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载荷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载荷,界面,复合材料,悬臂梁,假肢,残肢,声学。
界面载荷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徐欢,殷晨波,李向东,王子朋[1](2019)在《复合材料胶粘修复界面的载荷传递仿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胶接修复工艺是飞机结构修理的重要工艺之一,为了研究胶黏工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规律,探索最佳的工艺参数,本文建立胶粘修复的叁维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对胶粘修复界面载荷传递进行分析,讨论补片材料、补片厚度、胶层剪切模量和胶层厚度对胶接修复的影响。仿真结果证明补片材料为硼/环氧树脂时,胶粘失效风险最小;补片较厚时,胶接修复效果好,但补片过厚会削弱胶接修复的效果;胶黏剂剪切模量越大越有助于损伤区域的修复,工程应用中建议选用剪切模量较高的胶黏剂;胶层较厚时会增大胶层发生缺陷的概率从而减弱修复效果,建议合理选取厚度较小的胶层。最后提出修复界面的表面处理、复合材料端部的溢胶以及倒角处理均有益于修复结构的载荷传递,缓和胶粘界面应力水平,降低胶层失效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宇航材料工艺》期刊2019年03期)
于新童[2](2018)在《石墨烯/PET界面载荷传递及粘着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Graphene)作为一种理想的二维原子晶体,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和力学性能,已经成为诸多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材料。但其只有原子厚度,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与基底相结合而存在界面问题,因此,石墨烯/基底间界面力学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柔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底上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制备的大尺寸单层石墨烯为研究对象,针对石墨烯与柔性基底界面载荷传递及粘附的问题展开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石墨烯/基底切向界面载荷传递及其法向界面粘着特性。石墨烯/PET试件切向界面载荷传递的实验研究以拉曼光谱技术为手段,实验结果给出了加载过程中石墨烯正应变、正应力以及界面切应力的分布曲线。分析表明石墨烯与PET基底间的载荷传递存在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粘附阶段、滑移阶段和界面脱粘破坏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界面切应力积分,得到基底变形引起的石墨烯切向界面粘着能的变化,并讨论了不同试件尺寸(50μm、140μm、270μm和600μm)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材料与柔性基底间界面剪切强度与临界脱粘切向界面粘着能等界面强度指标均受到尺寸的显着影响,尺寸越小切向界面强度越高,反之,尺寸越大则强度越低。石墨烯/PET间法向粘着特性主要是通过双悬臂梁(Double Cantilever Beam,DCB)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分为两部分,包括粘接剂的选择与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的测量。首先,本文对“玻璃/PET/粘接剂/PET/玻璃”试件进行双悬臂梁实验,选择出粘性更强的粘接剂用于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测量所需的试件;然后在不同加载速率下对“玻璃/PET/粘接剂/石墨烯/PET/玻璃”试件进行双悬臂梁实验,并利用电测法检测实验产生的裂纹界面上石墨烯的粘接情况,以确认石墨烯是否从PET基底上撕离,从而得出不同加载速率对石墨烯/PET基底之间粘着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加载速率越高,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越大,反之,加载速率越低,粘着能越小,也越接近真实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宋先凯,杜建镔[3](2012)在《基于优化模型的结构声学耦合界面载荷传递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结构声学耦合系统的界面载荷传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约束最优化模型的局部参数插值算法。耦合界面处结构和流体单元表面坐标通过各自的形状函数进行插值,把界面载荷在互不匹配的网格节点间的传递问题转化为一个点到用自然坐标表示的有限边界曲面的最小距离问题,以便利用成熟稳定的优化算法对其进行高效求解。与已有方法相比,该算法在耦合界面单元为曲面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计算精度。本文给出的数值算例验证了本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赵燕茹,邢永明,雷振坤,郎风超[4](2008)在《力、热载荷作用下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应力传递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光弹性实验应力分析和有限元计算两种方法,在拉拔载荷和热残余应力联合作用下,对单丝拔出树脂基复合材料叁维冻结切片界面剪应力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和计算表明,在单纤维与基体界面的埋入端及埋入末端附近出现界面残余剪应力的极值;力、热载荷作用下纤维界面剪应力呈抛物线分布,单丝埋入端附近是应力的主要传递区域,最先达到危险应力,出现界面脱胶破坏,然后剪应力沿纤维埋入长度由纤维埋入端附近向埋入末端逐渐传递;界面热残余应力对界面剪应力的影响是使纤维埋入末端应力集中程度降低,使界面剪应力最大值增大。(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贾晓红,张明,李超俊[5](2003)在《小腿残肢界面载荷传递特性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装假肢是截肢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和外观的一种主要康复手段,随着社会发展,对假肢质量的的要求越来越高。接受腔的设计是下肢假肢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由于小腿残端的软组织不适合承重,必须通过接受腔的设计,优化残肢表面接触应力的分布,使假肢穿着舒适安全。长期以来,有限元方法被广泛用于生物力学研究,从80年代中期至今,国内外学者建立了一系列有限元模型来进(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3-10-01)
界面载荷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墨烯(Graphene)作为一种理想的二维原子晶体,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和力学性能,已经成为诸多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材料。但其只有原子厚度,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与基底相结合而存在界面问题,因此,石墨烯/基底间界面力学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柔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底上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制备的大尺寸单层石墨烯为研究对象,针对石墨烯与柔性基底界面载荷传递及粘附的问题展开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石墨烯/基底切向界面载荷传递及其法向界面粘着特性。石墨烯/PET试件切向界面载荷传递的实验研究以拉曼光谱技术为手段,实验结果给出了加载过程中石墨烯正应变、正应力以及界面切应力的分布曲线。分析表明石墨烯与PET基底间的载荷传递存在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粘附阶段、滑移阶段和界面脱粘破坏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界面切应力积分,得到基底变形引起的石墨烯切向界面粘着能的变化,并讨论了不同试件尺寸(50μm、140μm、270μm和600μm)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材料与柔性基底间界面剪切强度与临界脱粘切向界面粘着能等界面强度指标均受到尺寸的显着影响,尺寸越小切向界面强度越高,反之,尺寸越大则强度越低。石墨烯/PET间法向粘着特性主要是通过双悬臂梁(Double Cantilever Beam,DCB)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分为两部分,包括粘接剂的选择与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的测量。首先,本文对“玻璃/PET/粘接剂/PET/玻璃”试件进行双悬臂梁实验,选择出粘性更强的粘接剂用于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测量所需的试件;然后在不同加载速率下对“玻璃/PET/粘接剂/石墨烯/PET/玻璃”试件进行双悬臂梁实验,并利用电测法检测实验产生的裂纹界面上石墨烯的粘接情况,以确认石墨烯是否从PET基底上撕离,从而得出不同加载速率对石墨烯/PET基底之间粘着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加载速率越高,石墨烯/PET界面粘着能越大,反之,加载速率越低,粘着能越小,也越接近真实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载荷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徐欢,殷晨波,李向东,王子朋.复合材料胶粘修复界面的载荷传递仿真优化[J].宇航材料工艺.2019
[2].于新童.石墨烯/PET界面载荷传递及粘着特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8
[3].宋先凯,杜建镔.基于优化模型的结构声学耦合界面载荷传递算法[J].计算力学学报.2012
[4].赵燕茹,邢永明,雷振坤,郎风超.力、热载荷作用下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应力传递行为[J].复合材料学报.2008
[5].贾晓红,张明,李超俊.小腿残肢界面载荷传递特性的动力学研究[C].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