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酸激酶论文_董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泛酸激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酶,性病,神经,突变,苍白球,基因,肾小管。

泛酸激酶论文文献综述

董浩[1](2018)在《泛酸激酶PANK1在草酸钙肾结晶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小鼠草酸钙肾结晶模型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目的基因,并进行初步的临床验证,再通过动物及细胞学实验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索其在草酸钙肾结晶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通过乙醛酸腹腔注射,构建小鼠草酸钙肾结晶模型,Von Kossa染色检测小鼠肾脏组织钙盐沉积情况。再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模型组肾脏组织基因谱的变化并筛选出目的基因;分别收取肾结石患者肾脏组织和肾癌根治患者正常部位肾脏组织标本,利用电镜扫描观察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微观结构,并用免疫组化检测患者肾脏组织目的基因的表达差异。再次构建小鼠草酸钙肾结晶模型,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脏组织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HE染色和TUNEL凋亡实验分别检测小鼠肾脏组织细胞的微观结构改变和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检测目的基因在小鼠肾脏组织的表达及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水平。用一水草酸钙晶体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构建草酸钙晶体刺激的细胞模型,同时构建PANK1过表达和PANK1-siRNA慢病毒,免疫荧光检测细胞感染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水平目的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qPCR检测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小鼠草酸钙肾结晶模型,Von Kossa染色显示模型组肾脏组织切片均有明显的钙盐沉积;基因芯片筛选出结晶模型中下调最明显的目的基因PANK1(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草酸钙肾结石患者肾脏超微结构较对照组发生了明显的损伤和凋亡性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草酸钙肾结石患者肾脏组织中PANK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小鼠模型中,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的PANK1 mRN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中的PANK1蛋白的水平相对于对照组也显着下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PANK1的表达也明显降低,且PANK1的表达主要集中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HE染色和TUNEL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细胞发生明显的凋亡性改变,且凋亡主要发生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的促凋亡蛋白Bax水平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降低。在草酸钙晶体细胞模型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草酸钙结晶刺激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PANK1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结晶刺激组的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高;成功构建PANK1过表达和PANK1-siRNA慢病毒并感染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PANK1过表达组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降低,而PANK1-siRNA组凋亡明显增加;qPCR结果显示,与能量代谢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中,下游蛋白SIRT3和FOXO3a的表达水平与PANK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草酸钙结晶刺激会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内PANK1的表达,PANK1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和凋亡起到调控的作用。PANK1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能量代谢,激活能量感受器,并影响下游关键蛋白SIRT3的表达变化及转录因子FOXO3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并促进草酸钙肾结晶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雯雯,孙启英,易芳,周亚芳,胡雅岑[2](2018)在《泛酸激酶2相关的神经变性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泛酸激酶2相关的神经变性病(PKA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KA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智能减退、言语不清及腱反射亢进。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头颅MRI T2加权像和磁敏感成像呈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信号,其前内侧出现高信号。本例患者泛酸激酶2(PANK2)基因纯合致病突变,为c.1069 C>T(p.Arg357Trp)。结论 PKAN临床表现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但也可伴智能减退、言语障碍及锥体束征,头颅MRI典型表现为"虎眼征"。PANK2基因c.1069C>T(p.Arg357Trp)可能为中国PKAN患者一个突变热点。(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徐静红,吴秀玲,卢宝全,马建国[3](2016)在《伴周围神经损害的泛酸盐激酶相关神经变性病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泛酸盐激酶(PANK)相关神经变性病过去也称Hallervorden-Spatz病、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成人起病PANK2杂合基因突变的病例已有报道~[1],但伴有周围神经损害的病例临床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1病例男,45岁,因"行走不稳20年,肢体震颤伴有吞咽困难10年"于2015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年左右出现背重物时易向后跌倒,仍能进行日常生活,入院前(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马红梅,陈剑华,崔洁,王向波[4](2016)在《泛酸激酶依赖型神经退行性疾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12岁。主因双眼视力下降7年伴言语不清,行走不稳2年余于2015年3月24日收住院。患者于7年前出现夜视差,随后双眼视力逐渐下降,行走时易摔倒,未予特殊诊治。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伴行走不稳,口角及双上肢不自主运动,症状持续不缓解。6个月前出现流涎,偶有饮水呛咳,伴吞咽费力。查体:神志清楚,构音障碍,计算力下降,理解力差,双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运动自如,无(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谭敏沂,黄永兰,刘鸿圣,盛慧英,谢婷[5](2015)在《PANK2基因新复合杂合突变致经典型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是一种由pantothenate kinase 2基因(PANK2,OMIM606157)突变引起的、与铁代谢异常相关的神经变性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根据发病年龄和病情进展程度,PKAN可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包括进行性肌张力障碍、阵发性肌强直、构音障碍、手足徐动、共济失调等,典型头颅MRI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虎眼征"。目的:通过报道1例PKAN患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PANK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的一例泛酸激酶相关神经系统变性病患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采用PCR及直接测序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PANK2基因突变分析,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该病的基因诊断。结果:患儿,女,8岁9月,因"走路不稳4年,构音困难1年"就诊,患儿于4年前开始出现走路不稳,经常摔跤,跌倒次数逐年增多,1年前开始出现构音困难,逐渐加重,最近左手出现变形,常呈握拳状,难打开,用力时右旋,握持困难,走路易跌倒,不能单足跳,下楼梯困难,爱笑,平常学习能力差,听力正常,无晕厥、抽搐等表现,大小便正常。6岁时MRI检查提示苍白球对称性病变;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1哥哥具有类似病史,10岁时已故。体查:神志清,口齿不清,痴笑面容,角膜无K-F环,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无肿大。左上肢肌力四级,双下肢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左手指鼻试验异常。常见遗传代谢病筛查如肝肾功能、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血气电解质、血浆氨、血浆氨基酸、酰基肉碱谱、血极长链脂肪酸测定、神经鞘脂贮积病酶测定、尿粘多糖定量、定性检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脑肌病、肝豆状核变性基因检查及尿MC-MS分析等未见明显异常。复查头颅MRI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小片状异常信号;MRS显示双侧苍白球NAA峰值有所下降,左侧壳核NAA峰值略有下降,提示神经元受损,考虑代谢性脑病所致可能性大。PANK2基因分析显示第3号外显子存在c.1082A>G(p.Y361C)与c.1163insG(p.V388GfsX7)复合杂合突变,患儿母亲携带p.Y361 C,具有正常表型,该突变为已报道致病突变,患儿父亲携带p.V388GfsX7,具有正常表型,该突变为国内外未曾报道的新发现的突变。结论:当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头颅MRI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虎眼征"时,临床上应高度怀疑PKAN的诊断,PANK2基因分析有助于确诊。(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11-01)

