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书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曲谱,昆曲,太古,西厢,年谱,戏曲,批评。
纳书楹论文文献综述
苏雁,陈敏[1](2015)在《《天韵社曲谱》百年后终“回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无锡3月14日电(记者苏雁 通讯员陈敏)日前,无锡曲家百年前编纂的一套《天韵社曲谱》由海外老人孙玄龄从国外送回到了无锡天韵社。该消息引起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州大学周秦教授的关注,“曲谱是昆曲传承的重要载体,《天韵社曲谱》的‘回归’为无锡昆曲(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5-03-15)
于广杰,王晓曦[2](2013)在《叶堂及其《纳书楹曲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堂家世业医,精于度曲,以曲家名世。与海内名家蒋士铨、王文治订正曲谱、考校唱法,后来刊刻为《纳书楹曲谱》若干卷。其"叶派唱口"被当时及后世尊为曲家正宗,于昆曲艺术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黄义枢[3](2013)在《从《纳书楹西厢全谱》跋语看前人对《西厢记》的误判》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为使《西厢记》便于昆曲演唱,曲律家叶堂于清乾隆四十九年订《西厢记全谱》五卷刊行。乾隆六十年重刻该书,题为"纳书楹西厢全谱二卷,又续西厢记谱一卷"。浙江图书馆现藏有叁种《纳书楹西厢全谱》抄本,皆据乾隆六十年叁卷本抄录。其中一种抄者不明;另二种分别为朱师辙和张宗祥抄本,朱师辙抄本乃据其祖父朱骏声改订的《纳书楹西厢全谱》抄录。而张宗祥抄本实据朱师辙抄本复抄,并移录了原抄者朱师(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3年02期)
艾立中[4](2012)在《《纳书楹曲谱》的戏曲批评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学界对叶堂《纳书楹曲谱》音乐价值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其所包含的戏曲批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该曲谱在所有昆曲曲谱中最具曲学批评价值,正如《纳书楹补遗曲谱》自序所说,“是谱计文字之工拙,辨音律之淆讹”,体现了叶堂追求文学和音乐双美的艺术观。从中也可(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11-21)
修海林[5](2011)在《《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文化传承的叁个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传承,是昆曲史上昆曲演唱风格流派传承中,唯一一支能够以该派师承曲谱为研究依据,从其创立者接续至今,未有间断的传承脉系。这也是《纳书楹曲谱》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能够被称为"活谱传承"的实践基础。本文分别从"叶派唱口"唱腔风格的文化定位特点、传承中清曲家和剧曲家两类传承者的交互作用、"叶派唱口"直系传承与多脉传承的并存这叁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其传承的主要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1年03期)
修海林[6](2010)在《传承·传人·传谱——《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学术传承与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是在封相关文献资料以搜集、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纳书楹曲谱》的编纂目的与传谱的编订与解读、"业派唱口"在昆曲传承中的"师传秘声"现象、"业派唱口"的七代传人、《纳害楹曲谱》传承中的困惑与无奈、新音乐环境中昆曲唱法的传承与谱式的改变,以及《纳害楹曲谱》"临川四梦"简谱本出版在昆曲传承史上的意义等问题造行阐述。(本文来源于《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0-06-01)
