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灯塔市烟台街道中心校分校111300
摘要:隔代教育是当今中国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而我国对隔代教育对儿童道德形成的关注不足。本文从家庭、学校及社会几个方面来研究增进隔代教育对儿童道德的积极影响进行干预,使当今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儿童
我国在独生子女隔代教育问题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对孩子的智育教育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等几方面,而在隔代教育对儿童道德形成影响的问题上关注的不是很多。我认为增进隔代教育对儿童道德的积极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
一、家庭方面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对孩子来说接触时间最长,环境最熟悉。儿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隔代教育仍是家庭教育的主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家庭教育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
中国家庭教育学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一个全国调查,调查表明,平均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对孩子最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依然是孩子的智育问题。这一结果证实,家长们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家长要真正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贯彻在行为当中,还是需要理性和对孩子教育的平常心,不能用别人成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认识到一个人不会做人、做事的人生是不会成功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更谈不上幸福和快乐。而如何做人、做事就是家庭德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隔代家长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程度,要将目光放长远,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的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知道今天的溺爱可能就促成了孩子日后人格的扭曲,教儿童学会做人才是真正的关心。祖辈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对孩子的百依百顺甚至不当要求的满足,不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劳动,会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形成娇惯、任性、乖戾、唯我独尊的唯我主义性格,缺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缺少社会公德。这样的孩子是亲人们不想看到的,所以祖辈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关爱的分寸,将对儿童的教育即德育教育摆到第一位。
2.注重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儿童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孩子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儿童诚实勇敢、勤学好问、友爱互助、意志坚强、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其次,隔代家长要注重对儿童的言行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并且要适当地使用奖励或惩罚加以强化,让孩子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帮助孩子澄清价值观念和认识,掌握道德判断的标准,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在道德方面知行脱节的问题。
3.自觉提高进行家庭教育的素质与能力。
对于“隔代家长”来说,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如何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督促学习文化课。要特别注意给孩子讲解诚信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切实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
二、学校方面
学校在儿童道德的形成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现代学校应该意识到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了解隔代道德教育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学校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并努力弥补其不足。尤其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发展人的。学校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那样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更易于学生的体验。学校也应该意识到,祖辈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要主动与家庭教育联合,取得家庭教育的一致,共同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提升,转变祖辈的教养思想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
三、社会方面
首先,祖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质量。幼儿园、妇联、共青团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社会部门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其次,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积极探索适合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的指导模式,不断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如:以社区为单位请来教育学者或者联系学校,经常组织祖辈家长集中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教育方式,定期或者不定期由社区人员和教育组织人员组成的小组进行家庭走访,进行积极的互动和反馈。
总之,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视“隔代教育”为洪水猛兽,不能把教育的问题全归咎于“隔代教育”,不能想方设法逃避隔代教育,而应该积极应对,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当今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