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的南京城

600年前的南京城

一、六百年前的南京城(论文文献综述)

王婕妤[1](2021)在《金陵古迹守护者跨越八十年的对话》文中提出“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八十年前,历史学家朱偰在南京着成“金陵考古三种”,至今仍被奉为游历南京的“访古指南”。八十年后,南京多位历史古迹爱好者、文物保护人按图索骥,历时8年沿

丁琼雅[2](2020)在《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有声作品的传播与创作实践 ——以我的毕业作品《如果非遗会说话》为例》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在历史的奔流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媒体的产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种各样的新文化的诞生中慢慢地走向消亡。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但面临的危机仍无法解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需要永久性的,持续性的进行保护和传承传播。随着“后申遗时代”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更成为了大众媒介关注的焦点。探究寻找能保护和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形式也成为了当下的新任务。有声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多样性是其主要特性。这种方式可以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命,给受众呈现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有声作品既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也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的双重任务。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声作品创作和传播的角度,通过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有声作品的特性,提出多元化的创作方式和多平台传播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属于文章正文,第一章提出非遗有声作品概念的界定,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第二章探究非遗有声作品传播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传播主体和转播平台的探索分析,总结我们应如何解决面临的传播困境;第三章讲述笔者毕业设计《如果非遗会说话》系列节目,从作品背景、定位等方面分析创作作品的意义,具体以作品结构、内容、受众、主播等方面分析创作过程以及传播渠道。第四章对于非遗有声作品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预测了非遗有声作品的创作趋势及针对我们应如何更好将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播提出建议。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对整篇文章进行梳理,总结论文的研究结论;提出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继续挖掘非遗有声作品的研究价值。最后,对非遗有声作品的未来发展提出可行建议。

徐凡[3](2020)在《明中都遗址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文中研究表明明中都是明朝早期营建的第一个都城,是后来改建南京、营建北京的模式样板。在中国古代都城选址、设计思想、规划布局、宫室制度、建筑工艺、石雕艺术等方面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明中都后来虽然未能作为京师启用,现仅存遗址,但明中都是在原野上兴建起来的,并非由旧城改建,所以地层不乱;明中都地面建筑虽已遭严重破坏,但地基尚存,基址尤在;罢建中都以后,未曾改建,现在仅云霁街上有些平房民舍,所以明中都遗址是一座完整的都城遗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首先对明中都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然后对明中都的保存现状进行调查,提出现状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明中都遗址的更好保护提出一些建议。最后着重分析明中都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认为明中都遗址的文化价值完全符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这种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希望本文的调查研究能对明中都遗址的申遗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丁轶彦[4](2020)在《一条河与一座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小,爷爷对我说,十里秦淮碧波荡漾,有鱼虾游弋,可洗衣做饭……"参与南京一中110周年校庆朗诵的我,诵读"秦淮"二字时,内心暖流涌动。我出生在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城。十六年的人生经历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深深的感情。儿时的我因父亲是从事历史工作的缘故,时常跟着父亲探寻于城南街巷,游走于老宅深院,聆听于文博场馆,这使我对这座城的历史苍桑、人文情怀有着

祝勇[5](2019)在《故宫六百年》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王者之城一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中国历史悠长,经历过无数次王朝鼎革,也就有了无数座过去的宫殿,因此"故宫"这个词,不是今天才有。《汉书》里写:"公卿白议封禅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1"故宫"这个概念,至少在汉代就有了。"故宫"的意象,也在唐诗宋词里出出入入,像唐代刘禹锡曾在《踏歌词》里写:"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

吉祥[6](2019)在《南直隶视角:明文化的起源及其区域遗产》文中认为明初的南直隶地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发祥地、建都地,这些要素构成了明文化发源的地域图景。同时明初该地区的大移民,也形成了特定的移民文化。特别是向西南云贵地区的军屯等移民,至今完好地保存了明初南京文化的风貌。凤阳、南京和云贵形成了明文化走廊,这些明文化遗产对后世乃至当今区域文化发展具有持续的影响。

臧卓美[7](2018)在《做有温度、有关照的城市文化空间——关于地方博物馆的发展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博物馆已经是现代博物馆群体中的主流,具有强烈的区域文化特性。区域文化,是人们在此区域扎根,固定生活以后逐渐在此地滋生出自己特有的枢域。这就决定了地方博物馆的工作重点是守望城市历史,通过博物馆业务工作,将城市精神和区域文化的价值观,以博物馆的藏品、展览、教育活动和文化活动等业务形态予以表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关注观众的情感需求,体会观众的精神感受,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观众、城市文化和博物馆在文化供与给之间的对话性。

