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沟盆地论文_杨忠习,刘文华,孙野

导读:本文包含了羊草沟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地层,泥炭,成因,沼泽,综合分析,特征。

羊草沟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杨忠习,刘文华,孙野[1](2013)在《羊草沟盆地龙家堡矿区营城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收集整理资料入手,阐述了羊草沟盆地的形成、沉积及演化过程,即羊草沟煤田成煤环境是在火山活动间歇期形成的。分析了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即盆地中心为湖相转化为泥炭沼泽相成煤,向盆地边缘则由扇叁角洲转化为泥炭沼泽相的成煤,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发展:即厚煤带到分叉变薄带,最后无煤带。沉积与中心与聚煤中心重合。(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2013年02期)

张海龙[2](2004)在《吉林省羊草沟盆地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草沟盆地是松辽盆地东缘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发育一系列NE向含煤断陷盆地之一,位于长春—营城断陷区。通过对羊草沟盆地下白垩统含煤地层及聚煤规律的研究,对缓解长春地区及吉林省缺煤局面,对松辽盆地东缘勘查预测寻找新的煤田和含煤地段,对羊草沟矿区挖潜,对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充分利用前人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羊草沟盆地形成地质背景和整体分析,得知羊草沟含煤盆地的演化受到松辽盆地东缘区域地质背景的制约,并受北东、北北东断裂构造控制,伴随火山活动。羊草沟盆地平面形态为长条状,剖面形态为碗状,成煤类型为断陷型,后期破坏形成南东残留边。本人认为羊草沟盆地地层应划分为侏罗系上统火石岭组,白垩系下统沙河子组、营城组、大羊草沟组、泉头组,第四系更新统。主要可采煤层在大羊草沟组。频繁的火山活动伴随整个羊草沟盆地形成的始终,是羊草沟盆地的一大特点。羊草沟盆地在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形成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火石岭组中性火山喷发旋回、营城组中酸性火山喷发旋回、大羊草沟组基性火山喷发旋回和泉头组基性火山喷发旋回四次火山喷发—沉积旋回。通过观察、镜下鉴定及测试,羊草沟含煤盆地中主要岩石类型为砾岩—砂砾岩、砂岩、沉凝灰岩、泥—页岩和火山岩。根据宏观沉积特征、沉积相剖面、钻孔以及岩石成因标志,可识别出的相类型有冲积扇、扇叁角洲、湖泊及沼泽,其中以冲积扇和扇叁角洲最为发育。大羊草沟组地层结构自下而上可分填补式沉积阶段(K1y2、K1dy1)、主要成煤阶段(K1dy2-1、K1dy2-2)、湖泊相超覆阶<WP=67>沉积阶段(K1y2、K1dy1)、主要成煤阶段(K1dy2-1、K1dy2-2)、湖泊相超覆阶段(K1dy2-3、K1dy2-4、K1dy2-5)和收缩阶段(Kldy2-6)四个不同的沉积阶段。通过分析可知,在Ⅱ煤组形成以前,广宁、羊草沟两区分别是孤立的小型拗陷区,羊草沟区最初是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广宁区沉积较少,至K1dy1后期-K1dy2-1期,两区皆以冲积扇—扇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为主,同时出现了一些间歇性的沼泽沉积。至K1dy2-2时,盆地连成一体,在湖滨带大面积沼泽化,形成了主要可采煤层。到K1dy2-3— K1dy2-5时,盆地整体下降,发生水侵出现了一套浅湖—深湖相沉积,至K1dy2-6时,盆地开始抬升形成了一套滨浅湖相、叁角洲相、河流相、冲积扇相沉积,随着盆地进一步抬升,遭受剥蚀。从而造成了与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结束了大羊草沟组的盆地充填作用。此四阶段结构组合,代表了盆地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羊草沟含煤盆地煤层赋存于白垩系下统大羊草沟组,煤层主要分布在该组的上下两个含煤亚段中,共有22层煤。上含煤亚段共有8层煤,划分两个煤组(Ⅰ、Ⅱ煤组)。Ⅰ煤组(产于K1dy2-1段),共有5层煤,仅2层煤(Ⅰ3、Ⅰ22+3)局部可采;Ⅱ煤组(产于K1dy2-2段),共有3层煤(Ⅱ1、Ⅱ2+3、Ⅱ1+2+3),基本全区可采,为本区主要工业煤层。下含煤亚段(产于K1dy1段)共有14层煤(统称下煤组),仅有2层(下3、下6)局部可采,其它均为不可采煤层及煤线。构造活动、古地理是羊草沟盆地的主要控煤因素,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盆缘断裂控制。大羊草沟组沉积的早期,盆地南部边缘受同沉积断裂所控制,盆地内受同沉积拗陷控制。盆地中部24线附近为一级隆起区,北部ZK1722、ZK6404一线为次级隆起区,在这一构造格架控制下产生了下含煤段的沉积。上含煤段局部超覆于下段。聚煤带常与次级古隆起、拗陷或斜坡带相吻合,含煤性好的地段,地层厚度相对较薄。富煤带延展方向也与次级古隆起一致。盆地含煤岩系沉积后的多次构造变动和剥蚀,使盆地基底和盖层以及煤层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存含煤盆地的面貌,多呈半残形盆地,剥蚀边界线近东缘老古基底,充分反映了东部老基底上升含煤岩系盖层已被剥蚀所致。通过孢粉分析和植物群的分析,证明该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气候环境由温暖、潮湿<WP=68>的温带型气候(沙河子组)转向温热、湿润的暖温带型气候(大羊草沟组)。通过对羊草沟盆地的综合分析研究,恢复出沉积成煤环境模式(垂向模式和纵向模式),总结出含煤岩系具有相带窄、相变快和多物源的特点,在盆地边缘同生断裂一侧,地形陡峻、坡大流急、沉积厚、相变快,常发育由粗碎屑组成的冲积扇、扇叁角洲,向盆地过渡为滨湖、半深湖。羊草沟盆地叁个煤组有以下特点:面上分布是局部—部分—全矿区;形态上为透镜状—似层状—层状;厚度上由多数不可采煤层—中厚煤层或薄煤层—厚煤层或特厚煤层;标志层由不稳定—不大稳定—稳定;成煤环境由很不稳定—不大稳定—稳定。建立了羊草沟盆地扇前—扇间洼地、扇叁角洲和湖滨地带叁个聚煤模式,分别对应下煤组、Ⅰ煤组、Ⅱ煤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4-04-01)

