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务部门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富强[1](2021)在《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技术规章是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货运组织和设备运用维护的制度基础。近年来,中国铁路已经建成世界上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为管好经营好世界一流的铁路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必须加强对铁路技术规章的高质量管理。国铁集团作为一家超大规模网络型企业,运营场景和外部环境极为复杂,需要管理的技术规章数量多、规模大、体系结构复杂。同时,中国铁路实行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管理机制,不同层级的主体对技术规章的管理目标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冲突,而且铁路运营管理涉及机务、车务、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不同专业,各专业在规章管理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利益诉求,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管理超大规模网络型、多层级、动态化、复杂系统特征明显的中国铁路技术规章,在世界上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在理论层面也属于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论文在深入分析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全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论、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等系统理论引入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研究,研究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和监管机制,分析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的优化,构建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为推动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改革,落实技术规章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是:(1)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优化。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等内容,结合调研,归纳总结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分别是制订、监管、宣贯和综合评价。(2)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过程优化。归纳总结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及模式,阐述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中的“囚徒困境”窘境,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和有专业部门牵头两种不同条件下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行动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科学设置专业部门“不合作”策略的惩罚金额,及时向“合作”专业部门通告“不合作”专业部门信息;充分利用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以及站段议事协调机构;鼓励专业部门树立长远和大局意识,摆脱短期利益思维等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协同策略。(3)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模式改进。构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模型,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这三个主体在监管过程中的博弈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技术规章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探讨了各因素对监管的影响程度,结论是国铁集团在加大技术规章监管力度时,站段落实技术规章就趋于认真,但带来了监管成本的增加;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为降低监管成本而放松监管时,站段倾向于简单执行;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加大对站段的奖励力度时,站段也倾向于认真执行。并据此提出技术规章监管优化措施。(4)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设计并实现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以优化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采用Petri网方法计算出宣贯平台对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的成效,即国铁集团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66.7%,铁路局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46.2%。(5)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优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采用AHP方法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在内的不同评价对象分别进行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技术规章管理办法是提升技术规章管理规范性的重要途径;计划管理是否合规直接影响国铁集团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技术规章起草管理是否合规是影响铁路局集团公司及站段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的重要因素;(4)技术规章宣贯常态化是保证技术规章宣贯有效落实的重要支撑;技术规章监管评价常态化是实现技术规章监管评价有效的重要手段;铁路应建立从上至下、相互补充的技术规章管理评价机制。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基于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动态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采用针锋相对战略或者冷酷战略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重复博弈和有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的完全信息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动态博弈进行求解,验证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铁路技术规章能够协同制定的前提条件。(2)构建了基于混合策略的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铁路站段间的三方监管博弈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得出铁路技术规章有效监管的条件和相关因素对技术规章监管的影响程度,有效地破解了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站段间的三方监管的博弈难题。(3)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的差异化评价,为各级管理主体精准评估自身技术规章管理能力和科学考核下级单位技术规章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
任芮[2](2021)在《物资采购成本精益管理研究 ——以铁路A工务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铁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中起着重要作用,铁路高强度的运行加快了设施损耗,铁路线路大维修的投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实现铁路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铁路物资的保障和支撑,铁路物资采购直接影响铁路企业的经济成本和效益,同时提供铁路线路设施设备维护、维修等的重要物资,保障着客货列车安全运行。物资采购应紧跟市场经济发展变化,不断创新采购渠道,开展好工务线路维修成本控制,强化物资采购管理,提高物资采购质量,对铁路企业降本增效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A工务段线路维修物资采购成本管理,浅析A工务段如何在当前铁路物资采购质量过关的前提下,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提出应当根据外界社会和市场经济变化,把精益管理思想应用到该段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中,使成本应用变得更加准确、合理,保证以最小成本实现对铁路工务线路维修物资的检修和更换。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结合采购成本管理、精益管理等相关理论,应用作业成本法对采购成本进行分析,找出精益管理下物资采购存在问题,通过完善铁路工务物资采购成本精益管理方案,优化符合单位实际的采购管理模式来降低采购成本,推动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实施精益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
