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枯菌论文_王杏雨,周莲,何亚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叶枯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基因,序列,致病性,病菌,定量,质粒。

白叶枯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杏雨,周莲,何亚文[1](2016)在《水稻白叶枯菌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天然降解的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微生物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联络方式,细菌通过监测环境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浓度来感知细菌密度从而调控基因表达。近期研究结果发现,细菌中同样存在着天然的群体信号降解机制,在适当条件下引导细菌退出群体感应。水稻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能侵染水稻,引发水稻白叶枯病。DSF家族(Diffusible signal factorfamily)信号分子介导的QS系统在Xoo侵染水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DSF家族信号分子的生物合成与信号传导是由rpfABCDEFG基因簇负责完成。在野油菜黄单胞菌中,我们发现rpfB基因具有脂酰辅酶A连接酶编活性,能够降解DSF信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在Xoo菌株PXO99A中,RpfB同样参与DSF家族信号分子的降解。敲除rpfB基因,能显着提高DSF和BDSF的产量,在此基础上过表达rpfB,所得菌株不产DSF或BDSF;rpfB的表达具有细胞密度依赖性,并受到RpfC/G双组份系统及全局性转录因子Clp负调控,这些结果均与野油菜黄单胞菌中的结果一致。此外,我们还发现了RpfB在Xoo中还有一些独特功能。首先,rpfB敲除株虽产生大量DSF信号分子,但其胞外酶和胞外多糖的产生量及其对水稻的致病性都有所降低。其次,在rpfC突变体中敲除rpfB可以进一步提高DSF产生量,却部分削弱了菌黄素的产生。我们推测这些差异性可能与Xoo本身对碳源的利用及其在侵染过程中与植物之间的互作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RpfB依赖的DSF群体感应信号降解机制广泛存在于黄单胞菌中,但其调控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方式具有一定的菌株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孙荣华[2](2016)在《水稻白叶枯菌JXOV中tal17.5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黄单胞细菌白叶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目前水稻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给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类转录激活蛋白(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TALE)是广泛存在于黄单胞菌的一类效应蛋白,也是水稻白叶枯菌中的重要致病和无毒因子,由tal基因编码。作为毒力因子,TAL效应蛋白在病原菌入侵、从寄主细胞内获得养分及其增长和繁衍发挥重要的作用。了解白叶枯菌中的tal基因组成,克隆新的tal基因,研究其功能对于揭示白叶枯菌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已有的JXOV基因文库中含有tal基因的粘粒克隆JV-7电转化白叶枯菌弱毒力菌株PH、强毒力菌株PX099A得到重组菌PH/JV-7、PX099A/JV-7。重组菌PH/JV-7在测定的22个水稻品种中的5个品种上的致病力比PH显着增强。重组菌PX099A/J V-7在测定的22个水稻品种中的12个品种上的致病力比PX099A显着增强。说明JV-7中含有具有毒力因子作用的基因。亚克隆了 JV-7中大小为3.3kb的BamHI酶切条带。序列测定分析发现,该片段含有一个tal基因,全长3345bp,编码1115个氨基酸的TAL蛋白,含有17.5个重复,将该基因命名为tal17.5。Blast分析发现,Ta117.5与Xoo中K74-14蛋白(基因登录号AKH66007.1)有99%的一致性,它们有完全相同的重复单元数目,RVDs也完全相同。K74-14蛋白的功能未知。将tal17.5电转化PX099A中,在寄主水稻与非寄主本氏烟上探究tal17.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寄主水稻上tall7.5增强了 PX099A在水稻上的致病力,与JV-7增强PX099A在水稻上的致病力趋势相近。