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以东海域论文_王雨,林茂,杨清良,林更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台湾岛以东海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台湾岛,海域,黑潮,特征,厄尔尼诺,水文,冲绳。

台湾岛以东海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林茂,杨清良,林更铭[1](2012)在《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种群的组成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对1996年5月和1997年7月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51个采样站位的87份网采浮游植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束毛藻种群的物种构成和丰度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水动力条件、温盐、营养盐及其他元素对束毛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的束毛藻种群由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ytii)、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组成,前者分布最为普遍,检出率100%,丰度最大。1996年5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44.55×10~2 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1%,在吕宋海峡密集,总体呈观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态势。1997年7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152.72×10~2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9%,除吕宋海峡外,台湾东北部海域为次高值区,总体呈现西南高,中部和东部低的分布态势。较之邻近海区结果,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的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高于太平洋赤道热带海域、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东海产卵场,低于台湾海峡西侧20 m以浅和东海低氧区。在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的丰度分布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黑潮流向所决定,高温高盐的黑潮水系利于束毛藻的增殖,束毛藻的丰度分布与Fe、P等化学因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寻找证据。(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2年04期)

刘保华,郑彦鹏,吴金龙,韩国忠[2](2005)在《台湾岛以东海域海底地形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年5~6月在台湾岛以东海域调查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等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该海域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对海底地形的控制作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研究表明,琉球岛弧岛坡区和琉球海沟表现为典型的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控制下的构造地形;台湾岛东部岛坡等深线近南北向平行密集排列,地形坡度大,弧陆碰撞造就了该区独特的地形特征;花东盆地海底峡谷发育,其形成主要受基底起伏和走滑断裂的控制;加瓜海脊东西两侧水深和地形特征明显不同,但其基底可能属于花东盆地,加瓜海脊的东侧对应了两个不同性质板块的边界;西菲律宾海盆表现为北西向线状脊-槽相间排列,并遭受北东向转换断层的切割,根据海底地形、转换断层和磁异常条带的方向推测,研究区海底形成于距今60~45 Ma的西菲律宾海盆北东-南西向扩张期.(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5年05期)

郑彦鹏,刘保华,吴金龙,梁瑞才,刘晨光[3](2005)在《台湾岛以东海域加瓜楔形带对冲绳海槽南段的构造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际调查资料与历史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与解释, 对台湾岛以东海域加瓜楔形构造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构造属性和冲绳海槽南段弧后扩张的构造主应力方向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提出加瓜楔形构造带在构造上与加瓜海脊及其东、西两侧断陷盆地相对应; 并对西菲律宾海板块的运动方向和运移量进行了调整, 使构造带以东的西菲律宾海盆的北西向运动转为西侧的向北俯冲, 从而导致冲绳海槽构造主应力方向由NW-SE方向逐渐转成近南北向, 为冲绳海槽进入第二次拉张-扩张阶段提供了应力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5年01期)

钱鲁闽,林景宏,焦念志,陈瑞祥[4](2004)在《台湾岛以东海域若干浮游动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1 引言近年来,我国有不少海洋物理学家着文论述了强厄尔尼诺期间,台湾岛以东海域水文状况的变异.同时也有一些海洋生物研究者撰文阐述了台湾岛以东海域浮游生物的生态特征[1~6],但他们尚未涉及到浮游生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依据“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研究”计划(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4年04期)

