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步行商业街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街区,商业,空间,形态,形态学,环境,聚落。
步行商业街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芊,毕书卉[1](2019)在《形态学视角下的旧城商业街区步行环境提升——以杭州武林路步行商业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旧城商业街区是城市物资的集聚地和历史文化的承载地,提升其步行环境不仅是旧城商业街区更新的主要内容,更是旧城中心区复兴的重要措施之一。武林路历史悠久,自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逐渐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街。然而,如今的武林路商业街区正面临着空间环境衰败、交通秩序混乱以及本土文化埋没等诸多问题,不舒适的步行体验已经成为削弱街区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街区步行环境的提升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武林路商业街区的步行环境进行解读和评价,并且提出在不同尺度层级上完善业态布局、连通步行网络、丰富公共空间,以及延续传统肌理、活化历史遗存等更新策略,以增强步行环境的空间连续性,维护城市肌理的时间稳定性,全方位提升街区的步行环境,使其再现昔日的繁荣与活力。(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刘沛[2](2019)在《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步行商业街(区)是集聚了多种商业业态的城市功能片区,既承担着社会生活中的商业服务功能,也是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环境、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步行商业街区及其设计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一直以来,有学者依据不同理论与切入点针对城市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拟引入集群形态理论,从较新颖的视角探讨步行商业街区的设计问题。集群形态理论是日本建筑师桢文彦提出的一种建筑观点。其理论的空间原型来自于对于“聚落”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在融合地域性特点基础上,将“多组”建筑赋予一定的联系性,使其具有相同的群形态。这种既强调分散又注重联系的建筑思想,与街区式步行商业街的设计问题有很好的契合,借助于集群形态这一具有生长性的理论支持,可以从新的视角探讨步行商业街区的空间布局与功能组织,思考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的新思路。本文首先深入解读、剖析了集群形态理论,总结归纳该理论的叁种范式以及集群形态的构成要点,比较分析传统理念下的商业步行街区设计思路,提取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探讨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策略,分别从空间形态、空间连接、叁维空间等方面提出应对方法;其次,以此为基础,选择成都太古里、北京蓝色港湾这两个典型步行商业街区案例进行调研与分析,从集群形态理论视角总结其设计特点,发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最后,以青果巷步行商业街区为例,运用集群形态理论及设计手法进行实践探讨,并为国内步行商业街区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1)
于雨[3](2019)在《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老城区中的步行商业街,承载了这一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反映了该城市以往的生活格局。目前由于电子商务的冲击以及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仅凭单单的街道不能支撑着老城区的商业发展,使其持续散发活力。扩展至区域化的步行街区模式,更能在大范围内依托大街小巷中的多尺度步行空间、各消费档次商业、历史资源和景观绿化,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效应。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唯有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积极培养以新消费为主体的新动能,才能促进新旧动力有序转换,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基于街区为消费者服务的角度,对本文研究对象——合肥老城区中东侧的合肥淮河路步行商业街区,以高处俯拍人流的方法进行人流观测,获取人流分布图。统计人流聚集区域购物、行走、观望、休息、饮食、停留几种主要消费行为的次数,发现前叁种行为比重较大,其中行走比例最大。就消费群体来说,80后、90后逐渐变为消费主力军,青年群体人数高于中年群体,购买能力则低于中年群体,就出行目的来说,休闲娱乐、旅游观光、餐饮、购物行为是四大主要目的,前叁者比重上升明显,消费时代的享受型、个性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消费者更注重商品和空间的质量,同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深入调研来挖掘淮河路街区的历史建筑、停车场、闲置资源等基础现状,发放问卷并参考点评APP的评价,获得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表,结合观测的数据和结论,从交通、历史资源、业态、空间环境四个方面展开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的实施策略。交通方面注重慢行步行系统构建,历史资源方面注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体验,业态方面注重复合型发展,空间环境注重品质和特色打造。由于老城区不宜大规模改动,更新的核心思路是利用类似微改造的手法,交通方面的微循环策略,业态、空间等方面的微更新策略。老城区的改造和发展,还需要多种保障策略,通过多途径的资金、公众参与和分批渐进式更新时序几种保障策略,实现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的活力再生。(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刘乾[4](2018)在《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步行体验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集约化利用成为各界共识。城市立体化发展是城市用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因此目前我国城市中立体化系统建设愈发普遍,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然而在新商业模式的冲击下,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出现了空间使用率不足的问题,造成了城市空间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提升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的步行体验。而对步行体验进行准确评价也就成为采取该途径的必要前提。本文即关注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的步行体验,以光谷现代风情街为例,探索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步行体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评价结果提升步行体验。首先,本文基于既有研究和理论,研究步行体验的内涵及评价原则;同时对光谷现代风情街的步行空间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基于上述内涵研究和空间分析,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建立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步行体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该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使用者对光谷现代风情街步行体验各项指标的满意度数据;基于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光谷现代风情街的步行体验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法,找出优化紧迫性高的空间要素。最终,针对找出的优化紧迫性高的空间要素,提出以步行体验为导向的空间优化建议。研究依照步行者的需求层次,得到了一套完整的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步行体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内的步行体验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与“舒适”、“方便”有关的空间要素影响最大;而光谷现代风情街在上述两个方面则存在一定缺陷,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优化,改善步行体验,提升空间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8-01)
