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形成论文_苏海胜,冯慧姝,赵庆庆,张霞光,钟锦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种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种,滩涂,洛夫,多倍体,中山大学,尖晶石,乌头。

物种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苏海胜,冯慧姝,赵庆庆,张霞光,钟锦辉[1](2019)在《纳米尺度表征钯金双金属表界面氧活性物种的形成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氧活性物种在异相催化领域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产物,其可以诱导许多反应的进行。然而,目前对于氧活性物种在催化剂,特别是多组分催化剂表界面的动态行为的表征仍然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在此,我们利用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ip-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TERS)研究在过氧化氢(H_2O_2)介导的硫醇分子的氧化反应中,氧活性物种羟基自由基在钯金(PdAu)双金属表界面的形成与分布。我们发现Pd位点是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活性位点,特别是Pd的边缘位具有更强的催化H_2O_2生成羟基自由基的活性。同时,我们观察到在Pd的边缘位存在羟基自由基由Pd位点向Au位点的扩散行为。在平衡状态时,羟基自由基的扩散长度约为6纳米,由此估算其寿命在纳秒尺度。该工作在纳米尺度下直接观察到了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为继续对相关体系进行原位表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詹瑛瑛,康亮,周玉常,蔡国辉,陈崇启[2](2019)在《镁助剂改性Pd/Al_2O_3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Mg/Al物质的量比对催化剂载体及活性物种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系列不同含量镁助剂改性的Pd/Al_2O_3催化剂的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研究表明,随着镁添加量的增加,载体由Al_2O_3转变为尖晶石型MgAl_2O_4,进一步增加Mg/Al物质的量比至3∶1时,形成了Mg(Al)O_x固溶体;催化剂中活性相Pd物种以金属Pd,PdO_x或Pd-载体复合氧化物形式存在,各物种的相对含量以及Pd?PdO间的转化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PdO_x物种表现为具有较高的低温活性,而金属Pd和Pd-载体复合氧化物的高温活性较好。当Mg/Al物质的量比为1∶3时,催化剂的Pd?PdO转化能力最强,表现出了最高的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活性。(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旭[3](2019)在《作物种质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的出现是种质资源利用的开始,农业的历史是种质资源利用的过程,同时种质资源学科促进了农业大发展。近代以来,世界一些科学家开始重视并研究生物种质资源。到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瓦维洛夫建立了作物栽培研究所,并通过研究提出了"遗传变异的同源系列"、"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两大基本(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4](2019)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苏华教授课题组提出并验证物种形成的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形成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始动力。过去七十年来,新达尔文主义的"金标准"是群体间地理隔离,或所谓的异域物种形成。但这一模型要求严苛的地理隔绝条件以杜绝基因流的存在,因此解释不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虽然争议不断,但没有更好的模型取而代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苏华教授团队以马六甲海峡两侧(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岸带生长的多种红树(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宏伟,杨足君,尹华燕,焦成志,方孝荐[5](2019)在《野生二粒小麦重测序及同域物种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以色列的卡梅尔"进化峡谷"是种质资源发掘和研究物种在微环境下进化的天然实验室。尽管仅相距200米,来源于干旱、高温的北坡的野生二粒小麦体现较强的抗旱性,而潮湿、温润的南坡的种质已进化出白粉病抗性多样性。为揭示其进化机制,本研究结合利用基因定位、基因组重测序及功能基因手段对来源于进化谷的野生二粒小麦进行了群体遗传学研究。进化树和血缘关系分析发现进化谷两坡的野生二粒起源于同一祖先,并于约3000~5000年前遇到群体瓶颈效应产生第一次分化,"非洲坡"首先分化成SFS1和SFS2两个亚群,然后SFS2又迁移至"欧洲坡"形成NFS亚群。叁个亚群之间均表现非常高的分化(Fst),并且未检测到明显的基因流,在峡谷内已经形成合子前生殖隔离。为了验证是否形成新物种,群体间进行了杂交试验,其中SFS1与其他亚群的杂种F_1结实率明显降低。细胞学检测发现该亚群形成了一系列类型的罗伯逊易位,并导致了与其他群体间的后合子隔离,为新物种的形成提供了确凿证据。进一步研究发现,为适应"非洲坡"强烈非生物胁迫选择压,SFS1亚群与SFS2亚群分别进化出早花或抗辐射的能力,推断SFS1的染色体不稳定可能与生育进程后期高辐射导致。群体选择分析发现,SFS1受选择基因组区间富集了大量抗氧化相关基因,而C06基因关键氨基酸发生了退行性变异;而NFS群体分别在4A及其他染色进化出新的抗白粉病基因。本研究可能成为植物领域非生物胁迫与生物胁迫驱动同域物种形成的经典案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徐松鹤,尚占环[6](2019)在《叁江源区“黑土滩”次生植被形成的叁阶段物种生态位与毒杂草繁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和治理青藏高原叁江源区"黑土滩",本文利用生态位理论,以青藏高原叁江源区"黑土滩"毒杂草次生植被形成叁阶段群落特征为基础,分析了群落结构变化及毒杂草植被形成机理,提出了"剩余空间"概念。结果表明:随着"黑土滩"叁阶段的演替,可食性牧草重要值降低。株型较小、对资源需求少的莎草科和禾本科物种与株型较大、对资源需求多的大型毒杂草相比,存活株数相对较多,生态位相对较宽。随着草地秃斑面积扩增,相似生活型的宽生态位物种会高度重迭,留出"剩余空间"。具有无性繁殖特征的多年生毒杂草会充分利用"剩余空间",加剧土壤养分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大土壤的空间异质性,从而形成"水热空洞效应"。本文提出了草地恢复可利用毒杂草作为先锋植物占据"剩余空间",再通过人工干预,逐步改良"黑土滩"的治理思路。(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锐鑫,周慧婷[7](2019)在《神奇海水稻让湿地又“美”又“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首席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周慧婷)近日,走进吉利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眼是水系连片、林草丰茂、禽鸟群飞的湿地美景。在一片环形水田内,绿油油的稻秧被齐刷刷地插下,它们都有个特别的名字——海水稻。参与插秧的韩霞是附近村庄的村民,有多(本文来源于《洛阳日报》期刊2019-07-03)