在NB培养基中PX099A/tal17.5的生长速率低于PX099A。测定对转入tal17.5呈现毒性增强的8个水稻品种上的细菌含量,发现PX099A/tal17.5比PX099A细菌含菌量显着增多,说明tal17.5促进了细菌在水稻中的生长。在非寄主本氏烟上发现PX099A/tal17.5引起的过敏反应与微过敏反应、烟草叶片细胞死亡数目、离子电导率、活性氧爆发和胼胝质沉积均较PXO99A弱,说明tal17.5基因的导入减弱了烟草对PX099A的防卫反应。tal17.5发挥的毒力作用可能是因为诱导了水稻上感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了进一步了解tal17.5发挥毒力的机制,我们对水稻中与Tal17.5特异性结合的靶标DNA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利用TAL getter软件,根据Tal17.5的RVDs对在寄主水稻上的结合位点进行了预测。选取预测排名前3的EBE(EBES1、EBES2和EBES3),这3个EBE均与日本晴染色体上的DNA编码区重合。q-PCR检测发现,与PX099A相比,PX099A/tal17.5的接种对这3个EBE下游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以上结果说明Tal17.5与EBES1、EBES2、EBES3可能存在特异性的结合。为了进一步确定Ta117.5与寄主靶标的结合作用,我们构建了 Tall7.5的真核表达载体p1300Ta117.5 和 EBE 区域的报告载体 p1305EBES1、p1305EBES2、p1305EBES3。在烟草上共注射接种时,检测GUS基因的诱导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表达载体与报告载体共注射时,Tal17.5能够强烈地诱导GUS的表达。这进一步证实了 Tal17.5与上述3个EBE存在特异性的结合。但这些EBEs在Tal17.5的毒力体现中的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孟鸿洲[3](2015)在《湖北省水稻白叶枯菌的小种组成及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白叶枯病曾经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叁大病害”之一,后由于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病害发生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目前,本病在我国不同水稻种植区,尤其是沿海稻区仍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监测和掌握发病地区白叶枯菌小种毒力分化、群体结构及遗传变异等,可以对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合理利用作出指引,是控制病害发生、降低产量损失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从湖北省水稻主产区采集到的白叶枯病标样,并分离得到的71个白叶枯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针对白叶枯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检测,并应用该体系对接种白叶枯菌后水稻叶片Xoo菌量变化进行了追踪测定,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2013-2014年间于湖北省各地区采集分离得到的71个水稻白叶枯菌株利用鉴别寄主法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有R1、R2、R3、R4、R5、R6、R9这7个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R3(出现频率为33.80%)。与前期小种鉴定结果相比,2007-2009年到2013-2014年,湖北省优势小种从R4变为R3,各市优势小种变化较大,武汉市的优势小种仍为R4,但频率增加了28.0%;孝感市的优势小种由R4、R5、R9变为R3、R5;宜昌市的优势小种由R4、R5变为R1;黄冈市的优势小种由R3、R4变为R3;荆州市的优势小种由R5变为R4;咸宁市的优势小种由R3、R5变为R3;襄阳市的优势小种由R2、R4变为R1。2.对71个菌株基因组DNA进行Rep-PCR扩增,将得到的指纹带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物ERIC、BOX分别呈现出16、15种谱型,引物REP的分辨率太低,不能进行聚类分析。以彼此带位相似率70%为界,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将71个菌株分别引物ERIC、BOX扩增谱型分别分为13簇、8簇。然而本次试验未发现菌株的地理来源、小种和遗传多样性之间有显着相关性。3.试验还筛选出了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引物,建立了对水稻白叶枯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体系。