张毓斌[3](2020)在《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是维持铁路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中枢系统,是整个运输生产当中的大脑和心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客运列车的正点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货主对于货物运输也有了更高效、更高速的要求,铁路正朝着高速、重载、高密度的方向发展,这对铁路运输生产的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完善现有的调度指挥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提高运输调度指挥过程的工作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具有客观准确性的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了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调度部门是保证铁路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支撑,是整个铁路运输工作的核心和大脑,在铁路的安全运营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调度部门的现状和工作过程,在了解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日常工作当中的实际情况,对于调度系统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引入CTC等先进的科学指挥系统,以及其它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在运输调度管理系统中的广泛运用为调度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为了调度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调度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面发展、调度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新标准、新要求,铁路运输调度系统只要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规范管理、强基达标、挖潜提效、增收节支,努力提升调度指挥水平,而以往既有的调度评价考核体系已经不适用于现有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特点。原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倾向于考核管理,并没有过多地倾向于细化的工作质量的评价,因此,现有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于当前铁路运输工作高标准、高效率和精细化的要求。故此,本文在对于调度工作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当前调度系统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将原来扁平化的调度工作变得立体化、直观化,使得调度评价工作由原来的主观性变得客观和具体,所有的工作都能够以具体的数据指标进行体现,使得每一个调度台,不同调度员的调度工作质量孰好孰坏优劣与否都能够一目了然,使得运输工作变得具体直观。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现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大量调度日常工作当中遇到的实例以及各类经常性、普遍性的运输生产过程以及铁路调度指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真实案例,详细介绍了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对于调度指挥系统对铁路行车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这些研究,基本了解了铁路调度工作的方式和过程,探讨了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在日常运输生产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研究了当前铁路调度系统所现有考核体系的不足,以此确定了完善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工作质量评价指标的思路,针对铁路调度系统中的主要运输生产岗位:列车调度员、计划调度员、机车调度员、货运调度员分别建立了相对完善和客观合理的工作质量评价指标,通过指标,可以直观地体现调度工作的质量和运输生产效率以及效益的高低。
刘强[4](2020)在《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文中认为铁路工务维修的目的是使列车在线桥设备上安全平稳的运行,同时线桥设备的安全可控离不开科学的维修和管理,这点一直以来都是工务部门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铁路工务桥隧建筑物维修质量的高低好坏是十分重要的。随着铁路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曲线半径越来越大,而以高填方、大展线的方式来修建高速、快速铁路,一是质量工期不能保证;二是选线困难投资难以控制。为保证运营线路标准和质量,综合考虑“以桥代路”已成为我国铁路线路发展趋势。随着桥隧占线路的比重日益加大不断提高,传统的工务桥隧系统的维修体制已经不再与当前工务工程的要求相匹配,积极构建工务桥隧系统生产作业和安全闭环管理,优化桥隧维修生产力布局,全面实行和深化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桥隧设备质量和管理水平适应铁路发展的需求,是铁路工务部门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论文通过对我国铁路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压力进行分析,明确工务发展的基本方向,剖析当前工务桥隧系统维修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的可行性和明确改革思路,同时以原平工务段正在进行的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为例,详细阐述改革的具体举措。可见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维修体制改革,那么就可以实现工务段桥隧系统设备质量要求和人员配备不协调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设备质量大幅提升,生产作业效率明显提高,安全卡控措施更加有效,确保了工务段安全生产和管理持续稳定发展。
吴传辉[5](2020)在《基于业财融合的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随着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而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管理者必须关注固定资产管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关乎公司未来的前景。而固定资产在铁路维护公司的资产中所占比重大,并且生产环节也离不开固定资产。因此,可以说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管理的好坏。一个管理成效显着的企业一定有着完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SW公司是某大型央企集团下一个从事集团管内铁路轨道维护服务的子公司,本文旨在通过分析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从购置、运维、报废处置三个阶段,将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与业财融合理念相结合,从价值管理、能力管理、实物管理三个维度来探讨中小型铁路轨道维护公司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业财融合的模式,以解决其在购置、运维、报废处置阶段出现的一些业财部门协作差,财务部门重核算轻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脱离业务实际的问题。本文按固定资产采购、运维、报废三个生命周期阶段为主线,首先,归纳目前的业财融合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归纳性的文献综述;其次,介绍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并分析其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为固定资产采购管理现状、运维、报废处置现状。其中,三部分均存在业财不融合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提出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基于业财融合的方案设计,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将对策分为三个维度,价值管理、能力管理、实物管理,针对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基于业财融合提出解决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完善供应商评价依据、采购预算实现业财融合的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优化设计、二维码管理、财务部门支撑业务决策、业财融合的保障措施等。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完善固定资产业财融合机制,将有效提高SW轨道维护企业财务核算效率,提高业务信息质量,使得业财融合管理常态化,降低固定资产采购成本,减少固定资产价值流失,提高固定资产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力。
