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康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肠道,认知,大鼠,炎症,糖尿病。
针康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虹霖,孙琦月,高伟,佟晓薇,栾凯迪[1](2019)在《针康法对APP/PS1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于氏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7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各9只。另外9只同性别、同月龄的野生小鼠作为空白组。将康复组小鼠置于丰富环境中,针刺组给予头穴丛刺作为基础治疗,针康组小鼠在丰富环境中给予头穴丛刺治疗。针刺神庭透百会以及左右两旁2 mm,15 min/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阳性细胞表达相对少,而Bax阳性细胞表达相对增加(P <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海马区bax表达均显着下降(P <0.01),Bcl-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升高(P <0.01)。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Bcl-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升高,Bax表达明显下降(P <0.05)。针刺组与康复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减轻了小鼠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12期)
孙妲男,郑剑,唐强,李勇[2](2019)在《针康法通过缓解颅内炎症反应对糖尿病脑卒中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针康法通过缓解颅内炎症反应对糖尿病脑卒中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康组、针刺组以及康复组,各10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以及改良线栓法建立糖尿病脑卒中大鼠模型,分别采用不同方式干预21 d后评价各组大鼠运动能力,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大鼠平衡木行走试验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大鼠干预后平衡木行走试验评分(1.17±0.84)分均显着低于针刺组的(2.26±0.83)分及康复组的(2.39±0.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大鼠脑组织IL-6、TNF-α水平均较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大鼠脑组织IL-6、TNF-α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IL-6、TNF-α水平分别为(120.88±55.67)pg/ml、(1.58±0.47)ng/ml,均显着低于针刺组的(273.64±52.64)pg/ml、(2.36±0.59)ng/ml及康复组的(251.75±70.31)pg/ml、(2.58±0.6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通过缓解糖尿病脑卒中大鼠颅内炎症反应并改善大鼠运动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4期)
孙妲男,郑剑,唐强,李勇[3](2019)在《针康法通过抑制NF-кB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脑卒中大鼠骨骼肌IRS-1mRNA、PI3KmRNA的表达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针康法对糖尿病脑卒中大鼠骨骼肌NF-кB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及其对IRS-1mRNA、PI3KmRNA的表达影响。方法将建模成功及空白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康组、针刺组、康复组,每组各8只。建立糖尿病脑卒中大鼠模型,干预21天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骨骼肌NF-κB-p65蛋白表达,同时用PCR检测骨骼肌中IRS-1mRNA与PI3K mRNA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大鼠骨骼肌NF-κB-p65光密度值均显着降低(P<0.05),干预组IRS-1mRNA与PI3K mRNA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针刺组及康复组相比,针康组光密度明显降低(P<0.05),mRNA表达量增加更为显着(P<0.05)。结论针康法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脑卒中大鼠骨骼肌NF-кB信号通路来增加骨骼肌IRS-1mRNA、PI3KmRNA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7期)
关莹[4](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脑功能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阐明针康法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中枢及外周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试验组)和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OLD-f MRI扫描,通过MATLAB平台及相应的软件包预处理,计算并分析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Re Ho和ALFF的差别。2.将试验组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针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针康法(头穴丛刺+双任务执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LOTCA、FIM、TMT-A、TMT-B)评定,BOLD-f MRI扫描及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Hcy、hs-CRP、IL-1β、IL-6、TNF-α、IL-4、IL-10、TGF-β1)。应用相关软件对评定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针康组患者Mo CA、LOTCA、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连线测试中用时及错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BOLD-f MRI研究结果:(1)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右侧叁角部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的Re Ho值减低,左侧额上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6);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的ALFF值减低,双侧额上回、右侧颞中回的ALFF值增高(P<0.05,FDRc=27)。(2)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Re Ho、ALFF相比均未得到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区(P<0.001,未通FDRc校正)。治疗4周后,对照组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右侧额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ALFF值增高,左侧背外侧额上回ALFF值减低(P<0.05,FDRc=54)。针康组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左侧颞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叁角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角回、扣带回ALFF值增高(P<0.05,FDRc=41),无ALFF值减低的脑区。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7),无Re Ho值减低脑区;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高,双侧中央前回ALFF值减低(P<0.05,FDRc=49)。3.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针康组能更好地抑制IL-1β、IL-6、TNF-a的释放,降低Hcy水平(P<0.05),同时促进IL-4、IL-10、TGF-?1的释放(P<0.05),但两组对hs-CRP均无显着效果(P>0.05)。4.相关分析结果:右侧额中回及颞下回与Mo CA量表成正相关(r=0.365/0.387,P=0.047/0.035);右侧梭状回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LOTCA量表成正相关(r=0.448/0.361,P=0.013/0.05),右侧颞下回与TMT-A成负相关(r=-0.394,P=0.031)。