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试论新时期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C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1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新形势下学生在品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走向21世纪,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也多样化,加之外来文化的大量输入,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多元的价值观念和多元的道德观念并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给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学生的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认为现实比未来更重要、缺乏信仰。

2.在品德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起码的文明礼貌,集体主义精神淡漠,为个人想得多,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不知道体贴父母。

3.在劳动方面,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有的学生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4.在性格和气质方面,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不少学生任性、骄横跋扈、自以为是、娇气的“小太阳”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对人对事缺少宽容之心,承受挫折力差,稍有不如意或失败,便意志消沉或轻生。

学生发生的种种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无疑提出了挑战、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方法,根据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学校抓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良倾向

1.认识不到位,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学校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参与者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应试教育思想,不能站在培养新世纪“现代型”、“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实抓德育。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只把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消防”手段,一度形成“应急-加强-放松”,“再应急-再加强-再放松”的恶性循环,有的囿于陈旧的德育观念,只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有的缺乏整体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没有树立科学的大德育观,没有把德育看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系统工程,没有把德育体系看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学校德育未树立效益意识。效益意识是现代社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单纯从任务要求的角度出发,不注重效益意识和质量问题,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讲求效益,质量好坏,只要完成任务,便万事告终。

3.学校德育工作未树立正确的超前观,学校德育工作者,很少从发展、整体、改进、竞争的角度看待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树立变化发展的观点;与此同时,不能树立正确的超前意识和突破思想,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创造性。学校德育工作墨守陈规,不能创新搞活。

4.德育的横向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的整体育人格局,甚至出现“学校小气候”顶不住“社会大气候”的情况,抵消了德育效果。

5.政治、业务“两张皮”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其它诸育和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去,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育人体系。

6.德育的宏观管理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教育途径尚未形成教育合力。

二、新时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多种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需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地要求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主要措施

(一)什么是德育

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那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的自律。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身心和个性发展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主旋律,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也是最基础的两项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学生的行为规范则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具体内容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作出安排,激励学生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抓好了这两项基础工作,德育也就找到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

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该花大力气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长期在全方位抓好各项德育任务落实的同时,始终把抓好学生的基本道德认知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列入德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在抓学校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上,探索出一条有效可行之路,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

2.抓住契机,多种渠道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当前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可抓住长征胜利多少周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宇宙飞船航天飞行的成功、抗洪救灾伟大胜利、共和国六十华诞庆典等重大事件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做到所有的活动,联系实际,注重教育的内涵,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教育契机,求得教育实效。

3.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指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德育工作中,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中开展邓小平理论教育,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是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大推动力。

4.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人民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材、读物、拍制影视片,广泛宣传,反复教育,长期熏陶。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

1.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的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要针对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评定标准及方式等都要据此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各级党委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采取措施。稳定德育骨干队伍,不断补充新生力量。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素质。要创造条件组织政治理论课教员和德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研究改革开改前沿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表彰制度,增强德育队伍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并使他们的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要完善德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为他们解决好专业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要制定政策、保证德育工作骨干能够不断地得到进修提高。积极支持和发展“双肩挑”的制度。

3.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贯穿小、中、大学各教育阶段,由浅入深地稳定教育序列。中小学都要有自己特色的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基地和乡土教材。要建立和健全升降国旗、重要集会唱国歌等制度,积极组织缅怀英烈、学习杰出历史人物、参观文化古迹、革命遗址、祖国山川以及新中国建设成就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充分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气氛。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引导他们接触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组织他们参与校内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要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青少年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而,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他们关心和思考的深层次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深入进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逐步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4.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由于中小学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育中比较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与父母的冲突、同学间人际关系的障碍、青春期出现的情感困扰、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混乱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的发展和变化,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6.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德育向校外延伸。要依靠关心下一代协会、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德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动员、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四)德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如果把德育工作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德育工作的创新则是为它开掘新的活力和源泉。未来的世界充满着挑战和竞争,而这一切挑战和竞争都集中在“一种主要的决定因素──人的身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顺乎潮流,知难而上,携手共进,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极大发展找寻“水源”,贡献心智。

1.更新观念,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当前的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时代,发展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如果还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教师还局限在校内、教室内讲道理、开班队会,特别是面对多层次、信息化的新形势,如果还是沿袭传统思维方式,不敢跳出“框框”,呼吸新鲜空气,对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视而不见或一味采取拒之门外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得不到创新。因此,我们要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更新观念,放眼社会,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除学校常规活动和传统项目活动之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学工、学农、军民共建等渠道,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变“封闭式”的“圈圈德育”为“开放的”的“社会联姻。”

2.突出主体,变“被动式”为“主动式”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一切由教师作主、由教师包办,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这是传统教育的流弊。德育工作内容由教师主观臆定,过程由教师一人主宰,活动由教师全面指挥,也是历史因袭的固定模式。这实际上违背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但要使学生置身于德育的特定环境,使之接触客观德育因素,而且要调动其主体精神,能动地参与德育实践。作为教师要提高能动意识和超前意识,着眼过去,立足现实,预测未来,变“被动”为“主动”,变“消防”为“预防”。

3.情理交融,变“强压式”为“引导式”。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是贯穿于德育于作过程中的重要原则。那种不看对象,不顾后果,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办法只能是带来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实现创新,通过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心智潜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德育目标的定位在于“培养”与“引导”。因此,教师要变强压式为引导式,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设计,情理交融,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正确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4.整合渗透,变“分块式”为“融合式”。

德育与智育、体育不同,它将有渗透源的作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蕴含在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说它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超脱教育教学之外形成了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学工作的分块结构。其中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分化,学校管理的格局是:抓教学校长──抓教务主任──各科教研组──各科任教师;抓德育校长──抓政教主任──抓德育三支队伍(即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这种格局分工明确,各守一摊,形成学校德育与教学的“两张皮”现象。现代学校的德育模式,应力克这一弊端,校长要通过有效的协调,使多种途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各种活动、各种规章制度、各类人员的言传身教等)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整体效应。使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共同参与、融合渗透。

参与文献:

彭智勇、钟型泰,《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标签:;  ;  ;  

试论新时期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