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日本论文-高兰

明治日本论文-高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明治日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治天皇,立宪君主制,权力的虚像与实像

明治日本论文文献综述

高兰[1](2019)在《明治天皇权力的虚像与实像——近代日本立宪君主制的形成对明治天皇权力双重影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日本天皇制一直延续至今。明治天皇对近代日本建立立宪君主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治维新"革命"后不久,明治天皇派遣几乎一半左右的明治新政府中心人物组成岩仓使节团在欧美巡游一年多进行考察,反映出明治天皇的高度期待,对日本探索建立立宪君主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宪君主制规定了明治天皇权力"实像与虚像"的双重结构,限制了天皇权力的运用。在《明治宪法》的框架下,明治天皇与元老、内阁、议会进行协调,实施其作为国家主权象征的虚像权力,以及制度化的实像权力,形成独特的多元角色形象。由于《明治宪法》的规定,明治天皇的权力结构呈现出二重性特征:从虚像上看,明治天皇是日本的国家象征,也是形式上的"万机亲裁"的强权君主;但从实像上看,明治天皇更多是作为"调停君主"来调和明治元老、内阁、议会等势力集团的政策主张,其本质依然是"无力君主",更多地发挥了国家象征作用。在元老消失后,天皇开始屡屡亲自裁定,从之前的被动君主,转变为做出独自判断的能动君主。因为明治天皇采取传统的政治"自律"态度,不主动介入政治事务,而是固守"国家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统合国民"意志,故确保了近代日本社会的存续和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董灏智[2](2019)在《江户-明治文学家对“郑成功形象”的日本化建构——兼论中日视野下“郑成功形象”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中日文学史,中日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塑造了多种"郑成功形象"。从江户时代的近松门左卫门开始,日本文学家以"日本为郑成功的生国"、"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为依据,歌颂日本血统、日本精神对郑成功"反清复明"、"攻占台湾"的影响。以此为根据,明治时代的文学家为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殖民台湾提供了"合理"依据。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清末的革命党人则将郑成功"反清复明"及"攻占台湾"的事迹塑造成"排满复汉"以及"中国民族主义"的典型,进而称郑成功为"中国民族英雄第一人",而这一"中国民族英雄"的形象更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中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支柱"。无疑,对中日学者塑造"郑成功形象"的内情及用意的探讨,才能更接近郑成功的真实面目。(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崔硼[3](2019)在《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法制史研究——评《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文明的进步就是强国的基础。日本能够在百余年间迅速突破封建社会的桎梏转型为现代化国家,使民族发展兴盛,完全取决于其"教育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近现代教育史》这本书,在解读日本政府有关国民教育的发展战略与法制决策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日本近现代教育体制的演变过程。日本在明治时期一开始是个封建闭塞的东方小国,在世界版图上毫不起眼。后来,只用了几十年(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9年11期)

董丽仙[4](2019)在《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史之二元性考察——以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后经历了前期国民主义、文明开化运动、自由民权运动、保守国粹主义和日本主义的洗礼,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成为日本明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日本的特殊国情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国民主义始终从属于国家主义。这是日本明治思想史的重要特征,也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课题。(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30期)

刘小珊[5](2019)在《日本明治汉学家高山樗牛思想转变之深层原因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山樗牛是活跃于明治20~30年代日本文坛及政坛的人物,他以独特、浪漫的美文调着称,体现出大文豪风范,另以他自身思想层面的探索,对当时的日本社会产生很大影响,更因高山其短暂人生历程中经历过叁次思想上的转变而成为日本后世思想家与评论家笔下的风云人物。纵观史学界关于高山樗牛的研究及评论,似对樗牛这种思想上的多次转变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观点占大多数。故樗牛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也因此受到弱化。然樗牛所经历的思想上的激变完全源于他内心始终充满的对人生的怀疑及烦闷的浪漫主义情绪,为克服这种情绪,樗牛作过各种尝试,故此经历了浪漫主义——日本主义——个人主义的过程,通过此叁个时期的转变历程,展示出高山思想最深层的部分,以及樗牛积极探索人生意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10期)

