收集某大型三甲医院医院近7年医院感染数据可知,该院目前医院感染整体情况较平稳,未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也满足国家对于大于500张床位医院感染率低于10%的要求。医院需对重点科室包括ICU、血液科、胸外科和神外科和肝胆外科等进行重点把控,着重加强肺部感染的防控。医院应当加强医院感染内外部因素的防控,尤其是环境、手部卫生和抗生素等因素的监测。运用Copula刻画了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等三个科室感染率两两间的相依结构实证结果表明Copula对三个科室感染率的拟合度较好,三个科室所得到两两间感染率相关性的影响因素为各科室病种分布特征、环境因素、手术操作、护理情况、抗生素管理及感控科干预等,尤其是在感染率控制方面。采用Copula方法从宏观上建模研究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发生的相关性,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量化证据,也在方法上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预警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
二、烧伤病人发热规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病人发热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4 不良反应事件 |
4 临床总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
2 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与分析 |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溃疡面积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8 周后症候积分比较 |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3.1 两组溃疡总疗效比较 |
3.2 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 糖尿病足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 流行病学调查 |
1.3 发病机制 |
1.4 糖尿病足的现代医学治疗 |
2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1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
2.2 糖尿病足局部创面辨证 |
2.3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 |
3 疮面愈合的相关中医理论 |
4 中药外敷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机理 |
5 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机理研究 |
6 湿润烧伤膏介绍 |
6.1 简介 |
6.2 湿润烧伤膏方组分析及相关药物治疗机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7.3 疗效性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医认识与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39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和评估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评估标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年龄及病例数 |
3.2 致敏药物及就诊时间 |
3.3 临床特点 |
3.4 实验室检查 |
3.5 SCORTEN评分 |
3.6 治疗与预后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MIMIC数据库脓毒症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及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基于MIMIC数据库对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的研究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危急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Ⅳ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 |
一、MIMIC 数据库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的研究 |
二、危急重症监护数据库 MIMIC-Ⅳ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
文献综述 MIMIC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4)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适应性功能服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 |
2.1.1 发病进程 |
2.1.2 病症分析 |
2.2 老年功能服研究现状 |
2.2.1 跌倒防护 |
2.2.2 防走失 |
2.3 适应性服装研究 |
2.3.1 概念 |
2.3.2 应用案例 |
2.3.3 研究现状 |
2.3.4 品牌分析 |
2.4 功能产品开发常用模型 |
2.4.1 FEA模型 |
2.4.2 Clothing Taskscape模型 |
2.4.3 Google Design Sprint设计方法 |
2.4.4 GUCDR模型 |
2.4.5 双钻模型 |
3 产品调研和用户需求探索 |
3.1 市场调研 |
3.1.1 防摔产品 |
3.1.2 防走失产品 |
3.1.3 保暖发热产品 |
3.1.4 健康监测产品 |
3.2 AD患者与同龄老人的区别 |
3.2.1 摔倒风险更高 |
3.2.2 极易走失 |
3.2.3 穿衣更困难 |
3.3 问卷调查 |
3.3.1 调查对象 |
3.3.2 调查目的 |
3.3.3 样本数量 |
3.3.4 问卷设置与实施 |
3.3.5 问卷数据分析 |
3.3.6 针对医护人员的线上深度访谈 |
3.3.7 小结 |
4 老年适应性功能服装的设计与制作 |
4.1 设计思路分析 |
4.1.1 功能产品设计模型应用 |
4.1.2 设计思路 |
4.1.3 号型确定 |
4.1.4 颜色确定 |
4.2 款式结构分析 |
4.2.1 外套设计分析 |
4.2.2 裤子设计分析 |
4.3 开发准备 |
4.3.1 材料选择 |
4.4 产品制作 |
4.4.1 制版 |
4.4.2 样衣制作与修正 |
4.4.3 成品制作与展示 |
5 功能服主观性能评价 |
5.1 密切相关人员问卷评价 |
5.2 主观穿着评价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D患者对服装需求的探索(医护人员版) |
附录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服装功能的需求 |
附录3 对AD适应性功能服的评价与建议 |
附录4 对AD适应性功能服的评价与建议 |
致谢 |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7)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
1.5 研究不足 |
1.6 理论研究基础 |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1.6.2 风险管理理论 |
1.6.3 系统管理理论 |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8.1 主要研究内容 |
1.8.2 几个概念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文献研究法 |
2.1.3.2 贴现法 |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
2.1.4 相关内容界定 |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
2.2 结果 |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
2.3 讨论 |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专家情况 |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
4.3 讨论 |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
4.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方法 |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
5.2.1 基本情况 |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白虎汤退热机理文献研究及其类方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白虎汤退热机理文献研究 |
一、白虎汤的方名、源流、组成和病位 |
1.白虎汤的方名释义 |
1.1 从历史文化、民俗角度 |
1.2 从道家方位角度 |
2.白虎汤的源流、组成、煎服方法、方解和病位 |
2.1 源流、组成和煎服法 |
2.2 白虎汤各组份的性、味、功效 |
2.3 白虎汤的相关条文解析 |
二、中医对发热的相关认识 |
1.发热的病因及病机 |
2.部分中医典籍或中医学派对外感发热的相关认识 |
2.1 《黄帝内经》中对外感发热的相关认识 |
2.2 《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发热的相关认识 |
2.3 温病学对外感热病的相关认识 |
2.4 近代张锡纯对外感热病的相关认识 |
三、现代医学对发热的相关认识 |
1.发热的原因 |
2.发热的机制 |
3.机体对体温的调节机制 |
四、白虎汤的现代研究 |
1.白虎汤的药理作用 |
1.1 白虎汤各组份的化学成份 |
1.2 白虎汤各组份退热机理和作用靶点 |
1.3 白虎汤复方汤剂中的化学成份 |
1.4 白虎汤中药物的相互配伍作用 |
2.阳明热证和气分热盛时的炎症因子变化 |
3.白虎汤退热作用的分子机制 |
五、分析 |
六、总结 |
第二部分 白虎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资料的规范化处理 |
1.5 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的结果 |
2.2 白虎汤及其类方所治疗疾病在现代临床中的分布情况 |
3.分析和讨论 |
3.1 白虎汤及其类方的组成 |
3.2 白虎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特点及药物加减规律分析 |
3.3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在治疗热病中的关系 |
4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10)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2010 年至2016 年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近况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控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烧伤病人发热规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D]. 郑由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39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回顾性分析[D]. 罗彬彬. 南昌大学, 2021(01)
- [3]MIMIC数据库脓毒症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及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 刘晓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适应性功能服装设计研究[D]. 何绮雯. 东华大学, 2021(01)
-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8]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9]白虎汤退热机理文献研究及其类方临床应用研究[D]. 班文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D]. 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