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种论文_李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栽培稻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栽培技术,稻种,杂交稻,工程,石门县,宜章,水稻。

栽培稻种论文文献综述

李玮[1](2017)在《澳洲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稻作为栽培稻的原始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通过长时间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积累了大量的优良特性,有着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一种天然的基因库,野生稻蕴藏了许多栽培稻不具备或者已经消失的基因,所以在育种过程中,加强对野生稻的研究和利用,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改良水稻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起源于澳大利亚的澳洲野生稻(Oryza australiensis),和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简称栽培稻)分别属于稻属EE和AA染色体组的稻种。本研究是以粳稻品种日本晴、海丰1号、中花11为母本,澳洲野生稻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结合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种间杂种F1,随后采用形态学观察,细胞学鉴定,以及分子标记鉴定等手段对栽培稻和澳洲野生稻种间杂种进行了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借助有性杂交和幼胚拯救技术,本研究获得了栽培稻日本晴、海丰1号和中花11与澳洲野生稻的种间杂种,可交配性分别为2.22%、2.07%、0.89%。2.杂种F1在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上与亲本澳洲野生稻相似,例如株高、剑叶长、剑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叶宽、穗型、穗长、落粒性、感光性和分蘖能力,其中杂种F1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和剑叶宽等农艺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株高偏向于日本晴,穗形偏向于父本澳洲野生稻。3.根据籼粳序列比对筛选了 660个SSR标记,其中115个标记在双亲间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频率为17.42%;在染色体组标记覆盖密度较为稀疏的区域补充设计和开发了 155个特异性Indel标记,其中123个标记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为79.35%,特异性Indel标记的多态性频率明显高于SSR标记的多态性。4.用地高辛标记的澳洲野生稻基因组总DNA为探针,对杂种F1根尖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为异源二倍体,染色体组型为AE。同时,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GISH分析表明,大多数染色体是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极少部分染色体可以发生配对,是导致杂种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12-01)

何平,疏冕,蔡晓丹,傅雪琳[2](2017)在《栽培稻×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基因组DNA甲基化的遗传与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体内异源基因组重组引起的DNA甲基化变异规律,及其生物学效应,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对辽粳944、药用野生稻及其杂种F_1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和小穗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遗传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粳944、药用野生稻及其杂种F_1的叶片和小穗DNA的甲基化水平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DNA甲基化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组织的全甲基化率均显着高于半甲基化率(P=0.000);杂种在分蘖期、减数分裂期及开花期叶片DNA平均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0.19%,16.06%及4.13%,其甲基化水平高于双亲;而杂种在减数分裂期、小孢子发育期及花粉成熟期小穗DNA平均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分别为17.38%,13.67%及3.71%,均比辽粳944高,而比药用野生稻低;杂种小穗的半甲基化率显着高于辽粳944(P=0.015)。杂种叶片和小穗DNA的甲基化模式均有5种类型。经过对94个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序列分析,有38个片段的序列与已知或假定功能的基因具有同源性。为进一步研究栽培稻与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谭善生,李加发,邓云军,彭既明[3](2015)在《泸溪县超级杂交中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泸溪县近5 a来实施超级杂交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的效果,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5年05期)

王雪峰,夏寿江,李越,谢燕,王明川[4](2015)在《渠县超级杂交中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渠县渠南乡李坝村实施超级杂交中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10.93 hm2,平均产量10.74 t/hm2,最高达13.32t/hm2。总结了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5年03期)

张岚[5](2015)在《零陵区超级杂交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于2011年开始实施超级杂交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3 a共实施7.77万hm2,增产稻谷9.99万t,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5年01期)

朱金凤,徐宗明,贺艳艳,熊先福[6](2014)在《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叁产四”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2014年,石门县实施"种叁产四"丰产工程项目,共示范推广超级杂交稻26 533.3 hm2,平均产量达9 156 kg/hm2,总产稻谷242 935.8 t。介绍了实施超级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项目的措施与经验,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需在超级杂交稻品种适应性、抗性筛选、配套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周国列,莫永[7](2014)在《玉林市超级稻“种叁产四“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袁隆平院士提出超级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后,玉林市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广泛试验示范,超级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量连续提高。该文根据调查研究及几年来开展的试验示范,介绍了玉林市基本气候特征、"种叁产四"丰产工程现状,提出了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巧施肥、水气平衡管水等一些主要高产栽培技术,为更好、更大面积的推广这一先进适用技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14期)

