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维生素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维生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羟基,肝脏,塔里木。
维生素受体论文文献综述
马宗军,王浩,于辛酉,马荣,丁小力[1](2019)在《宁夏回、汉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宁夏地区回、汉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ve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从2015年至2018年筛选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收集119例汉族和111例回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的血液样本并进行VDR基因型的分型检测,探讨宁夏回、汉VDR基因多态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11例患者的VDR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汉族和回族的女性骨质疏松症的bb型占89.20%,68.21%。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79%和27.16%,BB基因型频率为0.00%和3.80%。宁夏回、汉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VDR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宁夏回、汉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VDR基因多态性存在民族差异性,这种民族差异性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帕力达·阿不力孜,卡比努尔·克依木,祖力菲亚·阿吉木,周晓辉[2](2019)在《新疆汉族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清25(OH)D水平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新疆汉族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I、Bsm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的关联。方法在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对新疆维、汉两民族老年人进行了MCI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和统计手册第四修订版(DSM-Ⅳ)的MCI诊断标准,共入选汉族MCI组100例(女57例,男43例),平均年龄(77.22±6.59)岁;选取对照组145例(女70例,男75例),平均年龄(76.72±5.71)岁,应用SNaPshot方法检测VDR基因ApaI、BsmI位点基因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25(OH)D的浓度。结果 VDR基因ApaI位点、BsmI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MCI组及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pa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病风险分析后得出:等位基因A增加MCI的患病风险,AA基因型增加MCI患病风险,对Bsm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病风险分析得出:T等位基因增加MCI患病风险,CT基因型增加MCI患病风险;MCI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MCI组中,VDR基因ApaI、BsmI位点不同基因型比较血清25(OH)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①VDR基因ApaI、BsmI两个位点多态性与汉族老年MCI发病相关。②血清25(OH)D水平的下降可能影响MCI的发生发展。③未发现MCI患者中VDR基因ApaI、BsmI两个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有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张正秀,何洪斌,张颖娟[3](2019)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规律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80例,同期收集来我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提取研究对象外周血DNA进行扩增和特异性酶切鉴定维生素D受体基因rs1544410(BsmI)位点的多态性,包括野生型GG(bb)和突变型GA(Bb)、AA(BB)3种。分析比较BsmI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和正常志愿者中的分布差异,进一步分析BsmI位点与终末期肾病患者相关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分析BsmI位点与终末期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终末期肾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BsmI位点野生型(bb)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突变型(Bb和BB)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优势比为1.378(P=0.004)。BsmI位点的等位基因碱基频率发现终末期肾病患者A碱基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优势比1.368(P=0.01)。终末期肾病患者BsmI位点基因型和临床特征比较,发现不同基因型患者无年龄、男女性别比、BMI、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叁酯、尿素氮、血肌酐、血钙、血磷、血清白蛋白、血清维生素D水平等相关指标差异。bb组治疗1年后生存率明显高于Bb组和BB组(P=0.003 6)。K-M生存分析表明bb组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Bb组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BB组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P=0.000 2)。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较高的BsmI位点突变率(GA、AA型),即碱基G突变为A的发生率较高,且发生突变患者生存时间显着缩短。(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谭琼,田鹏,尚彪[4](2019)在《维生素D联合西咪替丁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细胞亚群、NK细胞的调节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D联合西咪替丁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接受西咪替丁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维生素D联合西咪替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蛋白表达率、T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蛋白表达率均显着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且观察组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蛋白表达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3+、CD4+和NK细胞百分率均显着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而CD8+百分率均显着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且观察组患儿CD3+、CD4+和NK细胞百分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 <0.05),而CD8+百分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皮疹、腹痛和关节痛消失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维生素D联合西咪替丁可提高过敏性紫癜患儿单核细胞TLR2蛋白表达率,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上调NK细胞表达,且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11期)
杨伟杰,赵伟鑫,刘永亮,魏攀鹏,侯文博[5](2019)在《维生素D受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介导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发挥生物效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维生素D的生物学功能都是通过VDR介导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来完成的.研究表明,VDR在肿瘤的预防、骨代谢、糖尿病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就近年来关于VDR的生物学作用及参与脂类调节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塔依尔江·麦麦提,苏比奴尔·艾力,布威海丽且姆·阿巴拜科日,佐日古丽·伊斯马伊力,阿迪力·艾合麦提[6](2019)在《塔里木马鹿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结构和功能的预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的结构和相关功能,本研究从前期研究获得的塔里木马鹿和天山马鹿(C. e. songaricus)皮肤组织转录组测序结果中,获得上调表达的塔里木马鹿VDR基因的序列,对塔里木马鹿VDR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VDR基因在转录组测序的结果与q PCR的结果中表达趋势一致,均为上调。基于VDR基因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塔里木马鹿与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GenBank登录号XM_020889235.1)的遗传距离较近,同源性最高;与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GenBank登录号NM_017058.1)的遗传距离较远,同源性最低。系统进化树也证实了这个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VDR蛋白由20种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32.92 ku,理论等电点为5.73,不稳定系数为33.56,总平均亲水性为﹣0.298,脂溶系数94.95,无跨膜区,无信号肽,无O-糖基化位点,有1个N-糖基化位点,有15个磷酸化位点,最有可能位于内质网膜中,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有3个低复杂度区域,无保守结构区域。