何俊,张琳娜,王红,孟静[8](2018)在《乌头多倍体复合群的物种形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化是植物物种形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多倍化能提高物种或群体的生态适应性。乌头多倍体复合群(Aconitum carmichaelii Polyploid Complex)分布范围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华中和东北等地区,通常认为该复合群包含乌头(A.carmichaelii)、北乌头(A.kusnezoffii)和鸭绿乌头(A.jaluense)等种。乌头含5个变种,其中乌头原变种的分布范围最广,除其为八倍体(2n=8x=64)外,其余种或变种均为四倍体(2n=4x=32)。种间或种内的杂交和(或)多倍化事件可能在该多倍体复合群的物种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乌头多倍体复合群及9个近缘种进行了居群取样。首先,通过对单拷贝核基因ncpGS片段(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型谷氨酰胺合成酶)进行克隆分析,共获得10种拷贝类型。结果显示,乌头原变种含A/B/C/D四种拷贝,且与均为四倍体的另3个乌头变种分别共享:黄山乌头(A/B)、深裂乌头(C/D)和展毛乌头(A/D)。北乌头(A.kusnezoffii)含E/F/G 3种拷贝;毛叶乌头的拷贝类型分别与北乌头、黄山乌头共享;鸭绿乌头独享拷贝类型I,高山乌头(A.monanthum)独享拷贝类型J。其次,通过AFLP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显示,所有样品均按居群进行聚类,除毛叶乌头外的乌头其他四个变种聚为一支,北乌头、鸭绿乌头的样品也未参与该分支聚类。再次,鉴于之前所采用的母系分子标记(叶绿体片段)分辨率很低,我们进一步利用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构建了该复合群的系统发育树(MP),结果显示黄山乌头与细叶乌头部分样品聚为一支,乌头原变种与深裂乌头的样品聚为一支并得到了较高的支持率。为此,本研究推测八倍体乌头原变种可能是由黄山乌头(父本)和深裂乌头(母本)杂交形成的,而且杂交事件是在四倍体水平上发生的;北乌头和鸭绿乌头不属于该复合群范畴,毛叶乌头的分类学位置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林汉扬,李建华,Pamela,Soltis,傅承新,赵云鹏[9](2018)在《新近纪后期快速物种形成后的渐渗杂交导致紫茎属系统发育冲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diverse data sets can yield controversial inference that challenge systematists to interpret.Phylogenetic conflicts observed in both animal and plant taxa were generally explained by two competing hypotheses,i.e.,hybridization vs.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ILS).However,the mechanism could be taxa-specific and more evidence is needed to test the alternative hypotheses.To shed light on potential conflicts,we present the first multi locus-based phylogenetic study of the small tree or shrub Stewartia s.l.(tea family) with disjunct distribution between eastern Asia(EAS)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ENA) using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 data and complete plastomes.Both concatenation and coalescence approaches suggested strong phylogenomic conflicts between plasto-(cyto-) and nuclear data.Four-taxon D-statistic(ABBA-BABA) test detected prevailing introgression signals.Bayesian analysis of macro-evolutionary mixtures(BAMM) indicated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in the late Neogene.Re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distribution indicated sympatric distribution and dispersal and vacariance events in both EAS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clades.We concluded that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following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resulted in the phylogenetic conflicts observed in Stewartia s.l.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introgression in the mechanism of diversity anomaly between EAS and ENA.(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邱礼伟,朱立伟[10](2018)在《物种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8年15期)