王国华[6](2019)在《明治时期日本水产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日本体系化的水产教育开端于明治时期。明治政府推动农业的近代化,主要依靠实施"劝农政策",贯彻"明治农法",发展农业教育这叁大政策手段。作为农业教育的一部分,水产教育亦得到明治政府的高度关注。自明治初期,在文部省和农商务省的主导下,水产教育完成了雏形框架到体系模式的奠基塑型。进入明治中期以后,随着日本海洋渔业权益的膨胀,日本为发展扩张性远洋渔业,水产教育从培养沿岸和近海渔业人才,转而培养远洋渔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发生较大转变。准确把握近代日本水产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探讨水产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特征,深度挖掘远洋渔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意图,有助于从人才供给层面,深刻理解近代日本进行渔业资源抢夺的内在因素。(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梅士伟,任增元[7](2019)在《明治维新与日本国立大学的创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治维新带来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历史性变迁,为日本国立大学的创立提供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日本国立大学创立是制度环境形塑的结果,这套形塑机制从法令强制、组织模仿、认知规范叁个维度上赋予大学政治合法性、专业合法性与文化合法性。政府资源控制与大学本体追求之间的张力又催生了日本国立大学的特质性。日本国立大学创立、发展和成熟的历程,为其他后发国家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批判"模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不仅需要一场资源驱动机制的创新,更应该理解为实现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也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化进程。借鉴日本国立大学创立的制度经验,可以从重视"双一流"背后的制度环境优化,发挥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叁种基础要素的综合效应,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办学的协同联动机制叁个方面着眼,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罗述善[8](2019)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期的教育发展转向及当今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在19世纪80年代尤其是明治十四年(1881年)政变后逐渐实现了一个转折,在这次转折过程中,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遭遇挫折,内阁成立并只对天皇负责,以"天皇主权论"为核心的近代天皇制确立并得到巩固。与此同时,日本的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向,在指导思想上,从以文明开化、大力学习西方教育为主导逐渐转向以我为主、批判吸收为主导;在教育培养目标上,从培养"国民"逐渐转向了培养"臣民";在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上,从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改革逐渐转向注重国家实情的教育建设。(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期刊2019年04期)

瞿亮,刘豫杰[9](2019)在《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国家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攘夷思想是日本型华夷观和近代民族主义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展和演变深刻影响了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国家意识。在锁国攘夷语境下,加强中央集权、明确疆界和强调国族认同成为异于幕藩体制的早期国家构想。进入开国攘夷阶段,各派政治力量将攘夷思想与尊皇论结合起来,推动国家体制的变革与倒幕维新,对内树立起明治国家的绝对权力,对外塑造出改正条约以至广布国威的强硬假象。攘夷思想与文明论的结合,使国家轨迹偏转到从脱亚到侵亚、从追随欧美近代化到对抗欧美的歧路。新攘夷论先是否定亚洲继而否定欧洲,致力于用武力扩张构建皇国统御万邦的日本型华夷秩序,致使战前日本的国家发展最终失去了主体性和近代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9年04期)

李姝蓓[10](2019)在《“文明开化”政策与明治日本国家“文明体”建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作为行为体,由显性的"组织体"与隐性的"文明体"交织构成。"文明开化"作为日本明治维新叁大政策之一,配套"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等国家"组织体"建设,成为近代日本国家"文明体"建构的重要内容,自上而下改变了日本民众的观念意识,对于明治日本的近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对于明治维新及其"文明开化"政策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学领域,在其基础上引入心理文化学理论工具聚焦"文明开化"政策,可发现明治日本国家"文明体"建构叁大特点,即强调"神国""皇国"优位的绝对性;重视国家间的序列性;建构封建军事资本主义国家的迷幻性。(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明治日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察中日文学史,中日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塑造了多种"郑成功形象"。从江户时代的近松门左卫门开始,日本文学家以"日本为郑成功的生国"、"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为依据,歌颂日本血统、日本精神对郑成功"反清复明"、"攻占台湾"的影响。以此为根据,明治时代的文学家为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殖民台湾提供了"合理"依据。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清末的革命党人则将郑成功"反清复明"及"攻占台湾"的事迹塑造成"排满复汉"以及"中国民族主义"的典型,进而称郑成功为"中国民族英雄第一人",而这一"中国民族英雄"的形象更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中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支柱"。无疑,对中日学者塑造"郑成功形象"的内情及用意的探讨,才能更接近郑成功的真实面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治日本论文参考文献

[1].高兰.明治天皇权力的虚像与实像——近代日本立宪君主制的形成对明治天皇权力双重影像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董灏智.江户-明治文学家对“郑成功形象”的日本化建构——兼论中日视野下“郑成功形象”的变迁[J].文学评论.2019

[3].崔硼.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法制史研究——评《日本近现代教育史》[J].高教探索.2019

[4].董丽仙.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史之二元性考察——以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为例[J].新西部.2019

[5].刘小珊.日本明治汉学家高山樗牛思想转变之深层原因考[J].文学教育(下).2019

[6].王国华.明治时期日本水产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特点[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7].梅士伟,任增元.明治维新与日本国立大学的创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8].罗述善.日本明治维新后期的教育发展转向及当今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

[9].瞿亮,刘豫杰.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国家意识[J].世界历史.2019

[10].李姝蓓.“文明开化”政策与明治日本国家“文明体”建构特点[J].日本问题研究.2019

标签:;  ;  ;  

明治日本论文-高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