在同普通PCR检测作对比的试验中,对菌液、模拟带菌种子、模拟带菌土壤的检测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比普通PCR的灵敏度要高10-1000倍,最低可以检测出浓度为100个拷贝/μL的标准品质粒、103cfu/m L的菌液。在模拟带菌种子和土壤检测中,均可以检测到病菌,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灵敏度仍比常规PCR要高。试验还制作了标准品质粒,用来进行精确的定量试验,对人工接种后水稻叶片上Xoo菌量变化进行了检测,找到了水稻显症的阈值为10cm长度叶片上Xoo菌量在108个左右,为病害的预警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朱引引,刘永庭,李士河,宋从凤[4](2014)在《水稻白叶枯菌OS198中talR26.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类似转录激活因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tal)基因是水稻白叶枯菌中一类重要的致病相关基因,其编码蛋白属于AvrBs3/pth家族。tal基因的挖掘和功能分析是揭示白叶枯病菌致病遗传机制的基础。OS198是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国菌株6号小种的代表菌株,在供测试的26个水稻品种上毒力较弱。从OS198的基因组中克隆了基因talR26.5。该基因BamHⅠ之间4.281kb的序列编码26.5个包含34个氨基酸残基的重复单元,在C端具有2个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tion signal,NLS)。TALR26.5与菲律宾白叶枯菌株PXO357中的TAL效应蛋白AvrXa7-3M和日本菌株MAFF311018中的蛋白YP_451895的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9%。以PXO99A为受体的重组菌PXO99A/talR26.5在水稻IRBB8、IRBB14、IRBB214上毒力比PXO99A显着降低,病斑长度缩短约50%,发病叶片中菌含量也显着下降,但是在包括IRBB7在内的22个品种上的毒力没有改变。半定量PCR检测显示,talR26.5降低了PXO99A对水稻感病基因Os8N3的诱导表达。在非寄主烟草上接种,talR26.5基因增强了PXO99A在烟草上激发过敏反应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OS198中的talR26.5基因可能具有毒力和无毒力双重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朱引引[5](2014)在《水稻白叶枯菌OS198中两个tal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它是由稻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在Xoo中转录激活类似效应蛋白(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TALEs)是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3SS)分泌到寄主水稻中的一类泌出蛋白,其编码基因为tal基因。在Xoo中,tal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已经测序的几个菲律宾、日本和韩国菌株上,中国菌株上报道的有avr/pthC8a,它为C8菌株中的一个无毒基因。挖掘新的tal基因、解析其功能是揭示病原细菌致病分子机制的基础,并为进一步进行水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OS198是水稻白叶枯菌中国系统6号小种的代表菌株。它在多个水稻品种上(包括国际水稻所的近等基因系上)都表现为弱毒力。为了解该菌株的致病性分子遗传机制,我们对OS198基因文库克隆pUF369和pUF377中,经SphI酶切后大小分别为3.2 kb和2.6 kb的tal基因进行了克隆和生物学功能分析。凝胶回收pUF369中3.2 kb的SphI酶切片段和pUF377中2.6 kb的SphI酶切片段,将其分别克隆到tal基因的克隆骨架载体pZW上,获得含完整tal基因克隆pzw369-3.2、pzw377-2.6,将其线性化后连接到黄单胞菌表达载体pHMl上,获得的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HZ369. pHZ377。采用Tn5离体插入pzw369-3.2和pzw377-2.6,筛选tal基因被插入突变的克隆,利用Tn5末端的两个反向引物对突变体进行测序,测序序列拼接后获得tal基因的完整序列。pzw369-3.2中tal基因序列拼接后命名为tc lR26.5 (NCBI登录号为KJ192237.1)。talR26.5基因全长4452 bp,编码1483个氨基酸。两个BamHl位点之间序列大小为4281 bp。