秦铎[6](2020)在《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铁路货运事业发展迅猛,呈现出重载、提速的趋势,对货物运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专业全面的数据集成是实现货运安全的基本保障。货运安全涉及车、机、工、电、辆等多专业部门协作,信息系统分类繁杂、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标准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信息传输效率较低,存在着数据异构等信息孤岛问题。由于列车是经编组产生的,安全监管的重点是对货物运输过程管控,是围绕列车生命周期展开的,因此本文以货运列车为对象,开展安全数据集成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的确定、信息模型的构建以及元数据的管理方面,并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组成的一体化集成模型应用到集成平台的构建中。首先对列车生命周期过程中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以及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数据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出通过信息模型和元数据管理辅助数据集成的需求。其次,通过对业务领域的分析,确定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并建立可以通用于各业务系统的货运列车对象信息模型,通过信息模型定义统一的数据视图,清晰展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规范数据之间的交互流转。同时,从数据本身的信息解释出发,构建元数据模型,通过元数据的管理为数据集成提供描述信息和统一标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结合形成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概念,通过一体化集成模型,确保集成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质量。最后,构建实时动态显示的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将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理念应用于平台的设计中,利用信息模型指导集成过程及集成平台的数据模型建设,并通过元数据的管理对数据的内容和使用方法进行描述和规范,使得集成的数据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汇聚,更重要的是统一数据的来源、明确数据的含义以及属性约束的信息,在集成的同时保证数据的正确理解、使用,实现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通过集成平台,促进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统一监测,从而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将数据共享给各专业部门,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
韩冬辰[7](2020)在《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IM无法解决跨阶段和广义的建筑“信息孤岛”;2)BIM无法满足建筑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的高标准信息要求。这两个深层问题均指向现有BIM体系因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缺位而造成“信息-物理”不交互这一问题根源。建成信息作为建筑物理实体现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未来数字孪生建筑所关注而现阶段BIM所忽视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根源,研究对现有BIM体系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缺陷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和逆向工程等制造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本文的解决方案——拓展现有BIM体系来建构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建筑业的BIM应用调研和转型背景梳理,具体分析了针对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现有BIM体系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2)本文从建筑数字化定义、信息分类与描述、建筑信息系统出发,建构了包含BIM建成模型、“对象-属性”分类与多维度描述方法、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在内的建成信息理论;3)本文依托大量案例的BIM结合建筑逆向工程的技术实践,通过实施流程和实验算法的开发建构了面向图形类建成信息的“感知-分析-决策”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视角创新梳理了现有BIM体系缺陷并揭示“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根源;2)通过建成信息的理论创新扩大了建筑信息的认知范畴并丰富了数字建筑的理论内涵;3)通过逆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建成信息的逆向获取和模型创建的实验性流程与算法。BIM建成模型作为“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实施成果和能反映建筑“物理”的信息源,将成为其它模型的协同基础而解决BIM模型“林立”。本文聚焦“物理”建成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数字孪生建筑的基础和起点。
李思宇[8](2020)在《无砟轨道在线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的逐渐成形,高速铁路的发展重点已由建设转为运营。无砟轨道作为高速列车走行的主要基础形式,近年来服役状态劣化现象显着,在环境温度、列车动荷载、雨水等因素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的开裂、离缝、脱空等结构性病害频发。这些病害的存在严重影响高速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甚至危及高速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因此,对无砟轨道服役状态关键参数进行在线监测,并利用信息化管理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已经成为铁路工务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基于以上目的,本文以华东地区某高铁为项目背景,以数据库为核心技术,以该项目海量监测数据储存、分析和管理为前提,同时考虑其他在线监测系统对数据处理分析的共性需求,采取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思想设计了无砟轨道在线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无砟轨道在线监测系统总体构架设计研究。根据轨道板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在系统开发与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搭建了无砟轨道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框架,并对系统功能和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分析。(2)建立了以关系型数据库Oracle为中心的在线监测数据库系统。根据本系统的需求分析,实现对数据库的逻辑、概念、物理和安全设计,并利用OLE-DB连接数据库,实现Visual Studio与Oracle间的数据通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动态数据储存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海量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并提高了数据管理的时效性、信息化程度和便捷性,解决了大量数据存储问题并提高了对监测数据的利用率。(3)无砟轨道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研究和预警模型的建立。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等手段,利用统计学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对缺失值进行填补并对监测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值进行剔除,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预测结果的有效性。然后根据气象参数与轨道板温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相关性,利用机器学习中的算法进行分类,建立预警模型并确定预警指标,从而实现对轨道结构服役状态的评估。(4)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将云服务器(ECS)嵌入到“无砟轨道在线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开发出微信小程序和监测数据查询的客户端程序,集多源信息发布和搜索技术于一体。
彭丽宇[9](2019)在《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铁路运输业的不断创新和改革,技术复杂程度不断加强,既有的安全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采用传统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方式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一般是以单一线性关系为基础,即风险源与事故之间,对已发生事故的风险源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而无法对潜在风险源进行辨识和关联,做不到精准的风险管理,无法满足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服务,也无法通过实时、动态的数据挖掘,实现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增值的需求。因此,研究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的知识化方法,对进一步精准挖掘风险源,提高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铁路货运运营风险事故特点,基于本体论、粗糙集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探究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知识化问题,建立风险数据知识化与情景集成知识库,为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与管理提供了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与关键影响因素筛选从人、装备、环境、管理角度建立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危险源、故障与事故数据作为条件属性集,将相应的风险等级信息作为决策属性集,构建基于人、装备、环境、管理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知识系统,运用粗糙集筛选影响铁路货运安全的关键风险因素,计算并对比分析各关键风险因素的权重差异。(2)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本体构建与关联模式识别以铁路事故案例非结构化数据为基础,对事故进行描述与解析,挖掘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源,解析致因机理,选取若干事故致因复杂、事故级别高的典型事故案例完成情景实例的知识提取,建立基于事故情景的事故-风险本体模型,并对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进行形式化表示,从而识别风险关联模式,提出了铁路非结构数据的知识化方法。