黄敏文[5](2018)在《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市化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明显的提高,生活方式快速发生改变,商业空间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很多城市都处在大规模建设中,其中也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步行商业街区的项目。而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步行商业街区的项目,不但能吸引本地的居民,还能吸引外来的游客,从而带动城市的发展,为城市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目前,在很多中小城市也着手建设属于蕴含自己城市特色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但是由于发展过快理论和实践不足,步行街建设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步行商业街区忽视了其外部空间与城市界面的联系及其商业街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点,且未考虑到人的真正的需求,甚至有些街区的外部空间出现了交通混乱、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在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布局模式、空间序列、人性化以及特色文化塑造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这些问题,由于国内外的商业建筑发展阶段不同、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不一样,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本文试着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分析我国步行商业街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结合人的活动与外部空间的研究,再结合国内优秀步行商业街区调研案例分析试着研究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的设计方法。全文共分为五个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对象、目的和意义,并总结了国内、国外之前的研究成果,最后归纳总结了全文论文框架;第二章为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分析,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其次从国外内两个角度概述了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接着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相关性,最后对目前我国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叁章首先归纳总结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要素及类别,其次结合调查问卷和人的行为心理对人在步行商业街区的行为活动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第四章是本文课题研究的主体,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四个设计策略;第五章是深入的分析了国内四个成功的步行商业街区,再对比分析总结其成功的共同因素,最后是以笔者参与的一个实践项目,论证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从而体现本课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双重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0)
徐惠民[6](2018)在《基于传统聚落空间原型的当代步行商业街区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是皇权政治的象征,那么传统聚落空间就是民意生活的体现。中国传统聚落空间是千百年传统文化与生活智慧的积淀,最终形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有机体。而现代城市空间却被工业文化割裂破碎,传统空间文化岌岌可危。本文选取步行商业街区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城市建设、时代文化、时代经济综合背景下的思考,发现现代步行商业街空间存在的诸多问题,空间类型无法满足当下时代需求。本文引入“原型”理论,希冀将传统聚落空间原型在当代步行商业街区空间中进行转译,在传承发扬传统聚落空间优秀的本土空间内涵的同时,借此提升当代步行商业街区空间内涵。本文归纳研究从“衍生性”、“依存性”、“转换性”叁个特征出发,阐述了传统聚落空间与步行商业街空间之间在时空中的关系,证明两者空间存在很好的吻合性;通过对“游走性”、“交往性”、“场所感”叁个词的论证阐述,证明传统聚落空间的内涵与步行商业街空间需求的契合性、从而本文以传统聚落空间为原型,从物质形态与情感追求两个方面对传统聚落空间原型进行提取,通过实际案例的调研研究,总结归纳出传统聚落空间原型在当代步行商业街区空间中的转译手法,从而塑造出具有“游走性”、“交往性”、“场所感”等丰富体验的当代步行商业街区空间。最终通过对漳浦县南门溪步行商业街区空间设计的实践操作,将理论研究归纳所得应用于实际设计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与探讨传统聚落空间在当代步行商业街区空间中的借鉴意义,从而展望传统聚落空间对于未来城市空间塑造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雷唯[7](2017)在《基于Netlogo的人员密集步行商业街区应急疏散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带来了各个城市步行街建设的热潮。如今,城市步行街区与商业、休闲、旅游等功能结合,已成为城市中最具人气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更是常常成为人口最为密集的场所。密集的人口给步行街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隐患,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安全、迅速、科学的人员疏散对策以及支撑疏散的合理空间布置,将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步行商业街区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组织特征、尺度特点、区位特点、突发事件类型以及相关规范,绘制了典型步行商业街区平面图。同时,结合人员疏散的特点,将商业街区空间元素划分为通道、边界、节点、出口等方面,通过将典型平面导入Netlogo软件并赋予其相应属性,在Netlogo中建立了抽象的疏散平面模型。除此之外,本文还通过对人员疏散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得到行人行走方向与速度受到疏散路径选择、周围行人密度以及视野范围内行人分布特点叁个方面影响。疏散路径选择主要受到周围环境、行人对环境熟悉度以及疏散引导叁方面的影响,在Netlogo中依据具体情况对疏散人员赋予了相应属性。在建立疏散环境与疏散人群的基础上,通过Netlogo对不同条件下的人员疏散进行模拟,得到典型商业街区疏散特点并对疏散引导方式进行了探讨。在实例分析中,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应用Netlogo对成都市宽窄巷子步行街区空间现状与人群疏散策略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了宽窄巷子步行街区合理的人口容纳量,并对宽窄巷子针对突发事件应对方式提出了建议。