杨延辉,赵建新,王浩,摆茹,韩梅[6](2014)在《泛酸激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辅酶A的生物合成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及致病性至关重要,而作为辅酶A生物合成途径的限速酶——泛酸激酶控制着辅酶A生物合成的起始步骤,且其普遍存在于病原体,并与人体中的同源蛋白相似度极低,故引起人们广泛兴趣,成为潜在的新型抗菌靶标研究的热点,其小分子抑制剂有望开发成为具高选择性、低毒副作用的抗菌药。综述泛酸激酶的分类、特性、晶体结构特征及其调控和成为潜在抗菌药物靶标的可行性,并概述具不同结构类型和抗病原微生物活性的在研泛酸激酶抑制剂。(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4年09期)

贺晶,姜玉武,寇丽萍,封红春,邓艳华[7](2012)在《19例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ANK2基因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发现它的唯一致病基因为PANK2,是位于20p12.3-13。国外PKAN的发病率为3/1000000,国内目前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经典型和不经典型。临床表现一般为锥体外系的表现:肌张力障碍、步态异常、手足徐动、语言障碍、智力减退和共济失调,四肢无力、肢端麻木感,言语不清,伴行走不稳、饮水呛咳,无头晕、头痛、肢体抽搐、意识障碍,伴痴笑,进食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发病机制是PANK2突变后会抑制泛酸盐激酶2的合成,从而使4-磷酸泛酸半胱氨酸合成受限,只形成了半胱氨酸,使半胱氨酸和其中间产物聚集,聚集过程中有铁的参与,这样就使铁沉积于苍白球、黑质、红核,而导致细胞自由基生成增加,膜蛋白合成障碍,从而导致神经元变性。头颅MRI表现为双基底节区对称的"虎眼征"。迄今国外已发现与相关的PANK2基因突变大约120种(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s),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有80种左右。研究目的对19例PKAN病人进行PANK2的基因突变分析,明确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临床资料及周围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进行PANK2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研究结果发现19例PKAN病人根据临床与MRI表现全部诊断为经典型PKAN,19例病人中15(78.9%)例病人基因分析发现异常,4(21.1%)例病人PANK2基因分析未发现异常,其中有17个突变为新发突变,占81.0%;4个突变(19.0%)为已报道突变,21个突变中1个突变为无义突变,1个为微小缺失,其余均为错义突变。突变类型都是点突变。研究结论本研究对19例PKAN患者进行了PANK2基因突变分析,明确了基因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12-09-13)