(3)提出铁路货运设备风险管理数据知识化方法针对铁路设备状态检测结构化数据知识化现状,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铁路货运设备数据知识化方法,并以轨道不平顺为例,利用BP神经网络对其分周期进行预测,并运用轨距、左轨向、右轨向、左高低、右高低、三角坑、水平等七项检测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4)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与情景知识集成将铁路的风险影响指标体系与事故-风险本体中的风险源相关概念相对应,完成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指标权重的知识化。确定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指标包括人员对应、管理对应、环境对应与装备对应4组映射规则。以轨道平顺测量数据的挖掘与计算过程为例,将风险-事故本体的概念部分进行相应更新,将新生本体概念对应到风险、设备、基础设备、固定设备、轨道与线路下,使用Protege工具,在风险-事故本体中建立新的概念,构建新生本体图。依据风险源的类型,将其分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类进行管理。对于关联关系的提取,依照事故情景要素和风险、事故成因,将风险源之间成组关联关系分析定义为:升级、影响、导致三种风险成组关联关系。通过分析事故风险源及对应事故情景中的参与行为,寻找二者对应关系,将二者关联起来,形成由参与行为到风险成组的动态推理链条,建立提取、产生、催化、处理异常行为-风险链的规则认定,形成推理映射逻辑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方法。基于事故情景的致因机理解析,识别风险源并挖掘影响铁路货运运营安全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规则,基于风险关联知识构建事故-风险本体模型,研究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知识推理与更新机制。(2)构建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模型。以基于本体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模型结构化描述与推理方法为基础,挖掘并提出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关联知识推理机制,建立基于管理数据和设备数据的风险识别方法。运用铁路货运运营事故情景的本体描述,对不同类型铁路货运运营风险进行本体集成,实现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的知识化。(3)提出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的知识建模和推理研究方法。建立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人、装备、环境、管理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知识系统,运用粗糙集筛选了影响铁路货运安全的关键风险因素。通过铁路货运事故情景分析建模,分析、分解各个事故的成因链与事故链,探究非结构化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和事故数据间相互作用关系。
张奇[10](2019)在《基于专家系统的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大动脉。铁路轨道是铁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铁路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铁路行车的高速化和重载化,铁路运输对铁路轨道的稳定性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轨道的组成结构复杂,轨道状态影响因素及病害种类都具有多样性特点。工务部门缺乏对轨道状态准确判断的工具,维修方式粗放,信息化水平低,致使工务维修过程中容易产生“过度修”和“欠维修”。因此,研究铁路轨道维修决策支持问题,为工务部门提供高效的铁路轨道维修决策支持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有砟轨道,研究构建基于专家系统的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铁路轨道维修的辅助决策支持。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完成了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包括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和数据需求分析。(2)研究了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库设计方案。将获取的轨道维修知识从空间维和设备维进行整理,归纳了轨道网格或各设备部件的状态评定项目及相关参数。采用“框架+产生式”表示方法对轨道维修知识进行表示,并基于CLIPS规范进行编码实现。最后研究建立了系统知识库的组成结构。(3)研究了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推理机实现方案。首先采用了基于权值、阈值和可信度的规则表示方法来对铁路轨道维修规则进行表示。其次采用了不确定性推理算法进行系统推理机的推理算法设计,用以支持系统的推理计算。最后研究了系统推理机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推理方式,冲突消解策略等。(4)完成了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原型系统设计、实现及系统验证。完成了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原型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的开发实现,并采用兰州铁路局的工务安全生产数据进行了系统验证。
二、工务部门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务部门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 |
2.1.2 博弈论 |
2.1.3 系统动力学 |
2.1.4 系统评价 |
2.2 铁路技术规章研究现状 |
2.2.1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优化研究 |
2.2.2 铁路技术规章特性和内容研究 |
2.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现状 |
2.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
2.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博弈分析现状 |
2.3.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状 |
2.3.4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评价研究现状 |
2.4 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
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述 |
3.1.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念 |
3.1.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框架 |
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分析 |
3.2.1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主体 |
3.2.2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流程 |
3.2.3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 |
3.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分析 |
3.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特征 |
3.3.2 跨专业的铁路技术规章协调机制 |
3.3.3 跨层级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机制 |
3.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问题分析 |
3.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不协同 |
3.4.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不到位 |
3.4.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不及时 |
3.4.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关键环节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研究 |
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及其困境 |
4.1.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 |
4.1.2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模式 |
4.1.3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困境 |
4.2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博弈分析 |
4.2.1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构建 |
4.2.2 无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
4.2.3 有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
4.2.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策略 |
4.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案例分析 |
4.3.1 案例来源 |
4.3.2 案例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监管机制研究 |
5.1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关系分析 |
5.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分析 |
5.2.1 纯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5.2.2 混合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5.3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5.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5.3.2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