本文中的模拟研究可较好地反应人群疏散过程,为估算人群疏散时间、步行街区最大安全容纳量以及探讨疏散引导策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邹聪[8](2016)在《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中国传统特色设计手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传统步行商业街区在反映整个城市或地区的地域性特点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商业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向立体化发展,因此要在立体化商业街区中要反映中国传统特色时,没有可以直接照搬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如何在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中体现中国传统特色。本文以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的设计手法,特别是中国传统特色的运用方法,并且针对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中中国传统特色的表达方法,从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中传统场所的营造以及传统建筑风貌的体现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与调研,对上述两个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章为步行商业街区立体化设计与传统特色的关系部分。首先对与步行商业街区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步行商业街的发展以及步行商业街区立体化的趋势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与传统特色之间的关系。第叁章为传统特色场所的营造部分。首先分析了传统步行商业街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与空间布局,阐释了传统步行商业街场所的魅力,并提出了将传统特色场所引入到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中的方法:还原街巷空间和营造特色空间。第四章为传统建筑风貌的体现部分。从历史发展和结构体系的角度阐释了传统商业街没有向立体化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将传统建筑风貌体现到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中的方法并归纳为叁种设计方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传统建筑风貌改进的设计方法和传统建筑风貌模拟与升华的设计方法。第五章为调研与评价分析部分。通过对有着传统特色的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进行调研与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其传统特色的认可情况。最后一章为结论与展望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分析了课题中一些还可以更加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覃海明[9](2015)在《首府提升会展商务区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南宁讯 (记者/覃海明)8月12日,记者在南宁市规划管理部门获悉,该市日前已批复同意《南宁市埌东-凤岭城市中心之会展商务区概念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针对会展商务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空间布局、业态调整及地下空间开发、交通组织等方面优化和提升(本文来源于《广西日报》期刊2015-08-14)
杨清荷[10](2015)在《城市步行文化商业街区环境标识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消费转型”的背景下,城市步行文化商业街区以其高度复合而又独具特色的功能与空间特征,受到了极大的青睐。这种规模庞大、空间复杂、功能多元的商业街区虽然丰富了人们的消费体验,却也增加了人们识记环境的负担。因此,人们在商业街区中的活动时需要环境标识系统——一种界定空间、指示方向的工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城市步行文化商业街区中,环境标识系统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在商业宣传和文化传播方面的价值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着眼于此,本文首先通过追溯商业街区和标识系统的演变过程来梳理其发展脉络,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代环境标识系统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来总结我国城市步行文化商业街区环境标识系统的发展现状,探究城市步行文化商业街区环境标识系统的布局和构成,并着重探究环境标识系统的视觉表达手法;最后提出构建城市步行文化商业街区环境标识系统的途径。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明确了环境标识系统在城市步行文化商业街区中的地位和价值,明确了标识系统与其所处环境、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归纳了环境标识系统的功能与构成,并总结出环境标识系统在商业街区中布局、设置的原则、规律、方法与流程。(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步行商业街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步行商业街(区)是集聚了多种商业业态的城市功能片区,既承担着社会生活中的商业服务功能,也是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环境、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步行商业街区及其设计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一直以来,有学者依据不同理论与切入点针对城市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拟引入集群形态理论,从较新颖的视角探讨步行商业街区的设计问题。集群形态理论是日本建筑师桢文彦提出的一种建筑观点。其理论的空间原型来自于对于“聚落”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在融合地域性特点基础上,将“多组”建筑赋予一定的联系性,使其具有相同的群形态。这种既强调分散又注重联系的建筑思想,与街区式步行商业街的设计问题有很好的契合,借助于集群形态这一具有生长性的理论支持,可以从新的视角探讨步行商业街区的空间布局与功能组织,思考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的新思路。本文首先深入解读、剖析了集群形态理论,总结归纳该理论的叁种范式以及集群形态的构成要点,比较分析传统理念下的商业步行街区设计思路,提取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探讨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策略,分别从空间形态、空间连接、叁维空间等方面提出应对方法;其次,以此为基础,选择成都太古里、北京蓝色港湾这两个典型步行商业街区案例进行调研与分析,从集群形态理论视角总结其设计特点,发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最后,以青果巷步行商业街区为例,运用集群形态理论及设计手法进行实践探讨,并为国内步行商业街区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步行商业街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芊,毕书卉.形态学视角下的旧城商业街区步行环境提升——以杭州武林路步行商业街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2].刘沛.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3].于雨.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4].刘乾.城市立体化商业街区步行体验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5].黄敏文.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8
[6].徐惠民.基于传统聚落空间原型的当代步行商业街区空间设计研究[D].厦门大学.2018
[7].雷唯.基于Netlogo的人员密集步行商业街区应急疏散方法探讨[D].天津大学.2017
[8].邹聪.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区中国传统特色设计手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9].覃海明.首府提升会展商务区功能[N].广西日报.2015
[10].杨清荷.城市步行文化商业街区环境标识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