右侧额中回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4,P=0.017);右侧颞下回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533/-0.441,P=0.002/0.015);右侧额下回与IL-10呈正相关(r=0.376,P=0.041),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412/-0.454,P=0.024/0.012)。结论1.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Re Ho值,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ALFF值较认知正常的志愿者显着下降,提示脑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受损。2.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的Mo CA、LOTCA和FIM评分,缩短连线测试的用时,减少错误数,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3.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及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强局部脑区的自发性功能活动,从而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脑功能。4.针康法可以促进缺血性PSCIND患者的IL-4、IL-10、TGF-β1的释放,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的释放,降低Hcy水平,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孝军[5](2019)在《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肠道菌群及IL-23/IL-17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肠道菌群及IL-23/IL-17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及针康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采取任何治疗,康复组采用跑台训练模拟临床康复治疗,针刺组采用头穴丛刺针法治疗,针康组采用针康法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IL-23、IL-17蛋白的含量;高通量16S rDNA V4区测序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半暗区大脑皮层IL-23、IL-17、IL-6、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肠道组织IL-23、IL-17、IL-6、TNF-α蛋白的含量。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3天,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14天,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P<0.05)。2、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1)测序数据结果:本实验共收集15例大鼠粪便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其中1例粪便标本PCR扩增失败,最终有14例标本DNA测序符合要求进入分析,共获得567,648条高质量序列,其中序列数最多为49,663条,最少为32,953条,平均每例样品得到40,546.28条序列,其中99.9%序列有效长度在400bp-435bp之间。(2)Alpha多样性:1)稀疏曲线:实验测序结果已足够反映当前样本所包含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后续生物信息学分析要求。2)物种累积曲线:在样本数量较少时,随着新样本的加入,曲线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样本数量较多时,曲线开始趋于平缓。表明本实验样本量已足够反映群落的丰富度。3)丰度等级曲线:模型组物种丰度较低;其他各组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较好,其中针康组与假手术组丰度等级曲线最为接近。4)Alpha多样性指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Alpha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Alpha多样性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分类学组成分析:1)门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在门水平上结构存在差异,其肠道粪便微生物门水平上含量分别为厚壁菌门(60.1%vs 56.9%)、拟杆菌门(21.3%vs 37.2%)、变形菌门(8.6%vs 1.3%)、螺旋体门(8.5%vs 0.1%)。针康组、康复组及针刺组中各门水平微生物种类及丰度分别为:厚壁菌门:(57.6%vs 61.0%vs 67.5%)、拟杆菌门:(32.8%vs 29.8%vs 23.0%)、变形菌门:(4.8%vs 6.8%vs 5.8%)、螺旋体门:(3.5%vs 0.2%vs 1.7%)。2)纲水平:梭菌纲与拟杆菌纲在假手术组粪便样品中的相对丰度较大(43.5%vs 43.2%),δ-变形菌纲为11.3%、γ-变形菌纲以及梭杆菌纲均不足0.1%;而模型组主要以梭菌纲与γ-变形菌纲占优势(33.5%vs 30.3%),其次为梭杆菌纲、拟杆菌纲、芽孢杆菌纲(Bacilli)(15.6%vs 13.7%vs0.3%);针康组、康复组、针刺组在菌纲水平上的主要菌群组成为梭菌纲(34.7%vs 39.2%vs 20.6%)、拟杆菌纲(42.5%vs 35.3%vs 30.4%)、γ-变形菌纲(0.1%vs 16.3%vs 18.8%)、梭杆菌纲(0.1%vs 4.5%vs 4.0%)。3、肠道菌群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联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发现:门水平上,各组变形菌门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P<0.01),其他肠道菌门丰度值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纲水平上,各组梭杆菌纲、芽孢杆菌纲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P<0.05);拟杆菌纲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P<0.01),其他肠道菌纲丰度值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4、血清IL-23、IL-17蛋白含量:术后14天,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IL-23、IL-17蛋白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与针刺组及康复组比较,针康组IL-23、IL-17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5、缺血半暗区脑组织中IL-23、IL-17、IL-6、TNF-α蛋白表达:术后14天,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脑组织中IL-23、IL-17、IL-6、TNF-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与针刺组及康复组比较,针康组脑组织中IL-23、IL-17、IL-6、TNF-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6、肠道组织中IL-23、IL-17、IL-6、TNF-α蛋白表达:术后14天,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肠道组织中IL-23、IL-17、IL-6、TNF-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与针刺组及康复组比较,针康组肠道组织中IL-23、IL-17、IL-6、TNF-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针康法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2、针康法可通过改善脑缺血后肠道菌群的数量和构成,减少部分肠道机会致病菌,增加部分常驻菌或有益菌,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来发挥治疗作用;3、针康法通过抑制缺血半暗区脑组织及肠道组织中IL-23、IL-17、IL-6、TNF-α蛋白的表达,发挥拮抗脑缺血后炎性反应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月[6](2019)在《针康法对慢性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及胼胝体内XIAP、Smac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康法(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对慢性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大鼠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及胼胝体内XIAP(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Smac(半胱天冬酶第二线粒体衍生激活剂)蛋白表达的变化,证实针康法对大鼠因慢性低灌注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比较针康法与单纯针刺治疗、康复训练的效果差异,证实针康法在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优势,为针康法治疗慢性低灌注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实验性依据。