5.4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应用 |
5.4.1 监管措施的改进 |
5.4.2 监管效果的提升 |
5.5 本章小结 |
6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研究 |
6.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
6.1.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
6.1.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分析 |
6.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的分析与实现 |
6.2.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需求分析 |
6.2.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设计 |
6.2.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
6.3 基于宣贯平台的流程优化分析 |
6.3.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 |
6.3.2 基于Petri网的宣贯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
6.4 小结 |
7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研究 |
7.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7.1.2 指标体系构建 |
7.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 |
7.2.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
7.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7.2.3 综合评价分析 |
7.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7.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7.3.2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
7.3.3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
7.3.4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
7.3.5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8.1.1 主要研究结论 |
8.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B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结果 |
附录C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D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E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F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
附录G AHP 及最终得分计算核心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物资采购成本精益管理研究 ——以铁路A工务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购成本管理 |
1.2.2 精益管理 |
1.2.3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精益管理 |
2.1.1 精益管理的内涵 |
2.1.2 成本精益管理的内容 |
2.1.3 成本精益管理的特点 |
2.2 采购成本管理 |
2.2.1 采购成本基本概念 |
2.2.2 采购成本精益管理的要素 |
2.2.3 采购成本精益管理思路 |
2.3 精益成本管理方法 |
2.3.1 目标成本管理法 |
2.3.2 战略成本管理法 |
2.3.3 作业成本管理法 |
2.4 本章小节 |
3 A工务段物资采购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A工务段采购管理组织概况 |
3.2 A工务段采购成本构成 |
3.3 A工务段采购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
3.3.1 成本管理观念较为传统 |
3.3.2 成本核算监管机制不完善 |
3.3.3 成本管理信息交流不畅 |
3.4 实施精益管理的必要性 |
3.4.1 精益采购对铁路施工管理的意义 |
3.4.2 应用作业成本法分析的必要性 |
3.4.3 应用作业成本法分析的总体目标 |
3.5 本章小结 |
4 A工务段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体系设计 |
4.1 采购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思路 |
4.2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采购成本核算模型 |
4.3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
4.3.1 明确采购作业 |
4.3.2 归集A工务段采购所涉及的各类资源费 |
4.3.3 确认作业动因 |
4.3.4 计算实际采购总成本 |
4.4 采购作业成本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精益管理下A工务段采购成本控制方案 |
5.1 提高成本精益管理意识 |
5.2 加强成本精益管理的组织系统性建设 |
5.3 采购成本精益管理控制措施 |
5.3.1 优化采购流程 |
5.3.2 完善采购供应体系 |
5.3.3 做好物资验收 |
5.3.4 加强库存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概述 |
2.1 铁路调度指挥的定义 |
2.2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 |
2.2.1 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 |
2.2.2 TDCS整体结构 |
2.2.3 调度集中系统(CTC) |
2.2.4 CTC整体结构 |
2.3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组织机构及职责范围 |
2.4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职责范围 |
2.4.1 铁路总公司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
2.4.2 铁路局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
2.4.3 技术站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3.铁路调度指挥内容 |
3.1 影响铁路调度指挥的主要元素 |
3.1.1 人:各工种调度及现场相关部门的作业人员 |
3.1.2 车:机车、车辆、轨道车、路用车 |
3.1.3 天:当班天气、接触网供电设备 |
3.1.4 地:线路(车站)状况和信号设备 |
3.1.5 图:列车运行图和日班计划 |
3.1.6 规:规章、总公司命令、重点事项 |
3.2 调度指挥的方法 |
3.3 调度指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会让、避让站选择错误 |
3.3.2 区间通过能力浪费 |
3.3.3 进路交叉接发列车时机错误 |
3.3.4 施工时调度区段的堵塞 |
3.3.5 技术作业站的堵塞 |
3.3.6 发生事故、非正常情况时调度指挥不当 |
3.4 本章小结 |
4.由天兰线水害分析铁路非正常事件应急管理 |
4.1 铁路行车非正常事件的概念 |
4.2 天兰线水害概况 |
4.3 天兰线7.10 水害调度应急处置过程 |
4.3.1 7.10 水害调度应急处置过程 |
4.3.2 7.10 水害应急处置流程分析 |
4.4 调度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原有分析和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
5.1.1 铁路调度系统原有考核方式 |
5.1.2 铁路调度系统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
5.2 建立新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的目的 |
5.3 建立新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 |
5.3.1 列车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
5.3.2 计划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
5.3.3 机车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
5.3.4 货运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回顾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内容 |
6.2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2 我国铁路工务的现状 |
2.1 我国铁路工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
2.1.1 安全从严管理新形势 |
2.1.2 降本增效的新形势 |
2.1.3 集约管理新形势 |
2.2 我国铁路工务系统面临的压力 |
2.2.1 安全压力 |
2.2.2 人员压力 |
2.2.3 成本压力 |
2.2.4 规范管理的压力 |
3 国内外铁路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的概况 |
3.1 以美国、巴西等为代表的货运运输线路 |
3.2 以西欧和日本为代表的客运运输线路 |
3.3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客货混运运输线路 |
3.4 我国铁路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 |
3.5 我国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发展阶段 |
4 我国铁路工务桥隧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设备源头治理任重道远 |
4.1.1 老旧线路桥隧问题较多 |
4.1.2 新建线路源头问题突出 |
4.2 作业装备开发和运用水平不高 |
4.2.1 序列化、配套系列不足 |
4.2.2 高效率机械设备缺乏 |
4.3 维修与工务自身的发展不相适应 |
4.4 生产组织水平有待继续提高 |