物种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系列不同含量镁助剂改性的Pd/Al_2O_3催化剂的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研究表明,随着镁添加量的增加,载体由Al_2O_3转变为尖晶石型MgAl_2O_4,进一步增加Mg/Al物质的量比至3∶1时,形成了Mg(Al)O_x固溶体;催化剂中活性相Pd物种以金属Pd,PdO_x或Pd-载体复合氧化物形式存在,各物种的相对含量以及Pd?PdO间的转化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PdO_x物种表现为具有较高的低温活性,而金属Pd和Pd-载体复合氧化物的高温活性较好。当Mg/Al物质的量比为1∶3时,催化剂的Pd?PdO转化能力最强,表现出了最高的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种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苏海胜,冯慧姝,赵庆庆,张霞光,钟锦辉.纳米尺度表征钯金双金属表界面氧活性物种的形成与分布[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詹瑛瑛,康亮,周玉常,蔡国辉,陈崇启.镁助剂改性Pd/Al_2O_3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Mg/Al物质的量比对催化剂载体及活性物种形成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9

[3].刘旭.作物种质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苏华教授课题组提出并验证物种形成的新模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王宏伟,杨足君,尹华燕,焦成志,方孝荐.野生二粒小麦重测序及同域物种形成机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6].徐松鹤,尚占环.叁江源区“黑土滩”次生植被形成的叁阶段物种生态位与毒杂草繁殖特征[J].草地学报.2019

[7].张锐鑫,周慧婷.神奇海水稻让湿地又“美”又“富”[N].洛阳日报.2019

[8].何俊,张琳娜,王红,孟静.乌头多倍体复合群的物种形成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9].林汉扬,李建华,Pamela,Soltis,傅承新,赵云鹏.新近纪后期快速物种形成后的渐渗杂交导致紫茎属系统发育冲突(英文)[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10].邱礼伟,朱立伟.物种形成[J].中学生物教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氧化酯化反应可能的反应路径Fig.5-8P...添加不同醇类制备的介孔SiO2材料的X...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流程图化学能驱动假轮烷的穿梭一脱梭运动"以双嵌段共聚多肤为模板仿生合成的二...一15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非变性条件下人...

标签:;  ;  ;  ;  ;  ;  ;  

物种形成论文_苏海胜,冯慧姝,赵庆庆,张霞光,钟锦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