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薄膜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薄膜,桁架,模型,理论,全过程,应力,横向。
薄膜元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史庆轩,蔡文哲[1](2018)在《基于薄膜元理论的RC低矮剪力墙破坏机理与配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薄膜元理论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RC低矮剪力墙的受力行为进行了全过程模拟分析,从应力应变层面阐述了此类构件的损伤演化过程和破坏机理,探讨了配筋率及配筋方式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剪跨比的减小,剪力墙微元体中剪应力与正应力之比增大,主应力角趋向于45°;随着横向配筋率的提高,弯曲作用明显增强,裂缝宽度和倾角相应减小,在截面尺寸较大时,易发生弯剪破坏,截面尺寸较小时,则往往发生由受拉裂缝引起的剪切滑移破坏。在RC低矮剪力墙设计和加固时,在同等配筋率下宜选择配置斜向支撑以提高墙体的承载力和延性,并改善其破坏形态。(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周聪,李立峰,王连华,石雄伟[2](2018)在《基于软化薄膜元理论的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纯扭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在纯扭作用下的全过程受力问题,基于软化薄膜元模型(SMMT),结合该桥型的结构及受力特点,建立了一组充分满足平衡条件、变形协调条件及材料本构关系的方程组,根据波形钢腹板未屈服与已屈服两种情况,方程中分别以剪力流连续与剪应变连续来描述钢腹板与混凝土翼板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求解上述方程组的程序框图,由此建立了针对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的纯扭全过程分析模型。对8根已有试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全过程扭矩-扭率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包括开裂前的上升段及达到极限状态后的下降段,同时二者在开裂和极限状态下的扭矩与扭率值也非常接近,由此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徐杰[3](2012)在《软化薄膜元模型在SRC低剪力墙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型钢混凝土(SRC)低剪力墙是在普通钢筋混凝土(RC)低剪力墙基础上加配型钢或钢板而形成的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因其承载力高、延性好等诸多优点,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SRC低剪力墙的截面组成方式复杂,变形以剪切为主,受力性能比较复杂。受到试验研究条件的限制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水平的制约,现有的研究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针对SRC低剪力墙受力性能的特点,对适合SRC低剪力墙受力分析的材料本构模型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Thomas T. C. Hsu所提出软化薄膜元模型的基础上,结合Darwin和Pecknold提出的正交异性非线性弹性混凝土本构模型理论,开发出基于Abaqus FEA的用户自定义材料子程序。将用户自定义材料子程序通过UMAT接口导入Abaqus FEA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依次对素混凝土板、RC剪切板、RC低剪力墙以及SRC低剪力墙等系列构件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用户自定义材料子程序和采取的建模方式能够较好地模拟SRC低剪力墙的宏观受力性能。在本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型钢含钢率的影响、墙身分布筋配筋率的影响、斜撑的影响及轴压比的影响等四个角度,对剪跨比为1的SRC低剪力墙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5-01)
闫肖武,冯全敢[4](2010)在《受扭构件中薄膜元计算模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计算中,薄膜元理论计算模型需要一套准确的材料本构关系方程,本文考虑了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开裂后受拉混凝土的作用,并对计算模型中钢筋的本构关系方程做了改进,分析了其对受扭构件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理论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闫肖武,刘继明[5](2007)在《薄膜元理论在受扭构件强度和变形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薄膜元理论在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变角空间桁架理论为基础,考虑混凝土的“受压软化”和“受拉强化”,用反复迭代的数值分析方法,模拟构件受力的全过程,并对构件的破坏荷载和变形进行了计算,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07年02期)
闫肖武[6](2006)在《薄膜元理论在复合受扭构件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软化空间桁架模型为基础,应用薄膜元理论对复合受扭构件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对构件的破坏荷载和变形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闫肖武,张叁柱[7](2003)在《薄膜元理论在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薄膜元理论在受扭构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以软化变角空间桁架理论为基础 ,考虑混凝土的“软化效应”,通过建立应力平衡方程、应变协调方程、本构关系方程 ,用反复迭代的数值分析方法 ,模拟构件受力的全过程。用此方法对纯扭构件作了全过程分析 ,对构件的破坏荷载和变形进行了计算 ,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刘继明,闫肖武,时伟[8](2002)在《薄膜元理论在复合受扭构件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软化空间桁架模型为基础,应用薄膜元理论对复合受扭构件进行全过程分析,对构件的破坏荷载和变形进行计算,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符合良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2-11-01)
贾昌文[9](1999)在《钢筋混凝土薄膜元裂缝角软化桁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钢筋混凝土裂缝开展角计算公式和钢筋混凝土裂缝角软化桁架模型。这种模型满足二维应力平衡条件、莫尔应变协调条件和混凝土双轴软化本构关系。它不仅能预估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特别是开裂后的剪切强度,而且能表达荷载—变形非线性关系的全过程。(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2期)
徐增全[10](1995)在《钢筋混凝土薄膜元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承受平面内剪应力和正应力的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薄膜元的软化桁架模型已经发展起来。这种模型满足二维应力平衡条件、莫尔应变协调条件和混凝土的双轴软化本构关系。它不仅能预估薄膜元的强度,而且能表达荷载-变形关系的全过程。本文叙述了两种软化桁架模型,它们的区别是对混凝土压杆角度的假定不同。首先概述已完整建立起来的转角软化桁架模型,然后给出定角软化桁架模型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1995年05期)
薄膜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在纯扭作用下的全过程受力问题,基于软化薄膜元模型(SMMT),结合该桥型的结构及受力特点,建立了一组充分满足平衡条件、变形协调条件及材料本构关系的方程组,根据波形钢腹板未屈服与已屈服两种情况,方程中分别以剪力流连续与剪应变连续来描述钢腹板与混凝土翼板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求解上述方程组的程序框图,由此建立了针对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的纯扭全过程分析模型。对8根已有试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全过程扭矩-扭率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包括开裂前的上升段及达到极限状态后的下降段,同时二者在开裂和极限状态下的扭矩与扭率值也非常接近,由此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膜元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斌,史庆轩,蔡文哲.基于薄膜元理论的RC低矮剪力墙破坏机理与配筋研究[J].建筑结构.2018
[2].周聪,李立峰,王连华,石雄伟.基于软化薄膜元理论的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纯扭全过程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8
[3].徐杰.软化薄膜元模型在SRC低剪力墙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2
[4].闫肖武,冯全敢.受扭构件中薄膜元计算模型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
[5].闫肖武,刘继明.薄膜元理论在受扭构件强度和变形计算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
[6].闫肖武.薄膜元理论在复合受扭构件计算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
[7].闫肖武,张叁柱.薄膜元理论在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计算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8].刘继明,闫肖武,时伟.薄膜元理论在复合受扭构件计算中的应用[C].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9].贾昌文.钢筋混凝土薄膜元裂缝角软化桁架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10].徐增全.钢筋混凝土薄膜元理论[J].建筑结构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