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控制人论文-戴书松,朱珠

终极控制人论文-戴书松,朱珠

导读:本文包含了终极控制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终极控制人性质,内部控制缺陷,缺陷修复,董事会治理

终极控制人论文文献综述

戴书松,朱珠[1](2019)在《终极控制人性质、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与董事会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12-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对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治理水平因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而显着降低,但在缺陷修复之后,董事会治理水平得到显着提升。且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内控缺陷对董事会治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从修复效果上看,董事会治理水平会因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得到提升,且在非国有企业中这种正面影响更加显着。研究表明,董事会治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加强监管,重视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这不仅为深化企业改革及产权制度设计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持续改进。(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9年18期)

马晓柯[2](2019)在《终极控制人性质、社会责任履行与权益资本成本》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在我国股权融资偏好的实际背景下,如何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已有的股权融资相关文献,大多关注企业的财务特征、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环境等正式制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然而企业的融资活动也会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中引入了社会责任履行这一非正式制度。良好的社会责任履行表现,有助于缓解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的异质性风险,对企业的股权融资起到积极正向作用。同时考虑到我国特殊的经济制度,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不同,以及股权为终极控制股东所控制的现象普遍存在。基于此,本文关注权益资本成本这一微观视角,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着手,实证检验社会责任履行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权益资本成本,且不同的终极控制人性质的企业中,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选用2010—2014年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中除金融行业以外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终极控制人性质,考查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及作用路径。研究表明:(1)社会责任履行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社会责任履行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且在国有终极控股企业中二者关系更显着。(2)社会责任履行可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降低异质性风险两条路径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且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略大。(3)终极产权性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传导路径具有差异化。国有终极控股企业中,发挥中介效应的是信息不对称而非异质性风险。而在非国有终极控股企业中,发挥中介效应的是异质性风险而非信息不对称。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责任履行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并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实证方面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价值效应。另外,本文的结论表明,在终极控制人性质不同的企业中,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路径存在差异。根据产权性质的差异化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方针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企业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璐[3](2019)在《高新技术企业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仅仅依靠资本和杠杆运作并不能使企业长远发展,只有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企业竞争地位,在应对市场危机时才能从容不迫。因此,中国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发明新技术,并应用在生产过程中,从而提升企业利润,促进企业发展。由于高新技术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能从整体上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政府尤其重视,特别是企业的创新,我国政府颁布了各种优惠政策,从国家层面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在中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必须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股权集中现象,向上追溯,大多存在终极控制人。通过以往学者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的所有权、控制权以及二者的两权分离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终极控制人的属性也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随着市场门槛的降低,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产品市场竞争也会对企业创新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终极控制人角度和产品市场竞争角度出发,以2015-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两权分离、所有权以及终极控制人属性对创新绩效影响;同时考虑产品市场竞争因素,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探讨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会抑制创新绩效,而所有权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一致性,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会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负向影响;同时国有属性的终极控制人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作用。产品市场竞争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同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会对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和创新绩效产生正向调节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方面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效防止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于企业利益的侵占行为,同时发挥国有属性终极控制人的特性,利用其社会资源,大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降低成本等途径提升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地位,同时加大创新投入、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春强,赵燕[4](2019)在《终极控制人、高管货币薪酬与债券发行溢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债券发行数据,本文研究了公司披露的高管货币薪酬信息对债券发行溢价的影响。结论显示:高管货币薪酬水平与债券发行溢价显着负相关,而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货币薪酬水平与债券发行溢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显着较弱;政府限薪令的实施却会增强国有控股公司高管货币薪酬与债券发行溢价之间的负向关系。以上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公司治理、资产定价和产权理论的研究。同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议:首先,监管层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以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其次,上市公司应重视薪酬激励在证券市场中的信号效应并合理设计薪酬制度;最后,债券投资者应同时关注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以提高投资效率。(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杨扬[5](2019)在《终极控制人特征、创业导向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转型时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需要从投资转变为创新,从需求侧转移到供给侧。面对新形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地提出正当其时,创业导向和产品创新越来越受热议。对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加深对中国情境下独特的创业导向影响因素的认知;另一方面,需要分析和识别从实施创业导向到公司业绩实现过程中产品创新可能起到的作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创业导向的动态调整来保持高业绩。所以,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终极控制人背景下,探讨终极控制人特征如何影响创业导向十分必要。此外,从创业导向的实施到公司业绩的实现可能需要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而以前研究缺少对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特征的关注;最后,在探讨创业导向-公司业绩关系方面,以前研究多基于静态视角,缺少对创业导向动态调整的关注。本文结合制度理论、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权变理论,以创业导向为核心,从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层面,探究终极控制人特征、创业导向和公司业绩的关系。基于文献分析,本研究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包括终极控制人特征、创业导向、产品质量以及公司业绩。随后,基于终极控制人特征(包括所有权性质和两权分离)与创业导向(包括整体创业导向和创业导向选择倾向)直接关系以及创业导向、产品质量与公司经营业绩关系提出一系列研究假设。然后,基于先动性和竞争侵略性维度组合演进路径分析创业导向与公司业绩的动态关系。本研究运用层次回归和案例研究法进行实证分析。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法,对终极控制人特征与创业导向关系假设进行检验。利用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法,验证创业导向、产品质量与公司经营业绩关系的假设。最后,采用描述性案例研究,验证初创型和在位大企的创业导向维度组合演进路径及其与公司业绩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于非国有性质和存在两权分离,终极控制人为国有性质和不存在两权分离时,具有更弱整体创业导向强度;相比于非国有性质和不存在两权分离,终极控制人为国有性质和存在两权分离时,具有更强资产增值型创业导向选择倾向;(2)创业导向维度与公司经营业绩呈现出多样化的关系;创业导向维度与产品质量呈现出不一致的多样化关系;产品质量对创业导向和公司经营业绩关系存在部分中介效应。(3)创业导向维度组合演进路径方面,一般演进路径反映企业不同阶段发展困境,分别在初创型企业猎豹移动和大企业海尔中体现,猎豹移动高先动性和低竞争侵略性组合-高先动性和高竞争侵略性组合-低先动性和高竞争侵略性组合演进路径,体现从获得立足之地到快速发展的过程;海尔低先动性和高竞争侵略性组合-高先动性和高竞争侵略性组合-高先动性和低竞争侵略性组合演进路径,体现从聚焦主流业务,到发现未来新增长点的过程。企业演进路径内部差异反映企业对关键问题解决方式差异,表现为在高先动性和竞争侵略性组合阶段演进方向的反复,不同于猎豹移动,蓝港案例展示初创型企业从获得立足之地到实现快速成长过程的反复性;同样,与海尔不同,万家乐案例展示大企业从聚焦现有机会到发现未来增长机会过程的不确定性。(4)先动性和竞争侵略性组合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具有强动态性和波动性。强动态性表现为,一般演进路径上的先动性和竞争侵略性组合可以持续提高公司业绩;波动性表现为同一类企业内部在相同发展阶段的相同先动性和竞争侵略性组合可能会形成不同企业业绩趋势。本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丰富了创业导向相关研究内容,拓宽了研究思路和方向,也为政府监管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实践启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杨扬,鞠晓峰[6](2019)在《终极控制人特征和创业导向关系的实证研究——市场化进程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市场化进程对终极控制人特征与企业创业导向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整体强度方面,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创业导向,终极控制人存在两权分离的企业的创业导向比不存在两权分离的企业更强;选择倾向方面,国有企业和存在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资产增值型创业导向;市场化进程负向调节终极控制人特征与创业导向选择倾向的关系,这说明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终极控制人创业导向选择中的代理问题。(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2期)

