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哲学人类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类学,哲学,康德,兰德,波茨坦,海德格尔,文化。
哲学人类学论文文献综述
高砚平[1](2019)在《哲学人类学的复兴与普勒斯纳之道——访波茨坦大学汉斯-彼得·克鲁格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勒斯纳(Helmuth Plessner)、盖伦(Arnold Gehlen)和舍勒(Max Scheler)为代表的哲学人类学,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经卡西尔等人的承接与创造,于20世纪40年代进一步发扬光大。至20世纪末,多种因缘聚合促使德国哲学人类学再度受到欧美思想界的青睐,颇有复兴之势。鉴于国内学界对于哲学人类学以及各家学说之研究仍较为有限,笔者借德国访学之机邀请波茨坦大学汉斯-彼得·克鲁格(Hans-Peter K(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汪余礼[2](2019)在《格洛托夫斯基后剧场活动的哲学人类学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兰戏剧大师格洛托夫斯基在其鼎盛时期突然转向一系列神秘难解的探索活动,让人惊愕不已。其后剧场活动的核心关注究竟是什么?如果从哲学人类学视角对他那些纷乱复杂的后剧场活动进行透视,可以发现,格氏后期已无意于对戏剧艺术进行革新,而主要是想探索"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叁个根本问题,并试图在此过程中找到和实现"生活的使命"。质言之,格氏的后剧场活动带有深厚的哲学人类学蕴涵,其所呈现的更多地是"生命的奇迹",其对当代人追寻生命价值的启示意义远大于对戏剧活动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9年04期)
王庆节[3](2019)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论达沃斯论辩中卡西尔对海德格尔“康德解释”的一个责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着名的达沃斯论辩中,卡西尔对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存在论"有一将之视为哲学人类学和相对主义的"责难"。通过对达沃斯论辩中一处文本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在这里为自己辩护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与时间》关于人的亲在的生存论分析,作为新时代的形上学的疑难发问,非但在本质上不是什么哲学人类学,相反,它是可能跳出并克服传统哲学人类学,进入对存在本身进行疑难发问的真正尝试。相形之下,卡西尔对海德格尔康德解释的批评,以及沿循新康德主义的康德知识论解释,反倒是自陷在哲学人类学的存在者层面上,不能真正进入康德哲学发问形而上学疑难和为形而上学奠基的核心要义。(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向云驹[4](2019)在《破解一个哲学人类学的真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祥龙先生的近着《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是一部围绕家与孝设问却提出了哲学、人类学、哲学人类学都语焉不详的大问题、真问题的着作。这部着作不仅从深入到哲学、人类学的一个盲点,打开了这两个学科中关于“人是什么”“人类性的核心在哪里”的一扇思想的天窗,而且从(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07-03)
林季杉,刘灿[5](2019)在《康德论艺术:以哲学人类学为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解必须以"哲学人类学"为出发点,对于康德艺术观的理解也必须以"哲学人类学"为视域。从哲学人类学视域看,确证有一种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的可以体验他人传达出来的情感的"共通感"只能算是部分地解释了情感何以可以普遍有效地进行传达,除此之外还要在人类的审美经验中即在艺术和艺术史中确证情感普遍传达的先天条件。康德艺术观的核心在于指出,艺术作为天才的作品,给人提供了客观合目的性的产品,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内在情感普遍传达的能力。在康德之前,西方艺术观要么坚守模仿说,要么坚守表现论,康德艺术观以一种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实现了对于艺术模仿说和艺术表现论的双重超越。从哲学人类学视域出发,学术界关于康德艺术观的误解将得以纠正,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两个公认的难解之谜将迎刃而解。(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9年02期)
尤西林[6](2019)在《“母亲时间”与“父亲时间”:伦理的哲学人类学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是伦理的人类学存在。时间作为生命的意义结构,"母亲时间"与"父亲时间"是家庭伦理的哲学人类学抽象。由受精卵和母爱开端的母亲时间,是人类生命情感化的意义模式亦即"情本体"的人类学根源。母爱是人类伦理的情感本体。父亲时间依托工具走向世界的行为模式,则是工具本体的人类学原型。这一对范畴不仅提供了伦理及其血亲与超血亲分化两大类型的深层结构,而且对相应的中西方文化及伦理提供了深度比较框架。(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莫斌[7](2018)在《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卡姆拉对盖伦哲学人类学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者,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是如何被揭示出来的?这是哲学人类学的基本话题之一。盖伦工作的显着特征是对周遭环境因素的考虑,并在"匮乏的生物体"意义上解释人的独特性的地位。