隋波[5](2003)在《台湾岛以东海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是世界上碰撞造山作用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它位于吕宋岛弧、琉球岛弧、菲律宾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汇处,其形成演化历史与冲绳海槽和马尼拉海沟的形成演化历史密切相关,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构造环境使其成为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区位于台湾岛以东海域(21.5°N~24.5°N,122°E~126°E),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历史等原因,尚未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随着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完善,各个方面资料的不断获取,对于查明台湾岛以东海域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壳结构特征,进一步探讨该区深部地壳构造和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美国国家海洋地球物理数据中心提供的资料,阐述了台湾岛以东海域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构造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台湾岛以东海域的典型构造单元进行了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并初步探讨了台湾岛以东海域的形成演化历史。 研究表明: 1 台湾岛以东海域的重力、磁力和地震等地球物理场均反映出了该区构造活动的复杂性,同时也暗示了该区的深部构造受板块的俯冲和广泛发育的断层的控制。 2 加瓜海脊为断层作用下抬升的洋壳碎片,加瓜海脊及其东、西两侧断陷盆地和花东盆地的基底均是西菲律宾海板块西缘隆起的洋壳。导致加瓜海脊隆起的原因可能是在菲律宾板块向西北方向的运移过程中,受均衡补偿作用调整,在西菲律宾海盆和花东盆地之间发生了陷落。由于挤压作用,沿加瓜海脊之下的构造薄弱带发生了东侧洋壳的俯冲和西侧洋壳的相对抬升。 3 以加瓜海脊为界,东、西两侧的琉球海沟属于两种不同板块构造环境下的产物。虽然琉球海沟东、西两侧同样表现为持续向北的板块俯冲特征,但由于加瓜海脊向北俯冲作用造成的地形截断以及两侧洋壳板块构造属性的不同,造成了东、西两侧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地震地层结构 和物质组成均有所不同。 4台湾岛以东海域的形成演化历史经历了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期间菲律宾板 块的北西向俯冲,南海洋壳的东向俯冲,以及加瓜海脊构造单元的形成,进 而在晚中新世期间发生了吕宋岛弧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弧一陆碰撞以及上新世 到全新世期间菲律宾板块的北向俯冲、消亡,最终造成了今天的格局。(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3-06-01)

于洪华,袁耀初,苏纪兰,苗育田,沈雪龙[6](2000)在《1997年夏季台湾岛以东黑潮及其附近海域水文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7年7月“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第叁航次的水文资料,对台湾岛以东黑潮及其附近海域的水文结构和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结果为:(1)台湾岛以东海域冷水涌升和暖水下沉现象明显,温、盐、密度等值线呈波动状.(2)黑潮水的T-S曲线呈S型,自上而下有四种类型水,即高温次高盐的表层水、次表层的高盐水、中层低盐水、深层低温水.黑潮无分支,它在台湾岛东南海域由东南向西北偏北向流,到达台湾岛附近转向东北,位于123°E以西,沿着台湾岛东岸由南向北流.(3)黑潮东侧有一个暖的反气旋式环流系统W1,在σt=24.80 kg/m3等密度面上,W1有南北两个中心,在σt=27.20 kg/m3等密度面上,两个中心合一,呈椭圆形由北向南伸展,其内等值线封闭,其外开口向北.(4)在冲绳岛以南海域,有反气旋武暖涡环流系统W2,深层较上层W2范围大,中心东移.(5)在W1以东及W2以南海域为冷水区,主要气旋式冷涡为C1,这里冷水涌升明显,涌升最强的层次位于200-500 m层.(6)台湾岛以南巴士海峡附近,有一个低盐、高密度的冷水区.在S0断面上黑潮水与南海水相互交叉入侵,水团分布复杂.南海中层水和深层水可影响到台湾岛东南海域.(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期刊2000-08-01)

于洪华,袁耀初,苏纪兰,苗育田,沈雪龙[7](2000)在《1997年冬季台湾岛以东黑潮及其附近海域水文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7年12月“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第四航次的水文资料,对台湾岛以东黑潮和附近海域的水文结构和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结果为:(1)台湾岛以南巴士海峡附近,黑潮和南海水交叉入侵,并有气旋式环流的冷水区C1,它由西南向东北成舌形伸展,具有南海水性质的中层低盐水和深层低温水可影响到台湾岛东南海域.(2)台湾岛以东海域冷水涌升和暖水下沉现象明显,温、盐、密度等值线呈波动状.黑潮水的T-S曲线呈S型,自上而下有着四种类型水,即高温次高盐的表层水、次表层的高盐水、中层低盐水、深层低温水.黑潮不存在分支,位于气旋式环流C1以东.(3)黑潮以东有一个大范围的反气旋环流系统W,其中心随深度而变,在σt=27.20 kg/m3等密度面上,它有两个中心,一个位于黑潮东侧W1,另一个位于冲绳岛西南海域W2.(4)观测期间,西表岛附近海域上层为反气旋暖水区,而下层则为气旋冷水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期刊2000-08-01)