朱金凤,王丹丹[7](2018)在《终极控制人、金字塔持股与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1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了终极控制人属性、金字塔控制层级、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对公司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控制的企业慈善捐赠水平低于非政府控制企业,且相比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中央政府控制企业的慈善捐赠水平更低。金字塔控制层级的增多,会减弱公司捐赠水平,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企业的慈善捐赠水平也越低。本文从政府控制、金字塔持股的角度解释了企业慈善行为表现的差异性,为解开公司慈善行为的"黑箱"增添了新的证据,对政府加强对企业捐赠的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提供了实践启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新民,孙田田,王垒[8](2018)在《机构投资者与终极控制人的竞合对债务期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2010—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不同期望收益水平下机构投资者大股东相对于终极控制人的竞争力对债务期限决策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期望收益水平为正时,机构投资者大股东的竞争力与债务期限负相关;当期望收益水平为负时,机构投资者大股东的竞争力对债务期限无显着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当终极控制人具有政府身份时,机构投资者的竞争力对债务期限无显着影响;当终极控制人具有机构投资者身份时,机构投资者的竞争力与债务期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洪昀,李婷婷,姚靠华[9](2018)在《融资融券、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大股东掏空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010-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融资融券机制、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越高,大股东掏空越严重。而融资融券抑制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引起的大股东掏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投资者保护环境更差、信息披露质量较低、内部治理机制更差的公司中,融资融券的掏空治理效应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4期)

