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控制协议论文_张晗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输控制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协议,互联网,传输协议,网络,多路,蜂群,用度。

传输控制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晗[1](2019)在《基于强化学习的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通讯设备通常配备多个网卡接口,例如智能手机和便携式电脑都配置有WiFi和LIE等多个网卡。然而传统的单路径TCP连接只使用单个的网卡和链路进行传输,导致剩余的接口和链路资源空闲以及单路径传输的性能问题。为了实现多网卡多链路的同时传输,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提出并标准化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MPTCP),它将单一的TCP数据流划分为多个子流,在不同的链路传输。由于链路多样性,MPTCP 比单路径TCP更加可靠,并且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然而在多链路网络,特别是异构网络中,每条链路在带宽、往返时延等服务质量指标上存在较大差异,使得MPTCP面临缓冲区膨胀、带宽利用率低、队头阻塞、吞吐量下降、应用延迟增大等性能问题。拥塞控制和数据包调度是MPTCP的基本机制,同时是MPTCP设计和实现的核心。因此,优化MPTCP的传输性能,需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拥塞控制问题,即如何为每个子流设置合适的拥塞窗口。子流的拥塞窗口直接影响子流的吞吐量,对MPTCP的总吞吐量等服务质量指标有着重要影响。(2)数据包调度问题,即如何在各个子流间进行数据包调度。MPTCP数据包调度算法决定了子流之间的数据流量分配。一个优秀的MPTCP数据包调度算法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优化子流之间的流量分配,提高MPTCP的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启发式拥塞控制算法和数据包调度算法的缺陷:基于特定或简化的网络模型,采用固定的控制规则,在复杂多变的动态网络中,难以实现最优的拥塞控制和数据包调度。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并实现基于强化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SmartCC和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MPTCP数据包调度算法ReLeS。SmartCC把拥塞控制过程建模为马尔可夫模型,使用强化学习技术,训练生成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最优的拥塞控制规则。实验表明:SmartCC在总吞吐量、时延抖动等方面均优于现有MPTCP拥塞控制算法。ReLeS用人工深度神经网络表示MPTCP数据包调度策略,训练生成各种网络环境下的最优数据包调度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对比现有启发式MPTCP数据包调度算法,ReLeS能自适应多种动态的网络环境,综合优化吞吐量、应用时延等指标,有效缓解队头阻塞和缓冲区膨胀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0)

刘炜伦,张衡阳,郑博,高维廷[2](2019)在《支持混合业务传输的蜂群无人机自组网多路访问控制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蜂群无人机自组网多优先级业务并行传输,以及高优先级业务低时延、高可靠的服务质量(QoS)需求,提出一种支持混合业务传输的多路访问控制(MAC)协议。该协议针对混合业务的QoS需求,对最高优先级业务采用多信道随机接入策略,其余优先级采用多信道忙闲接入策略,根据阈值和信道占用度对未超时分组的接入权限实时控制,并通过基于信道忙闲感知的多优先级退避机制,为各优先级业务提供了QoS保障能力。进一步综合运用排队理论、Markov建模、离散Laplace变换推导出了系统各项性能的数学表达式和各优先级业务信道接入阈值。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在重负载下能够有效保障高优先级业务低时延(<2 ms)、高可靠(> 99%)的QoS需求及稳定的系统容量(> 10 Mbit/s),性能优于区分优先级自适应抖动的多信道MAC协议和基于传输时隙分配和即时访问的混合MAC协议。(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志帅,刘翔,刘瑞,薛番衍[3](2019)在《WTB总线协议网络数据传输调度与控制协同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WTB总线协议网络数据传输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协调控制周期数据和非周期数据传输的PMTS调度策略;采用实时控制系统的调度理论和控制策略,实时构建周期数据调度轮询机制,设计非周期数据动态抢占调度控制方法,从而实现对网络数据传输的协同控制和调度;搭建WTB总线协议网络数据传输试验平台,将PMTS调度策略应用于自主设计的列车通信网关系统中。结果表明,该调度策略可灵活分配WTB总线网络编组的常规运行周期,实现底层数据传输与上层协议间的协同配合。(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9年02期)