李小元,陈先文[8](2012)在《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疾病遗传学与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疾病是脑组织铁沉积性神经变性(NBIA,曾称为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疾病的主要发病类型之一,系由泛酸激酶2(PANK2)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PANK2基因突变可干扰PANK2蛋白表达水平和催化活性,以及线粒体靶蛋白的成熟与稳定性,引起神经元线粒体脂类代谢异常改变,导致脑组织铁沉积性神经变性疾病。本文对该病分子遗传学机制及其与临床表型和影像学特征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概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朱军[9](2011)在《一个泛酸激酶相关的神经变性病家系的临床特征与致病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泛酸激酶相关的神经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 PKAN)/(Hallervorden-Spatz syndrome, HSS)是一种因编码泛酸激酶的PANK2基因突变而引起的临床以肌张力障碍、步态异常、震颤及舞蹈动作等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遗传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与神经轴突营养不良(neuroaxonal dystrophy, NAD)、神经铁蛋白变性病(Neuroferritinopathy)及原血浆铜蓝蛋白缺乏症(Aceruloplasminaemia)的病理特点均为铁在大脑中的异常沉积,故这4种疾病被联合称为铁沉积性神经变性病(neurodegeneration with brain iron accumulation, NBIA)。本病的唯一致病基因为PANK2基因,于2001年被确定。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临床诊断PKAN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确诊须经基因分析发现PANK2基因突变。目前尚未有治愈本病的方法,临床药物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延缓病程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本病病例罕见,发病率不详,迄今为止,国内外尚缺乏此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目的:分析2个来自同一家系的泛酸激酶相关的神经变性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患者以及其父母进行PANK2基因的突变检测。对象与方法:收集2010年10月在齐鲁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同一家系内的以青少年起病、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临床诊断为泛酸激酶相关的神经变性病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突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颅脑MRI)的改变,并应用外周血D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2例患者及其父母的PANK2基因突变。结果:1.例1患者现41岁,女,于15岁起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步态不稳,双手静止性震颤,于40岁时出现显着的口咽肌、面肌肌张力障碍。例2患者现32岁,男,于8岁起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步态不稳、言语不清、右上肢震颤及智能减退。现两患者各自病程为26年和24年,但二者仍能独立行走及生活自理。2.例1患者血清铁为0.989ug/ml(参考值为1.11-1.91 ug/ml),两患者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血清铁蛋白、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血常规及肝肾功均在正常范围。两患者的颅脑MRI上均有典型的“虎眼征”(eye of the tiger sign)表现。3.2例患者均检测出PANK2基因的一个新的复合杂合突变:位于第1内含子和第2外显子之间的剪切位点突变IVS1-2 A>T和第叁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258T→C,导致所编码的第86位的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Phe86Ser)。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父亲为IVS1-2 A>T杂合突变,母亲为c.T258C杂合突变。结论:1.本研究中的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出症状、病程进展程度及颅脑MRI表现,符合以往国内外报道的非典型PKAN患者的临床特征,可临床诊断二者为非典型PKAN。2.两例患者的基因检测均发现有PANK2基因突变,为相同的复合杂合突变:位于第1内含子和第2外显子之间的剪切位点突变IVS1-2 A>T和第叁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258T→C。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此突变导致PKAN的报道,故本研究报告的复合杂合突变可能为PKAN的新的致病突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06)

