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颗粒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颗粒,废水,生物量,晶核,菌丝,絮状。
污泥颗粒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茂,梁家豪,吴百春,余静诗,王庆宏[1](2019)在《污泥预处理对UASB污泥颗粒化和除酚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aSO_4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对污泥预处理,研究污泥预处理对污泥颗粒化和UASB处理含酚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预处理加速颗粒污泥的形成,运行90 d,颗粒污泥的质量分数比对照组高40.3%。污泥颗粒化提高了UASB处理含酚废水的运行性能和耐冲击能力。污泥预处理促进了酚类降解菌(Syntrophorhabdus、Cryptanaerobacter、Syntrophus、Pelotomaculum和Pseudomonas)的富集,加速酚类化合物的降解。(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常赜,孙宁,蒋然[2](2019)在《活性炭促进硫化物推动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泥颗粒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向反应器中投加颗粒活性炭(GAC),为其主要作用细菌氨氧化菌(AOB)和硫氧化菌(SOB)提供凝集的载体,促进硫化物推动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泥颗粒化。在室温条件下,以低碳氮比(C/N)市政污水为模拟水样反应器,共运行70 d。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 h条件下,投加颗粒活性炭21 d后污泥成功实现颗粒化,总氮去除率稳定达到95%。强化阶段,HRT为3 h,在高负荷条件下TN去除率仍可达到90%以上。重点分析了反应器内生物量变化、颗粒污泥粒径变化及分布、颗粒沉降性能和胞外聚合物(EPS)变化等规律。活性炭作为"初始晶核"对污泥颗粒化起到促进作用。系统具有脱氮效率高,高负荷下稳定性高等优点,适用于处理低碳氮比的市政污水及工业污水。(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尹志文,董怡华,张新月,张盛宇[3](2019)在《菌丝球促进活性污泥颗粒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污泥颗粒化培养是目前新兴的废水处理技术,好氧污泥颗粒较普通活性污泥有很多优点,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沉降性能。由于培养周期过长,且形成颗粒不稳定,不利于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好氧污泥颗粒形成过程受到了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因此限制了好氧污泥颗粒化的进程。为促进好氧污泥颗粒化快速培养,基于诱导凝结核假说,利用菌丝球诱导颗粒污泥快速成型,以期为好氧污泥颗粒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万章弘,彭书传,岳正波,王进[4](2019)在《饥饿对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及污泥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经过长期保存会逐渐解体成絮状,但目前关于保存后期的饥饿环境对不同形态污泥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针对该问题,以饥饿15 d颗粒解体后的厌氧氨氧化絮状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考察了其颗粒化过程及其对于反应器启动和运行的影响,同时对比研究了絮状和颗粒状厌氧氨氧化污泥对于饥饿的响应及其活性恢复情况。结果表明:饥饿10 d后补料继续培养3个批次,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活性的恢复速率高于絮状污泥;接种厌氧氨氧化絮状污泥80 d左右,反应器中NH_4~+-N和NO_2~--N的去除率均达到100%,160 d可以实现污泥的颗粒化。此研究结果可为利用长期保存下的种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沙[5](2019)在《不同添加物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处理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厌氧反应器启动时间较长,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时间较长。本论文以经济易取的好氧污泥为接种污泥,将其脱水后制成与成熟颗粒污泥粒径相同的颗粒来培养厌氧颗粒污泥,此种颗粒可作为晶核,微生物不断在上面附着生长形成颗粒污泥,在此基础上研究在脱水之前加入不同添加物对污泥颗粒化的促进作用。所得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木质素纤维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添加1g/3g MLSS木质素纤维的反应器大于0.6mm颗粒污泥达到57m L,而未添加的反应器只有35m L,并且对颗粒污泥产气量和COD去除率有提高作用,木质素纤维可以提高颗粒的机械强度,未添加的反应器与添加1g/3g MLSS的反应器获得的厌氧颗粒污泥完整系数分别为90.1%和97.4%。木质素纤维比表面积大,加入污泥中脱水造粒以后木质素纤维的一部分固定于脱水颗粒中,其余部分暴露于颗粒外部,吸附接种污泥向脱水颗粒污泥上附着挂膜,并且添加木质素纤维的颗粒污泥不易破碎,抗剪切力更强,颗粒体更为密实。其次研究了黄原胶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促进作用。添加黄原胶形成的颗粒污泥表面光滑密实,无较大裂缝,而未添加的颗粒表面有明显的裂痕。黄原胶可提高厌氧颗粒污泥活性,进水COD浓度为6000mg/L时,加入60mg/3g MLSS反应器COD去除率达到93.4%,而未加的只有83.4%。