黄煜栋,郝平[4](2018)在《基于拉格朗日乘子优化传输控制消息间隔的OLSR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链路状态路由(LSR)协议利用距离向量能提高路由收敛性,但仍遭受控制消息开销和路由收敛的权衡问题,提出基于拉格朗日乘子优化传输控制消息间隔模型(LMM)的最优链路状态路由(OLSR)。计算节点失效所产生的路由损失和控制开销;依据基于给定的控制开销,最小化路由损失的原则,建立目标函数;利用拉格朗日乘子算法求解目标函数,得到最优的控制消息间隔;将LMM应用于OLSR协议,记为LMM-OLSR。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OLSR协议相比,LMM-OLSR协议能够有效地降低端到端传输时延和数据包丢失率。(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8年12期)

滕艳平,谷文成,杜鹃,孙晓滨[5](2018)在《基于TCP/IP的传输控制协议实验设计与仿真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计算机网络的TCP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TCP首部报文的格式和功能,结合具体实验平台,设计了一组相关的TCP仿真实验项目,实现了对TCP连接建立和释放、确认、重传机制等的可视化,使学生更能直观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李又明,黄家玮,徐文茜,王建新[6](2018)在《数据中心网络中任务感知的传输控制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应用执行多个复杂的任务,而小任务和大任务公平共享带宽不利于减小任务平均完成时间。为此,提出一种任务大小感知的拥塞控制协议,依据任务大小因子和拖尾因子来调节发送速率。实验结果表明,与DCTCP、L2DCT、Baraat协议相比,该协议可减少网络应用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王亮,徐开来,马良荔[7](2018)在《基于会话、队列控制的北斗短报文传输协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针对物联网应用系统中传输协议的需求,设计和实现了一套基于北斗卫星的物联网传输协议,该协议对标准短报文协议进行改进,加入WEB服务器中的"会话控制"和"队列控制"方法,设计了包含请求、确认、回执、重传、超时、队列等机制的可靠传输协议,以满足物联网中多对多传输的实际需求。(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施展[8](2018)在《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的差错控制设计与协议一致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TCP/IP体系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网络的环境和需求,国际上纷纷开展新型网络的研究。973项目“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提出的新型互联网,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网络体系。新型互联网中的传输协议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具有比传统传输协议更高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抗毁性和可扩展性。当前的新型互联网尚缺乏完善的差错控制功能,迫切需要在传输协议中增加差错控制机制,进一步提高通信质量。在完善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后,需要对完整协议进行一致性测试,来验证协议的可行性和实现系统的正确性。本文分析了原有的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的工作方式、报文格式和各个工作机制,以及与传统TCP相比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的差错控制机制,包括保活测试、连接差错检测、路径差错检测、多连接多路径带宽分配、发送端验证和处理无匹配连接报文。端点使用保活测试、连接差错检测和路径差错检测,来周期性地监测各连接和路径的可用性,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多连接多路径带宽分配,端点根据连接与路径的可用性等网络状况以及时间限制与数据量等业务需求,来对不同连接的不同路径采取不同的带宽调整幅度,使数据尽量在时间限制内传输完成,并减小平均传输时间。发送端验证用于检验所收到报文的发送端是否为该连接的对端,从而避免欺骗和攻击。当收到格式正确但无法识别所属连接的报文时,端点根据报文所携带数据的类型,依照处理无匹配连接报文的规则进行处理。差错控制机制增强了通信的高效性、可靠性、安全性和抗毁性。为了进行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的一致性测试,本文设计了协议的一致性测试集,对测试例进行了文本和形式化描述。开发了与协议实现系统进行交互从而检验其行为的一致性测试系统,并搭建了一致性测试环境。通过执行协议的一致性测试,并使用开发的解析协议报文的工具对测试结果进行校验,证明了协议实现系统的报文格式、连接建立、数据传输、拥塞控制、差错控制和连接释放等机制,符合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所明确的规范,从而验证了协议的可行性和实现系统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3-20)