修海林[7](2010)在《传承·传人·传谱——《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学术传承与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叶堂观念中,昆曲音乐的传承,一是靠乐谱的传承,二是靠唱法的传承。因此,叶堂在对《纳书楹曲谱》曲目的选备和修订上,是以"准古今而通雅俗"为准则,纠谬去伪,达到传承昆曲唱腔精髓的目的。叶堂这一脉系昆曲演唱技法的传承,则是通过昆曲的剧曲演员和清唱曲家这两类传承者,将昆曲的传统唱法延续了数百年。在近代文化变迁中,吴梅指出了昆曲音乐传承的难题,一是习谱难的问题,再是与时谱不合的问题。《纳书楹曲谱》"临川四梦"剧曲合文简谱本的出版,意味着乐谱传承中读谱方式的改变,可视为昆曲传承行为的主动选择和突破。(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谢凌云[8](2010)在《叶堂与《纳书楹曲谱》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堂是一位继往开来的曲学大师。他继承了魏良辅、沈宠绥、徐大椿的昆曲水磨调曲唱理论,以创立唱口和编订曲谱的方式对昆曲曲唱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纳书楹曲谱》篇帙浩繁,考订精详,内容宏富,雅俗兼宜,思想深刻,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清宫谱巨着,被度曲者奉为圭臬,影响深远。本论文由叁个章节和一个余论构成。第一章略考叶堂生平,从叶堂家世、生卒年、主要活动考辨入手,力图呈现于吴中医学世家成长起来的叶堂热爱昆曲的一生。笔者在本章中对叶堂的交游考订较为详尽。第二章重点探究《纳书楹曲谱》所蕴含的曲学思想。在对叶堂所着《纳书楹曲谱》的序言、凡例、眉批等爬梳后,笔者从“奉若律令”、“天籁无方”、“众嗜同趋”叁个切入点分析叶堂曲学思想,认为《纳书楹曲谱》对前人的曲学成就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坚守又有变通。第叁章主要论述《纳书楹曲谱》的影响,从保存曲谱和后世订谱两方面阐述,探析“叶派唱口”的产生及影响。余论部分讨论了叶堂参订《吟香堂曲谱》以及《纳书楹曲谱》不点小眼的争议问题。(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5-01)
吴新雷[9](2007)在《介绍“吟香堂”和“纳书楹”的《牡丹亭》清宫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的昆曲工尺谱有两个系统。一是文人按字声腔格严加考订而专供清唱的"清宫谱",只录曲文不载科白;二是昆班艺人结合舞台实际并适应登场演唱而制作的"戏宫谱",曲白科介俱全。现今传承下来的除了各种选本的折子戏工尺谱以外,清代印行出版的《牡丹亭》今全工尺谱只有清宫谱二种,第一种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苏州清曲家冯起(本文来源于《中华艺术论丛》期刊2007年00期)
谭雄[10](2006)在《对《太古传宗》与《纳书楹曲谱》中《西厢记》曲谱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古传宗》与《纳书楹曲谱》都收录了元代王实甫所着《西厢记》乐谱,杨荫浏先生曾谈到这两种乐谱音调完全相异,本文通过几首曲牌的对比,发现它们的音调并非完全相异,它们间也有相似、相近之处,二谱之间的脉缘关系不能简单否定。(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纳书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堂家世业医,精于度曲,以曲家名世。与海内名家蒋士铨、王文治订正曲谱、考校唱法,后来刊刻为《纳书楹曲谱》若干卷。其"叶派唱口"被当时及后世尊为曲家正宗,于昆曲艺术影响深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书楹论文参考文献
[1].苏雁,陈敏.《天韵社曲谱》百年后终“回家”[N].光明日报.2015
[2].于广杰,王晓曦.叶堂及其《纳书楹曲谱》[J].保定学院学报.2013
[3].黄义枢.从《纳书楹西厢全谱》跋语看前人对《西厢记》的误判[J].文献.2013
[4].艾立中.《纳书楹曲谱》的戏曲批评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5].修海林.《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文化传承的叁个特点[J].中国音乐.2011
[6].修海林.传承·传人·传谱——《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学术传承与选择[C].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0
[7].修海林.传承·传人·传谱——《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学术传承与选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
[8].谢凌云.叶堂与《纳书楹曲谱》探究[D].苏州大学.2010
[9].吴新雷.介绍“吟香堂”和“纳书楹”的《牡丹亭》清宫谱[J].中华艺术论丛.2007
[10].谭雄.对《太古传宗》与《纳书楹曲谱》中《西厢记》曲谱的比较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