寇丽平[10](2011)在《泛酸激酶相关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泛酸激酶相关神经系统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是一种罕见伴有脑内铁异常沉积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张力障碍和头颅磁共振(MRI)T2加权像的“虎眼征”(“eyeof the tiger" sign)。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位于20p13的泛酸激酶2(pantothenate kinase,PANK2)基因突变所致。到目前为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HGMD)中报道的与PKAN相关的PANK2基因突变有116种,其中错义突变/无义突变为75种,国内关于PANK2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的报道还很少。目前关于PKAN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确切关系还没有明确,近年来对“虎眼征”与PANK2基因突变的关系也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旨在收集并分析8例PKAN受试对象的临床特征,采用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ANK2基因突变分析,初步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并为PKAN患者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打下基础。方法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集8例(病例1-8,女性)研究对象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采集外周血5ml提取DNA,运用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PANK2基因分析,明确基因突变类型,并进一步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1.临床特点8例纳入的患者均表现为进行性的肌张力障碍和阵发性肢体强直,8例患者中7例患者发病后呈轻至中度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6例患者出现构音障碍,3例患者眼底检查示色素性视网膜病,所有患者均无惊厥发作。体格检查示所有患儿均表现为走路、写字姿势异常,大多数患儿表现为肌张力亢进及病理征阳性。头颅MRI T2加权像上,6例患者表现为典型的“虎眼征”,2例患者表现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的异常信号。2.基因突变分析8例患者中共发现9种PANK2基因突变,其中6种为国际尚未报道的新突变,分别为:c.53G>A,p.R18Q;c.67 A>G,p.M23V;c.391 G>A,p.E131K;c.640 G>T, p.D214Y:c.940 C>T,p.L314F;c.1139 C>T,p.A380V。3种已知突变分别为:c.115 G>T, p.E39X;c.1172 T>C,p.I391T;c.1172 T>A,p.I391N.其中突变c.115 G>T,p.E39X为无义突变,余均为错义突变。3.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分析本研究未能发现明确的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头颅MRI有“虎眼征”的患者,发现他们均至少有一个位点的PANK2基因突变,但二者也并非一一对应关系。结论1.入选8例患者均具有进行性肌张力障碍与头颅MRI特征性改变,临床上符合PKAN的诊断标准。2.8例PKAN患儿中PANK2基因突变分析发现9种核苷酸改变,其中6种为未报道的新突变,扩大了PANK2基因突变谱。3.8例患儿中7例发现PANK2基因突变,可以为这些患儿及其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4-20)

泛酸激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泛酸激酶2相关的神经变性病(PKA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KA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智能减退、言语不清及腱反射亢进。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头颅MRI T2加权像和磁敏感成像呈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信号,其前内侧出现高信号。本例患者泛酸激酶2(PANK2)基因纯合致病突变,为c.1069 C>T(p.Arg357Trp)。结论 PKAN临床表现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但也可伴智能减退、言语障碍及锥体束征,头颅MRI典型表现为"虎眼征"。PANK2基因c.1069C>T(p.Arg357Trp)可能为中国PKAN患者一个突变热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泛酸激酶论文参考文献

[1].董浩.泛酸激酶PANK1在草酸钙肾结晶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2].李雯雯,孙启英,易芳,周亚芳,胡雅岑.泛酸激酶2相关的神经变性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

[3].徐静红,吴秀玲,卢宝全,马建国.伴周围神经损害的泛酸盐激酶相关神经变性病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

[4].马红梅,陈剑华,崔洁,王向波.泛酸激酶依赖型神经退行性疾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疑难病杂志.2016

[5].谭敏沂,黄永兰,刘鸿圣,盛慧英,谢婷.PANK2基因新复合杂合突变致经典型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C].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6].杨延辉,赵建新,王浩,摆茹,韩梅.泛酸激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4

[7].贺晶,姜玉武,寇丽萍,封红春,邓艳华.19例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ANK2基因突变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2012

[8].李小元,陈先文.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疾病遗传学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

[9].朱军.一个泛酸激酶相关的神经变性病家系的临床特征与致病基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1

[10].寇丽平.泛酸激酶相关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泛酸激酶功能互补大肠杆菌ts9中...各种泛酸激酶序列比较各种化合物对转入外源泛酸激酶...1.3叁类泛酸激酶的结构泛酸激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突变降低果蝇体内泛酸激酶

标签:;  ;  ;  ;  ;  ;  ;  

泛酸激酶论文_董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