Blast分析发现,TALR26.5与菲律宾菌株PX0357中的AvrXa7-3M和日本菌株MAFF311018中的YP 451895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具有99%的一致性,34个氨基酸重复区域相同,在C端和N端有5个氨基酸的差异。pzw377-2.6序列拼接后命名为talR20.5 (NCBI登录号为KJ192238), talR20.5基因全长3819bp,编码1272个氨基酸,两个BamHI位点之间序列大小为3648 bpo Blast分析发现,TALR20.5与日本菌株MAFF311018中的YP_451156蛋白具有98%的一致性,它们N端氨基酸序列相同,在第1,8,9,20重复区域共有9个氨基酸的差异,C末端有11位氨基酸的差异,且有叁个重复区的RVD不一样,所以talR20.5是一个新的tal基因。将pHZ369、pHZ377分别导入PXO99A菌株中,测定了重组菌PXO99A/pHZ369和PXO99A/pHZ377在26个品种苗期水稻上的致病力。结果发现,与PXO99A相比,PXO99A/pHZ369在23个品种的水稻上致病力都没有差异,而在IRBB8、IRBB14和IRBB214叁个品种水稻上致病力显着降低;PXO99A/pHZ377在水稻IRBB50上的致病力和水稻叶片中的生长能力显着下降。但与OS198相比,无论是病斑长度,还是病原菌的数量,PXO99A/pHZ369、PXO99A/pHZ377处理都显着高于OS198。运用半定量RT-PCR分析接种PXO99A/pHZ369、PXO99A/pHZ377后水稻感病基因Os8N3的表达情况发现,注射接种24 h后, PXO99A/pHZ369、PXO99A/pHZ377对水稻感病基因Os8N3的诱导表达与PXO99A相比降低。在非寄主植物本氏烟上接种,发现OS198引起HR面积大且症状明显,PXO99A/pHZ369、PXO99A/pHZ377激发HR的能力比PXO99A明显增强,对接种叶片进行trypan blue染色观察接种部位,发现与PXO99A相比,PXO99A/pHZ369诱导烟草叶片细胞死亡数明显增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OS198中的tal基因talR26.5、talR20.5具有无毒力因子的作用,它们具有诱导植物对病原物侵染抗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黄廷伟[6](2013)在《水稻白叶枯菌菌黄素生物合成途径与调控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菌,大多数为重要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包括: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条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和棉花角斑病等,导致严重减产和重大农业经济损失。黄单胞菌产生一种附着在细胞壁外膜上的非水溶性菌黄素,其学名为菌黄素(Xanthomonadian)。菌黄素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它们可直接影响黄单胞菌在寄主植物上的附生及存活,并且与菌体抗氧化能力和侵染致病能力相关。近期研究发现,黄单胞菌属中绝大多数菌株都可以产生一种可扩散的信号因子DF (diffusible factor),调控菌黄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影响菌株的致病能力。DF信号分子曾被推测可能是一种丁酰内酯(butyrolactone),但我们实验室最近结果显示DF包括3-羟基苯甲酸和4-羟基苯甲酸两种化合物。本研究项目以水稻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为模式菌株,从生物学和化学两个角度,(1)研究DF合成酶XanB2的生物学功能及在菌黄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2) XanB2的生化功能、酶促催化活性和机理;(3)研究Xoo PXO99A菌株中pig基因簇在菌黄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首先,我们从Xoo培养液上清液中提取DF,发现DF也包括为3-HBA和4-HBA。运用基因敲除手段,我们得到了DF缺陷型突变体ΔxanB2,建立了快速简易检测DF的报告系统。此外,表型分析显示DF与菌黄素合成及附生侵染水稻有直接的联系。XanB2是负责合成3-HBA和4-HBA的关键酶。我们发现:XanB2是独特的双功能分支酸酶,它能够水解莽草酸途径的最终产物(分支酸),同时合成3-HBA和4-HBA。其中3-HBA主要介导菌黄素的合成,而4-HBA主要作为前体化合物介导CoQ8的合成。在Xoo中,pig基因簇负责菌黄素生物合成。pig基因簇包含两个遗传位点,由20个基因组成。除xanB2外,敲除其他六个基因,也影响菌黄素生物合成。敲除除xanB2之外的其他基因,不影响EPS和辅酶Q合成。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为Xoo中菌黄素的合成机制的阐明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3-03-01)