李彦慧[10](2018)在《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资金侵占与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存在终极控制人,很大一部分终极控制人会通过金字塔结构持股等方式掌握超越其现金流权的控制权从而对公司实现控制。基于这一现状,终极控制人往往利用其超额控制权来侵犯公司其他股东权益来谋取私利侵占公司的资金,这种侵略性行为在民营企业中更常见。基于终极控制人资金侵占的状况,上市公司往往存在投资非效率的问题。本文以资金侵占作为中介变量,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人存在的两权分离现状和投资效率二者的关系具体到行为层面,揭示出二者更清晰、完整的本质关系。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资金侵占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本文选取2014-2016年度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交易的所有A股上市民营企业数据作为初始样本,研究发现,随着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的提高,其侵占公司资金谋取私利的可能越来越小。当两权分离度较低时,终极控制人与上市公司和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比较趋同。但当两权分离度逐渐增大直至一定水平后,终极控制人侵占公司资金谋取私利的收益逐渐地高于其现金流权带来的侵占成本,隧道效应将会占主导。验证了民营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之后本文通过“依次检验回归系数”这一中介效应检验的经典方法,验证了资金侵占的中介效应。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通过资金侵占影响上市公司的现金流,进一步造成了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干扰。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在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造成的影响中,“隧道效应”大于“支持效应”。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并结合实际,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方面需要从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限制终极控制人的隧道行为,保持监事会、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其代表最广大股东行监督之权。另一方面需要推进完善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制度,让上市公司的隐蔽行为曝光在公众的视线范围之下毋庸置疑是有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隧道”行为的。最后,还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资金侵占行为的监管以期望促进其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终极控制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在我国股权融资偏好的实际背景下,如何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已有的股权融资相关文献,大多关注企业的财务特征、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环境等正式制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然而企业的融资活动也会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中引入了社会责任履行这一非正式制度。良好的社会责任履行表现,有助于缓解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的异质性风险,对企业的股权融资起到积极正向作用。同时考虑到我国特殊的经济制度,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不同,以及股权为终极控制股东所控制的现象普遍存在。基于此,本文关注权益资本成本这一微观视角,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着手,实证检验社会责任履行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权益资本成本,且不同的终极控制人性质的企业中,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选用2010—2014年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中除金融行业以外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终极控制人性质,考查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及作用路径。研究表明:(1)社会责任履行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社会责任履行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且在国有终极控股企业中二者关系更显着。(2)社会责任履行可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降低异质性风险两条路径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且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略大。(3)终极产权性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传导路径具有差异化。国有终极控股企业中,发挥中介效应的是信息不对称而非异质性风险。而在非国有终极控股企业中,发挥中介效应的是异质性风险而非信息不对称。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责任履行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并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实证方面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价值效应。另外,本文的结论表明,在终极控制人性质不同的企业中,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路径存在差异。根据产权性质的差异化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方针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企业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终极控制人论文参考文献

[1].戴书松,朱珠.终极控制人性质、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与董事会治理[J].财会通讯.2019

[2].马晓柯.终极控制人性质、社会责任履行与权益资本成本[D].石河子大学.2019

[3].李璐.高新技术企业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张春强,赵燕.终极控制人、高管货币薪酬与债券发行溢价[J].企业经济.2019

[5].杨扬.终极控制人特征、创业导向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6].杨扬,鞠晓峰.终极控制人特征和创业导向关系的实证研究——市场化进程的调节作用[J].技术经济.2019

[7].朱金凤,王丹丹.终极控制人、金字塔持股与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

[8].刘新民,孙田田,王垒.机构投资者与终极控制人的竞合对债务期限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

[9].洪昀,李婷婷,姚靠华.融资融券、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大股东掏空抑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

[10].李彦慧.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资金侵占与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标签:;  ;  ;  ;  

终极控制人论文-戴书松,朱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