4.5 现场作业标准化落实仍有差距 |
4.6 人员素质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 |
5 我国铁路工务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
5.1 2020 年铁路率先实现现代化指引了方向 |
5.1.1 三个领先 |
5.1.2 三个提升 |
5.2 几十年发展奠定了设备基础 |
5.3 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
6 我国铁路工务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思路 |
6.1 维修体制改革的意义 |
6.2 加快向状态修转变是改革的重点 |
6.2.1 推进状态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6.2.2 科学制定设备的状态修指标 |
6.2.3 规范生产计划管理 |
6.3 消除工区层级管理是改革的关键 |
6.4 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是改革的保证 |
7 原平工务段桥隧维修体制改的可行性研究 |
7.1 概述 |
7.1.1 背景 |
7.1.2 现状 |
7.1.3 目标 |
7.2 桥隧养修管理的现状分析 |
7.2.1 设备养护周期难以得到保证 |
7.2.2 安全风险控制能力低 |
7.2.3 设备检查维修组织不协调问题严重 |
7.2.4 班组管理和监督存在死角 |
7.2.5 室内管理内容繁多流于形式 |
7.3 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7.4 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预计成效 |
7.5 桥隧维修体制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 |
8 原平工务段桥隧维修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 |
8.1 立标创建,全面推进依标管理 |
8.1.1 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标准化管理架构 |
8.1.2 推进维修体制改革,建设标准化生产组织 |
8.1.3 夯实基础,着眼减负,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 |
8.1.4 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建设标准化车间班组 |
8.1.5 精确规划,整治生产生活设施 |
8.2 优化修制,提升检修管理能力 |
8.2.1 简约机构,生产布局调整 |
8.2.2 明确职责,管理职能界定 |
8.2.3 凸显减负,管理台账明晰 |
8.3 完善修程,提升检修作业能力 |
8.3.1 经常检查 |
8.3.2 经常保养 |
8.3.3 综合维修 |
8.3.4 验收考评 |
8.4 依托系统,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 |
8.4.1 提升系统使用切合度 |
8.4.2 强化监督检查效力 |
8.4.3 发挥信息平台监督作用 |
8.5 强化管理,扎实安全生产基础 |
8.5.1 完善管理制度 |
8.5.2 严肃问题处置 |
8.5.3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
8.5.4 建设安全诚信文化 |
8.6 抓好党建,保安全促生产 |
8.6.1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8.6.2 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内容 |
8.6.3 借助党建宣传平台促进安全生产 |
8.7 提高收入,深化内部工资分配 |
8.8 教育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
8.8.1 教育培训走向深入 |
8.8.2 持续加强人才培养 |
8.8.3 教育培训紧贴现场 |
8.9 八小工程,改善职工生活环境 |
8.10 改革创新,典型亮点工程展示 |
8.10.1 桥隧检查工区新增计划分析组 |
8.10.2 成立桥隧检测小组配齐专用设备 |
8.10.3 标准化设建设 |
8.10.4 工程业务外包 |
8.10.5 率先使用二维码识别技术 |
8.10.6 积极推进生态边坡防护体系 |
8.10.7 设立防洪管理平台 |
8.10.8 工厂化预制步行板 |
8.10.9 限高架碰撞报警系统应用 |
8.10.10 智能远程融冰操控系统应用 |
8.10.11 积极应用科学检修手段 |
9 原平工务段桥隧维修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
9.1 借助改革,提升作业能力 |
9.1.1 实现了作业组织高效的目标 |
9.1.2 实现了作业安全可控的目标 |
9.1.3 实现了作业质量优质的目标 |
9.1.4 实现了作业效率提升的目标 |
9.2 实践举例,集中检验改革成效 |
9.2.1 韩原线某桥的基本情况 |
9.2.2 综合维修前桥的技术状况 |
9.2.3 该桥综合维修的具体做法 |
9.2.4 该桥综合维修完成的工作量 |
9.2.5 该桥的综合维修的亮点 |
10 当前桥隧维修体制改存在的问题 |
11 推进桥隧维修体制改的进一步展望 |
11.1 学习运用先进理论 |
11.2 大胆创新,总结提炼 |
11.3 全面调整和优化 |
11.4 建设标准化,作业机械化 |
11.5 党政工团齐抓共干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业财融合的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固定资产管理文献综述 |
1.2.2 业财融合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固定资产 |
2.1.2 固定资产管理优化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2.3 业财融合理论 |
第3章 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铁路维护行业发展概况 |
3.2 公司概况 |
3.2.1 公司的组织架构 |
3.2.2 业务职能部门 |
3.2.3 现有信息系统功能 |
3.2.4 固定资产概况 |
3.3 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3.1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及组织机构职责 |
3.3.2 固定资产采购流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3 固定资产运营维护阶段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4 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业财融合的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方案设计 |
4.1 方案的总体设计要求 |
4.2 固定资产购置过程改进方案 |
4.2.1 完善供应商评价依据 |
4.2.2 固定资产采购策略的财务支撑 |
4.2.3 加强对固定资产运营过程中对投资项目的持续监督 |
4.3 固定资产运营维护过程改进方案 |
4.3.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
4.3.2 构建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
4.3.3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监督考核体系 |
4.3.4 财务思维解决大型养路机械远程调配决策难题 |
4.4 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过程改进方案 |
4.4.1 规范固定资产报废执行 |
4.4.2 成立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小组 |
4.4.3 加强管理账外固定资产 |
第5章 固定资产管理实现业财融合的预期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预期效果 |
5.1.1 提高财务核算效率,提高业务信息质量 |
5.1.2 业财融合管理常态化,减少固定资产价值流失 |
5.1.3 业财融合促进企业固定资产资源合理配置 |
5.1.4 提高固定资产采购效率 |
5.2 保障措施 |
5.2.1 建立业财融合双向渗透机制 |
5.2.2 完善的信息系统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与创新点 |
1.3.1 论文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
2.1 数据集成理论相关研究 |
2.1.1 数据集成的含义 |
2.1.2 数据集成中的方法和技术 |
2.2 信息模型方法概述 |
2.2.1 信息模型定义及作用 |
2.2.2 数据集成中信息模型的应用 |
2.2.3 CIM模型设计思想和方法 |
2.3 元数据技术 |
2.3.1 元数据含义及作用 |
2.3.2 数据集成中元数据的应用 |
2.3.3 元模型 |
2.4 系统开发技术及方法 |
2.4.1 Spring MVC架构理论 |
2.4.2 Echarts可视化技术 |
3 货运列车安全信息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业务范围界定 |
3.1.1 货运列车对象生命周期过程 |
3.1.2 货运主体角度的安全环境分析 |
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来源相关系统分析 |
3.2.1 货运列车安全相关信息系统 |
3.2.2 货运列车安全系统特点分析 |
3.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析 |
3.3.1 货运列车安全管理数据梳理 |
3.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特点分析 |
3.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设计 |
4.1 一体化集成模型定义 |
4.1.1 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结构 |
4.1.2 信息模型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
4.1.3 元数据的作用及类别分析 |
4.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类 |
4.2.1 数据分类方法 |
4.2.2 数据主题域划分 |
4.2.3 数据实体划分 |
4.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信息模型建立 |
4.3.1 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2 细分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3 对象信息模型 |
4.4 货运列车安全元数据模型建立 |
4.4.1 元数据管理元模型 |
4.4.2 技术元数据模型 |
4.4.3 业务元数据模型 |
4.4.4 管理元数据模型 |
4.5 货运列车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及作用 |
4.5.1 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 |
