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合作的动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上游国困境,国际合作机制
国际合作的动因论文文献综述
黄炎[1](2019)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国际合作的动因、基础与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是目前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中国开发跨界水资源活动应充分运用国际法规则拓展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建立在国际合作原则基础上的水资源合作机制是化解上游国困境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理想模式。构建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能够使中国成为水资源国际合作制度的主动建构者,并且创新水资源国际合作制度,促进和完善国际法治,与"一带一路"倡议及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格局形成互补互进的配合机制。(本文来源于《国际法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巴殿君,安那莹[2](2018)在《韩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动因及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败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痼疾性病理现象。它不仅仅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有时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但长期以来,腐败和反腐败问题被看作一国内政而局限在境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广泛的行贿受贿问题,这不仅阻碍公平竞争,还会影响正常的国际经济关系。这一现实促使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探讨合作性的解决方案,出台了一系列全球性、区域性的合作机制,为反腐败国际合作提供了制度基础。韩国基于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内在动力,充分利用国际合作路径,积极参与反腐败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存国内相关制度需要整备等问题。(本文来源于《韩国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张静[3](2015)在《从国际合作视角审视美国对华缓和的动因——以反劫机国际合作为例(19691971)》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是否邀请中国参加1970年底、1971年初召开的两次修改、制定反劫机国际公约会议的问题,西方国家之间及美国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为了既不影响美国对中国等所谓"分裂国家"的联合国代表权的既有政策,又尽可能地实现这些国家对反劫机国际公约的认可,经美方提议,《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均采取了"多方保存"的方式。这场争论反映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既需要中国积极参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性威胁,又不愿改变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应拥有合法地位的政策。此外,从这场争论的过程来看,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邀请中国参与应对全球性威胁的国际合作,已成为美国缓和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动因。(本文来源于《美国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陈光玖,何洁如[4](2014)在《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国际合作动因与阻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加快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步伐,先要分析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国际合作动因与阻力,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从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国际合作动因分析,主要是资源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资源国具有良好的合作环境、并具有双边利益等积极因素;从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国际合作阻力分析,主要是竞争十分激烈,国内管理不到位等方面的因素。(本文来源于《企业改革与管理》期刊2014年08期)
卢汉桥,李小军[5](2008)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参与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的历史逻辑、现实动因与挑战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败是全球性公害,需要借助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进行全球治理。中国对腐败的治理经历了从专注国内到参与国际机制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基于历史逻辑与现实动因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参与国际机制战略在反腐败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国对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的参与既取得了重要进展,也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解决和消除这些问题与障碍,有助于丰富和深化中国对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的参与。(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12期)
郭关玉[6](2006)在《国际合作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欧盟合作:动因和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较之中国与欧共体的合作,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着重对中国与欧盟开展合作的动因以及中国与欧盟合作得以比较顺利开展的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叁大部分,共13万字左右。 导论集中介绍了对本文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此外,导论部分还详细介绍了本文涉及到的四个核心概念,即国际合作、国际合作的动因、国际合作的条件和欧盟。最后,导论部分还扼要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全文结构。 正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对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合作动因和条件理论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和归纳。然后,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国际合作动因和条件理论。本文认为,推动国际合作的动因主要包括叁个方面,即共同利益或互补利益的驱动、国际环境压力的驱动和合作观念的驱动。要成功进行国际合作,必须满足六个条件:第一,合作双方要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第二,合作双方要认知一致;第叁,合作双方要互利互惠;第四,合作双方要能独立自主;第五,政策协调渠道要畅通,要有机制做保障;第六,合作双方都要能对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争端采取理性的态度和方法。这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 正文的第二部分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与欧共体、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历程,然后对冷战后中国与欧盟在各领域的合作现状进行了介绍。对比中国与欧共体的合作,冷战后,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取得了相当显着的进步。其突出表现为合作领域明显增大;合作成果显着增加;合作不断走向深化;合作过程比较顺利;双方高层都特别重视与对方的合作以及合作的自主性增强等六个方面。 正文的第叁部分具体分析了冷战后中国与欧盟合作的动因。文章认为,中国与欧盟合作的动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经济方面,中国与欧盟都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且有互补利益的驱动;政治方面,中国与欧盟都赞成世界多极化,且都受到了来自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压力;安全方面,中国与欧盟都渴望世界和平与安宁,且都受到了安全问题国际化的压力。在观念方面,中国与欧盟都认识到合作是实现其利益的最佳途径。 正文的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冷战后中国与欧盟比较顺利合作的条件。包括:(1)中国与欧盟之间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2)中国与欧盟都认识到了双方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3)中国与欧盟双方在合作中做到了互利互惠。(4)冷战结束之后,欧盟的独立自主性大大增(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国际合作的动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腐败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痼疾性病理现象。它不仅仅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有时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但长期以来,腐败和反腐败问题被看作一国内政而局限在境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广泛的行贿受贿问题,这不仅阻碍公平竞争,还会影响正常的国际经济关系。这一现实促使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探讨合作性的解决方案,出台了一系列全球性、区域性的合作机制,为反腐败国际合作提供了制度基础。韩国基于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内在动力,充分利用国际合作路径,积极参与反腐败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存国内相关制度需要整备等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合作的动因论文参考文献
[1].黄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国际合作的动因、基础与路径选择[J].国际法研究.2019
[2].巴殿君,安那莹.韩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动因及路径分析[J].韩国研究论丛.2018
[3].张静.从国际合作视角审视美国对华缓和的动因——以反劫机国际合作为例(19691971)[J].美国研究.2015
[4].陈光玖,何洁如.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国际合作动因与阻力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5].卢汉桥,李小军.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参与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的历史逻辑、现实动因与挑战应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郭关玉.国际合作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欧盟合作:动因和条件[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