方法:30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及针康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不做任何处置;其余各组均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0)制备慢性低灌注模型。各组大鼠按照实验计划经过4周治疗;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行为学改变;HE染色法观察脑白质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胼胝体内XIAP、Sma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学习记忆能力改变:慢性低灌注大鼠造模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评测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搜索原平台次数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治疗干预后,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搜索原平台次数增多,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康组的测试成绩优于单纯的针刺组、康复组(P<0.05)。2.HE染色法观察胼胝体的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的胼胝体内未发现病理学变化;模型组大鼠可见明显的病理性改变;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病理学改变较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针康组病理学改变最小,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3.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内Smac蛋白水平升高,XIAP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较针刺组、康复组变化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康法对改善慢性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有积极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与单纯康复疗法。2.针康法可以修复慢性低灌注大鼠胝体区脑白质损伤,且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与单纯康复疗法。3.针康法可以提高慢性低灌注大鼠胝体内XIAP蛋白的表达,同时可以降低Smac蛋白的表达,其治疗机制可能通过调节促凋因子与抑凋因子的表达水平来实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赵一点[7](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临床中针康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探讨此疗法对患者肠道菌群以及炎症反应间存在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叁个治疗组,即头穴丛刺组、康复训练组和针康治疗组,同时募集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入组患者常规科室治疗和针刺体部腧穴(选取肩髎、曲池、肘髎、阳陵泉、委中、天枢、中脘等穴),将脉冲治疗仪的两极与得气后的针柄相连,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刺激强度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2次。头穴丛刺组选取于氏头针分区中的顶区、顶前区进行丛刺,将脉冲治疗仪与得气后的针柄相连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电针治疗后留针8h;康复训练组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PT、OT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针康治疗组于上述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上述治疗每周6次,共治疗14d。观察指标选择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ment,FMA)、16S rRNA肠道菌群分析、血清TNF-α及MCP-1含量测定。所有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后叁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升高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肠道菌群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减少、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增多,治疗前后患者乳酸杆菌含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增多、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减少,治疗后叁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增多、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减少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中TNF-α、MCP-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TNF-α、MCP-1的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TNF-α、MCP-1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叁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MCP-1的含量有所下降,治疗后叁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血清中TNF-α、MCP-1含量下降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康复训练以及针康治疗均能恢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加肠内乳酸杆菌含量、降低梭状芽胞杆菌含量,下调血清中促炎因子水平。2.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的方面,针康治疗优于单纯的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陈玉宏[8](2019)在《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及IL-6、IL-1β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变化及缺血区脑组织、血清中IL-6、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五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康复治疗组、针康治疗组,每组按3d、7d时间点再分为两组,每组30只。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方案,针刺治疗组进行头穴丛刺,康复治疗组进行跑台训练,针康治疗组在跑台训练的同时进行头穴丛刺并留针2小时。术后7d,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变化;术后3d、7d,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缺血区脑组织及血清中IL-6、IL-1β的表达。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3d,7d,和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mNSS评分上升(P<0.05);与模型与相比较,各治疗组评分降低(P<0.05),术后7d,和针刺治疗组、康复治疗组相比较,针康治疗组评分下降(P<0.05)。2.相关菌种数量变化:术后7d,和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下降,大肠杆菌、肠球菌的含量均上升(P<0.05);和模型相比较,各治疗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上升,大肠杆菌、肠球菌的含量均下降(P<0.05);针康治疗组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高于针刺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以上两组(P<0.05)。3.