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翻译论文_吴双

导读:本文包含了律诗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律诗,格律诗,诗歌,模糊,红楼梦,音韵,音律。

律诗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吴双[1](2019)在《李商隐的律诗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及其策略研究——以《锦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起于南朝,兴于唐宋,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其以在格律上要求严格而闻名,有句式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等区分于其他诗歌体裁的鲜明特点。[1]晚唐诗人李商隐,素有"七律圣手"之称,其所作的七言律诗,均为律诗中的精品。本文以其颇负盛名的七言律诗作品《锦瑟》及其叁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所选译文分别为:许渊冲("the sad zither"),刘若愚("the ornamented zither"),JohnA. Turner("jeweled zither")本文将从律诗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叁位译者翻译的方法和特点,深挖李商隐律诗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及其策略,希望可以给将来的李商隐律诗作品的翻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教育科研)》期刊2019年11期)

郭昊[2](2016)在《从审美的模糊性体验角度看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不管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在世界诗坛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对西方读者而言,为了更好的理解杜甫诗歌,往往需要将杜甫诗歌翻译成英文,对此,本文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出发,对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20期)

何慧珍[3](2012)在《从审美的模糊性体验角度看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价值不容小觑。尽管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致力于中国古诗的翻译,并翻译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鉴于其蕴藏着的丰富意义系统和强烈文化元素,中国古诗翻译问题仍然是一个相当值得探索的领域。审美体验研究已经成为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审美体验中的模糊性体验逐渐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古诗则是模糊性体验研究的极好范例。本文以审美体验中的模糊性体验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研究文本,对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进行研究。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对中国古诗翻译的欣赏不应该局限于“对”与“错”的判断。在本篇论文分析过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不同译者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用以探索审美的模糊性体验在杜甫七律诗歌英译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果。论文第一章旨在阐明审美体验的意义,及其与非审美体验的不同之处,并对各研究领域的相关观点和看法进行简要说明。第二章主要探讨审美体验中的模糊性体验,并对形成原文模糊性的原因分别进行简要阐释。第叁章以杜甫《秋兴八首》的英译译本为范例,详细说明审美的模糊性体验在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实践中产生的美学效果,并提出了与模糊性体验和中国古诗翻译相关的一些问题。论文最后部分对上述研究做了简要总结。(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2-06-10)

解琦[4](2010)在《从接受理论看《红楼梦》律诗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律诗更是享誉世界。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律诗的翻译一直是文化传播中的重中之重。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翻译家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将它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戴维·霍克思和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相继出现。然而,语言和文化的不同阻碍了翻译中这些诗词的美学效果的传达。很多翻译标准被用来评估这两个译本中律诗的翻译,但它们主要局限于是否忠实和对等方面,读者的参与很少被关注。接受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是蕴藏着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白点的图式结构,每个读者在阅读前都有自己的期待视域。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只有当一个文本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它才能被更好的接受。接受理论的出现使得读者的参与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为《红楼梦》律诗的翻译指明了方向。《红楼梦》律诗的独特的形式,韵律,丰富的意象和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使其译文在读者的接受方面充满挑战。本论文旨在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分析评估《红楼梦》律诗的两个英文版本。结合这两种译本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情况,对照霍克思和杨宪益夫妇的翻译活动,论述两者在关照和帮助译文读者建立期待视野方面所做的努力。最终得出结论:和杨氏夫妇的译本相比,霍克思的译本主要以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为主要出发点,多以译语文化为依归,尽量融合译文与读者的视域,因此在西方读者中更受欢迎。(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0-04-01)

张换成[5](2007)在《格律诗翻译中的等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在韵律,选词与修辞,意境叁个层面上分析和探讨格律诗翻译中的等值问题。作者提出论点并结合大量翻译实例予以论述。(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王军[6](2002)在《《红楼梦》之律诗翻译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着《红楼梦》自其18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就创造了一个奇迹。全书还未完成就被广为传阅并大受欢迎,更有众多名人为研究它而着书立说,并由此发展起来一门专门学科“红学”。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的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从19世纪30年代年始,中外译者就用包括英、法、德、日、俄等在内的多国语言以节译、缩译或全译的形式将其译出。《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这不仅由于它内容丰富,牵涉面广,其结构本身的“文备众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前朝发展起来的各种文体,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等等,应有尽有。仅以律诗而言,就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有咏怀的、咏物的、即事的、即景的、怀古的、打油的,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全书近200首韵文,律诗就占了一半。这些律诗不但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全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英文译本中,律诗都被略去了,翻译的难度固然是一个因素,译者对其在全书中重要性的忽视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不能不说是《红楼梦》译事上的一个遗憾。令人高兴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分别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中国学者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这两个全译本对律诗部分的处理可说是可圈可点。本文试图对霍克斯和杨夫妇在两个全译本中对律诗部分的处理作一个粗略的比较,拟从律诗的形、音、意叁方面来进行,重点放在两译者的不同之处。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引言部分扼要介绍《红楼梦》一书的基本情况及本论文的主题、结构。第一部分先介绍律诗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可能遇到的困难,再介绍其在《红楼梦》中的地位、作用及概况。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红楼梦》的翻译情况,重点放在对霍克斯和杨夫妇的两个全译本的介绍上。第叁部分从律诗的“形”方面对两译本中的处理作出比较,主要从视觉方面着手,考察诗行数及音节数的翻译情况。第四部分从律诗的“音”方面对两译本作出比较,从听觉方面入手,考察节奏及用韵在译文中的反映情况。第五部分从律诗的“意”方面对两译本作出比较,从感觉方面来考察意象及情感等在译文中的体现。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归纳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2-04-28)

左筱林[7](1998)在《格律诗音韵的翻译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译界对于诗歌翻译的“音美”与“义美”争论激烈。本文从翻译的目的入手,讨论了汉语格律诗英译时音韵的处理方法,简述了保留原诗音韵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2期)

黄杲[8](1996)在《格律诗翻译中的“接轨”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格律诗翻译中的“接轨”问题黄杲 Abstract:Thisarticleshowsthatinverse-translation.itisbothnecessaryandfeasibletomakethemetricalpatternsandrhym...(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谢健[9](1980)在《格律诗译法的探讨——从陈毅同志所作部分格律诗的翻译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格律诗产生于南北朝,到唐代盛行起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格律诗的优秀部分,而且对其有发展和创新。譬如他先后于一九叁六年冬和一九六○年十二月所作的《梅岭叁章》、《冬夜杂咏》等光辉诗篇,就有他的独到之处和独特风格。要把这些造诣很高的诗篇译成藏诗,介绍给广大的藏族读者,确不容易。现在就谈谈我对这些诗译法方面的浅见。(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期刊1980年01期)

律诗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不管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在世界诗坛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对西方读者而言,为了更好的理解杜甫诗歌,往往需要将杜甫诗歌翻译成英文,对此,本文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出发,对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律诗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吴双.李商隐的律诗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及其策略研究——以《锦瑟》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

[2].郭昊.从审美的模糊性体验角度看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J].校园英语.2016

[3].何慧珍.从审美的模糊性体验角度看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解琦.从接受理论看《红楼梦》律诗的翻译[D].四川外语学院.2010

[5].张换成.格律诗翻译中的等值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6].王军.《红楼梦》之律诗翻译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02

[7].左筱林.格律诗音韵的翻译处理[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8].黄杲.格律诗翻译中的“接轨”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

[9].谢健.格律诗译法的探讨——从陈毅同志所作部分格律诗的翻译谈起[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0

论文知识图

1-8严睿诗歌生成模型图

标签:;  ;  ;  ;  ;  ;  ;  

律诗翻译论文_吴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