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波频散层析成像论文_冯梅,安美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面波频散层析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层析,地幔,结构,波速,岩石圈,菲律宾,东亚。

面波频散层析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冯梅,安美建[1](2011)在《体波接收函数波形与面波频散曲线的叁维联合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面波频散和远震接收函数是岩石圈结构研究中较常用的方法。面波层析成像获得的叁维波速结构代表了一定精度范围内的平均波速结构,但难以实现对波速界面的可靠分辨。远震接收函数虽然对台站下方各深度绝对波速值不太敏感,但对波速界面(层间速度差)却非常敏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对台站下方(局部)地壳和地幔各界面的研究。显然,面波和接收函数研究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它们的联合反演可以弥补各自存在的缺点。本世纪初,国际上对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的一维联合反演进行了重点研究(Julia et al,(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7)

[2](2008)在《面波频散、波形及接收函数的叁维非线性联合层析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编号:40504011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起止时间: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冯梅,安美建联系方式:冯梅,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研究所,100081,电话:13683690618,电子信箱:mei.feng.cn@gmail.com本研究目的是在传统的面波频散层析成像和面波分块波形层析成像方法的基础上实现3种地震观测(面波频散、面波波形、接收函数)的联合(本文来源于《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期刊2008-01-05)

宣瑞卿[3](2005)在《中国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面波频散层析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了亚洲、部分欧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台网78个数字地震台,搜集了0°E-170°E,-20°S-66°N范围内近万个地震事件,并从中挑选出1982-2004年间的震级绝大部分都在5.0~7.0之间,震源深度小于100km的1000余个事件。经过筛选,共得到周期在8-400s之间10000余条质量较高的瑞利面波频散曲线和3280条勒夫面波频散曲线,进行面波频散层析成像,获得了该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并对成像结果进行了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改进了部分处理程序,使用软件接口技术编制了自动成图及频散数据读取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改进的处理方法,我们处理了叁万多条地震记录,获得了4260条瑞利波频散曲线和3280条勒夫波频散曲线。 层析成像结果表明: 1.大体以东经110°E为界,东西两部份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结构有着巨大的差异。此界线以西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东部则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的岩石圈拉张减薄区。 2.从85km至25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显示出一条宽约2500-4000km,长约8000km的巨型低速异常带。沿日本伊豆、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海沟出现高速异常带。 3.从勒夫波的成像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各主要构造单元的速度差异。中国大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现象明显。印度板块、塔里木盆地、东欧地块、西伯利亚地台、华北地块、扬子地台、东南沿海褶皱系均表现突出。在活动构造区域,横向不均匀表现非常明显,应用目前关于横向不均匀成因的观点解释成像结构比较成功。(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5-05-01)

瞿辰[4](2003)在《中国及相邻陆域海域分区高分辩率面波频散层析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了亚洲、部分欧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台网58个数字地震台,搜集了42°E-170°E,24°S-66°N范围内近万个地震事件,并从中挑选出1982-2001年间的震级绝大部分都在5.0~7.0之间,震源深度小于100km的704个事件。经过筛选,共得到周期在8—400s之间5007条质量较高的瑞利面波频散曲线。用面波频散进行反演,提高测定精度(大范围模型为2°×2°,精细模型按1°×1°),建立全国及七个分区(菲律宾海、日本海、华北、华南、西北、青藏、南海)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叁维S波速度图像。 高分辨率速度成像表明,从上地壳到7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均为高速分布,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极低速分布。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有一条十分清晰的速度分界线(与我国东部重力梯级带位置吻合)。自地中海经土耳其、伊朗、喜马拉雅山到缅甸、印尼群岛的特提斯汇聚碰撞带,显示为低速异常链。 从85km至25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显示出一条宽约2500-4000km,长约8000km的巨型低速异常带。沿日本伊豆、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海沟出现高速异常带。西部地区包括印度板块、哈萨克斯坦、青藏、塔里木及扬子地块为高速异常分布。深度300-400km的平面图上,速度差异幅度不大,塔里木至扬子地块仍然显示为高速分布。 大体以东经110°E为界,东西两部份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结构有着巨大的差异。此界线以西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东部则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的岩石圈拉张减薄区。西部地区岩石圈比东部大约厚100km。西部地区软流圈一般不发育,而东部地区软流圈比西部厚100-140km。西部地区岩石圈的S波速度比东部要高0.2-0.25km/s。在地幔压力条件下,东部岩石圈下部的温度比西部要高出300-400℃。 东亚的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汇聚,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引起高原隆起和地壳增厚,西部地区成为岩石圈汇聚区。中生代中晚期东亚大陆东缘岩石圈解体,软流圈物质上涌,岩石圈减薄张裂,形成巨型低速带,并演化为东亚裂谷系。(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3-06-01)

李平,许厚泽,朱介寿,曹家敏,熊熊[5](1998)在《地震面波频散的层析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群速度频散测定的多重滤波法,以及LSQR反演方法运用于网格频散反演和地球内部结构反演的地震面波频散的层析成像方法。给出了计算程序框图及数值模拟结果(本文来源于《东北地震研究》期刊1998年03期)

面波频散层析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项目编号:40504011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起止时间: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冯梅,安美建联系方式:冯梅,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研究所,100081,电话:13683690618,电子信箱:mei.feng.cn@gmail.com本研究目的是在传统的面波频散层析成像和面波分块波形层析成像方法的基础上实现3种地震观测(面波频散、面波波形、接收函数)的联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波频散层析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冯梅,安美建.体波接收函数波形与面波频散曲线的叁维联合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应用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1

[2]..面波频散、波形及接收函数的叁维非线性联合层析成像研究[C].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2008

[3].宣瑞卿.中国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面波频散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大学.2005

[4].瞿辰.中国及相邻陆域海域分区高分辩率面波频散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大学.2003

[5].李平,许厚泽,朱介寿,曹家敏,熊熊.地震面波频散的层析成像[J].东北地震研究.1998

论文知识图

雅鲁藏布江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构造分区略图相速度频散数数目统计图2双台路径的相速度测定实例(a)记录波...与HBYXI台站对之间的叁分量互相...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平面S波速度分布

标签:;  ;  ;  ;  ;  ;  ;  

面波频散层析成像论文_冯梅,安美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