(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吴逸海,陈群霞,陈夏容,林丽玲,曾秀玉[7](2019)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甲基化对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甲基化对泌尿外科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影响,为泌尿道医院感染的防控提出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患者4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泌尿道医院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186例和未感染组268例。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法检测外周血VDR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泌尿道插管等情况,归纳泌尿外科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VDR基因甲基化对泌尿道感染的影响。结果感染组患者共检出菌株1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9株占73.91%,革兰阳性菌33株占20.50%,真菌9株占5.59%,以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不同检出菌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的Tm值高于革兰阳性菌和真菌(P<0.05),而革兰阳性菌的Tm值与真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感染组的Tm值为(70.20±0.20)℃低于对照组(P<0.001),感染组VDR基因甲基化程度低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经调整人口学因素后,住院天数、泌尿道插管、联用抗菌药物是泌尿外科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VDR基因甲基化水平是泌尿道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 VDR基因甲基化水平较高是泌尿道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VDR基因甲基化在医院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刘智勇,朱泽民[8](2019)在《肝脏巨噬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的激活可以阻止小鼠肝脏内质网的应激》一文中研究指出【据《Hepatology》2019年8月报道】题:肝脏巨噬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的激活可以阻止小鼠肝脏内质网的应激(作者Zhou Y等)不论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引发的肝内质网(ER)应激,都可以通过展开的蛋白质反应(UPR)来消退。持续的UPR活化导致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并导致肝病进展。肝组织巨噬细胞是协调肝脏炎症的关键因素,ER应激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活化。然而,在肝脏应激反应期间如何调节ER应激和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朱莉,李建华,马晓波[9](2019)在《25羟基维生素D浓度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5羟基维生素D浓度(25-(OH)-VD)及其受体基因(VDR)多态性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哮喘患儿97例(观察组),其中轻度哮喘25例,中度哮喘40例,重度哮喘32例,同时选取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25-(OH)-VD水平,同时检测观察组患儿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水平;采用PCR扩增结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VDR基因rs2228570、rs1544410和rs2282679位点多态性。结果观察组25-(OH)-VD为(17.64±6.22)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患儿25-(OH)-VD、FEV1和FVC分别为(15.64±4.80)ng/ml、(56.22±8.40)%和(64.58±7.22)%,明显低于中度和轻度患儿(P<0.05);25-(OH)-VD与FEV1、FVC呈正相关(r=0.403和0.32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SNP位点rs2228570和rs228267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NP位点rs1544410基因型GA和等位基因A频率分布为10.31%和5.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哮喘患儿血清25-(OH)-VD水平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VDR基因rs1544410多态性与儿童哮喘可能有关。(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琰,王晓彩[10](2019)在《某地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维生素D的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和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孕妇各120例,采用了PCR-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比较各组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及不同基因型间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位点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差异,妊娠期糖尿病组中CC基因型表达较高,而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差异。结论辽沈地区汉族女性人群中VDR基因ApaⅠ位点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存在相关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该病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6期)
维生素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新疆汉族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I、Bsm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的关联。方法在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对新疆维、汉两民族老年人进行了MCI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和统计手册第四修订版(DSM-Ⅳ)的MCI诊断标准,共入选汉族MCI组100例(女57例,男43例),平均年龄(77.22±6.59)岁;选取对照组145例(女70例,男75例),平均年龄(76.72±5.71)岁,应用SNaPshot方法检测VDR基因ApaI、BsmI位点基因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25(OH)D的浓度。结果 VDR基因ApaI位点、BsmI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MCI组及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pa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病风险分析后得出:等位基因A增加MCI的患病风险,AA基因型增加MCI患病风险,对Bsm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病风险分析得出:T等位基因增加MCI患病风险,CT基因型增加MCI患病风险;MCI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MCI组中,VDR基因ApaI、BsmI位点不同基因型比较血清25(OH)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①VDR基因ApaI、BsmI两个位点多态性与汉族老年MCI发病相关。②血清25(OH)D水平的下降可能影响MCI的发生发展。③未发现MCI患者中VDR基因ApaI、BsmI两个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有关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生素受体论文参考文献
[1].马宗军,王浩,于辛酉,马荣,丁小力.宁夏回、汉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
[2].帕力达·阿不力孜,卡比努尔·克依木,祖力菲亚·阿吉木,周晓辉.新疆汉族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清25(OH)D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3].张正秀,何洪斌,张颖娟.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预后的关系[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4].谭琼,田鹏,尚彪.维生素D联合西咪替丁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细胞亚群、NK细胞的调节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
[5].杨伟杰,赵伟鑫,刘永亮,魏攀鹏,侯文博.维生素D受体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塔依尔江·麦麦提,苏比奴尔·艾力,布威海丽且姆·阿巴拜科日,佐日古丽·伊斯马伊力,阿迪力·艾合麦提.塔里木马鹿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结构和功能的预测与分析[J].动物学杂志.2019
[7].吴逸海,陈群霞,陈夏容,林丽玲,曾秀玉.维生素D受体基因甲基化对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8].刘智勇,朱泽民.肝脏巨噬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的激活可以阻止小鼠肝脏内质网的应激[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9].朱莉,李建华,马晓波.25羟基维生素D浓度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
[10].张琰,王晓彩.某地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