王新宇[8](2018)在《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的南京是全国最重要的丝织品生产区之一,产品衣被天下。织染业是南京明清手工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丝绸织造到练染加工,从生产工艺到生产关系,无论是官营织作还是民间生产,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商品贸易,都达到了中国帝制时代的最高峰。与之密切相关的南京织染类作坊建筑担负着百姓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衣”之重要功能,也延续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发展脉络,成为南京云锦织造业、印染业等作坊产业兴衰的缩影,成为南京人日常生活、共同城市记忆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明、清两个时期为时间节点,以明清时期南京地区织染类作坊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南京明清手工业史与建设史研究的既有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研究以及具体实地调研等手段,从建筑的功能布局、形制特征等不同角度论述明清时期织染类作坊建筑的发展特征。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总体阐述论文以繁荣的南京明清织染业为选题背景,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为研究内容,以期达到填补织染类作坊建筑研究缺失的研究目的,总结相关概念及现有研究成果,确定研究框架与方法;第二章是对南京明清手工业作坊建筑的发展背景、织染作坊区的规模分布及其与城市的关系进行研究,明确织染类作坊建筑在城市生活区域中的比重与地位;第三章对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职能及其影响下的选址分布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第四章研究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空间类型特征,对其平面、立面、剖面构成特征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工艺技术进行研究总结。第六章为论文成果与展望。总而言之,本文从城市的角度探讨南京明清织染业作坊建筑分布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功能的关系,并从作坊建筑的功能类型及其与空间的关系出发,揭示这一特殊建筑类型的形态特征。以研究成果服务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为目标,为传统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如何保护更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为作坊类建筑修缮保护提供相关的借鉴与依据。

李昌礼,颜建华[9](2015)在《诗词创作与文化叙述——屯堡文化的文学性观察》文中指出屯堡古典诗词的创作既是弘扬区域文化重要手段,又是屯堡人缅怀历史、追忆亲情,培养情感的有效诉求。屯堡古典诗词的创作,以文学为手段将屯堡文化血脉相连的历史传承、情愫追述、民俗展示以及社会变迁做出了历时场景的文化叙述。

宋羽,秦然[10](2015)在《宦海·商海——越城内外的舍与得》文中认为巍峨的城池宽敞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楼宇以及一个名叫沈万三的商人那一年,大明王朝统治下的南京城正悄然显示出一种繁华将至的预兆,因为那巍峨的城池、那宽敞的道路、那鳞次栉比的楼宇,以及一个名叫沈万三的商人。然而没有人预料到,这个参与缔造了大明国都建设的富商却在城市经营走向巅峰的时刻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最低谷。命运,仿佛与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僵硬地跪在地上,高举着的双手托着一纸圣谕,无奈与悲凉的眼泪不可抑制地流了出来。一身布衣,年迈的沈万三在家小的扶持下一路蹒跚出了聚宝门。

二、六百年前的南京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百年前的南京城(论文提纲范文)

(1)金陵古迹守护者跨越八十年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追寻足迹
八十年前文保人留下的影像为当代后辈指路
考证对比
六百年前都城营造时已实践旧城保护理念
民间力量
以民间记录为路引寻访古迹推动保护利用

(2)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有声作品的传播与创作实践 ——以我的毕业作品《如果非遗会说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个案分析法
        (三)文本分析法
第一章 非遗有声作品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有声作品概念界定
        (二)非遗有声作品界定
    二、非遗有声作品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一)记录型非遗有声作品
        (二)叙事型非遗有声作品
        (三)表演型非遗有声作品
第二章 非遗有声作品的传播现状探析
    一、非遗有声作品的传播途径
        (一)传播平台现状分析
        (二)传播主体现状分析
    二、非遗有声作品传播困境分析
        (一)传播主群体匮乏,影响范围有限
        (二)传播作品结构形式单一
        (三)传播作品内容较乏味
第三章 非遗有声作品《如果非遗会说话》系列节目创作实践
    一、作品背景分析及定位
        (一)作品背景分析
        (二)作品定位
    二、节目主播的创作方式与技巧
        (一)创作题材新颖,突显创新性
        (二)创作内容多元,注重原创性
        (三)创作模式多样,增加趣味性
        (四)主播的语言运用
        (五)作品视角满足受众需求
    三、作品传播平台
        (一)传统媒介
        (二)新媒体媒介
第四章 非遗有声作品未来发展思考
    一、丰富作品种类,弘扬传统文化
    二、融合新文化元素,吸引受众
    三、拓宽传播渠道,重视宣传推广
    四、以继承为前提加大内容创新力度
    五、以真实性为基础增强艺术元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3)明中都遗址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中都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明中都的选址
    第二节 明中都的营建
    第三节 明中都的布局
    第四节 明中都的罢建及其影响
第二章 明中都遗址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明中都遗址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明中都遗址保护中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明中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明中都遗址的保护
    第二节 明中都遗址的申遗
    第三节 关于明中都遗址保护、传承、利用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条河与一座城(论文提纲范文)

