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吴敬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儒家,雅俗,儒道,山房,时代精神。
吴敬梓论文文献综述
许立[1](2019)在《小议吴敬梓的故乡情》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敬梓是清代最着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成为中国讽刺小说的范本。胡适先生称吴敬梓为"安徽的第一大文豪",陈毅元帅称赞《儒林外史》"永垂不朽"。然而,学术界一直以来对吴敬梓33岁从故乡"移家"到南京存在诸多探讨的话题,"败光家产,含恨离家"的言论甚嚣尘上。笔者认为,吴敬梓离开家乡,寓居南京秦淮水亭后,一直到在扬州去世,对家乡都饱含深情。本文围绕叁个方面,用吴敬梓的诗词集《文木山房集》和小说《儒林外史》中文字段落来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12期)
叶楚炎[2](2019)在《《吴敬梓诗传》与李汉秋吴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在南京召开的《儒林外史》学术研讨会上,举行了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着名学者李汉秋先生新作《吴敬梓诗传》的首发式,颇引学界关注。倘或还原到雍乾之际的士人圈,吴敬梓的身份比“小说家”要广博得多,随着乾隆刻本《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09-09)
赵欣雨[3](2019)在《蒲松龄、吴敬梓关于科举雅俗观的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均不同程度地对科举进行批判,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关于科举的雅俗观。蒲松龄批判的主要为考官、考场等制度漏洞,认为科举尚"良药可医";而吴敬梓则更为彻底地看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并作出"无药可救"之判断。根据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以及其言行,可对人物进行雅俗定性,进而可对科举制度作出雅俗判断,即雅制有俗人与雅人避俗制的差别。(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7期)
薛元[4](2019)在《吴敬梓尚“真”的美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品主旨与作家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历来研究文学作品的人无不重视对作家思想的研究。而《儒林外史》这部伟大的小说,由于它真实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百年厄运,对传统文化的危机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反思,对封建社会的弊病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分析,显示了吴敬梓深邃的社会思想,被誉为“思想家的小说”。为此,研究它的作者吴敬梓的思想,也就非常有必要了。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吴敬梓思想的学术成果上,以《儒林外史》为中心,研究其美学观,进而探究其作者吴敬梓的美学思想。吴敬梓虽没有专门写过美学着作,但可以从他的“文行出处”来探析他的美学思想。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褒贬对立的正反儒林人物形象,正面儒林人物虽各有微瑕但大都光明磊落,坦荡真诚;反面人物形象中,吴敬梓批判力度最深的是道貌岸然的伪道学,体现了吴敬梓尚“真”的美学追求。吴敬梓尚“真”的美学内涵包括对至高真理的追求;对自然本真的欣赏;对至真人格的崇尚。吴敬梓尚“真”的美学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同时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清初时代思潮的共同影响。吴敬梓一生都在认真践行着“真”美的人生哲学。为了不与虚伪狡诈的吴氏宗亲和全椒士绅同流合污,活出自己的真性情,他毅然决然的远离故土;在学术上,以尚真求实的态度治学,不盲从权威,不做统治者的传声筒;在文学创作上,他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指掷时弊,挽救颓败的士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用意在于唤醒麻木的士人,希望他们能摆脱封建统治者的羁縻,活出自己的真性情。然而残酷的现实让吴敬梓清醒的认识到,仅靠几位真儒名贤的微薄之力,是无法挽救日益颓败的世风的,这引起了吴敬梓深沉的思考。在《儒林外史》的篇末,他为士人指出了一条隐士型的人生之路,士人可以自给自足的过活,不依赖统治者,活出自己的真性情。这条道路虽然未经实践检验,带有空想成分,却体现了吴敬梓对“真”美思想的执着追求。吴敬梓尚“真”的美学思想也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和小说观念的更新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第一章从《儒林外史》中正反儒林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中,分析《儒林外史》的美学观,进而探析吴敬梓尚“真”的美学思想。然后再分析吴敬梓尚“真”美学思想的内涵。第二章主要分析吴敬梓尚“真”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第叁章主要阐述吴敬梓在现实生活中对“真”美思想的实践。第四章主要论述吴敬梓对尚“真”美学思想的反思。第五章主要论述吴敬梓尚“真”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喀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颖[5](2018)在《试论吴敬梓对正史孝子叙述惯例的颠覆——以匡超人的塑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旗帜鲜明地塑造出一个孝子形象匡超人,并清晰地展现了他在成为秀才后,由孝子沦为不孝子的全过程,在内容上补写了《明史·儒林传》和《明史·孝义传》,在写作方式上交替使用传经体和列传体,由事件逻辑出发彻底颠覆了全部正史的史家逻辑。吴敬梓继承了司马迁开创的情感史观,以情感逻辑作为深层叙述结构,这是他为儒林写外史的创作动机使然。但在具体写作时,吴敬梓既没有采用《史记》及其他正史惯用的节选方式,也没有继承司马迁及其他史官直接表明态度、给出定论的书写惯例。