谷勇,蔡丽,侯明生[7](2011)在《水稻白叶枯菌MLVA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简称Xoo)基因分型的研究报道很多,主要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loymorphic DNA,RAPD)、插入序列PCR法(IS-PCR)、重复序列PCR法(Rep-PCR)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些不足,如分辨率低、重复性差、技术要求高等。近年来随着许多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工作的完成,以此为基础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8)

程晓晖,李光亮,蔡丽,侯明生[8](2011)在《水稻白叶枯菌田间自然群体致病力构成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水稻白叶枯菌毒力分化和致病性变异的普遍存在,同一抗病品种抗性在各地表现可能不同,甚至在同一地区种植3~5年后抗性也可能会丧失。而研究并检测病菌田间自然群体致病力分化以及群体结构,则可以为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轮换、交流提供重要的前瞻性信息。本研究自孝感安陆市接官乡白庙村同一田块不同发病株上分离得到17个白叶枯菌株,并对其致病小种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这17个菌株虽然来自同一田块,但其致病力却存在明显分化。根据这17个菌株在6个鉴别寄主上的抗感性反应可将其划分为R2、R3、R4、R6、R9五个致病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8)

佘宇佳,谢家建,王锡锋,高必达[9](2011)在《一种测定水稻白叶枯菌基因组中插入序列IS1112拷贝数的定量PCR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以标准质粒为基础的测定水稻白叶枯基因组中插入序列IS1112拷贝数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重迭PCR方法扩增了由16S rDNA基因与插入序列IS1112的部分片段组成的重组片段,连接到载体pMD18-T上,构建了标准质粒。利用该标准质粒建立的定量方法测定了我国12种白叶枯菌株基因组中IS1112的拷贝数。(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1年03期)

谷勇[10](2011)在《水稻白叶枯菌MLVA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iyzae pv.oiyzae,简称Xoo)是水稻种植区的世界性病害,尤其以亚洲稻区发生最重,是我国为水稻的叁大病害之一。研究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将有助于筹划育种策略以及合理的安排抗性品种的种植布局,从而使该病害的发生控制在适度的水平。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可以较好的从基因水平揭示种群间个体的差异,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目前,用于对Xoo基因分型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loymorphic DNA, RAPD)、插入序列PCR法(IS-PCR)、重复序列PCR法(Rep-PCR)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些不足,如分辨率低、重复性差、技术要求高等。近年来随着许多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工作的完成,以此为基础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tandem-repeat Analysis, MLVA)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物种的基因分型研究中。本研究应用MLVA基因分型方法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Tandem Repeats Finder software(TRF)软件在2-7-7-50策略下对叁株测序菌株PXO99A、KACC10331、MAFF311018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分别得到了421、389、393个可变串联重复序列位点(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 VNTR)。通过人工筛选比对这些位点,发现了只有重复单元TR1在该叁株菌株中的重复数分别为9.6、20.6、13.6,表现出了重复次数的多态性。对人工筛选出的VNTR位点设计引物,通过现实模板菌株的PCR扩增、PCR扩增产物测序分析,最终确立7个VNTR位点用以构建水稻白叶枯菌的MLVA基因分型体系。2.应用构建的该MLVA基因分型体系对湖北7地区的158株白叶枯菌进行MLVA分型实验,结果显示,TR1位点的多态性较好(h>0.58),其他6个位点多态性呈中等程度(0.10≤h≤0.58)。MLVA分型体系将湖北7地区的158株白叶枯菌株分为31个基因型,在70%相似水平上,可分为10簇,其中A簇共96株,占菌株总数的60.76%,说明该簇为湖北稻区白叶枯菌的主要簇群,其他各簇所占菌株总数比例较低。各地区菌株在簇群的分布上,宜昌地区的菌株构成最为复杂,在8个簇群均有分布,而某些地区的菌株有一定的地理特属性,如F簇只有来自宜昌的两个菌株YC5、YC6.用MLVA分型结果和rep-PCR的ERIC引物分型结果进行比较,ERIC引物可将湖北稻区的白叶枯菌株分为26种谱型,表明MLVA分型在分辨能力上优于ERIC引物,而在成簇表现上,ERIC引物在70%相似水平上可成11簇,且有两个主力簇群,成簇上ERIC更佳。