这是一条怎样的河
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我与这条河、这座城
    开蒙仪式
    青春仪式
    尾声
附录

(5)故宫六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王者之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章天地之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三章午门以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四章太和千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五章文华风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六章内阁长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七章乾清疑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八章后宫芳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九章一座书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章天府永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一章养心垂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二章寻延书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第十三章宁寿孤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四章永别神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6)南直隶视角:明文化的起源及其区域遗产(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直隶的设立及其后续区域地缘意义
二、肇兴之地:凤阳府与帝乡文化的确立
三、明中都的设立: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集大成者
四、南直隶大移民:区域文化传播及其后续效应
五、结语

(7)做有温度、有关照的城市文化空间——关于地方博物馆的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使人昭昭:做城市历史的文化阐释者
二、基本陈列的文化解读
    1. 做有生活感、更人性化的特展
    2. 举办与现实生活更有关联的临时展览
三、博物馆与遗产地周边学校的教育契合
四、拆解与重构——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化与运用
五、结语

(8)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理论成果与案例综述
        1.4.1 南京明清织染业的研究现状
        1.4.2 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研究现状
        1.4.3 明清典型手工业作坊建筑案例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发展及其与城市的关系
    2.1 南京明清手工业作坊建筑的发展背景
        2.1.1 南京明清手工业发展概况
        2.1.2 南京明清手工业作坊建筑的特点及类型
    2.2 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发展及现状
        2.2.1 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发展
        2.2.2 南京现存织染类作坊建筑分布现状
    2.3 与城市的关系
        2.3.1 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
        2.3.2 与商市的关系
        2.3.3 与会馆的关系
        2.3.4 与城市水陆交通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职能及其影响下的选址分布
    3.1 练染类作坊
        3.1.1 发展概况
        3.1.2 染坊职能及练染工序
        3.1.3 选址及分布
    3.2 纺织类作坊
        3.2.1 发展概况
        3.2.2 织坊职能及纺织工序
        3.2.3 选址及分布
    3.3 踹布类作坊
        3.3.1 发展概况
        3.3.2 踹坊职能及踹布工序
        3.3.3 选址及分布
    3.4 帐房类作坊
        3.4.1 发展概况
        3.4.2 帐房职能及管理分工
        3.4.3 选址及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空间类型特征
    4.1 平面形态特征
        4.1.1 总平面布局形态
        4.1.2 平面功能配置
        4.1.3 平面流线组织
    4.2 剖面形态特征
        4.2.1 大木构架类型
        4.2.2 大木构成分析
    4.3 立面形态特征
        4.3.1 临街正立面形态
        4.3.2 山墙侧立面形态
        4.3.3 院落界面形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工艺及技术特征
    5.1 工艺源流及类别
    5.2 围护结构做法
        5.2.1 屋面出檐及做法
        5.2.2 外墙体构造形式
        5.2.3 细部做法与装饰工艺
    5.3 大木构件做法
        5.3.1 柱、梁
        5.3.2 楼板
        5.3.3 檩、椽
        5.3.4 轩
    5.4 地面做法
        5.4.1 铺地
        5.4.2 柱础
    5.5 砖、石、木雕刻
        5.5.1 砖雕与石雕
        5.5.2 木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各时期对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记载
附录二 :门西地区主要街巷调查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诗词创作与文化叙述——屯堡文化的文学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四、六百年前的南京城(论文参考文献)

  • [1]金陵古迹守护者跨越八十年的对话[N]. 王婕妤. 南京日报, 2021
  • [2]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有声作品的传播与创作实践 ——以我的毕业作品《如果非遗会说话》为例[D]. 丁琼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3]明中都遗址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D]. 徐凡.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一条河与一座城[J]. 丁轶彦. 长江丛刊, 2020(01)
  • [5]故宫六百年[J]. 祝勇. 当代, 2019(06)
  • [6]南直隶视角:明文化的起源及其区域遗产[J]. 吉祥. 档案与建设, 2019(02)
  • [7]做有温度、有关照的城市文化空间——关于地方博物馆的发展路径[A]. 臧卓美. 传承与创新——地方性博物馆变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8]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研究[D]. 王新宇. 南京工业大学, 2018(01)
  • [9]诗词创作与文化叙述——屯堡文化的文学性观察[J]. 李昌礼,颜建华. 安顺学院学报, 2015(06)
  • [10]宦海·商海——越城内外的舍与得[J]. 宋羽,秦然. 明日风尚, 2015(19)

标签:;  ;  ;  ;  ;  

600年前的南京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