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丽(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洛阳471000)
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早产儿胃肠道损害病例136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36例中,胎龄28~36周,其中>32周78例,<32周58例;出生体重1100~2480g。原发疾病:新生儿吸入综合症30例、肺炎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3例、颅内出血9例、肺透明膜病20例、败血症11例、高胆红素血症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8例。转归:痊愈82例.好转43例、死亡11例。
2临床观察
2.1早产儿胃肠功能损害症状出现较早,本组患儿出现症状时间为1~12d,故在入院早期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特别是早产儿常处于急危重症或多系统器官损害状态下,临床易重视其他疾病而忽视对胃肠道功能改变的观察。此外早产儿多病情复杂,且胃肠功能损害可反复多次出现。
2.2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加上腹壁较薄、腹肌不发达等原因易腹胀,在哺乳后尤为明显,这可为生理现象。但如果腹胀持续时间较长,特别是伴有呕吐、大便改变、腹壁循环差等其他症状时,就要注意有无病理性腹胀的存在。此时除应配合医生采取各种检查、处理措施外,护理观察方面就应注意腹胀部位。
2.3早产儿胃出血常为胃粘膜损伤的少量出血,此时可不出现呕吐鲜血等典型症状。故要判断有无胃肠道出血及出血量,可通过观察呕吐物或在鼻饲、洗胃时观察胃内容物性状、颜色等予以了解;如有肺出血可能时,还要注意区别胃内容物中血性液的来源,此时可通过对气管插管或胃部反复冲洗、抽吸后予以鉴别。
2.4胃滞留除可因腹胀被注意到外,多由于经胃管哺乳发现。当胃滞留较明显时并可出现呕吐。对有胃滞留可能者应很仔细观察,以及时发现并很适当地做出处理;因胃滞留特别是由此而引进呕吐时,胃内容物可返流进入气管或刺激喉部痉挛造成呼吸道急性阻塞。对胃滞留、呕吐者的观察除应注意胃内容物的量外,还要注意胃内容物的性质,包括有无血性物质的存在、有无胆汁甚至是胎粪存在等。后者对诊断某些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某些类型的消化道梗阻有帮助。
3护理措施
3.1早产儿组织器官发育欠成熟,护理操作要认真细致,动作要小心轻柔。例如早产儿常需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或口腔内吸痰、插胃管鼻饲等,在进行此类操作时动作不能粗暴,还应注意选择型号适中、柔软弹性好的器具,术后将胃管固定好,以减少胃管脱出的机会,否则,如造成上消化道医源性损伤可误认为是病理性胃出血而导致错误的诊断。
3.2目前主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产儿应予早期、适量喂养,以利于刺激胃肠道蠕动和胃肠激素分泌,减轻黄疸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减少坏死性肠炎发生等。但由于早产儿消化能力限制,要尽可能采用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根据病情、个体差异而灵活掌握奶量,并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加,必要时可予以少量多次给予,如将一天的总奶量按每两小时一次哺食。视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鼻饲或抱喂。奶液温度要适中,每次鼻饲前均应从胃管回抽以了解胃排空情况、胃滞留物的性质与量,根据残奶量决定是否注入新鲜奶液及注入的量。鼻饲注入速度要慢,最好能让奶液自针筒利用压力作用自然流入。鼻饲后采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并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呼吸、肤色、腹部情况,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等。
3.3对有腹胀、胃滞留、呕吐者采取禁食、胃肠减压等措施,腹胀明显者可通过肛管排气、开塞露或甘油栓入肛门等方法减缓腹胀及刺激肠道蠕动,操作后观察排气、排便情况及腹胀有无减轻。对有可能出现呕吐者要采取半身抬高之右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4讨论
4.1新生儿多器官损害的问题近年日益受到重视,其中胃肠道损害是多器官损害之一,胃肠功能损害的表现有胃滞留、腹胀、胃肠出血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其中腹胀、胃出血等胃肠功能损害表现的发生率较高,更应为临床护理观察时所注重。
4.2不同组别早产儿的胃肠功能损害是有不同的特点。如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者呕吐发生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这类患儿身体条件及病情允许较早期哺乳,但早产儿吮奶及吞咽能力均弱,贲门括约肌松弛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致呕吐。出生史中有缺氧性改变的患儿,胃出血发生率较高,这与缺氧窒息后局部血管收缩而供血不足、凝血因子消耗等因素有关。出生体重愈低、胎龄愈小,其腹胀、胃出血、胃滞留的发生率相对增多:而出生体重低、胎龄小、有缺氧窒息史者则较多出现坏死性肠炎。
4.3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好坏既是整体机能状态的反映,也与患儿渡过危急状态后的康复水平有很大关系,故要提高早产儿的救治水平及日后的生存质量,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胃肠功能损害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