夏秀忠,曾宇,李丹婷,农保选,刘开强[8](2014)在《广西栽培稻种质资源抗旱性指标筛选与抗旱性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用全生育期旱胁迫方法,对105份广西栽培稻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旱性指标筛选与抗旱性分析,以穗颈粗、单株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7个形态性状的综合抗旱D值为鉴定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单株产量与穗颈粗呈显着正相关,与其他5个形态性状呈极显着正相关。通过综合抗旱指数D值的鉴定评价,本研究获得了7个强抗旱型的地方栽培稻品种,占6.67%。广西的陆稻资源的综合抗旱力较强,可重点用于强抗旱种质材料的筛选。本研究为广西的抗旱育种提供了材料基础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4年07期)

傅雪琳,刘向东,卢永根[9](2013)在《亚洲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种间杂交障碍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短花药野生稻O.brachyantha分别属于稻属的AA和FF染色体组,其种间杂交障碍影响了短花药野生稻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利用.本研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杂交后杂种胚胎和胚乳发育以及杂种胚囊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交小穗双受精率高达82.93%,但是杂种胚胎发育到球形胚期停滞并开始解体,游离胚乳核未能正常细胞化而出现解体,导致杂种胚胎在发育中途夭亡,不能形成正常成熟的杂种种子.杂种胚囊发育过程中,大孢子母细胞可进行减数分裂,但形成四分体异常,导致功能大孢子异常,胚囊发育到单核或二核即出现退化现象,最终无法形成正常成熟的胚囊,表现高度的雌性不育.(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廖加冬,彭锐,谭欣荣,彭既明[10](2012)在《宜章县双季超级杂交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示范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湖南省宜章县2010—2011年双季超级杂交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示范栽培技术:遴选品种合理搭配,适时早播,确保安全齐穗,合理密植增加有效穗,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2年06期)

栽培稻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索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体内异源基因组重组引起的DNA甲基化变异规律,及其生物学效应,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对辽粳944、药用野生稻及其杂种F_1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和小穗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遗传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粳944、药用野生稻及其杂种F_1的叶片和小穗DNA的甲基化水平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DNA甲基化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组织的全甲基化率均显着高于半甲基化率(P=0.000);杂种在分蘖期、减数分裂期及开花期叶片DNA平均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0.19%,16.06%及4.13%,其甲基化水平高于双亲;而杂种在减数分裂期、小孢子发育期及花粉成熟期小穗DNA平均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分别为17.38%,13.67%及3.71%,均比辽粳944高,而比药用野生稻低;杂种小穗的半甲基化率显着高于辽粳944(P=0.015)。杂种叶片和小穗DNA的甲基化模式均有5种类型。经过对94个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序列分析,有38个片段的序列与已知或假定功能的基因具有同源性。为进一步研究栽培稻与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机理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栽培稻种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玮.澳洲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D].扬州大学.2017

[2].何平,疏冕,蔡晓丹,傅雪琳.栽培稻×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基因组DNA甲基化的遗传与变异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7

[3].谭善生,李加发,邓云军,彭既明.泸溪县超级杂交中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5

[4].王雪峰,夏寿江,李越,谢燕,王明川.渠县超级杂交中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5

[5].张岚.零陵区超级杂交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5

[6].朱金凤,徐宗明,贺艳艳,熊先福.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叁产四”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14

[7].周国列,莫永.玉林市超级稻“种叁产四“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4

[8].夏秀忠,曾宇,李丹婷,农保选,刘开强.广西栽培稻种质资源抗旱性指标筛选与抗旱性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4

[9].傅雪琳,刘向东,卢永根.亚洲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种间杂交障碍观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

[10].廖加冬,彭锐,谭欣荣,彭既明.宜章县双季超级杂交稻“种叁产四”丰产工程示范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2

论文知识图

两个栽培稻种的进化与驯化丁颖1 栽培稻种内 IGS 近 5′端上游序...丁颖蛋白序列差异较大区中国栽培稍地方种资源5种等位海较高颐率...

标签:;  ;  ;  ;  ;  ;  ;  

栽培稻种论文_李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