由此可见,吴敬梓与史官不同的历史观念、叙事逻辑和书写方式,及深刻的创作思想和清醒的文体意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梁锦丽,陈洪[6](2018)在《吴敬梓笔下的儒家理想婚姻模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思想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这部作品里构建了其心目中理想的儒家婚姻模式,并展现了这种婚姻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构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得以实现:其一,借主人公杜少卿之口直抒胸臆,通过在文本中设置文人解读《诗经》中的《女曰鸡鸣》《溱洧》这一情节,直接阐释其心目中儒家的理想婚姻模式;其二,通过对杜少卿夫妇、庄绍光夫妇日常生活、相处模式的描摹,将这种理想婚姻具象化。这两种方式一明一暗,浑然天成地展现了吴敬梓的尚古思想。(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7](2018)在《吴敬梓困厄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敬梓出生于清朝年间,幼时极其聪颖,因家境殷实,自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因跟随父亲接触到官场中各种丑恶内幕,对功名利禄极为不屑。在他二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家族中围绕财产爆发了一场激烈纷争。经过这场变故,吴敬梓更是看透眼前这炎凉世态,后来被安徽巡抚推荐考试准备为官,他干脆装病不去,彻底断了仕途。(本文来源于《兴趣阅读》期刊2018年33期)
戴大为[8](2018)在《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儒林外史》一直被视为中国晚近官场讽刺小说的高峰,其用笔辛辣、描摹犀利早已使其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儒林外史》的文学成就笔者不必赘言,然今天的研究者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就必须要还原其创作背景。众所周知,作者吴敬梓常年寓居江苏,以作者的生活地域为着眼点,我们可以更深刻地去理解《儒林外史》种的市井和世情。(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科技·管理)》期刊2018年11期)
芦笛[9](2018)在《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最初举荐者——唐时琳生平考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时琳是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最初举荐者,但是其生卒年份及其生平事迹在既有的学术出版物中却不甚明晰。通过对上海唐氏族谱等资料的考察,可知唐时琳生于康熙元年二月十六日(1662年4月4日),卒于乾隆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741年1月15日)。他先后娶严氏和吴氏,共育有二子一女,雍正八年(1730)授江宁县儒学训导,受生员敬重,乾隆五年(1740)从江宁县辞官归上海,着有《学庸集说》《诗经正义》等。(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岩[10](2018)在《从杜少卿形象塑造看吴敬梓的思想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是科举世家的叛逆者,是魏晋风尚的践行者,也是儒家思想的守望者。从他的身上能折射出作者的思想结构:正统儒家思想的支配、魏晋六朝风尚的熏染、明清之际先进思潮的影响。因此,分析杜少卿的形象塑造,对解读吴敬梓的思想倾向,乃至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环境有着重大意义。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吴敬梓,其思想高度超出了前代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但由于时代条件和自身因素的某些限制,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HSMET 2018)(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VOL.237)》期刊2018-06-08)
吴敬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在南京召开的《儒林外史》学术研讨会上,举行了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着名学者李汉秋先生新作《吴敬梓诗传》的首发式,颇引学界关注。倘或还原到雍乾之际的士人圈,吴敬梓的身份比“小说家”要广博得多,随着乾隆刻本《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敬梓论文参考文献
[1].许立.小议吴敬梓的故乡情[J].中国民族博览.2019
[2].叶楚炎.《吴敬梓诗传》与李汉秋吴学[N].人民政协报.2019
[3].赵欣雨.蒲松龄、吴敬梓关于科举雅俗观的差异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9
[4].薛元.吴敬梓尚“真”的美学思想研究[D].喀什大学.2019
[5].李颖.试论吴敬梓对正史孝子叙述惯例的颠覆——以匡超人的塑造为例[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8
[6].梁锦丽,陈洪.吴敬梓笔下的儒家理想婚姻模式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吴敬梓困厄着书[J].兴趣阅读.2018
[8].戴大为.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
[9].芦笛.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最初举荐者——唐时琳生平考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8
[10].王岩.从杜少卿形象塑造看吴敬梓的思想倾向[C].Proceedingsofthe2018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umanitiesScience,ManagementandEducationTechnology(HSMET2018)(AdvancesinSocialScience,EducationandHumanitiesResearchVOL.237).2018