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1]2004年在《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微观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浙江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实例,探讨了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系列微观战略问题。大学科技园作为企业孵化器的一种,其核心功能是孵化高科技企业。大学科技园要强化自身的孵化功能必须建立科学的运作模式。本文总结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叁阶段发展模式的设想。这一模式针对中国在内的市场不完善国家,认为园区与政府之间在不同时期应该建立不同程度的联系,以达到各项资源的最优配置。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孵化企业的必要支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浙江省大学科技园创业环境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虚拟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国外虚拟大学科技园的分析,指出虚拟科技园与实体科技园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本文还对虚拟科技园的内涵、虚拟科技园的组织与运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津[2]2012年在《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作为被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认定的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自2001年以来,北京大学积极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叁个平台、六项服务”为主线,不断完善平台建设与服务,聚集高端人才,致力于发展原创科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流的创业、创新、技术转移服务,助推企业做强做大。截至2012年,北大科技园已成功孵化企业240家以上,目前在孵的119家企业,都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锁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但是,从总体上看,北京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日前尚处于深化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够、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体制不顺、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本文首先梳理了大学科技园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总结出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背景以及运作机理。并通过对北京大学科技园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北京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发展存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大学科技园的定位和实际招商中出现的矛盾、大学科技园发展中自身资源不足问题、大学科技园急需提高各种“软”服务能力等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归纳出北京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以及近、远期发展目标。同时,给出具体战略要点和实施的基本步奏。最后,从服务平台建设、管理体制、中介体系、引进项目、融资渠道、人才培养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王南[3]2005年在《大学科技园分园微观选址策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大学科技园的不断发展,大学科技园分园的建设逐渐兴起,发展速度快、规模大、范围广,成为我国科技园建设和知识经济的一个新亮点,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本文基于对大学科技园分园的考察、研究和探索,针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分园微观选址策划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提炼出认识和解决分园微观选址问题的思路、理念和方式方法。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及其分园的发展背景,并整理和借鉴了国内外众多与高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随之以此为前提,梳理和归纳了大学科技园分园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探索和提炼了大学科技园分园建设的核心思想和理论,讨论和归纳了大学科技园分园的建设主体、发展目标及其本质,以及与本文核心问题密切相关的分园宏观选址要素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落到具体的分园微观选址策划问题上,依据以上的理论基础分析微观选址策划问题的产生、现状、意义、和本质,并以江西南昌叁所大学科技园分园微观选址策划的案例比较分析,作为以上论述的实证研究,并运用上述理论与方法对实际课题进行深入分析。由此,重点进行对分园微观选址操作层面上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研究与探索,归纳和提炼分园选址主客观因素,并将选址策划理念运用到对实际分园微观选址影响因素的评估中去,讨论了对分园选址方案具体调研和评估的方法,提出了提高我国大学科技园分园微观选址策划的科学性和整体质量的核心理论。另外还引用层次分析法(AHP法)针对实证研究做出由定性转向定量研究的示例,将数学模型和量化计算引入大学科技园分园微观选址策划之中。最后,总结了针对大学科技园微观选址策划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方法的讨论和研究,并将其扩展到面向建设优质大学科技园分园的更广泛、更高层次的范畴中去。
陈萍[4]2007年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高校凭借其知识创新与应用,服务社会以创造价值,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已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一支主力军。因此,如何扭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创新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其商品化、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高度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是,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70%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质量不高,效益不理想,大量的科研成果在论文发表、成果鉴定得奖之后便束之高阁,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难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存在着高校科技人员缺乏成果转化与科技竞争意识、高校科技成果先天不足、高校科技管理体制落后、融资渠道不畅、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功能不到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但究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原因则是高校与企业还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使得一边高校科研硕果累累,一边企业技术创新困难重重。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缺乏有效的保障、促进和激励政策体系,导致科技转化工作障碍重重。为此,本论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症结所在,试图探讨和寻求构建一套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体系。第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在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错位与校正的前提下,构建产学合作互动的技术创新系统以及高校、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第二,建立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以高效地进行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在联盟机制中创建诚信长效机制、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四大校企合作机制,推进和密切校企合作进程。第叁,构建科技中介全方位服务体系,架起高校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桥梁。第四,构建政策法规宏观保障体系,规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最后,对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现状进行案例剖析,根据体系建设思路提出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赵立龙[5]2004年在《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科技园演绎了高技术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成为20世纪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而且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因此,对科技园区的研究已日益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大课题,是一项极富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科技园的创新发展战略深入研究,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绪论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根据现实对大学科技园的要求,以及科技园的发展壮大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与探讨”是本文的理论铺垫,主要现有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加以梳理,并扼要的阐述了区域创新理论,为完善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体系和发展战略研究理论分析框架作理论上的准备。 第叁章“大学科技园创新体系”和第四章“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体系的知识转移和扩散”主要分析分析富有特色和典型意义的科技园区的创新模式,又探讨了成功科技园区创新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式和创新体系的知识转移机制问题,为培育和提高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五章“增强中国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措施”是第叁、第四章的继续与深入,主要是剖析现状,并着重从我国科技园区制度创新较为落后的实际出发,提出增强我国科技园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措施。 本文首次运用创新的前沿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大学科技园创新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这一理论分析框架,首次提出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于完善科技园的创新体系,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和政策建议。