张海龙,王敬[3](2003)在《松辽东缘羊草沟盆地层序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草沟盆地位于松辽盆地东南缘,其地层可与松辽盆地地层对比。羊草沟盆地层序(叁级)地层应与松辽盆地Ⅰ~Ⅹ层序(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和泉头组)地层相对应。羊草沟盆地地层应该划分为侏罗系上统火石岭组(J3h);白垩系下统沙河子组(K1sh)、营城组(K1y)、大羊草沟组(K1d)和泉头组(K1q);第四系(Q)。主要可采工业煤层产在大羊草沟组。(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2003年04期)

董清水,徐翔军[4](1995)在《论吉林羊草沟盆地中部无煤带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羊草沟盆地的煤层厚度、煤层大型结构、沉积旋回、岩性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合物探资料、浅部开采资料及岩芯的观察,从不同角度详细论证了羊草沟盆地中部无煤带不是河流冲刷造成的,而是正断层错失造成的。这一结论对今后的勘探方向及采煤巷道工程布置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1995年02期)

羊草沟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羊草沟盆地是松辽盆地东缘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发育一系列NE向含煤断陷盆地之一,位于长春—营城断陷区。通过对羊草沟盆地下白垩统含煤地层及聚煤规律的研究,对缓解长春地区及吉林省缺煤局面,对松辽盆地东缘勘查预测寻找新的煤田和含煤地段,对羊草沟矿区挖潜,对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充分利用前人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羊草沟盆地形成地质背景和整体分析,得知羊草沟含煤盆地的演化受到松辽盆地东缘区域地质背景的制约,并受北东、北北东断裂构造控制,伴随火山活动。羊草沟盆地平面形态为长条状,剖面形态为碗状,成煤类型为断陷型,后期破坏形成南东残留边。本人认为羊草沟盆地地层应划分为侏罗系上统火石岭组,白垩系下统沙河子组、营城组、大羊草沟组、泉头组,第四系更新统。主要可采煤层在大羊草沟组。频繁的火山活动伴随整个羊草沟盆地形成的始终,是羊草沟盆地的一大特点。羊草沟盆地在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形成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火石岭组中性火山喷发旋回、营城组中酸性火山喷发旋回、大羊草沟组基性火山喷发旋回和泉头组基性火山喷发旋回四次火山喷发—沉积旋回。通过观察、镜下鉴定及测试,羊草沟含煤盆地中主要岩石类型为砾岩—砂砾岩、砂岩、沉凝灰岩、泥—页岩和火山岩。根据宏观沉积特征、沉积相剖面、钻孔以及岩石成因标志,可识别出的相类型有冲积扇、扇叁角洲、湖泊及沼泽,其中以冲积扇和扇叁角洲最为发育。大羊草沟组地层结构自下而上可分填补式沉积阶段(K1y2、K1dy1)、主要成煤阶段(K1dy2-1、K1dy2-2)、湖泊相超覆阶<WP=67>沉积阶段(K1y2、K1dy1)、主要成煤阶段(K1dy2-1、K1dy2-2)、湖泊相超覆阶段(K1dy2-3、K1dy2-4、K1dy2-5)和收缩阶段(Kldy2-6)四个不同的沉积阶段。通过分析可知,在Ⅱ煤组形成以前,广宁、羊草沟两区分别是孤立的小型拗陷区,羊草沟区最初是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广宁区沉积较少,至K1dy1后期-K1dy2-1期,两区皆以冲积扇—扇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为主,同时出现了一些间歇性的沼泽沉积。至K1dy2-2时,盆地连成一体,在湖滨带大面积沼泽化,形成了主要可采煤层。