加入黄原胶可影响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但是不影响蛋白质的种类,加入60mg/3g MLSS黄原胶污泥EPS由64.5mg·g VSS-1增加到99.3mg·g VSS-1左右,而未加入污泥的EPS只增加到了83.6mg·g VSS-1。黄原胶作为一种胞外多糖可通过架桥作用使生物群体形成交叉的网状结构,有利于微生物的粘附,同时黄原胶分子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在颗粒间起到胶结作用,有利于颗粒的紧密,缩短污泥颗粒化时间。然后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作用。将好氧污泥中具有絮凝作用的胞外物质提取出来作为絮凝剂加入污泥中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加入微生物絮凝剂反应器中大粒径的颗粒污泥要显着多于未添加的,添加量为30m L/3g MLSS时,粒径大于0.6mm的颗粒污泥量达到66m L,比未添加的反应器多26m L,产气量、产甲烷浓度和COD去除率也相对较高。加入微生物絮凝剂提高污泥的EPS含量,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外加的EPS,与厌氧污泥自身分泌的EPS共同作用,在厌氧污泥表面产生吸附通过架桥作用促进厌氧微生物的聚集,同时微生物絮凝剂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可促进细菌相互粘附,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进程。最后对比叁种添加物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促进作用发现黄原胶与微生物絮凝剂的促进作用效果更好,叁种物质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叁种物质加入后的污泥颗粒化过程相似,主要包括驯化阶段、快速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30)
赵月来[6](2019)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污泥颗粒化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颗粒污泥工艺处理废水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为了促进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工程应用,本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污泥颗粒化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工程应用进行了探索。通过微生物的自聚集实现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培养,研究了相关因素对颗粒形成的影响以及颗粒污泥的生物群落特征,造粒过程中污泥的物理性质和氮磷去除的性能。研究了苯酚对好氧群落污水处理,微生物代谢活动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规模研究成功实现了低浓度生活污水(300-500 mg/L)污泥颗粒化,人工模拟污水作为进水。颗粒致密且结构规整,对COD、NH3-N和TP具有较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COD的去除率维持在98%以上,NH3-N的去除率在98.5%以上,TP的去除率在85%以上。(2)结合小试试验,进一步进行中试研究,优化了试验中造粒关键因素的技术指标,确定了反应器的最佳运行参数和造粒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中试运行参数为:酸碱度保持在pH6-8之间,污泥龄控制在10-13 d,水力剪切力为表观气速大于1.6 cm/s,沉降时间最后控制在5 min以内。(3)苯酚浓度达到500 mg/L时,好氧颗粒污泥和絮凝活性污泥的耗氧率分别为15.79和7.32 mgO2/gMLVSS·h,比对照组分别减少54.5%和76.0%,颗粒污泥表现出对苯酚毒性更强的耐受性;颗粒结构形成的传质阻力使得颗粒内部苯酚浓度低于混合液中浓度,有效地降低了颗粒内部微生物所面临的苯酚毒性。高浓度苯酚冲击负荷对颗粒污泥的苯酚降解能力有严重影响,并且持续运行一段时间后颗粒污泥的降解能力也无法显着提高;而从低浓度逐步增加进水苯酚浓度则不会导致去除率的显着下降同时系统负荷逐步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张远,郑晓英,卢丹,金梦琦,邵晓瑶[7](2019)在《低高径比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序批式反应器(SBR)的结构在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其稳定性和污染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反应器的高径比(H/D)将直接影响水力条件。实验通过研究SBR反应器的不同低H/D(5.0:1,2.5:1,1.5:1)时,好氧污泥颗粒化所需时间,并分析H/D对好氧颗粒稳定性和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H/D为5.0和2.5的反应器中,可以培养出结构密实、沉降能力良好的好氧颗粒,平均粒径都均为1.40 mm。而H/D为1.5的反应器中的污泥颗粒结构松散,粒径稍大,其平均粒度为2.04 mm。3个反应器对有机物均有良好的去除功效(均大于90%),但H/D为5.0和2.5的反应器内的好氧颗粒对氮、磷具有更好的去除功效。分析认为,H/D为5.0和2.5的反应器内部,扩散系数更大(分别为76.6和37.7);从而形成更好的水力条件,以提供更好的传质和混合环境,有效促进AGS的形成及其微生物的代谢。(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王燕杉,王维红,董星辽,刘倩倩,程利刚[8](2019)在《SBR反应器处理番茄酱生产废水的污泥颗粒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疆番茄酱生产废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现状,在SBR反应器中接种絮状活性污泥,研究了逐步提高COD浓度条件下,污泥除污性能、外观形态、微生物活性与胞外聚合物(EPS)组成的变化规律。反应器运行38 d后,出现了粒径为427~502μm的椭球状颗粒污泥,颗粒污泥周围生物相丰富。颗粒形成后对COD、NH_4~+-N、PO_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 0%、97. 3%、95. 2%。培养50 d的颗粒污泥浓度、污泥体积指数(SVI5)、MLVSS/MLSS、沉降速率分别达到6. 1 g/L、23. 4 mL/g、93. 2%、33~44 m/h。在颗粒化过程中,PN/PS值由1. 82增至3. 1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蛋白质均匀贯穿整个颗粒截面且增加的速度明显大于多糖;α-多糖、β-多糖主要分布在颗粒外层,蛋白质和多糖共同构成了颗粒骨架。(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1期)