沈雪龙,袁耀初,于洪华[8](2000)在《台湾岛以东海域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中方于1995年10月至1997年12月,在台湾岛以东黑潮和副热带逆流区四个航次调查所获得的CTD资料,对调查海区温、盐度的逆转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结果有:(1)温度与盐度逆转层出现的频率及分布区域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逆转层出现频率较高,逆转现象的分布范围广,春季次之,冬、秋季则较小.(2)温度逆转层垂直分布深度约在100-800 m,其中具有较大厚度和强度的温度逆转层一般分布在400-800 m,而盐度逆转层一般则分布在100-600 m.温、盐度逆转层的上、下界分布趋势一致,厚度范围一般为2-7和2-6 m.(3)研究海区的温度逆转层主要出现在——1)冷水区(冷涡)的下界与暖水区(暖涡)的上界;2)冷、暖水团相互入侵的区域,或两种水系的锋区及附近,是冷水(或暖水)沿等σt面扩展的结果.(4)盐度逆转层主要发生在次表层高盐水的下界、中层低盐水的上界和高、低盐水混合交汇的区域.(5)研究海区各季都存在着气旋式和反气旋式环流,并伴有上升和下沉运动.海水的运动导致具有不同温、盐度特征的海水的混合交汇,促进了逆转层的出现和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期刊2000-08-01)

台湾岛以东海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00年5~6月在台湾岛以东海域调查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等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该海域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对海底地形的控制作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研究表明,琉球岛弧岛坡区和琉球海沟表现为典型的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控制下的构造地形;台湾岛东部岛坡等深线近南北向平行密集排列,地形坡度大,弧陆碰撞造就了该区独特的地形特征;花东盆地海底峡谷发育,其形成主要受基底起伏和走滑断裂的控制;加瓜海脊东西两侧水深和地形特征明显不同,但其基底可能属于花东盆地,加瓜海脊的东侧对应了两个不同性质板块的边界;西菲律宾海盆表现为北西向线状脊-槽相间排列,并遭受北东向转换断层的切割,根据海底地形、转换断层和磁异常条带的方向推测,研究区海底形成于距今60~45 Ma的西菲律宾海盆北东-南西向扩张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湾岛以东海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雨,林茂,杨清良,林更铭.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种群的组成与分布[J].海洋通报.2012

[2].刘保华,郑彦鹏,吴金龙,韩国忠.台湾岛以东海域海底地形特征及其构造控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

[3].郑彦鹏,刘保华,吴金龙,梁瑞才,刘晨光.台湾岛以东海域加瓜楔形带对冲绳海槽南段的构造控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

[4].钱鲁闽,林景宏,焦念志,陈瑞祥.台湾岛以东海域若干浮游动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

[5].隋波.台湾岛以东海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构造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3

[6].于洪华,袁耀初,苏纪兰,苗育田,沈雪龙.1997年夏季台湾岛以东黑潮及其附近海域水文特征[C].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2000

[7].于洪华,袁耀初,苏纪兰,苗育田,沈雪龙.1997年冬季台湾岛以东黑潮及其附近海域水文特征[C].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2000

[8].沈雪龙,袁耀初,于洪华.台湾岛以东海域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分析[C].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2000

论文知识图

Nino3. 4区月平均SSTA时间序列 单位...1996年春季(a)和1997年冬季(b)若干浮游...—2011年平均的台湾周边海域波浪能...台湾周边海域波浪能资源的总储量(a)和有...横切台湾岛的震源深度分布剖面图1992年3月南海东北部海区30 m层温度分...

标签:;  ;  ;  ;  ;  ;  ;  

台湾岛以东海域论文_王雨,林茂,杨清良,林更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