4.5.2 基于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数据访问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5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平台设计与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总体架构 |
5.1.2 系统功能架构 |
5.1.3 系统实现环境 |
5.2 信息模型的物理实现 |
5.2.1 信息模型的数据库映射 |
5.2.2 信息模型的数据源表记录映射 |
5.3 元数据模型的物理实现 |
5.3.1 元数据采集标准化过程 |
5.3.2 标准化后的元数据采集与存储 |
5.4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综合视图 |
5.4.2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查询 |
5.4.3 后台元数据管理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BIM技术对建筑业及建筑师的意义 |
1.1.2 “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现状 |
1.1.3 聚焦“物理”的数字孪生建筑启示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数字孪生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2 反映“物理”的建成信息理论研究 |
1.2.3 由“物理”到“信息”的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 |
1.2.4 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总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BIM缺陷分析与“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
2.1 现有BIM体系无法满足建筑业的转型要求 |
2.1.1 信息化转型对建筑协同的要求 |
2.1.2 智能化转型对高标准信息的要求 |
2.1.3 面向数字孪生建筑拓展现有BIM体系的必要性 |
2.2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
2.2.1 现有BIM体系缺少承载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 |
2.2.2 现有BIM体系缺少认知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 |
2.2.3 现有BIM体系缺少适配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 |
2.2.4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
2.3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
2.3.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 |
2.3.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分类 |
2.3.3 BIM结合逆向工程的技术策略若干问题 |
2.3.4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建成信息理论 |
3.1 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拓展 |
3.1.1 BIM建成模型的概念定义 |
3.1.2 BIM建成模型的数据标准 |
3.2 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建立 |
3.2.1 “对象-属性”建成信息分类方法 |
3.2.2 建筑对象与属性分类体系 |
3.2.3 多维度建成信息描述方法 |
3.2.4 建成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描述规则 |
3.3 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构想 |
3.3.1 交互系统的概念定义 |
3.3.2 交互系统的系统结构 |
3.3.3 交互系统的算法化构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感知技术:信息逆向获取 |
4.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1.1 激光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
4.1.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1.3 面向室内空间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1.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2.1 图像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
4.2.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2.3 面向室内空间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2.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3 趋近激光技术精度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
4.3.1 激光与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对比 |
4.3.2 面向室内改造的图像技术精度探究实验设计 |
4.3.3 基于空间和构件尺寸的激光与图像精度对比分析 |
4.3.4 适宜精度需求的图像技术应用策略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分析技术:信息物理比对 |
5.1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和算法原理 |
5.1.1 基于产品检测软件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
5.1.2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 |
5.1.3 信息物理比对的算法原理 |
5.2 面向小型建筑项目的直接法和剖切法算法开发 |
5.2.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
5.2.2 针对线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
5.2.3 针对面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
5.3 面向曲面实体模型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
5.3.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
5.3.2 针对曲面形态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
5.3.3 形变偏差分析与结果输出 |
5.4 面向传统民居立面颜色的信息物理比对方法 |
5.4.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
5.4.2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获取过程 |
5.4.3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差值比对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决策技术:信息模型修正 |
6.1 BIM建成模型创建的决策策略制定 |
6.1.1 行业生产模式决定建成信息的模型创建策略 |
6.1.2 基于形变偏差控制的信息模型修正决策 |
6.1.3 建筑“信息-物理”形变偏差控制原则 |
6.2 基于BIM设计模型修正的决策技术实施 |
6.2.1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继承 |
6.2.2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替换 |
6.2.3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添加与删除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数字孪生建筑展望 |
7.1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研究结论 |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2 研究的创新点 |
7.1.3 研究尚存的问题 |
7.2 数字孪生建筑的未来展望 |
7.2.1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定义 |
7.2.2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生成逻辑 |
7.2.3 数字孪生建筑的实现技术 |
7.2.4 融合系统的支撑技术构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研报告(摘选) |
附录 B “对象-属性”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条目(局部) |
附录 C 基于Dynamo和 Python开发的可视化算法(局部) |
附录 D 本文涉及的建筑实践项目汇总(图示)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无砟轨道在线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无砟轨道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设计 |
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2.2 系统硬件设计 |
2.2.3 系统软件设计 |
2.3 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
2.4 系统功能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2 数据库设计 |
3.2.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2.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2.3 数据库物理设计 |
3.3 数据库保护与事务管理 |
3.3.1 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 |
3.3.2 数据库恢复和备份 |
3.4 VB访问Oracle数据库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
4.2.1 遗漏数据的处理方法 |
4.2.2 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 |
4.3 监测数据预警方法研究 |