卡姆拉认为盖伦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盖伦没有认识到,人作为唯一生物体拥有的不是"环境",而是"世界"。盖伦合理地揭示人类劳作与语言之间的相关性,但对于劳作中的语言问题并没有真正展开。卡姆拉指出了盖伦错误的实质:语言不应仅仅被视为人类的精神现象,而应该理解为具有语言的人类活生生的行为举止。通过对盖伦的批判,卡姆拉的建构主义哲学人类学获得叁个向度:人的实际生存中的时间性维度;人的责任;语言的创制和使用。(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李俊鑫[8](2018)在《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试论卡西尔哲学人类学中的符号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自我始终是哲学研究的最高目标,近代以来,这样对于人的认识和研究的统一性却出现了危机。由于人类智识的增长和实证科学的进步,形而上学,神学,数学,物理学,甚至心理学都相继承担了对思考人的问题的领导权并且独断地规定了研究的路线和方法。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对于人的认识始终处于碎片化的状态,虽然人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仍然可以感觉的到,但是对于人的认识的统一性权威已经不复存在了。针对这一问题,卡西尔提出了以符号形式为核心的哲学人类学,他主张人类文化的一种功能性的统一而不是追求一个同一的分母,将人类文化各种形态都理解为一种符号形式的转换从而真正地打开了人类真正的自由的世界—理想与文化的世界。(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01期)
张子娇[9](2017)在《人存在的四重维度——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兰德曼人存在的四重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人的"完整形象",即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存在、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传统的存在。兰德曼认为,人是创造文化的人和为文化所塑造的人,他在研究社会的各种属性尤其是人的存在状态时候,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即文化、社会、历史、传统中进行研究,并在此范围内描述出来一个完满的人的形象,进而阐释人的存在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兰德曼的理论成果是对西方哲学家对人问题研究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我们充分理解哲学人类学中研究的人的存在状态与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7年10期)
包维鹏,韦梦爱[10](2017)在《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下:探究满族入关前后婚俗的扬弃》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到清入关后,满族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文化方面开始较多地学习汉族文化,婚姻习俗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最初的收继婚一夫多妻制,再到最后的一夫一妻制,这一转变过程反映了满族入关后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体现了满汉融合的强大影响力。大量满族人由东北地区迁入关内,历经两百多年与内地汉族人的交融与接触,不断吸收汉文化的营养,大多满族婚姻通过扬弃形成独特婚姻观。(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7年08期)
哲学人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波兰戏剧大师格洛托夫斯基在其鼎盛时期突然转向一系列神秘难解的探索活动,让人惊愕不已。其后剧场活动的核心关注究竟是什么?如果从哲学人类学视角对他那些纷乱复杂的后剧场活动进行透视,可以发现,格氏后期已无意于对戏剧艺术进行革新,而主要是想探索"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叁个根本问题,并试图在此过程中找到和实现"生活的使命"。质言之,格氏的后剧场活动带有深厚的哲学人类学蕴涵,其所呈现的更多地是"生命的奇迹",其对当代人追寻生命价值的启示意义远大于对戏剧活动的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哲学人类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砚平.哲学人类学的复兴与普勒斯纳之道——访波茨坦大学汉斯-彼得·克鲁格教授[J].哲学动态.2019
[2].汪余礼.格洛托夫斯基后剧场活动的哲学人类学透视[J].长江学术.2019
[3].王庆节.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论达沃斯论辩中卡西尔对海德格尔“康德解释”的一个责难[J].学术月刊.2019
[4].向云驹.破解一个哲学人类学的真问题[N].中国艺术报.2019
[5].林季杉,刘灿.康德论艺术:以哲学人类学为视域[J].世界哲学.2019
[6].尤西林.“母亲时间”与“父亲时间”:伦理的哲学人类学起源[J].上海文化.2019
[7].莫斌.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卡姆拉对盖伦哲学人类学的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8].李俊鑫.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试论卡西尔哲学人类学中的符号思维[J].青春岁月.2018
[9].张子娇.人存在的四重维度——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J].世纪桥.2017
[10].包维鹏,韦梦爱.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下:探究满族入关前后婚俗的扬弃[J].智库时代.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