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MLVA基因分型体系具有较好的分型能力,寻求更多具有多态性的VNTR的位点,以优化VNTR位点的组合,进一步提高分型能力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今后逐步完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白叶枯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黄单胞细菌白叶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目前水稻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给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类转录激活蛋白(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TALE)是广泛存在于黄单胞菌的一类效应蛋白,也是水稻白叶枯菌中的重要致病和无毒因子,由tal基因编码。作为毒力因子,TAL效应蛋白在病原菌入侵、从寄主细胞内获得养分及其增长和繁衍发挥重要的作用。了解白叶枯菌中的tal基因组成,克隆新的tal基因,研究其功能对于揭示白叶枯菌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已有的JXOV基因文库中含有tal基因的粘粒克隆JV-7电转化白叶枯菌弱毒力菌株PH、强毒力菌株PX099A得到重组菌PH/JV-7、PX099A/JV-7。重组菌PH/JV-7在测定的22个水稻品种中的5个品种上的致病力比PH显着增强。重组菌PX099A/J V-7在测定的22个水稻品种中的12个品种上的致病力比PX099A显着增强。说明JV-7中含有具有毒力因子作用的基因。亚克隆了 JV-7中大小为3.3kb的BamHI酶切条带。序列测定分析发现,该片段含有一个tal基因,全长3345bp,编码1115个氨基酸的TAL蛋白,含有17.5个重复,将该基因命名为tal17.5。Blast分析发现,Ta117.5与Xoo中K74-14蛋白(基因登录号AKH66007.1)有99%的一致性,它们有完全相同的重复单元数目,RVDs也完全相同。K74-14蛋白的功能未知。将tal17.5电转化PX099A中,在寄主水稻与非寄主本氏烟上探究tal17.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寄主水稻上tall7.5增强了 PX099A在水稻上的致病力,与JV-7增强PX099A在水稻上的致病力趋势相近。在NB培养基中PX099A/tal17.5的生长速率低于PX099A。测定对转入tal17.5呈现毒性增强的8个水稻品种上的细菌含量,发现PX099A/tal17.5比PX099A细菌含菌量显着增多,说明tal17.5促进了细菌在水稻中的生长。在非寄主本氏烟上发现PX099A/tal17.5引起的过敏反应与微过敏反应、烟草叶片细胞死亡数目、离子电导率、活性氧爆发和胼胝质沉积均较PXO99A弱,说明tal17.5基因的导入减弱了烟草对PX099A的防卫反应。tal17.5发挥的毒力作用可能是因为诱导了水稻上感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了进一步了解tal17.5发挥毒力的机制,我们对水稻中与Tal17.5特异性结合的靶标DNA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利用TAL getter软件,根据Tal17.5的RVDs对在寄主水稻上的结合位点进行了预测。选取预测排名前3的EBE(EBES1、EBES2和EBES3),这3个EBE均与日本晴染色体上的DNA编码区重合。q-PCR检测发现,与PX099A相比,PX099A/tal17.5的接种对这3个EBE下游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以上结果说明Tal17.5与EBES1、EBES2、EBES3可能存在特异性的结合。为了进一步确定Ta117.5与寄主靶标的结合作用,我们构建了 Tall7.5的真核表达载体p1300Ta117.5 和 EBE 区域的报告载体 p1305EBES1、p1305EBES2、p1305EBES3。在烟草上共注射接种时,检测GUS基因的诱导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表达载体与报告载体共注射时,Tal17.5能够强烈地诱导GUS的表达。这进一步证实了 Tal17.5与上述3个EBE存在特异性的结合。但这些EBEs在Tal17.5的毒力体现中的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叶枯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杏雨,周莲,何亚文.水稻白叶枯菌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天然降解的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2].孙荣华.水稻白叶枯菌JXOV中tal17.5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3].孟鸿洲.湖北省水稻白叶枯菌的小种组成及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15

[4].朱引引,刘永庭,李士河,宋从凤.水稻白叶枯菌OS198中talR26.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4

[5].朱引引.水稻白叶枯菌OS198中两个tal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

[6].黄廷伟.水稻白叶枯菌菌黄素生物合成途径与调控机理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7].谷勇,蔡丽,侯明生.水稻白叶枯菌MLVA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8].程晓晖,李光亮,蔡丽,侯明生.水稻白叶枯菌田间自然群体致病力构成初步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佘宇佳,谢家建,王锡锋,高必达.一种测定水稻白叶枯菌基因组中插入序列IS1112拷贝数的定量PCR方法[J].植物保护.2011

[10].谷勇.水稻白叶枯菌MLVA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白叶枯菌的纯培养悬浮液不同稀释...牡丹江8和OsG石份一2超量表达材料接种...一2在白叶枯菌几691侵染后的...湖北省近年白叶枯菌小种组成变...一5.剪叶接种水稻白叶枯菌及AdUl...特异性实验Fig3.l0ThesPecifieityof...

标签:;  ;  ;  ;  ;  ;  ;  

白叶枯菌论文_王杏雨,周莲,何亚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