4.3.1 决策树算法概述 |
4.3.2 决策树模型的构建 |
4.3.4 决策树模型的验证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砟轨道在线监测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5.1 云服务器的应用 |
5.1.1 云服务器的搭建与配置 |
5.1.2 云服务器内部接口的开发 |
5.2 微信小程序的开发 |
5.2.1 微信小程序的开发步骤 |
5.2.2 微信小程序的逻辑结构设计 |
5.2.3 通信模块设计 |
5.3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客户端功能的实现 |
5.3.4 移动端功能的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环境 |
5.4.2 性能测试 |
5.4.3 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评价 |
1.2.3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基本理论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 情景分析 |
2.3 本体及知识推理 |
2.3.1 本体定义 |
2.3.2 知识化与知识推理 |
2.3.3 本体集成 |
2.4 神经网络理论 |
2.4.1 神经元基本概念 |
2.4.2 递推合成BP网络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的数字化体系 |
3.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预控模式 |
3.1.1 当前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控制模式 |
3.1.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协同预控模式 |
3.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相关信息系统 |
3.2.1 铁路设备监测信息系统 |
3.2.2 风险管理系统 |
3.3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特征分析 |
3.3.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来源和分类 |
3.3.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处理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全域影响因素分析 |
4.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人员因素分析 |
4.1.2 装备因素分析 |
4.1.3 环境因素分析 |
4.1.4 管理因素分析 |
4.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 |
4.3 基于粗糙集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4.3.1 粗糙集理论 |
4.3.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知识系统构建 |
4.3.3 基于粗糙集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关键影响因素筛选 |
4.3.4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关键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
4.3.5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关键影响因素权重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事故情景文本数据的知识化 |
5.1 风险事故情景描述与致因机理解析 |
5.1.1 铁路事故情景描述与解析 |
5.1.2 风险源挖掘与致因机理解析 |
5.2 基于事故情景的风险形式化 |
5.2.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构建方法与内容 |
5.2.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构建过程 |
5.2.3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的形式化表示 |
5.2.4 风险关联识别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6 运营设备检测数据的知识化 |
6.1 铁路运输装备结构化数据现状分析 |
6.1.1 基于物联网的铁路运输装备结构化数据特点 |
6.1.2 铁路运输装备结构化数据处理方法 |
6.2 基于结构化数据分析的神经网络模型 |
6.2.1 BP神经网络模型 |
6.2.2 结构化数据分析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6.3 铁路运输装备结构化数据分析 |
6.3.1 铁路轨道几何不平顺理论分析 |
6.3.2 铁路轨道结构化数据统计分析 |
6.4 实证研究 |
6.4.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6.4.2 网络的精度检测与预测 |
6.4.3 线路不平顺状态预警 |
6.5 本章小结 |
7 运营风险情景的知识再发现 |
7.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情景分析 |
7.2 事故-风险本体数据知识化扩展 |
7.2.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子知识化 |
7.2.2 结构化风险数据知识的集成 |
7.3 事故-风险本体的情景化扩展 |
7.3.1 事故情景分析 |
7.3.2 事故情景建模 |
7.3.3 本体集成 |
7.3.4 代码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专家系统的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轨道维修决策支持的研究现状 |
1.2.2 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提出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理论 |
2.1.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定义 |
2.1.2 知识基本概念 |
2.1.3 专家系统基本理论 |
2.2 铁路轨道网格化管理理论 |
2.2.1 网格化理论定义与划分 |
2.2.2 网格化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2.3 不确定性推理理论 |
2.3.1 不确定性推理基本概念 |
2.3.2 规则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
2.4 本章小结 |
3 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1.1 铁路轨道维修业务简介 |
3.1.2 系统业务需求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知识库研究 |
4.1 铁路轨道维修知识 |
4.1.1 轨道网格 |
4.1.2 钢轨 |
4.1.3 轨枕 |
4.1.4 道床 |
4.1.5 联结零件 |
4.2 铁路轨道维修知识表示的方法 |
4.2.1 一般知识表示方法 |
4.2.2 铁路轨道维修知识的表示 |
4.3 系统知识库组成结构 |
4.3.1 轨道状态库 |
4.3.2 状态判定规则库 |
4.3.3 解释机制记忆库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推理机研究 |
5.1 基于权值、阈值和可信度的规则表示方法 |
5.1.1 可信度CF定义 |
5.1.2 基于权值、阈值和可信度的规则表示 |
5.2 推理计算方法 |
5.2.1 不确定性推理算法 |
5.2.2 推理计算实例 |
5.3 控制策略 |
5.3.1 模式匹配与RETE算法引入 |
5.3.2 主要控制策略 |
5.3.3 推理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6 原型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 |
6.1 系统总体设计 |
6.1.1 系统设计目标 |
6.1.2 总体结构设计 |
6.1.3 系统技术架构 |
6.1.4 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6.2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
6.2.1 基础数据管理 |
6.2.2 知识库管理 |
6.2.3 轨道状态评定 |
6.2.4 维修计划编制 |
6.2.5 作业质量评价及反馈 |
6.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6.3.1 数据库设计思想 |
6.3.2 数据库表列表 |
6.3.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6.3.4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6.4 系统实现 |
6.4.1 原型系统采用的软件及接口技术 |
6.4.2 原型系统功能界面展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工务部门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韩富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物资采购成本精益管理研究 ——以铁路A工务段为例[D]. 任芮.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张毓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4]工务桥隧系统维修体制改革[D]. 刘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基于业财融合的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 吴传辉.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6]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D]. 秦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D]. 韩冬辰. 清华大学, 2020
- [8]无砟轨道在线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思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9]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方法研究[D]. 彭丽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基于专家系统的铁路轨道维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张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