血清和脑组织中IL-6、IL-1β表达:术后3d,7d,和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血清和脑组织中IL-6、IL-1β的含量均明显上升(P<0.05);和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血清和脑组织中IL-6、IL-1β的含量均下降(P<0.05);术后7d,和针刺治疗组、康复治疗组相比较,针康治疗组血清和脑组织中IL-6、IL-1β的含量下降(P<0.05)。结论:1.针康法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针康法可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含量,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的含量。3.针康法可下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脑组织和血清中炎性因子IL-6、IL-1β的含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丁家喻[9](2019)在《针康法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神经行为能力、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及脑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的影响,以便阐明针康法调控细胞凋亡而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选择60只7日龄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各组又分为12h和24h两个亚组(n=6)。应用Rice法创建HIBD动物模型,造模后进行Zea一longa评分,选择其中评分1~3分的幼鼠进行研究。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给予治疗,针刺组进行头部丛刺治疗,康复组进行转笼、转棒康复训练,针康组在头部留针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造模后12h、24h后对幼鼠进行Zea一longa评分后断头取材,应用TUNEL法观察各组幼鼠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幼鼠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缺氧缺血12h、24h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相关症状较为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和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的评分低,差异存在统计性(P<0.05);在12h后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无明显的统计差异(P>0.05);在24h后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的评分低,存在统计差异(P<0.05);针刺组与康复组的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2.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脑缺氧缺血12h、24h之后,其余各组幼鼠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显着(P<0.05);术后12h、24h后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大鼠脑组织凋亡水平低于模型组,也存在显着统计差异(P<0.05);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的神经细胞凋亡水平低,存在统计差异(P<0.05);针刺组与康复组在此方面的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p53蛋白表达:脑缺氧缺血12h、24h之后,假手术组的脑组织p5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结果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P<0.05);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的这种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针康组的此指标和针刺组、康复组相比水平低,存在统计差异(P<0.05);而针刺组与康复组的此指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1.针康法可以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2.针康法可以调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凋亡。3.针康法可以下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关莹,李季,王璐,张立,朱路文[10](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n=29,头穴丛刺)、B组(n=30,认知训练)和C组(n=29,针康法)。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行血清Hcy测定,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血清Hcy含量C组最低(F=6.570, P <0.01);MoCA评分C组最高,A组最低(F=31.526, P <0.001)。结论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和认知训练。(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3期)
针康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针康法通过缓解颅内炎症反应对糖尿病脑卒中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康组、针刺组以及康复组,各10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以及改良线栓法建立糖尿病脑卒中大鼠模型,分别采用不同方式干预21 d后评价各组大鼠运动能力,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大鼠平衡木行走试验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大鼠干预后平衡木行走试验评分(1.17±0.84)分均显着低于针刺组的(2.26±0.83)分及康复组的(2.39±0.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大鼠脑组织IL-6、TNF-α水平均较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大鼠脑组织IL-6、TNF-α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IL-6、TNF-α水平分别为(120.88±55.67)pg/ml、(1.58±0.47)ng/ml,均显着低于针刺组的(273.64±52.64)pg/ml、(2.36±0.59)ng/ml及康复组的(251.75±70.31)pg/ml、(2.58±0.6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通过缓解糖尿病脑卒中大鼠颅内炎症反应并改善大鼠运动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康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虹霖,孙琦月,高伟,佟晓薇,栾凯迪.针康法对APP/PS1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9
[2].孙妲男,郑剑,唐强,李勇.针康法通过缓解颅内炎症反应对糖尿病脑卒中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
[3].孙妲男,郑剑,唐强,李勇.针康法通过抑制NF-кB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脑卒中大鼠骨骼肌IRS-1mRNA、PI3KmRNA的表达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
[4].关莹.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5].吴孝军.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肠道菌群及IL-23/IL-17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6].王月.针康法对慢性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及胼胝体内XIAP、Smac蛋白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7].赵一点.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8].陈玉宏.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及IL-6、IL-1β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9].丁家喻.针康法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10].关莹,李季,王璐,张立,朱路文.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