胡倩[9](2018)在《新型互联网多路径传输协议拥塞控制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互联网平台中,WIFI、云计算、4G数据传输体系逐步完善导致网络多路径传输模式的出现,以往TCP模式在各种应用中导致其不能有效建立网络连接,为网络多路径传输造成了阻碍,而多路径传输协议主要是利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将数据流进行分散控制,从而有效提升网络传输的有效性,文章以多路径传输协议拥塞控制机制为入手点,对网络多路径传输协议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8年07期)

万文凯[10](2018)在《基于PQSA框架的移动网络传输控制协议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数据网络的链路速率展现出了高度可变的特性,链路中可利用的网络带宽在这种新型网络环境下得不到保证,所以对任何QoS(Quality-of-Service,QoS)的控制都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各类速率控制算法被提出来希望达到一个想要的QoS性能,例如高吞吐率和低延迟。然而它们都没有提供一个对QoS进行预测和保证的方法,因此同一速率控制算法在真实网络中的QoS性能表现出很大差异。本文没有向传统那样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去设计速率控制算法,而是提出了一个新框架叫做后QoS分析框架(Post Quality of Service Analysis,PQSA)来优化速率控制算法。不同于传统的速率控制算法,PQSA收集和分析过去大量的带宽跟踪数据作为速率控制的参考,用来构建QoS目标和关键系统控制参数之间的统计模型,基于该模型实现速率控制参数的自动配置,使得可以维持数据包排队延迟和网络吞吐率在一个想要的平衡点上。另外,本文开发了一个TCP传输协议的模拟器,并在该模拟器上面设计实现了自己的速率控制算法,然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所提出的PQSA框架和算法的效果进行了测试,并与各种已有速率控制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框架可以在带宽利用效率和端到端延迟之间达到想要的平衡,同时可以实现具有可预测和有保证的QoS的在线参数优化。(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传输控制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蜂群无人机自组网多优先级业务并行传输,以及高优先级业务低时延、高可靠的服务质量(QoS)需求,提出一种支持混合业务传输的多路访问控制(MAC)协议。该协议针对混合业务的QoS需求,对最高优先级业务采用多信道随机接入策略,其余优先级采用多信道忙闲接入策略,根据阈值和信道占用度对未超时分组的接入权限实时控制,并通过基于信道忙闲感知的多优先级退避机制,为各优先级业务提供了QoS保障能力。进一步综合运用排队理论、Markov建模、离散Laplace变换推导出了系统各项性能的数学表达式和各优先级业务信道接入阈值。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在重负载下能够有效保障高优先级业务低时延(<2 ms)、高可靠(> 99%)的QoS需求及稳定的系统容量(> 10 Mbit/s),性能优于区分优先级自适应抖动的多信道MAC协议和基于传输时隙分配和即时访问的混合MAC协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输控制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晗.基于强化学习的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优化[D].南京大学.2019

[2].刘炜伦,张衡阳,郑博,高维廷.支持混合业务传输的蜂群无人机自组网多路访问控制协议[J].兵工学报.2019

[3].陈志帅,刘翔,刘瑞,薛番衍.WTB总线协议网络数据传输调度与控制协同策略研究[J].机车电传动.2019

[4].黄煜栋,郝平.基于拉格朗日乘子优化传输控制消息间隔的OLSR协议[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8

[5].滕艳平,谷文成,杜鹃,孙晓滨.基于TCP/IP的传输控制协议实验设计与仿真实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李又明,黄家玮,徐文茜,王建新.数据中心网络中任务感知的传输控制协议[J].计算机工程.2018

[7].王亮,徐开来,马良荔.基于会话、队列控制的北斗短报文传输协议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18

[8].施展.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的差错控制设计与协议一致性测试[D].北京交通大学.2018

[9].胡倩.新型互联网多路径传输协议拥塞控制机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10].万文凯.基于PQSA框架的移动网络传输控制协议算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蓝牙协议堆栈对等流媒体实时传输控制机制的联播方...分组嵌套情况最优下上行吞吐量比率控制流程图追踪epoch的数量第一个实验结果是算...生产设备集成运行的信息采集与交互平台...

标签:;  ;  ;  ;  ;  ;  ;  

传输控制协议论文_张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