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脑幕切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小脑幕脑膜瘤,小脑幕切迹,后颅窝
小脑幕切迹论文文献综述
杨庆哲,吴斌[1](2019)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手术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并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8年7月共14例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MRI(平扫+增强)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分析该型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最终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术后MRI显示SimpsonⅠ级切除12例,SimpsonⅡ级切除2例,术后14例患者症状均出现消失或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头晕、走路不稳,术后7 d逐渐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侧听力轻度下降,术后9 d恢复正常。经过3个月~3年随访,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采用颞下入路能快速断掉肿瘤基底,控制肿瘤出血,且肿瘤全切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21期)
郑江南[2](2018)在《早期小脑幕切迹疝的CT和MR诊断及临床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早期小脑幕切迹疝的CT和MR诊断标准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小脑幕切迹疝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在MSCT和MR上的影像表现、征象,统计检出率;并与有颅高压但无脑疝的对照组对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对比,中脑变形移位、病变侧颞叶移位≥4 mm、中线结构健侧移位≥15 mm、继发脑干出血、枕叶梗死及脑积水等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小脑幕切迹疝的CT和MR表现,41例有中脑旁池缩小变形或闭塞,中脑变形和偏移的49例,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5 mm的43例,CT和MR显示小脑幕切迹疝直接征象的分别为42、47例;影像确诊的47例患者经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MSCT和MR不仅能可靠诊断早期小脑幕切迹疝,更能引导临床尽早决策治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35期)
何祖江,唐军,姜云传,唐小标,韩利军[3](2018)在《小脑幕切迹区静脉的显微解剖及叁维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的分布走行,为临床、基础教学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明胶-氧化铅标识技术进行血管标识,通过CT扫描及电脑数码叁维成像技术对小脑幕切迹区深静脉进行测量与观察。结果: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为大脑深静脉系统(Galen静脉系),由Galen大静脉、小Galen静脉、基底静脉及其各自的属支组成。小脑幕切迹的后间隙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及属支。结论:临床上脑静脉瘤多发生于小脑幕切迹区,术前须了解大脑深静脉系与病灶的关系,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21期)
陈钦标,郭泳彤,胡智,赵义营,刘正豪[4](2018)在《颅骨骨膜减张修补硬脑膜在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与常规缝合硬脑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6年1月份~2017年6月份我院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预后,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分析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观察组,n=26)与常规缝合硬脑膜(对照组,n=241)两组患者GOS的差异。结果两组组患者GOS比较,U检验发现硬脑膜减张缝合组(观察组)的GOS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脑膜减张缝合组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常规缝合组,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8年03期)
何祖江,王湘军[5](2016)在《眶颧颞下入路小脑幕前切迹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眶颧颞下入路小脑幕前切迹解剖学。方法抽选使用福尔马林进行浸泡固定的10例头颅湿性标本,分为2组,分别实施传统颞下入路与眶颧颞下入路,对比2组标本的小脑幕前的暴露情况。结果以基底动脉分叉为视野顶点,眶颧颞下入路的视野增加(29.4±7.1)°,传统颞下入路(17.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神经—颈内动脉复合体为视野顶点,眶颧颞下入路的视野增加(20.4±3.4)°,传统颞下入路(1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大脑后动脉视野顶点状态下,传统颞下入路分别为(9.0±3.2)°,眶颧颞下入路分别为(16.5±4.1)°,眶颧颞下入路的视野增加显着高于传统颞下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颧颞下入路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能够明显增加视野,减轻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手术的进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6年21期)
叶金海,魏林平,欧兰珍,李根英,李成龙[6](2016)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龙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4例,A组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术治疗,B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脑疝复位术治疗,C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A、B、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1.76%、79.41%、88.23%,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脑后动脉梗死和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更适合选择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王世伟,李锋,黄定波[7](2016)在《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中复位治疗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共69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去骨板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术中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5 d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评价预后良好率为7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P<0.05)。结论术中复位治疗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且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6年10期)
王毅[8](2015)在《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术后2 d环池改善、术后15 d GCS评分、术后6月ADL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良好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重残率、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脑切口疝、脑膜下积液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着,能够明显改善脑功能,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5年31期)
孙红星,张国来[9](2015)在《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10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对比2组预后效果及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预后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颅内压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脑外伤患者应用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颅内压显着降低,减压效果显着,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李廷容[10](2014)在《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以及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良好率、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小脑幕切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早期小脑幕切迹疝的CT和MR诊断标准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小脑幕切迹疝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在MSCT和MR上的影像表现、征象,统计检出率;并与有颅高压但无脑疝的对照组对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对比,中脑变形移位、病变侧颞叶移位≥4 mm、中线结构健侧移位≥15 mm、继发脑干出血、枕叶梗死及脑积水等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小脑幕切迹疝的CT和MR表现,41例有中脑旁池缩小变形或闭塞,中脑变形和偏移的49例,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5 mm的43例,CT和MR显示小脑幕切迹疝直接征象的分别为42、47例;影像确诊的47例患者经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MSCT和MR不仅能可靠诊断早期小脑幕切迹疝,更能引导临床尽早决策治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脑幕切迹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哲,吴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手术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9
[2].郑江南.早期小脑幕切迹疝的CT和MR诊断及临床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8
[3].何祖江,唐军,姜云传,唐小标,韩利军.小脑幕切迹区静脉的显微解剖及叁维可视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
[4].陈钦标,郭泳彤,胡智,赵义营,刘正豪.颅骨骨膜减张修补硬脑膜在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的应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8
[5].何祖江,王湘军.眶颧颞下入路小脑幕前切迹解剖学研究[J].当代医学.2016
[6].叶金海,魏林平,欧兰珍,李根英,李成龙.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6
[7].王世伟,李锋,黄定波.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
[8].王毅.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
[9].孙红星,张国来.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
[10].李廷容.重型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临床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