刘沙,湛含辉,谢雅琪,师维江,王思明[9](2018)在《CaCO_3与接种污泥预结合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培养前添加Ca~(2+)和CO_3~(2-),使CaCO_3与接种污泥预结合实现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添加Ca~(2+)和CO_3~(2-)后由真空脱水和网格切割后得到的紧凑污泥颗粒称为物理颗粒污泥(PGS)。物理颗粒污泥进行培养后在15 d内完成颗粒化,具有浓度极高的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其值可达8 763 mg/L,且具有优良的总氮(TN)去除率。SEM-EDX分析表明:由许多富含Ca的球体构成的PGS可能是CaCO_3和污泥的混合物,在20 d时污泥中还含有丰富的Ca元素,包括CaCO_3。富含Ca的球体发挥了骨架作用,使PGS具有多孔结构,有利于营养转移和保持良好的沉降性,防止生物量的损失,并有助于提供更多的造粒载体。(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郝伟,刘永军,刘喆,陆佳[10](2018)在《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活性污泥在低有机负荷下难以实现颗粒化的现状,通过在不同序批式活性污泥(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SBR)反应器中微生物生长的对数期分别投加聚合硫酸铁、硫酸铝和硅藻土来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载体的强化造粒机制。结果表明:投加聚合硫酸铁、硅藻土和硫酸铝后,污泥特性得到明显提高,污泥颗粒化所需时间分别提前了11d、7d和4d,而且与对照组的提前解体相比,载体强化后所形成颗粒污泥的结构更为密实,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不同于聚合硫酸铁和硅藻土,投加硫酸铝后,污泥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含量明显增加,由之前的171.31mg/g MLVSS升高至223.47mg/g MLVSS,蛋白(PN)可达205.69mg/g MLVSS,且蛋白(PN)/多糖(PS)可达10以上,这就说明通过刺激污泥EPS的分泌来促进微生物聚集也是硫酸铝强化颗粒污泥形成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叁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载体的投加能够对污泥EPS的结构产生影响,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污泥颗粒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向反应器中投加颗粒活性炭(GAC),为其主要作用细菌氨氧化菌(AOB)和硫氧化菌(SOB)提供凝集的载体,促进硫化物推动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泥颗粒化。在室温条件下,以低碳氮比(C/N)市政污水为模拟水样反应器,共运行70 d。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 h条件下,投加颗粒活性炭21 d后污泥成功实现颗粒化,总氮去除率稳定达到95%。强化阶段,HRT为3 h,在高负荷条件下TN去除率仍可达到90%以上。重点分析了反应器内生物量变化、颗粒污泥粒径变化及分布、颗粒沉降性能和胞外聚合物(EPS)变化等规律。活性炭作为"初始晶核"对污泥颗粒化起到促进作用。系统具有脱氮效率高,高负荷下稳定性高等优点,适用于处理低碳氮比的市政污水及工业污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颗粒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春茂,梁家豪,吴百春,余静诗,王庆宏.污泥预处理对UASB污泥颗粒化和除酚性能的影响[J].工业水处理.2019
[2].常赜,孙宁,蒋然.活性炭促进硫化物推动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泥颗粒化研究[J].环境工程.2019
[3].尹志文,董怡华,张新月,张盛宇.菌丝球促进活性污泥颗粒化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
[4].万章弘,彭书传,岳正波,王进.饥饿对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及污泥形态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9
[5].刘沙.不同添加物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6].赵月来.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污泥颗粒化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张远,郑晓英,卢丹,金梦琦,邵晓瑶.低高径比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技.2019
[8].王燕杉,王维红,董星辽,刘倩倩,程利刚.SBR反应器处理番茄酱生产废水的污泥颗粒化过程[J].中国给水排水.2019
[9].刘沙,湛含辉,谢雅琪,师维江,王思明.CaCO_3与接种污泥预结合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8
[10].郝伟,刘永军,刘喆,陆佳.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