到K1dy2-3— K1dy2-5时,盆地整体下降,发生水侵出现了一套浅湖—深湖相沉积,至K1dy2-6时,盆地开始抬升形成了一套滨浅湖相、叁角洲相、河流相、冲积扇相沉积,随着盆地进一步抬升,遭受剥蚀。从而造成了与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结束了大羊草沟组的盆地充填作用。此四阶段结构组合,代表了盆地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羊草沟含煤盆地煤层赋存于白垩系下统大羊草沟组,煤层主要分布在该组的上下两个含煤亚段中,共有22层煤。上含煤亚段共有8层煤,划分两个煤组(Ⅰ、Ⅱ煤组)。Ⅰ煤组(产于K1dy2-1段),共有5层煤,仅2层煤(Ⅰ3、Ⅰ22+3)局部可采;Ⅱ煤组(产于K1dy2-2段),共有3层煤(Ⅱ1、Ⅱ2+3、Ⅱ1+2+3),基本全区可采,为本区主要工业煤层。下含煤亚段(产于K1dy1段)共有14层煤(统称下煤组),仅有2层(下3、下6)局部可采,其它均为不可采煤层及煤线。构造活动、古地理是羊草沟盆地的主要控煤因素,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盆缘断裂控制。大羊草沟组沉积的早期,盆地南部边缘受同沉积断裂所控制,盆地内受同沉积拗陷控制。盆地中部24线附近为一级隆起区,北部ZK1722、ZK6404一线为次级隆起区,在这一构造格架控制下产生了下含煤段的沉积。上含煤段局部超覆于下段。聚煤带常与次级古隆起、拗陷或斜坡带相吻合,含煤性好的地段,地层厚度相对较薄。富煤带延展方向也与次级古隆起一致。盆地含煤岩系沉积后的多次构造变动和剥蚀,使盆地基底和盖层以及煤层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存含煤盆地的面貌,多呈半残形盆地,剥蚀边界线近东缘老古基底,充分反映了东部老基底上升含煤岩系盖层已被剥蚀所致。通过孢粉分析和植物群的分析,证明该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气候环境由温暖、潮湿<WP=68>的温带型气候(沙河子组)转向温热、湿润的暖温带型气候(大羊草沟组)。通过对羊草沟盆地的综合分析研究,恢复出沉积成煤环境模式(垂向模式和纵向模式),总结出含煤岩系具有相带窄、相变快和多物源的特点,在盆地边缘同生断裂一侧,地形陡峻、坡大流急、沉积厚、相变快,常发育由粗碎屑组成的冲积扇、扇叁角洲,向盆地过渡为滨湖、半深湖。羊草沟盆地叁个煤组有以下特点:面上分布是局部—部分—全矿区;形态上为透镜状—似层状—层状;厚度上由多数不可采煤层—中厚煤层或薄煤层—厚煤层或特厚煤层;标志层由不稳定—不大稳定—稳定;成煤环境由很不稳定—不大稳定—稳定。建立了羊草沟盆地扇前—扇间洼地、扇叁角洲和湖滨地带叁个聚煤模式,分别对应下煤组、Ⅰ煤组、Ⅱ煤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羊草沟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杨忠习,刘文华,孙野.羊草沟盆地龙家堡矿区营城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J].吉林地质.2013

[2].张海龙.吉林省羊草沟盆地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4

[3].张海龙,王敬.松辽东缘羊草沟盆地层序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J].吉林地质.2003

[4].董清水,徐翔军.论吉林羊草沟盆地中部无煤带的成因[J].吉林地质.1995

论文知识图

羊草沟盆地龙家堡矿区交通位置图羊草沟盆地地质图羊草沟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羊草沟盆地地理位置略图吉林省羊草沟盆地走向、倾向地...龙家堡矿区Ⅱ煤组聚积期古环境图

标签:;  ;  ;  ;  ;  ;  ;  

羊草沟盆地论文_杨忠习,刘文华,孙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