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基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东南部2012—2017年的GPS观测数据,利用包含年周期、半年周期、线性项和阶跃项的函数模型拟合GPS站坐标时间序列,得到ITRF2014下的速度场,并进一步转换到欧亚参考框架下得到相对欧亚板块的速度场。基于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解算应变率场,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研究了各GPS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_W9.0大地震的震后松弛响应特征和背景形变场特征。结果表明:①若不扣除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松弛效应,相对欧亚板块中国东北主体上表现为东南方向运动,在依兰—伊通断裂和嫩江断裂带之间,地壳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其他区域向东南方向运动,方向一致性较好,在敦化—密山断裂东侧速度大小明显增加。敦化—密山断裂和依兰—伊通断裂两侧拉张量分别为3.96±0.04 mm/a和0.71±0.05 mm/a,两条断裂的剪切运动不明显。总体上,面应变率显示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断裂南端、嫩江断裂带北端和俄罗斯远东东南部呈挤压状态。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侧以及俄罗斯远东东南部最大剪应变率相对较大。②各GPS测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_W9.0大地震震后松弛的响应整体上表现为东南向运动,松弛形变量随震中距增加而减小。松弛效应的面应变率总体上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敦化—密山断裂南端、嫩江断裂带北端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挤压特征,其他地区表现为拉张特征。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端存在一个明显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③扣除日本东北M_W9.0大地震引起的松弛变形后,总体上面应变率仍然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最大值仍然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南端、第二松花江断裂带以及俄罗斯远东和中国边界最南段。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端,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端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仍然存在,表明这些地区应变积累较快,并且一直在持续。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于吉鹏,孟国杰,苏小宁,Nikolay Shestakov,Mikhail Gerasimenko,Hiroaki Takahashi,Mako Ohzono,刘泰,李承涛
关键词: 应变率场,多尺度球面小波,日本东北大地震,震后粘弹性松弛,中国东北地区
来源: 地震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地震预测研究所),Far 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Far Eastern Branch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ute of Seismology and Volcanology,Hokkaido Universit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4024,41604007,41461164004),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5DFR21100),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IES010203),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研究专项(17-55-53110_a)
分类号: P315.2
页码: 11-27
总页数: 17
文件大小: 13157K
下载量: 148
相关论文文献
- [1].多应变参数维度的川滇应变率场构造及分析[J]. 测绘科学 2016(10)
- [2].欧拉参数的选择对小范围应变率场求解的影响[J]. 测绘通报 2015(07)
- [3].中国大陆地应变率场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的研究[J]. 中国地震 2015(04)
- [4].GPS应变率场解算方法的对比分析及其可靠性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5].GPS应变率场计算方法研究进展[J]. 地震 2019(02)
- [6].三维数值流形方法研究及其在地学中的初步应用[J]. 国际地震动态 2013(07)
- [7].用GPS资料分析青藏高原现今应变率场[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9)
- [8].GPS资料获取的四川地区应变率演化状态[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8(02)
- [9].基于应变率场的全球地震活动特征模拟探索[J]. 地震 2013(04)
- [10].中国大陆应力、应变率场方向特征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2(01)
- [11].1999年集集地震前后台湾地区地应变率场的分布及其动力学成因[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2)
- [12].2018年云南通海5.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水平形变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18(04)
- [13].用二维有限元方法研究青藏地块地壳水平运动[J]. 地震研究 2009(03)
- [14].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GPS应变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的关系[J]. 地震 2018(02)
- [15].江苏省近期形变特征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5)
- [16].青藏高原东北部现今地壳形变[J]. 国际地震动态 2015(09)
- [17].Kriging方法在GPS速度场网格化和应变率场计算中的适用性[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4(04)
- [18].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地壳变形特征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09)
- [19].利用空间大地测量资料研究临汾盆地及边界断裂形变场演化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03)
- [20].汶川地震前后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孕震特征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21].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地壳水平运动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3)
- [22].2011—2014年康定周边地形变场变化与芦山7.0级地震及康定两次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4)
- [23].鲁甸M_S6.5地震区域水平形变应变场演化特征[J]. 地震研究 2015(04)
- [24].华北地区最近几年水平形变场的含义与讨论[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25].3·11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地壳形变态势的影响[J]. 地震地质 2012(03)
- [26].汶川震后龙门山周边活动地块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05)
- [27].汶川Ms8.0地震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特征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04)
- [28].应用统计物理方法分析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J]. 地震地质 2013(01)
- [29].利用强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形变场模型[J]. 地震 2014(03)
- [30].蜂窝增强泡沫塑料的静动态力学性能[J]. 复合材料学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