段浪[6]2012年在《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目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因此,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深刻把握大学科技园的本质属性,铸造大学科技园的持续竞争能力,是大学科技园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将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入到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中,以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对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形成机制与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并系统梳理了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基于文献研究,对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与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价值实现模型并分析了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作用。第叁部分是基于功能价值实现模型,建立了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法优化了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第四部分通过比较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其它几所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得分,探讨了培育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而明确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邵福双[7]2005年在《清华科技园分园区建设前期策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在国家的推动下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而且建设成效也相当显着。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出现了在大学科技园的主园区以外,建设大学科技园分园的现象,且分园的建设也已经初具规模。本文对分园的建设进行了研究。文中首先是对分园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宏观角度研究了分园建设的相关理论,指出分园在地方及大学科技园中的定位;从中观角度分析归纳了分园的类型、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及规模;从微观角度结合两个具体项目的实例,探讨了分园的规模及建设。最后在全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分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建议。本文分为叁大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中国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引出大学科技园分园的概念,并分析了分园产生的原因,总结了清华科技园分园的建设历史。然后在研究指导分园建设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分园在地区和大学科技园主园区中的定位,并探讨了分园建设的作用。论文的第二部分结合具体项目的实例首先对分园进行分类,并探讨了分园应当具备的功能;在分析归纳已有的科技园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分园可选择的发展模式。同时,从分园的功能出发,探讨了分园的规模和功能布局,以及建设过程中如何控制园区的建设及发展。论文第叁部分运用了前面的研究结论,探讨分园的具体规划建设。最后,在分析我国大学科技园分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分园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分园未来发展的建议。本文研究的初衷,是尝试站在规划师的角度,从微观建设层面对中国大学科技园分园进行探讨,力图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者以及地方政府的管理者提供决策的参考。
段然[8]2007年在《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历史比较短,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管理模式的系统研究历史也比较短,只有20年左右,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很不成熟。在此之前,我国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研究,沿革于企业孵化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角度进行讨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具有局限性,没能从更深层面上讨论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本文在借鉴前人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引入经济学模型研究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利用经济学模型探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属性,得出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具备公共性和私人性双重属性,在此基础上再与管理学理论相结合,利用管理学的“熵”模型结构,探讨不同属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典型管理模式。接下来,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探讨不同建园形式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属性及其管理模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着重分析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将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划分为宏观指导层、中观协调层和微观运行层,并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双重属性着重讨论了狭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微观管理层的几种管理模式:政府管理型、政府协调型和政府扶持型。最后提出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管理模式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研究置于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让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设置与经济规律挂钩。使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设置,对将来完善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张伟[9]2009年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行为与微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基础,从交易成本和知识耦合的角度给出了产学研合作的本质;结合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指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和关键所在,通过演化博弈模型和行动博弈分析,详细深入的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各方行为模式以及强调合作才是创新的关键;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产权和利益机制、协同机制;结合本人在南阳的工作经验,实证剖析了南阳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构成,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微观运行,进而对其进行绩效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尝试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贡献在于:(1)在方法上本研究结合演化博弈和行动博弈,从博弈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选择行为以及合作模式,更重要的,本研究给出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一个广义的演化博弈模型,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拓展;(2)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从交易成本和知识耦合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剖析,丰富了现阶段该研究的内容;(3)本研究论证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并指出产学研合作是区域创新的关键所在,且给出了产学研合作的产权和利益机制以及协同机制,这就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给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整体分析范式,并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结合指出了分析路径。(4)本研究结合南阳的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剖析了南阳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构成,说明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相对于大多数的描述性的研究,本研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实证研究。
朱俊昌[10]2012年在《大学科技园软实力体系的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科技园是一类特殊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主要依托于一所或多所研究型大学而建立,它聚集了大学丰富的知识、人才、信息和科研成果等资源。大学科技园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自从1989年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成立至今,人们对硬实力的发展给予很高的关注,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软实力尚未获得充分的重视,软实力的发展显得乏力与不足,软实力的发展滞后于硬实力。要提升大学科技园的整体实力,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同时兼顾硬件设施和软实力的建设。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科技园的概念、功能、运行机制等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对软实力的研究相对欠缺。为此,本文从两个视角即宏观层和微观层对大学科技园软实力进行探析,运用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问卷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对大学科技园软实力体系进行分析与构建。①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说明,叙述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概念和功能,以及对软实力的概念、特点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相关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科技园软实力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分析了大学科技园软实力建设的相关理论,其中包括叁元理论、增长极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苗床理论。②构建了大学科技园软实力体系的宏观层。1)宏观层由4个层次,8个主体构成,主体有:国务院、科技部、教育部、火炬中心、科技发展中心等。2)对各主体进行了分析说明,并提出了大学科技园软实力体系宏观层的建设策略。a.建立健全大学科技园的相关法律法规。b.制定科学的软实力发展战略。c.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对软实力的认识。d.应强化对大学科技园软实力的考核。e.多方合作、共同建设。③构建了大学科技园软实力体系的微观层。1)微观层由8个维度,29个指标构成。2)通过对微观层的定量分析显示:发展战略、发展愿景、领导团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服务文化、品牌文化等是大学科技园软实力的重要元素。3)基于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大学科技园软实力体系微观层的建设策略。a.应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b.加强大学科技园文化和人力资源的建设。c.完善融资体系和管理制度。d.大学科技园软实力的诸要素应协调一致。④在基于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对重庆大学科技园软实力的建设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重庆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概况、办园特色进行了介绍。其次分析了重庆大学科技园软实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软实力建设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微观战略研究[D]. 张鹏. 浙江工业大学. 2004
[2]. 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D]. 马津.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3]. 大学科技园分园微观选址策划研究[D]. 王南. 清华大学. 2005
[4].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 陈萍.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5].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D]. 赵立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04
[6]. 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研究[D]. 段浪. 中南大学. 2012
[7]. 清华科技园分园区建设前期策划研究[D]. 邵福双. 清华大学. 2005
[8]. 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D]. 段然. 重庆大学. 2007
[9]. 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行为与微观机制研究[D]. 张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10]. 大学科技园软实力体系的建设研究[D]. 朱俊昌. 重庆大学. 2012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大学论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合作模式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